梅贻琦



20200704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梅贻琦

梅贻琦

简介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天津市人,中华民国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毕业于南开中学清华学校。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起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

生平

1904年,15岁的梅贻琦初入天津南开学堂(其前身是由严范孙创办的“严氏家塾”,当时称“私立中学堂”,后又曾改称“敬业中学堂”),成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学生。

1908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

1909年8月在北京史家胡同游美学务处临时办公处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生(首批“直接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考得第六名(总分834分,平均分75.11)。

1911年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电机工程,1914年夏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获美国Sigma Xi荣誉学会 嘉奖(美国一种专为奖励优秀大学生的制度,获奖者由个大学推荐,奖品为一金质钥匙,故称“金钥奖”)。

1914年回国在天津青年会工作,1915年到清华学校执教英文、几何;1916年即担任清华大学物理教授

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对日八年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校务委员会常委身份主持校务。梅贻琦先生是清华大学(含北京新竹)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31年 - 1948年、1955年 - 1962年),清华人尊称为“永远的校长”。

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列入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向蒋介石推荐的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之一[2]

1948年12月29日,梅贻琦坚辞教育部长,陈雪屏代理教育部务[3]:8762。1953年,任教育部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年奉召返,在今台湾新竹市赤土崎清华大学复校,并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参见:国立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

1958年7月任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

1959年兼任中华民国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医院疗养。 1961年2月奉准辞教育部长,仍兼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2年2月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4届(数理科学组)院士[4]

1962年5月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月19日上午11时病逝台大医院。23日举行追思会公祭,蒋中正总统特颁“勋昭作育”挽额并派张群至祭,陈诚副总统亦颁挽联: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妻子韩咏华,天津人,为津门八大家之一韩家之族裔,1919年与梅先生结婚,育有一子四女。[5]

兄弟及其成就

其四弟梅贻宝曾先后任职燕京大学等院校,并于1970-73年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长。

为人作风

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他的学生曾作打油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深为世人推崇。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纪念

1963年,梅贻琦葬于国立清华大学校园,其墓地名为“梅园[6]

1969年,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共同举行梅竹赛,纪念两校梅贻琦前校长(1962年过世)与交大前校长凌竹铭先生(当时任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

梅贻琦受到清华师生校友很高的评价:“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梅贻琦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参考文献

  1. ^ 跳转至:1.0 1.1 国立清华大学数位校史馆-历任校长. archives.lib.nthu.edu.tw. [2017-03-16].
  2. ^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
  3. ^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4. ^ 梅贻琦 逝世院士一览表 中央研究院
  5. ^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寡言 嗜酒 真君子.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6).
  6. ^ 余火炎先生、余河益先生访谈稿 (PDF).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 2010-07-29 [2011-11-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