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百家争鸣>>法家类
  《申子》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的所著。申不害(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7年),郑国京(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人,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他原来信奉道家思想,后来分化出来,成为法家。他的著作《申子》原来有两篇,《汉书。艺文志》中说是六篇。
  邓析(?~公元前501),春秋末年郑国思想家和革新家。子产执政时,任郑国大夫。从现有史料看,他是坚决反对“礼治”的先行者,“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他不满子产所铸刑书,竟自己编了一部《竹刑》。晋人杜预在注《左传》时说,邓析“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邓析提出“事断于法”的主张,意即必须以法作为判断人们言行是非的标准,这正是后来法家反对“礼治”、主张“法治”的要求。目前流传的《邓析子》据传是后人伪托。但其中有些观点当源于邓析。
  邓析还曾私家招收门徒,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当时向他“学讼者不可胜数”。这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创举。邓析又以擅长辩论著称:“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并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他的倡导和鼓动下,当时郑国曾兴起一股革新浪潮,给新、老贵族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以至“郑国大乱,民口欢哗 ”,最后终于出现了“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的结局。驷歂是继子产、子大叔之后的郑国执政,他杀了邓析,却不得不用《竹刑》;《荀子·非十二子》谓其:“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绮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现在版本的《管子》是在西汉时由刘向编定的,原有八十六篇,现只有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商鞅一派法家著作的汇编,又名《商子》。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他出身于卫国国君的远亲,名鞅,所以称卫鞅或者公孙鞅,后来因为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所以后人一般都称他商鞅。他年轻时就喜欢法律之学,曾经在魏国相公叔痤的手下做过家臣,对李悝和吴起等人在魏国的变法情况很熟悉,在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广求贤才,商鞅于是带着《法经》到了秦国,开始在秦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
  全书分为五十五篇,为法家集大成的作品。
  (宋)桂万荣 撰(明)呉讷 删补。
  开禧丁夘春,仆以饶之余干尉趋郡,书满,纠曹孙公起予,武林人也,留欵竟日。话次因及臬事,谓凡典狱之官,实生民司命,天心向背、国祚修短系焉,比他 职掌尤当谨重。近者鄱阳尉胥为人所杀,昏暝莫知主名,承捕之吏续执俞达以告,证佐皆具,亦既承伏,以且谋连二弓手结欵,无一异词。某独不能无疑,躬造台府 请缓其事,重立赏榜,广布尔目,俾缉正囚。未几,果得龚立者,以正典刑。不然,横致四无辜于死地,衔寃千古,咎将谁执!万荣闻之,瞿然敛衽,因叹吾夫子三 絶韦编,特着其议狱缓死之象于中孚,而古之君子亦尽心于一成不可变者,公其有焉。既而东归,参选待次建康,犴曹屡省斯事,若有隠忧,遂于暇 日,取和鲁公父子疑狱集,参以开封郑公折狱龟鉴,比事属词,聫成七十二韵,号日棠阴比事。凡与我同志者类,能上体厯代钦恤之意,下究诸公编劘之心,研精极 虑,不谓空言,则棠阴着明教,棘林无夜哭,曷胜多礼之幸。是用弗嫌于近名,拟锓诸木以广其传。岁在重光协洽闰月望 日四明桂万荣序。
  
  端明改元七月乙帽,万荣以尚右郎蒙恩升对,首奏守一心之正以谨治原,次奏惩群吏之贪以固邦本。天威咫尺,洊赐襃嘉,既而玉音巽发,谓:朕尝见卿所编棠阴比事,知卿听讼决能审克。万荣即恭奏:臣昨调建康司理右掾,待次 日久,因编此以资见闻。岂料天侈其逢,误闗乙览,容臣下殿。恭谢既出,黄门便有力求此本者锓梓星江,逺莫之致,是用重刋流布,庶可上广圣主好生之徳,下禆莅官哀矜之志。十月既望朝散大夫新除直寳章阁知常徳府桂万荣谨识 。
  在我国历代文论著作中,文章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对司法文书说不上十分重视,但在其谈到文章辨体问题时却时见论及。曹丕《典论·论文》里提到的“书”,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所列举的“律者”、“契者”、“券者”,即属于司法文书的范畴。到明代,吴纳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都曾把“判词”列为专门文体加以论述
管子轻重篇新诠
马非百 Ma Feibai阅读
  马非百先生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管子轻得篇》,并于一九四三年开始写作《管子轻重新篇诠》,至今凡七易其稿。其第三稿,五十年代中期郭沫若同志编着《管五集校》时曾借去参考并列入引用书目,引用过近百条。郭老当时曾写给马先生一封信,对此稿作了评价,还建议“另外写成一篇综合的研究——既是写成论文形式”。马先生接受这一意见,先后写了三篇论文,合称《论管子轻重》。对《轻重》原文的校释部分也作了多次修改。现在,我们将两部分合并出版,并根据马先生本人意愿,将郭老的信加以影印,放在前面。
  著者在本书中,比较注意研究《轻重》的著作时代和贯串《轻重》各篇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具体文字的校释。对《轻重》中一些常用字词和专门术语的含义,也注意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在原文校释上采取慎重态度,凡认为可通的不轻易改、补、删、移。他在有关《轻重》的一些问题和原意在解释上都提出了许多独立的见解,并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了驳辩。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于促进《轻重》研究中各种不同意见的争鸣,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会有一定的好处。
  上元二年(675)三月,女皇武则天引文学之士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人,修撰此书,作为臣僚借鉴之书。此书2卷10篇,以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论述为臣者正心、诚意、爱国、忠君之道,作为臣僚的座右铭与士人贡举习业的读本,永远维持封建统治地位。原书久佚,现有《粤雅堂丛书》本,据曰本《佚存丛书》本刊行。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曰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曰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历史上最著名的酷吏,请君入瓮的发明者来俊臣所著;乃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孽生 出来的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是一部酷吏赤裸裸施酷行恶的告白。
  
  整人专家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罗织经》,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罗织经》,冷汗迭出,却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则天面对《罗织经》,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杀机遂生。
  
  
  愤青史记之酷吏来俊臣:愤青革命
  
  [从“罗织”说起]
  
  比如说有一位“酷吏”,这个人名叫来俊臣,他曾是女皇武则天的得力手下,在近期电视剧中,是个频频出镜的人物。这是个能干真事的人,而且他的“愤”,并不直接对准百姓,而是对于当时的部分大官僚,甚至很多前朝的王族贵胄。
  
  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俊臣生前曾经与人合作,共同撰写过一部《罗织经》,这是一部专门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构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愤书”。传说武则天看后也很感叹,她说:“如此心机,朕亦未必过也!”
  
  台湾学者柏杨注疏《资治通鉴》,对此书作过这样的评价:“武周王朝,在历史上出现短短十六年,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一部《罗织经》。”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本由愤青“自主撰写”的重要经典,发现挖掘得太晚,至今已佚千年。据说前几年曾有人拼凑出一本《罗织经》,似乎非真。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如能早些刊行于世,说不定会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那也很有可能。
  
  来俊臣生当盛唐,此人不似陈亮与严蕊,因为他“无才无学”,也不似汲黯有汉武帝这个阔学生,按说他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愤懑”的,但是很奇怪,他遇到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时代、大机遇。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奉行孔孟之道的人治社会,官场上历来是“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身为下等人,要想挤进仕途,谋取官位,获得权力,必须取悦上司,得到上司的赏识提携,否则也是徒有其志。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首先你本人得行—— 还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得行——还得行的人对你行不行很关键:“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女皇武则天]
  
  唐武则天称帝,史称“武后革命”,这里的“革命”,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动词,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换代”的意思。
  
  但是武后革命,其来路并不十分坦荡,早期大致可行,深入体制之后,就是问题多多。所以不动用权谋,不获得众多官僚的拥戴,没有政治手腕,新体制也是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没有根基。
  
  武则天既位前后,也进行了“流血的”王朝更替,但是在其过程中,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在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掌握大权的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出面竭力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她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许敬宗等支持,贬长孙无忌、杀掉了褚遂良等人。
  
  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唐中宗、睿宗,实际上只是她的傀儡。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宗室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
  
  分析武周乱象之源,这是由于一个新朝的建立,使原来依附于旧朝廷的皇室、外戚、高官们失去了自己的天堂,他们如何能够甘心?先是分开叛乱,虽然总是被镇压,但他们终究是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时刻威胁着新朝的生存。武则天明察多识,怎会漠然处之、令其滋蔓呢?
  
  [积案如山]
  
  武则天正苦于此事,一个叫鱼保家的人来献策,请铸“铜匦”,奖励告密。这可正中女皇下怀,立即诏令鱼保家监铸铜匦,并诏旨各个州县,凡有欲进京告密者,州县给以驿马和五品官的供奉,送其尽速来京,并不得“问诘”所告内容。告密属实者,给以封赏;不实者,免予追究。从此,四面八方的告密者蜂拥而来,跑到长安向“铜匦”投书者络绎不绝。
  
  这个铜匦设置之后,可以“风闻言事”,告密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成分,就是各类愤青,以至于积案如山,日渐“垃圾化”。
  
  武则天没有办法,就从愤青中拔擢了一大批官吏刑讯、治狱,“愤青事,愤青毕”。这批愤青,大多数出身于市民与下层社会,却从此进入了宫廷与“上流社会”,成为出身草根的新朝官僚。
  
  武则天正好要以这些人“为其刀斧”,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在这些愤青的助力之下,她先诛杀宗室数百人,又杀大臣与高官数百家,刺史以下的军政官吏则不计其数,以千百万人头落地,来打击李唐宗室及旧朝势力。
  
  来俊臣也是恰好赶上了,他善于“揣摩上意”,积极参与,共襄“愤青革命”的“盛举”;为此,仅经他的手诛杀的大臣和官员,据《新唐书》记载,共有一千多家。
  
  新朝滥杀,愤青当道。引起人人自危,造成了新的危机,武则天就反手委罪于这些“愤青官吏”的“贪酷”,以此脱卸责任,借用鹰犬的头颅,来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
  
  有时候读这段历史,我认为来俊臣这些愤青,其个人是相当无辜的,他们只是朝廷的鹰犬--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是以告密进身,为吏害人无数;但是你真正观察他们的办案,都是“职务犯罪”,属于执行最高层的授意及高层的政治意图,却很难发现他们“为恶民间”的实据。
  
  对此,《新唐书》的评价也很公道,认为:“呜呼!非吏敢也,时诱之为也。观俊臣辈,怵利放命,内怀滔天,又张汤、郅都之土苴云。”最后一句是说,愤青们如此嚣张,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他们如果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汉景帝或者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也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而且,武则天对他们也很无情,比如,来俊臣最后被杀,也没有真正的过恶--受理此案的官员,原本就是来俊臣很多年的好朋友卫遂忠,也是当时著名的愤青之一,“造案”手段高强,自然也把来俊臣办成了“铁案”、问成了“死罪”,“斩于西市”,“以马践其骨,无孑馀,家属籍没。”
  
  来俊臣至死也没有辩白。
  
  这说明,他在心中很明白,自己只是一种工具、鹰犬,兔死狗烹,没有其它“政治价值”,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当个愤青,“砍头只当风落帽”,有道是“愤青不怕死,怕死不愤青”,而来俊臣这个人,其实是非常值得重视与分析的--属于“典型环境之中的典型愤青”。
  
  [“治贪官可用酷吏”]
  
  唐代以文治武功开国、治国。但是由于本来就是隋皇室的亲族、蕃镇,所以,内乱一直很多,从晋阳宫之变、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武则天自然见过、听说过很多。
  
  武则天自十二岁进宫,在深宫近70年,可以说什么人都已经见识过了。她过手的宫吏
  ,五行八作,什么都有。包括谢瑶环与上官婉儿这类女官中的权臣,所以,她手下有几个“愤青”,怙势作恶,逞凶一时,应该可以理解。
  
  对这些人,史家评论:“高者蒙封爵,下者被赉赐,以劝天下。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至叛脔臭达道路,冤血流离刀锯;忠鲠贵强之臣,朝不保昏。”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极“罗织”之能事,肆“穷治”之淫威,嗜“诛杀”如癖好,愤青当道,杀得人们害怕了,然后武则天“想干啥就干啥!”不过也很清楚,是什么人“朝不保昏”呢?原来是“贵臣”与“强臣”,这其实也难怪武则天。
  
  要说,这与武则天的个性有关。年青时,初入深宫,她就以为唐太宗驯烈马闻名朝野了,因为她主张以“铁鞭、铁挝、匕首”这三种“策略”对付烈马,所以不管多烈的马匹,到她手中,不出三天,也能搞定。
  
  如来俊臣这样的愤青,出身草根,基本上没有文化,不可能凭科举求得进身之路,他们只能依靠“实实在在”的本领在朝中立足。实际上,他们也只是武则天手中驯马的一条鞭子罢了。至于他们是否真的贪财利、或者杀人如麻,贪功、贪爵,直至“贪取 ”皇位,遍翻史书,我没有看到过真凭实据。
  
  而且,退一步说,这些人就算愤青,使人觉得轻薄可恶,责任也不在他们——历史是严肃的,这一群愤青,何以能逞威作恶?无人指使,这可能吗?来俊臣更是其中的典型。
  
  也许,来俊臣的性格中有其凶狠歹毒、残酷无比的一面,但这个人也有“能言善辩、观察入微、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另外一面。如果只知其“愤”,不知其“能”,未免失于公正。毕竟,司马光就认为,“治贪官须用重典”,这句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投匦”而来]
  
  据《新唐书·列传·酷吏》一章的介绍,来俊臣出身穷苦,他是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父来操,是一位平民,据说不务正业,以赌博为生。曾与同村的另一个赌徒蔡本要好,一次,蔡本赌输了,欠了来操赌债。来操知蔡本无力偿还,便索蔡本的妻子抵偿赌债。这样,来操算是有了老婆,来俊臣便随母亲到了来家。
  
  来俊臣的生父、养父都是市民与下层游民阶层,地位低贱。来俊臣年青的时候,离家出外游历,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但他在和州(今安徽和县),被官府无故以盗窃罪捉拿入狱。来俊臣保命为先,没有办法,便采取了把事情“闹大”的手段,于是他在狱中上告,诬陷捉他的人想谋反,以求脱罪。客观地说,这也是来俊臣生性聪明、处事果断的一面。
  
  谋反,乃当时非同小可之事,涉及政治要案。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也只好立即提审、拘问他。来俊臣本来就不知道任何谋反的事实,他要的就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在狱中,所以也就没有再闹下去,只是敷衍李续。李续问不出结果,就打了他一百大扳,释放了。这是来俊臣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官场的昏瞆与黑暗面。
  
  唐天授年间,朝廷正处在“换血”阶段,武则天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一方面残酷无情地打击异己,排斥一切反对或不顺从自己的力量,特别警惕李氏皇族中的各种成员;另一方面兼收并蓄,大肆网罗亲附或支持自己的力量,而且特别重视异姓而又没有后台的各种人物,以充实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
  
  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居于李氏皇族的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受到武后的打击,被捕下狱了。来俊臣闻悉,为报私愤,同时也希望获得一个进身、出名的机会,于是他检举了李续在和州的劣政,“投匦”告李续“共逆”,称朝廷应该重治李续。
  
  此时初步控制了朝政的武则天,最怕身边的人叛逆、谋反,因此,她破例召见了这个闻所未闻的草根下民、愤青代表来俊臣。来俊臣向武则天报告说,他先前曾向李续投状,揭发琅琊王李冲谋反,但却被李续扣压不报,还被冤枉地打了一百大板。
  
  这使武则天很有兴趣,一方面获得了李续的罪证,一方面又觉得来俊臣十分忠心,于是,武则天提拔来俊臣担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负责审理因案狱犯。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待遇,但是来俊臣做梦也没有想到由此一步登天,从此有了进一步为武则天报效的可能。他也确实竭其所能、很重视这个可以表现的机会——至于滥杀无辜,那是后来的事情。
  
  此后,来也因为办案而“获宠”,在任“屡兴大狱”。
  
  公堂之上,来俊臣本来只有受审、被拘的份,谁知一朝突变,他竟坐到侍御史的宝座上,居公堂按讯别人。万幸的是,来俊臣确实有“决狱”的天才,他经常听审,研究案犯们抵赖的心理因素,也经常求教于一些“老行尊”,也就是一些公门中的旧人。因而只要他出审,经常有非常好的效果。武则天当朝问案,本来就只求以打击政敌为目的,案件原来没有什么内容,这虽然使来俊臣办案具有极大的难度,但只要他能有办法迅速结案,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当时,以大唐法令,共502款,条款分明,本来诸如“刑不上大夫”这一套,在唐朝的实行,是非常严格的--据《新唐书》的记载:“太宗定天下,留心听断,著令:州县论死三覆奏,京师五覆奏。狱已决,尚芋然为彻膳止乐。至晚节,天下刑几措。”
  
  这也就是说,正规的封建制度下,也是不轻易杀人的,特别是朝臣,一定要皇上亲自断定是否该杀,而且要反复三到五次;杀一个大臣,“罪在朕躬”,按规定,皇帝本人还“撤膳、止乐”,以惩罚自己。所以直到贞观未年,唐太宗几乎没有处死过任何大臣。
  
  武后时期,这些律条也没有变化,但是来俊臣等人已经有所突破,
  
  对刑法,他用得上就用,用不上就搁置一边——一味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所谓“罗织、穷治”,在这方面,此人确实具有特殊的才能。
  
  武则天让来俊臣初办的几桩案子,来俊臣“声应气求”,迅速结案。让武则天感到“称旨 ”,感觉此人能干。于是,武则天又故意纵容他严刑峻法,以“胁制群臣”。朝中大臣,凡不顺从武则天,哪怕只有“纤介”之过,细微之失,武则天就授意来俊臣兴狱问罪。而来俊臣必能心领神会,按照武则天的意图,构害别人下狱,然后“穷治至死”。
  汪辉祖的《佐治药言》所叙述的是作为幕友所应坚持的原则,书中根据他早年入幕的经历而总结出来。影响甚大
  《权谋书》如同一座智慧谋略的宝库,可谓包万象,博大精深。全书涉及到领袖、治国、为官、为人、处世、修身、做事的方方面面。既有曲折的历史故事,也有意味深长的比喻格言;有启人心智、催人上进对话,也有看似浅显、实际深刻的处世哲理和做人智慧。对人生、命运、机遇、成就、生死、谋略等都有独特的看法。引人深思,让人感悟。
首页>> 文学论坛>>百家争鸣>>法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