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黑白两道
蜘蛛的儿子
艾言 Ai Yan阅读
  一个是被母爱保护起来的善良少年,一个是被情爱保护起来的神秘女人,终于在酝酿已书久的计划中相遇。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是城市权力网中的新 “蜘蛛”,终于父女俩被无奈地卷入这个酝酿已久的计划中。在金钱、爱情、亲情下苦苦挣扎着的善良本性,才越发显得可贵和纯美。本书从一位心理医生的旁观角度,直面透视“贪官的子女”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经济案背后的官场真相:反贪局长
陈维东 Chen Weidong阅读
  本书围绕延岭市特大经济案——刘埕案展开。本来以行贿及破坏经济秩序等多种罪名被公安机关逮捕的刘锃,却突然以”高位截瘫”为名保外就医,是真是假?其中是不是有着更大的隐情?作为延岭市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的魏大若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还法律一个公正,给延岭市老百姓一个交待。为了避人耳目,案情的重新调查只能在小范围内悄悄进行。魏大若带领调查小组的人员排除重重人为的阻力,案情有所进展,但就在这关键时刻,魏大若的妻子因为卷进一场交通事故,在医院救治,而在救治其间又被感染上艾滋病。刘埕前思后想决定带妻子出国治疗,这又给办案小组出了一个难题……似乎每到关键时刻,就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左右着案情局势的方向。有些人恨不得刘锃能够尽早从人间蒸发,有些人又对魏大若恨之入骨。案情的错综复杂千头万绪,让魏大若内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无形的压力。《反贪局长》以一个检察官为视角,以经济案和刑事案为线索,为读者感情地诠释了一名反贪局长丰富多彩又险象环生的独特的职业特色。
本土商场交易背后的潜规则:商场官场
丁力 Ding Li阅读
  商场和官场纵横交织难舍难分,官员可以高台跳水当商人,商人也能摇身一变成官员,于是就有了名利场上的翻云覆雨。商海无间,官场有道,小说主人公戴向军钻营一生,从倒卖汽车牌照到房地产暗箱操作,从通讯行业商机到资本运作的高招……将各路人马完弄于股掌之间,最终又能否天手遮天,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新星
柯云路 Ke Yunlu阅读
  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准备在古老的中原县城古陵大展拳脚。只一个月时间,便政绩斐然,被老百姓称作“李青天”。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位政界新星的大胆举措必然引来保守势力的抵触和压制。李向南和以县长顾荣为首的官僚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调查组来了,各种谣言也不胫而走
百科全书式描绘当代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夜与昼
柯云路 Ke Yunlu阅读
  这是县委书记李向南在古陵的改革受挫,回到北京后一夜一昼之内发生的故事。作品通过四个家庭和与之相关联的上百个人物及交织起来的关系,全方位展现了处在伟大而艰难的变革中的京都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其规模之宏阔,场景之丰富,气势之恣肆,矛盾之复杂,人物形象之多彩,以及表现手法之多样,都给读者以深刻和新鲜的感受。
  《荒凉山庄》(Bleak House)
  或译为《萧斋》,发表于1852年至1853年之间,是狄更斯最长的作品之一,它以错综复杂的情节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黑暗。
  这部小说内容讽刺英国古老的“大法官庭”(Chancery)的作风,是司法体制颟顸、邪恶、无能的象征。小说描写了一件争夺遗产的诉讼案,由于司法人员从中营私、徇讦,竟使得案情拖延二十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男爵夫人的私生女艾瑟?萨莫森(Esther Summerson)被那一群律师得知,于是追根究柢的律师藉此威胁男爵夫人,甚至整死一名流浪少年,男爵夫人被迫离家出走,死于一场暴风雪。其中一名律师被他所利用的人杀害。这二十年期间申诉者居住在荒凉山庄,主人约翰?詹狄士(John Jarndyce)成为一对表兄妹的监护人,等待法官做最后的判决,最后整笔遗产正好全数支付有关的法律诉讼费用,跟诉讼案有关的人死的死,发疯的发疯。多数评论家如萧伯纳、切斯特顿、康拉德、崔尔琳等人皆认为这部小说是“创下小说写作高峰”,也是第一本“法律小说”。


  Bleak House is the ninth novel by Charles Dickens, published in twenty monthly installments between March 1852 and September 1853. It is held to be one of Dickens's finest novels, containing one of the most vast, complex and engaging arrays of minor characters and sub-plots in his entire canon. The story is told partly by the novel's heroine, Esther Summerson, and partly by an omniscient narrator. Memorable characters include the menacing lawyer Tulkinghorn, the friendly but depressive John Jarndyce and the childish Harold Skimpole, as well as the likeable but imprudent Richard Carstone.
  
  At the novel's core is long-running litigation in England's Court of Chancery, Jarndyce and Jarndyce, which has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all involved. This case revolves around a testator who apparently made several wills, all of them seeking to bequeath money and land surrounding the Manor of Marr in South Yorkshire. The litigation, which already has consumed years and sixty to seventy thousand pounds sterling in court costs, is emblematic of the failure of Chancery. Dickens's assault on the flaws of the British judiciary system is based in part on his own experiences as a law clerk, and in part on his experiences as a Chancery litigant seeking to enforce his copyright on his earlier books. His harsh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slow, arcane Chancery law process gave memorable form to pre-existing widespread frustration with the system. Though Chancery lawyers and judges criticized Dickens's portrait of Chancery as exaggerated and unmerited, his novel helped to spur an ongoing movement that culminated in enactment of the legal reform in the 1870s. In fact, Dickens was writing just as Chancery was reforming itself, with the Six Clerks and Masters mentioned in Chapter One abolished in 1842 and 1852 respectively: the need for further reform was being widely debated. These facts raise an issue as to when Bleak House is actually set. Technically it must be before 1842, and at least some of his readers at the time would have been aware of this. However, there is some question as to whether this timeframe is consistent with some of the themes of the novel. The great English legal historian Sir William Holdsworth (see below), set the action in 1827.
  不仅再度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更以象征手法,描绘了隐匿于日本社会纵深处的一种“恶”,隐含着作家对日本民族的批判和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向何处去的担忧。
    书中仍然采用村上春树最擅长的平行线结构,以即将去北京留学的女孩玛丽救助一名被日本恶客凌辱的中国女孩这一情节展开故事。与我们熟悉的村上小说不同,《天黑以后》不再是创造都市的落寞或奇遇,不再是把玩孤独,取代西方爵士乐和窗外霏霏细雨的是深夜11时52分开始发生在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里的恶——因受害一方不敢报警而可能永远消失在异国夜幕下的恶,掩盖在衣冠楚楚下的普通人的恶。
  
  天黑以后-简介 ······
  
    故事发生在冬天的东京,时间跨度只有晚上12点到早晨6点七个小时,采用两条平行线结构,分别叙述一对年轻的姐妹,一个在黑夜中昏睡,一个在思考和行动。
    女孩十九岁,漂亮,是由不法中国人偷运到日本被迫接客的“妓女”。小说开始不久,悲惨场景就出现了:天黑以后她在情爱旅馆接客时,因突然来了月经而被一个叫白川的日本人打得鼻青脸肿,衣物也被抢走,赤身裸体蜷缩在墙角吞声掩泣,床单上满是血迹。半夜在餐馆里独自看书的女主人公玛丽因为会讲中国话,通过吹长号的大学生高桥的介绍,被旅馆女经理找来当翻译处理这场“麻烦”,故事情节由此铺展开去。
    村上在书中塑造的白川,可以说是日本这个民族“恶”的典型,他敬业、勤奋、文质彬彬,但生活刻板,观念顽固,施暴后行若无事,还继续加班,丝毫没有作恶的意识。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教授在译后记中写道:“这种恶,既不同于恐怖分子的恶和极权主义的恶,又不同于太平洋彼岸霸权主义的恶,更不同于杀人放火等一般刑事犯罪分子的恶,它发生在日本社会又不局限于日本社会,因而是更应警惕的恶。”村上本人在写完《海边的卡夫卡》后,就表示自己下回“想写既是象征性的又有细部现实感那样的恶。归根到底,恶这个东西,是同卑鄙、怯懦、想象力匮乏等素质联系在一起的。”


  After Dark (アフターダーク, Afutā Dāku?) is a novel by Japanese author Haruki Murakami. I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2004.
  
  Plot summary
  
  Alienation, a recurring motif in the works of Murakami, is the central theme in this novel set in metropolitan Tokyo over the course of one night. Main characters include Mari, a 19-year-old student, who is spending the night reading in a Denny's. There she meets Takahashi, a trombone-playing student who loves Curtis Fuller's "Five Spot After Dark" song on Blues-ette; Takahashi knows Mari's sister Eri and insists that the group of them have hung out before. Meanwhile, Eri is being watched in her sleep by someone sinister.
  
  Mari crosses ways with a retired female wrestler, now working as a manager in a love hotel (whom Takahashi knows and referred to Mari), a Chinese prostitute who has been beaten and stripped of everything in this same love hotel, and a sadistic computer expert.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a world between reality and dream.
  Structure
  
  The story is broken down in small chapters of varying length. An added element of interest—and perhaps a post-modern reference—is the fact that the book has a 'real-time' timeline, beginning at the early hours of the night.
  Translations
  
  A Russ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5, a Dutch version in 2006, Czech and Polish versions in 2007.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s)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5 and translated by Lai Ming-chu (zh:賴明珠), and the Chinese (simplified characters)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5 and translated by Lin Shaohua (林少華 / 林少华) . It was published in French on January 4, 2007, as Le passage de la nuit by Éditions Belfond. An English translation was released on May 8, 2007.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pecial limited-edition hardback version exists, only available at Borders bookshops. In 2007 a Romanian version was also published by Polirom under the title In noapte. A Norweg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7 by Pax, translated by Ika Kaminka. A Portuguese version was released on November 2008 under the title "Os Passageiros da Noite" ("The Night Passengers"). In 2009 a Brazilian Portuguese version was released, titled "Após o Anoitecer". A Serb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8. Translator was Nataša Tomić, and it was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Kad padne noć. A Pers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9 by Ketebsaraye Nik, translated by Mahdi Ghabraee under the title "Pas az tariki". An Italian version was also released in 2008 by Einaudi, translated by Antonietta Pastore under the title "After Dark". The Spanish translation by Lourdes Porta, titled also "After Dark", was published in 2008 by Tusquets Editores under "Andanzas" series. In 2009, a Hebrew version translated by Mickey Ball was released by Kinneret Zmora Dvir. In 2009 Lithuan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under the name "Pernakt". It was translated by Ieva Susnytė.
  很典型的日本现代派作品,颓废、堕落、幻觉、性爱、毒品、犯罪、同性恋,基本上人性的欲望都集合在了其中,被无止境的夸张放大,昏暗变态的描写,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恶心和压抑。女主角在分裂的人格中,和自己意识深处的多个自我进行对话,既是一种对自我心灵的不断探求,又形成一股死亡的力量将她引至毁灭。疯狂放纵的生活内容,在作者冷静理智的文字叙述下,变成一种奇特的冰火混合体,使读者在晕眩的阅读之后,还留有一点点清醒的意识,这是小说的最赞之处。自毁性的内容,没有毁灭文字,带着浓重毁灭色彩的文字,也没有毁灭读者,却是把现代都市里种种的毁灭基因,显性的或隐性的,赤裸裸的呈现于读者之前,并在毁灭中寻找生存下去的可能和意义。
  富家女勖聪慧热情地邀请刚认识的剑桥高材生——姜喜宝,参加自己的订婚家宴,是有意制造机会以撮合她和哥哥勋聪恕。在家宴上,聪慧的父亲勋存姿,为喜宝的才智、谈吐以及美貌所征服,于是也向喜宝展开追求。喜宝在其父亲、儿子的双双夹击下,非常现实地选择了父亲,于是她得到了想得到的一切,甚至更多。喜宝做了勖存姿的女人后,虽然得到了金钱与物质上的满足,但却耐不住感情与生理上的寂寞和空虚,她需要更为实在的爱情和属于自己的生活。勖存姿发现喜宝另有所爱,竟冷酷地当着喜宝的面,枪杀了她的男友。喜宝绝望了,但她怎么也逃不脱勖存姿的牢笼。
  
  几年后,勖存姿去世,喜宝变成最富有的女人,但她明白,她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一切,青春、爱情、生命力……。
  作家:刘儒
  一、赴任
  二、访谈
  三、密谋
  四、献策
  五、平反
  六、福瑞
  七、解放
  八、慌乱
  九、领悟
  十、叫阵
  十一、支持
  十二、借用
  十三、较量
  十四、喝酒
  十五、重用
  十六、指示
  十七、急转
  十八、引资
  十九、成功
  二十、梦想
  二十一、凯旋
  二十二、担心
  二十三、迷惑
  二十四、矿长
  二十五、淫心
  二十六、贿赂
  二十七、爆炸
  二十八、先锋
  二十九、悲痛
  三十、落网
  1945年夏天,美国本部黑手党柯里昂家族首领,“教父”维托·柯里昂为小女儿康妮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教父”有三个儿子:好色的长子桑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其中桑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迈克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教父”是黑手党首领,常干违法的勾当。但同时他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深得人们爱戴。他还有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索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圣诞前夕,索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养子、家族参谋顾问汤姆,并派人暗杀“教父”。
  “教父”中枪入院。索洛佐要汤姆设法使桑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桑尼有勇无谋,他发誓报仇,却无计可施。迈克去医院探望父亲,他发现保镖已被收买,而警方亦和索洛佐串通一气。各家族间的火并一触即发。迈克制定了一个计策诱使索洛佐和警长前来谈判。在一家小餐馆内,迈克用事先藏在厕所内的手枪击毙了索洛佐和警长。
  迈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里他娶了美丽的阿波萝妮亚为妻,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而此时,纽约各个黑手党家族间的仇杀却越来越激烈。桑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卖,被人打得千疮百孔。“教父”伤愈复出,安排各家族间的和解。听到噩耗的迈克也受到了袭击。被收买的保镖法布里奇奥在迈克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迈克于1951年回到了纽约,并和前女友凯结了婚。
  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他派人刺杀了另两个敌对家族的首领,并亲自杀死了谋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奥。同时他也命人杀死了卡洛,为桑尼报了仇。仇敌尽数剪除。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迈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进了疯人院。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迈克·唐·柯里昂 。
  《教父》[书籍]-写作背景
  无论在美国国内或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有不少人在考虑这样的问题:美国社会究竟怎么样?它是不是理想社会?
  这部小说继承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这类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作者忠于艺术规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地否定,而只是客观地把美国社会最隐蔽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了出来。作品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场面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剥开富丽堂皇、令人眼花缭乱的遮羞布,人们不难看出:这里绝不是无忧无虑的人间天堂,而是地地道道的尔虞我诈的冒险家的乐园;这里处处布满了陷阱、明枪、暗箭;这里人人自危;这里,除了表面文章以外,骨子里根本没有什么“自由、平等与博爱”。
  作者以艺术家的手法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国社会生活中漂浮于表面的璀璨夺目的现象,而是隐匿于深层的阴森恐怖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以维持社会治安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维护法律尊严为己任的法官、律师,以及身为合法民意代表的议员;以“公正、客观”自诩的报刊编辑、记者,尽管有时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团无关的问题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因为他们大都暗中隶属于各个地下势力集团,所以背地里却干着同自己的公开职责大相径庭的见不得人的勾当。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会组织关系来说,美国人大都有双重身份:一种是公开的社会成员身份,例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师、议员、报刊编辑、记者,以及演员、店主、工会头目等等,办起事来“公事公办、铁面无私”,各人按照自己对社会的贡献领取合法报酬,这一面实在无可指责;另一种是秘密的集团成员身份,他们暗中分属于各个地下势力集团,各人又必须以公开的身份、合法的形式,为自己所属的地下势力集团效忠,从而定期获得额外报酬,这一面是绝对“保密”的,甚至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
  人们在公开社会受到了委屈,往往得不到正义的保护。原因是:人们在公开社会受到了委屈,根据不合理的法律条文,总是显得“活该”;而徇私舞弊者总是可以利用法律的灵活性来歪曲本来就不合理的法律,而形式上仍然是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是在秉公办事,结果也总是显得“应该”。因此,人们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为了预防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的悲楚,也都纷纷投靠地下势力集团,要求必要时为他们伸张正义,为此他们甘愿定期预交“保护费”。地下势力集团买通有关当局,有恃无恐地进行各种非法活动——走私、贩毒、摆赌场、开妓院等。通过这些活动,积聚了大量财富之后又可暗中串通公开的政治上的权贵势力,或者把他们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国家要害部门。这样,上面有了强大的保护伞,再加上他们所掌握的舆论工具的附和,他们不但可以为所欲为,而且能够无往而不胜。他们都有严密的组织:有核心领导班子、有单线联系的内部系统,也有层层外围组织;有自己的法律顾问,也有自己的“军队”,还有自己的情报网。一旦自己人受到了侵害、欺压、委屈,能谈判的就谈判解决,无法谈判的就采取破坏以至暗杀手段解决。甚至议员选举,最佳演员的选举,尽管表面上冠冕堂皇,无懈可击,但大都操纵在地下势力集团的手中。他们一插手,就可以出冷门,出乎意料地使某些人堂堂正正地当选。
  这部小说通过对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之间真刀真枪的“战争”的叙写,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表层下面的最隐蔽的本质。作者讲故事的方法也别开生面。故事发展,当然有一条主线。但常见的是,主线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暂停下来,分岔伸延开去,形成支线,支线发展到尽头,然后再回到主线上来,继续发展主线。根据需要,支线可多可少。整个故事的主线与支线的发展脉络,很像一棵大树的树干与树枝的关系。而《教父》中许许多多的支线都不是从主线上分岔出去的,而是各有自己的源头,自己的流程,到末了才自然而然地汇拢到主线上来。整个故事的主线与支线的发展脉络,很像一条大河的主流与支流的关系:各有源,最后聚成洪流,一泻千里。因为可以另外重新起头,所以故事继续发展可以不受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制约。作者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海阔天空,纵横捭阖。这个方法值得借鉴。
  “教父”是美国社会的灵魂,是美国社会的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响是这部小说的主角,也是美国社会的主角。 整个小说出现的人物将近一百个,着重刻画的有二十多个,大都是美国那个社会里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们既是美国社会的产儿,又是美国社会的缔造者,也就是说,没有美国社会,也就没有他们;没有他们,美国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美国社会了。
  《教父》[书籍]-艺术魅力
  《教父》这部小说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尽管描写的全是坏蛋,但作者曲尽妙笔,竟然能让读者不痛恨个别坏蛋,而痛恨整个龌龊的社会结构。教父及其继承人——他的小儿子迈克尔本来都是坏透了的坏蛋,但是却并不显得令人痛恨,因为他们杀人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出来的,因为他们杀的也都是更坏的人。他们同那些在幕后“坐地分赃”的政客比较起来,在“坏”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教父》[书籍]-影视剧目
  1972年美国根据剧本《教父》第一、二集拍成了电影,影片讲述了教父唐·科里昂的小儿子迈克尔如何成为新教父的故事,把小说中虚构的纽约黑手党塑造成一个实现美国梦的家族奋斗史。 被评价为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黑社会明争暗斗内幕的影片,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 ,本片荣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
  
  《教父》[书籍]-评价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美国,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和赞扬。
  美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这就是小说里全体人物的所作所为必然要引起读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小说中所描写的人和事,尽管在我们看来有点阴阳怪气、荒诞不经,但在美国却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部认识美国社会本质的理想的读物。值得人们深思的是作者在小说正文的前面特别声明说:“这本书里面的一切人物都是虚构的,若书里的描写同现在还活着的或已经死了的真人有相似之处的话,那也纯属巧合。” 作者的这一声明,酷似“此地无银三百两”,从反面点明了这部小说的现实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它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又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社会风俗史。
  这样通过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导合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从这里所能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所有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以及报刊杂志那里所能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本书,对译者来说,之所以值得一译,对读者来说,之所以值得一读。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霍尔·伯登在《星期六评论报》上对这部小说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评价。他是这样写的: “马里奥·普佐的新小说是一种对准顽固堡垒猛烈攻击的攻城锤,其主旨在于振聋发聩。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家史,记录的是一个家庭不惜用枪、用斧、用绞刑具、用攻心战来实现自己对整个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体系的独霸控制的详细过程。
  普佐的表现技巧颇见功力:在他的笔下,一个本来令人感到义愤的情节都十分入情入理。一切感情冲动,一切杀戮,一切粗鄙的两性关系,都同他所刻画的人物所处的情境协调一致。但同时他又能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气质烘托得具有人情味,真实可信。
  “《教父》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阴险的犯罪集团的权威性的小说。” 普佐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成功之作,主要是因为他熟悉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的秘密,也熟悉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隐秘。对美国社会的本质,他洞见症结,因而最有发言权。对美国社会的本质进行如此入木三分的剖析,是美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
  电影《教父》是根据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好莱坞青年导演科波拉执导的一部经典黑帮片。影片描述了黑手党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外来移民为生活所逼,铤而走险,靠走私、赌博、贩毒、谋杀而在美国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他们依赖非法营生而逐步发展壮大,其势力也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政府枢纽部门也有了他们的代理人。当他们羽翼丰满时,便不满足于现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会,毫无恐惧地享受他们的财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由非法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却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为得以完成的。影片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美国电影史上一个十分悠久的经典类型——犯罪片开拓了宽广的前景,它不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现领域,其思想意义和内涵也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并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轰动一时,取得了商业和评论上的双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马龙·白兰度带动的“马龙·白兰度热”像旋风一样几乎波及整个世界,而导演科波拉也从此奠定了他在好莱坞中的“教父”地位。
  马里奥·普佐当年创作的小说《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黑手党问题引起了举国上下的普遍注意,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反映黑手党的作品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繁盛起来,但是我们认为,没有一部能同《教父》相提并论。
  ——美国《旧金山时报》
  科波拉的《教父》以精细的笔墨描述了黑手党全盛时期的家族恩怨,在这部格局庞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大制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处理得有条不紊、扣人心弦,其高超的专业技巧不得不令人叹服。科波拉在选角方面的独到之处也叫人刮目相看,他大胆起用在影坛沉寂多年的马龙·白兰度饰演教父一角,不仅使其成为奥斯卡影帝,也让他再次成为超级巨星。《教父》系列共拍了3部,它的续集也得以进入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挤进“百大”的续集电影。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教父》是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一部美国影片,它把黑手党作为一个隐喻,不仅暗指非法生意的腐朽,而且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其中主要包括政府的腐败。
  ——《纽约时报》
  在《教父》里,自然与文明的对立似乎已不存在,银幕上呈现的是一个单一的世界,科莱昂早已通过暴力建成庞大的家族,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匪帮也已从过去对商业组织的模仿变成了真正的企业,并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在这里,自然与文明已经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著名影评人 冯凯 国胜连
  作者:马里奥·普佐[美]
  译者:王宏伟
  这是马里奥·普佐的新小说,是一种对准顽固堡垒猛烈攻击的攻城锤,其主旨在于振聋发聩。他的作品是内容充实的家史,记录的是一个家庭不惜用枪、用斧、用绞刑具、用攻心战来实现自己对整个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体系的独霸控制的详细过程……
  第一部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二部 复活节后一个星期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三部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四部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五部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六部 总统就职典礼日
  第26章
  第27章
  作者:马里奥·普佐[美]
  译者:文志玲等
  简介缺
  引子
  第01节
  第02节
  第03节
  第04节
  第05节
  第06节
  第07节
  第08节
  第09节
  第10节
  第11节
  第12节
  第13节
  第14节
  第15节
  第16节
  第17节
  第18节
  第19节
  第20节
  第21节
  第22节
  第23节
  第24节
  第25节
  作者:马里奥·普佐 译者:孙致礼、石平萍
  克莱里库齐奥家族为了一统天下,在与自己的亲家圣迪奥家族的争斗中大开杀戒,取得了胜利。族长为了使自己经营的赌博业合法,不惜重金贿赂政客绅士、警察侦探,并用暗杀手段,排除异己,扩充了实力。然而,他的外孙丹特却具有圣迪奥家族的反骨,杀死了表舅——克莱里库齐奥家族的铁榔头皮皮。皮皮的儿子克罗斯为父报仇,与丹特作了殊死搏斗……族长在这内讧中奄奄一息,可他巧妙策划的方案却达到了纯洁家族、脱离黑社会的目的。该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涉猎广泛,残杀中夹杂着人情味,鲁莽中显现着机智,使读者欲罢不能。
  从《教父》到《末代教父》
  引子 夸格 1965年
  第一部 好莱坞 拉斯维加斯 1990年
  第01章
  第02章
  第二部 克莱里库齐奥族与皮皮·德利纳
  第03章
  第三部 克劳迪娅·德利纳 阿西娜·阿奎坦恩
  第04章
  第05章
  第四部 克罗斯·德利纳 克莱里库齐奥家族
  第06章
  第五部 拉斯维加斯 好莱坞 夸格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六部 好莱坞巨擘之死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七部 与圣迪奥家族的决战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八部 圣餐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尾声 法国尼斯 夸格
  作者:马里奥·普佐 译者:苏煜、刘兴林、何亚惠
  西西里西部具有传厅色彩的农民领袖吉里亚诺为了农民同胞的利益而与罗马的腐败政权分庭抗礼。他不仅受到国家武装警察的围剿,还要与以老谋深算、冷醋无情的唐·克罗斯为代表的黑手克作殊死的斗争。面对罗马政府与黑手党、天主教会的勾结,吉里亚诺不得不在接踵而至的背叛,欺诈以及情欲之中挣扎……
  第一部 迈克尔·科莱昂 1950年
  第01章
  第二部 图里·吉里亚诺 1943年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三部 迈克尔·科莱昂 1950年
  第16章
  第17章
  第四部 唐·克罗斯 1947年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五部 图里·吉里亚诺和迈克尔·科莱昂 1950年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作者:马里奥·普佐 译者:蔡明辉、雷瑜良
  本书通过纽约,好莱坞、拉斯维加斯三地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深刻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阴暗丑恶的一面。
  墨林是一个作家,他分别在维加斯,纽约和好莱坞结识了赌徒佐顿、科里,大作家奥萨诺和二流影星詹娜丽等人。佐顿在家庭生活中失意,心灵空虚恐惧,来维加斯狂赌,以逃避现实;科里机灵狡猾,投靠赌场总裁郭鲁尼伏特不择手段向上爬;奥萨诺生活糜烂,文思枯竭,靠老本度日;詹娜丽是墨林的情人,以色相为自身
  寻找演出的机会,但良心未泯。佐顿在暴赢44暴万美元之后吞枪自杀,科里、奥萨诺、詹娜丽等人的结局又将如何呢?
  前言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作者:海因茨·G·孔萨利克 译者:华宗德、常克强、徐晓英
  拉特诺夫是德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时,与女翻译丽云产生了恋情。香港黑社会组织胁迫拉特诺夫为其服务,否则将对丽云下毒手。他被迫认命,代他们向德国的中餐馆定期收取“保护费”。后来丽云到德国,拉特诺夫巧妙地利用香港黑社会和俄国黑社会之间的矛盾,同她偷偷地逃出德国,并向警方密告。警方采取行动,一举摧毁了在德国的两个黑社会组织。
  孔萨利克和他的新作《黑品官》
  序幕
  第一部
  第01节
  第02节
  第03节
  第04节
  第05节
  第06节
  第07节
  第08节
  第09节
  第二部
  第01节
  第02节
  第03节
  第04节
  第05节
  第06节
  第07节
  第08节
  第09节
  第10节
  第11节
  第12节
  第13节
  第14节
  第15节
  第16节
  第17节
  第18节
  第19节
  尾声
  后记
  橡树林本是一个安宁的美国小城,可是这里的警局却有一伙以格兰特·卡明斯为首的败类。他们为非作歹,互相包疪,满以为可以一手遮天。女警官雷切尔为人诚实,工作认真,与周围的同事格格不入。格兰特软硬兼施想拉雷切尔下水,逼她就范,但始终没有达到目的。一次执勤时,格兰特拉过一名少年作人质挡住射来的子弹。雷切尔感到再也不能沉默了,她勇敢地站了出来,走上了艰难曲折的与格兰特一伙斗争之路。
  为微弱的正义辩护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尾声
  女主人公斯苔娜,检察官。以前打官司获胜,可自家的案子却难往了她。一场大火烧死了双亲,自己身上也疤痕累累,可凶手却仍未归案。迷雾般的法律、人类的贪婪,权力的沉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的缩影。
  译序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英格兰银行行长和英国军情六局反毒品犯罪处雇用萨拉在伦敦一家商业银行卧底,以调查银行欺诈行为。年轻美貌聪明大胆的萨拉是个顶尖级的外汇交易员,她喜欢冒险,乐于承担这顶危险任务。可是,当她逐步接近一个危险的国际阴谋的核心后,黑社会对她及其朋友大追杀,而授任务给她的人却拒绝保护……
  序言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尾声
  作者:莱斯利·沃勒
  查理在他的红颜知己佳尼特的影响与支持下,终于决心与家族决裂,要将家族的大部分事来都转交给家族的首领齐奥·伊塔洛,自己则脱离家族,独自从事金融业和环境保护工作。查理的决定在家族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他的对头,标准的黑手党党徒温切讽刺挖苦他;与他关系亲密的斯蒂菲则对他婉言相劝,要他以家族利益为重;而气急败坏的党魁伊塔洛以一起车祸来警告查理,不许他自行其是。就在里奇家族内部矛盾重重之时,久已觊觎里奇家族势力范围的东方申氏家族又暗地派人行刺伊塔洛和查理。故事就在里奇家族的内忧外患中展开,一个个人物也各自粉墨登场。
  为谁而战
  六月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七月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九月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十一月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三月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四月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十二月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二月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三月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第82章
  第83章
  第84章
  十二月
  第85章
  作者:莱斯利·沃勒 译者:杨径青
  马吉特在哈佛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时,她的父亲、银行家上卢卡斯去世,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她,这意味着她将控制整个施蒂利家族。其叔父迪耶特勾结律师阻挠这宗遗产的继承。马吉特不过是巨大极力和财产的保管人,一旦结婚,最终得交给丈夫。其未婚夫艾里希是个拈花惹草的角色,马吉特喜双他但不爱他,希望在婚前爱上一个她真爱的人。美国UBCO金融机构派布里斯渗透瑞士金融界。布里斯是马吉特的哈佛同学,他俩成了情人。迪耶特与其子沃尔特遣特工伊瑟林跟踪马吉特,借揭穿私情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布里斯友觉沃尔特制造内含窃听器的银行计算器窃取国内外金融秘密,出手反击,艾里希为挽救马吉特声誉,制造车祸与伊瑟杯同归于尽。马吉特与布里斯即将共浴爱河,未婚夫艾里希却奇迹般地苏醒了……
  前言
  第一部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二部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三部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四部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五部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六部
  第56章
  作者:莱斯利·沃勒 译者:朱建迅、郑康
  故事发生在1976年6月28日至7月4日短短的7天时间里。大使馆防务处副处长耐德·弗兰契上校刚刚受命负责美国独立200周年庆祝的安全保卫工作,便陷入多方受制的困境。喜欢抛头露面的大使夫人一心想扩大酒会的规模,一面偷偷打电话邀请各方人士参加,一面又动用舆论工具大肆张扬,从而大大增加了防范工作的难度。中央情报局伦敦工作站站长劳伦斯·兰德对弗兰契素怀忌恨,处处跟他刁难作对。使馆有些部门对他的工作采取不合作态度。与此同时,恐怖组织针对庆祝酒会频频制造事端。而在关键时刻,他的亲密助手夏蒙又突然遭人暗算。弗兰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安全防卫的所有部署,并在酒会举行当日险情突发之际,奋力解救被劫持的大使夫人,而妻子却惨遭不幸。
  第一部 6月28日 星期一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二部 6月29日 星期二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三部 6月30日 星期三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四部 7月1日 星期四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五部 7月2日 星期五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六部 7月3日 星期六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七部 7月4日 星期日
  第27章
  第28章
  尾声
  译后记
  这是一部故事情节精彩惊险的畅销小说。小说运用大量资料充分暴露了美国黑手党腐朽残暴的内幕。美国联邦调查局隐秘特工,本书的主人公约瑟夫·皮斯托尼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深入黑手党内部,为打击黑手党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章 班师奏捷
  第二章 发端
  第三章 运筹帷幄
  第四章 初试锋芒
  第五章 布鲁克林:科隆坡家族的老巢
  第六章 布拿诺家族
  第七章 托尼·墨拉
  第八章 勒菲蒂
  第九章 密尔沃克
  第十章 意外事故
  第十一章 弗兰克·巴里斯特艾里
  第十二章 孙尼·布拉克
  第十三章 第一流网球俱乐部
  第十四章 冷水工程
  第十五章 毒品和枪支
  第十六章 突然袭击
  第十七章 谈判
  第十八章 谋杀
  第十九章 暗杀协议
  第二十章 结束隐蔽生涯
  尾声
  最新消息
首页>> 文化生活>>黑白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