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专栏>>笔记杂录
  《泊宅编》十卷,《遂初堂书目》著录于子类小说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类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是书所载多为元祐迄政和(1111-1118年)间朝野旧事。卷五记方腊青溪之变甚详。
  
  方勺称韩愈诗多悲,白居易诗多乐,原其情以论诗风,可备一说。援引陈与义评秦观、陈师道语,所见深切,而于师道尤为推许,称其为柳宗元后一人而已。
北梦琐言
  《北梦琐言》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于子类小说家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类小说家类。
  
    《左传》有“畋于江南之梦”,孙光宪“从事于荆江之北”,“琐细形言”,故名《北梦琐言》。此书记唐至后唐、梁、蜀江南诸国史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记载颇猥杂,教次弈颇冗沓,而遗文琐语,往往可资考证。哉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多采其文。”
  
    《北梦琐言》记载唐五代著名诗人轶事,尤以诗人之坎坷遭际为多。如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所受之压抑,均有所反映。特别是书中记述了一些女诗人如乐安孙氏、鱼玄机、萧惟香等的不幸遭遇,于研究古代妇女作家有一定参考价值。
  
    孙光宪长于诗词,风格秀朗,故论诗主“清丽”而排“粗鄙”,要求“言近意远”和有真情实感。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北梦琐言》本录校制作,原书校录部分全部删除,正文非诗话部分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诗话部分以浅色标示。
洛阳缙绅旧闻记
张齐贤 Zhang Jixian阅读
  哈哈儿据岳麓书社1985年8月版《中国历代诗话逊录校制作。
  《鸡肋篇》三卷,《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据自序,是书当成于绍兴三年(1133)。书成之后,或续有所增。书中多记异闻、政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统观其书,可与后来周密《齐东野语》相埒。”
  
  庄季裕论诗以考证为主。如考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子》诗,杜甫《饮中八仙歌》,韩愈《昭王庙》诗等,均为有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臣等谨案:《鸡肋编》三卷,宋庄季裕撰。季裕名绰,以字行,清源人。其始末未详,惟吕居仁《轩渠录》记其状貎清癯,人目为细腰宫院子。又薛季宣《浪语集》有季裕《筮法新仪》序,亦皆不著其生平。据书中年月,始于绍圣,终于绍兴,盖在南北宋之间。又“尹孝子”一条,自称尝摄襄阳尉;又“原州棠树”一条,称作倅临泾;“李倢食糟蟹”一条,称官于顺昌;“瑞香亭”一条,称官于澧州。其为何官,则莫可考矣。此书前有自序,题绍兴三年二月五日,而所记有绍兴九年事,疑书成之后,又续有所增。世无刊本。陶宗仪《说郛》仅录其二三十条,此本较《说郛》所载约多五倍。后有至元乙卯仲春月观陈孝臣先跋曰,此书庄绰季裕手集也。绰博物洽闻,有《杜集援证》、《炙膏肓法》、《筮法新仪》行于世。闻其他著述尚多,惜未之见。此书经秋壑点定,取以为悦生随抄,而误谬最多,因为是正如右,然扫之如尘,尚多有疑误云云。盖犹季裕之完本也。季裕之父,在元祐中与黄庭坚、苏轼、米芾诸人游,季裕犹及识芾及晁补之,故学问颇有渊源,亦多识轶闻旧事。书中如不知《龙城录》为同时王铚所作,反据以驳《金华图经》之类,间失考证,然可取者多。其记辽宋誓书一条,大旨以和议为主,亦各抒所见。季裕方浮沉郡县,与当时朝士附合秦桧者,固自有殊。统观其书,可与后来周密《齐东野语》相埒,非《辍耕录》诸书所及也。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道山清话》一百三十四条,撰者失考。书后有建炎四年(1103)朝奉大夫、主管亳州明道官暐之《后跋语》,称“先大父国史在馆阁最久,多识前辈,尝以闻见著《馆秘录》、《曝书记》,并此书为三。”前二书皆佚,此书旧题王暐撰,非是。据是书所载,撰者与秦观张耒等人有所过从,记苏黄事又特详,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蜀党中人,固灼然可见矣”。
  
  《道山清话》,《说郛》(涵芬楼本)卷八十二录九十条,作一卷,撰者题“道山先生”,《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类小说家类,作《道山新闻》一卷;《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
  
  《道山清话》所记亲历事,最早为元祐二年(1087)雪中过范尧夫,记事则终于崇宁五年(1106),《后跋语》又作于暐之晚年,故是书当成于哲宗(1086-1100)、徽宗(1101-1125)二朝时。
  
  《道山清话》所记皆为当代杂事,对名臣如司马光、吕公著、王安石、章惇、富弼、范镇、刘挚、彭汝砺,道学如邵雍、程颐,文人如张先、晏殊、石延年、欧阳修、苏洵、李觏,刘攽、苏轼、黄庭坚、秦观、张耒、张舜民等人轶闻、言论颇多采录,其中关于苏轼、黄庭坚之集外言论尤为珍贵。书中引司马光诋王安石“天资僻执好胜,不晓事”等语,显系出于党见。
  
  陶诗自唐声誉始隆,至宋不衰,宋人视其为“清淡之宗”(蔡絛《西清诗话》)。苏轼“独好渊明诗”,于陶诗之“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推崇备至,以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能及(《与苏辙书》)。《道山清话》所载苏称美“平畴交远风”联一事,可见一斑。又述曾纡以黄庭坚“信笔戏书”白居易之诗为“点铁成金”,于江西末流诗弊亦不无针砭。
  
  哈哈儿据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点校录入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录入,以窥本书全貌。个别错谬之处,据它本校改。
  《侯鲭录》八卷,《郡斋读书附志》著录于杂说类,《遂初堂书目》著录于子类小说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史类传记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是书名曰《侯鲭录》,意以书味比鲭。汉有“五侯鲭”,为天下之至味。另有《侯鲭诗话》一卷,系日人近藤元粹就《侯鲭录》中论诗文字辑录而成。
  
  赵令畤与苏轼多有过从,并为苏所赏识,故其论诗亦多推重苏轼。又推重黄鲁直、晁无咎等江西派诗人。规范于苏、黄,留意于诗之用字、佳对、使事,以及诗人之风调、才气。
  
  哈哈儿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原书中点校错误,径改之。
  《青箱杂记》十卷,一百八十条。《郡斋读书志》著录于子类小说家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类小说家类,题黄朝英撰,《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
  
  《青箱杂记》十卷,一百八十则,所记皆朝野杂事,属诗话者为数不少。其论诗称:“诗以言志,言以知物,信不诬矣。”又称“白居易赋性旷远”,故其诗有“旷达者之词”;“孟郊赋性褊隘”,故其诗有“褊隘者之词”。即认为诗当言志,诗可见性。然又称:“文之神妙,莫过于诗赋。见人之志,非特诗也,而赋亦可以见焉。”乃多举诗句以证人之祸福,以为诗讖,则不足龋主要版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本、夏敬观校本及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等。
  
  哈哈儿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原书部分点校错误,径改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文渊阁本电子版补入。
  《闻见近录》一卷,一百零四条,《宋史·艺文志》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所记上起周世宗,下迄宋神宗,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为多”。“皆记东都旧闻”,“间涉神怪,稍近裨官,故列之小说类中,然而所记朝廷大事为多,一切贤奸进退,典故沿革,多为史传所未详,实非尽小说家言也”。评价甚高。
  
  《闻见近录》语涉诗文者不多,然亦偶有所采,不乏精到之见。如记王禹玉与章子厚为苏轼“此心唯有蛰龙知”句争论事,明白表示了反对以诗定人之罪,罗织罪名,欲置诗人死地“覆人家族”的作法,可见作者对“乌台诗案”这场文字狱的鲜明反对态度。王氏亦能在论诗时不囿于党见,肯定王安石称李杜“初无高下也,李、杜自昔齐名者也,何可下之”的看法,这与当时宋人扬杜抑李之风适成对照,无疑也值得肯定。从书中亦可见当时文人间相互交往唱和之事,彼此间常能破除党争之域,足资后人参考。
  
  是书一卷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另有《说郛》(宛委山堂)本,为二卷(一卷,续一卷)。
  
  哈哈儿据中华书局1991年版《丛书集成初编》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
玉壶清话(玉壶野史)
释文莹 Shi Wenying阅读
  《玉壶清话》(又称《玉壶野史》)十卷,宋文莹撰。文莹,生卒年不详,钱塘僧人,字道温,又字如晦,尝居西湖菩提寺,后隐于荆州金銮寺。主要活动于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年间。工诗,喜藏书,潜心野史,留意世务,多与士大夫游。另著有《湘山野录》、《续录》。
  
  《玉壶清话》,《郡斋读书志》著录于子类小说类,《遂初堂书目》著录干小说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类小说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作《玉壶野史》。
  
  《玉壶清话》是文莹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作于荆州的又一部野史笔记,内容、体例与两年前所撰《湘山野录》、《续录》相仿。本书前八卷近一百六十条,杂记北宋开国至神宗朝百年间君臣行事、礼乐宪章、诗文逸事、市井见闻等;而第九卷《李先主传》、第十卷《江南遗事》,则详细记录了五代后期南唐政权“累世之隆替”、“圣贤治乱之迹”,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谈诗论文之语,清曹溶则冠以“玉壶诗话”辑入《学海类编》,显现它的诗话价值。
  
  本书在南宋时已有《玉壶野史》的别称,在宋元时均著录为十卷。明初编修《永乐大典》后,逐渐散阙,仅得前五卷流传,天一阁范钦等人抄访得后五卷,遂合成十卷刊行。现存《玉壶清话》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本》;称《玉壶野史》则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
  
  另有《玉壶诗话》一卷本,三十五条,系就《玉壶清话》论诗之语辑集而成,辑者佚名。其于记事中间有论评。作者赞扬杜甫诗为一时之史,批评徐东野诗“浮脆轻艳,皆铅华妩媚,侑一时樽俎”,反对诗歌内容空泛,徒只吟咏风月。他对杨徽之、魏野、郑毅夫等人,较注意于诗歌风格的评论。又述友人杨经臣言,肯定诗应“知其然而为”,贬抑“神驱于气使之为”,似有强调以理为诗的倾向。
  
  哈哈儿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原书部分点校错误,径改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文渊阁本电子版补入。《玉壶诗话》,既从《玉壶清话》中摘抄,故不重复收入。
  《湘山野录》,北宋诗僧文莹撰。三卷。是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类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有关本书之写作、内容等,《郡斋读书志》云“皇朝熙宁(1068-1077)中僧文莹撰,记国朝故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成于熙宁中,多记宋杂事,以作于荆州之金銮寺,故以湘山为名”。《津逮秘书》本跋曰,“多纪录北宋事迹,凡名公巨卿、高僧韵士、风雅酬酢,著笔叟详”。
  
  是书以记载北宋前期之见闻杂事为主,于当时社会经济外交等情亦有记载,对统治集团之腐败昏庸、官吏之残暴无知,有所揭露,虽述及鬼神怪异和释道之事较多,然所记材料多来自作者目接耳闻,故多足资参考。如宋太宗即位一条,即向为治宋史者所注目,他如记祥符中日本国进贡等事也殷实可信。书中记当时文人交往之事甚多,如杨大年诗才神速,寇准与惠宗池亭分题等条对后人了解北宋文人创作交往均有裨益,作者论诗亦颇有见地。如提出“诗与江山相表里”,认为“文字所忌者,格弱字冗”,推崇“唐人风格”,却鄙薄专事模拟唐人之作。不徒以语意清切、脱洒孤迈为高,重“传神”等,大多可龋他又主张诗人应慎于落笔,以苏舜钦赠秘演诗“垂颐孤坐若痴虎,眼吻开合犹光精”句,改“无光精”为“犹光精”为例,说明有时虽仅一字之差,却全句迥异,故创作时务必再三推敲,不可草率下笔。《湘山野录》卷上曾载录李白《菩萨蛮》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后记曰:“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为此词现存之最早见于载籍,具有很高史料价值,颇为后代李白和唐宋词研究者所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朱弁《曲洧旧闻》曰宇文大资言文莹尝游丁晋公(谓)门,晋公遇之厚,《野录》中凡记晋公事,多佐佑之,人无董狐之公,未有不为爱憎所夺者,然后世岂可尽欺?是则诚其一瑕耳”。可见此书有护袒丁谓之倾向。
  
  《湘山野录》向有三卷(《宋史·艺文志》)、四卷(《郡斋读书志》《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六卷(《文献通考》、《铁琴铜剑楼书目》)三种不同版本。目前所能见之《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等皆为三卷、续录一卷,共四卷。
  
  哈哈儿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原书部分点校错误,径改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文渊阁本电子版补入。
  《归田录》,北宋欧阳修撰,二卷。是书陈振孙《直斋解题》、《四库全书》均收于于部小说家类。欧氏自序“《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唐李肇《国史补》序云言报应、叙鬼神、述梦卜、近怪异悉去之,记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余所录大抵以肇为法,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为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志也,览者详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多记朝廷轶事及士大夫谈谐之言……大致可资考据,亦《国史补》之亚也”。
  
  《归田录》所记,以北宋前期人物事迹、职官制度、官场轶闻为主,亦涉足诗文。如记宋祁之初为人赏识,祁“为布衣时未为人知,孙宣公奭一见奇之,遂为知己,后宋举进士,骤有时名。”记杨大年文思敏捷,作文时常与门人宾客饮博投壶奕棋语笑喧哗,而不妨构思,“挥翰如飞,文不加点。每盈一幅,则命门人传录,门人疲于应命,顷刻之际成数千言。”记其写韩子华、王禹玉、范景仁、梅公仪等唱和评诗,评“子华笔力豪赡,公仪文思温雅而敏捷,皆勍敌也”。再如记“石曼卿磊落奇才,知名当世,气貌雄伟,饮酒过人”,“燕龙图肃有巧思”。记林逋善为诗画,文士林逋居于杭州西湖之孤山,逋工笔画,善为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颇为士大夫所称。又《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评诗者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他如记晏殊喜评诗,杨大年巧对,宋文人索讨润笔等条均足资后人参考。因书中所记多系作者亲身耳闻目睹,史料价值较高,对了解当时文人交游往来、诗歌创作、文学趣味、时代风尚等均不无裨益。殴氏推崇格高简淡,“意新语工”的诗风,欣赏不拘一格,随意洒脱的创作态度,这在书中也时有流露,而这些,也正是宋人所着力之处。此书行文之轻便,笔触之流畅,也对宋代散文,特别对笔记、杂感、随笔之类文体的创作有相当影响。
  
  是书有《四库全书》本、《说郛》(宛委山堂)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中华书局排印本等。
  
  哈哈儿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涵芬楼小说丛书》等本原均有夏敬观所作校语,上海古籍版无,一律不予校补。佚文部分据中华书局1981年版《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归田录》录校增补,上海古籍版原有补遗二条,分别为“太宗飞白书张咏”及“李文靖公沆为相”条,已见中华书局本佚文,不重录。附录部分据岳麓书社1985年版《中国历代诗话逊录校。
  《南部新书》十卷,《郡斋读书志》题《南郡新书》,作五卷,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遂初堂书目》著录于小说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史部传记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四库全书》题作《南部新语》,收于子部小说家类。
  
  是书为钱易知开封县时所作,约成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前后。据书前钱明逸序,全书原“凡三万五千言,事实千,成编五,列卷十”。现所见之本多有散乱,其以干支为序,记事凡八百余条。主要记述唐五代故事,其中以记载主要官职的兴废、朝章政制的因革和官场仪式的掌故为主,对研究唐代政治史颇具参考价值;而书中不少有关唐代科举制、文学家故事的著录,又有裨于文学史的研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朝章国典,因革损益,亦杂载其中”,足补新、旧《唐书》之阙。
  
  是书不仅保存了不少诗文和诗坛掌故,而且论诗亦多独到深刻之见。作者认为诗乐可观时代兴衰,要求作诗必须真实,反对以“虚语作赋”,指出如果以虚语陈诗观风,就是“教人以妄”。在诗歌表现形式上,崇尚自然,主张“文贵天成”,不露斧凿痕,“如千兵万马,而无人声”,反对雕琢强作。称“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此语常为后人所称引,如严羽谓“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王士祯谓“李白为飞仙,李贺为才鬼”,即本钱说。
  
  哈哈儿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诗话部分以斜体标示。
  《幽闲鼓吹》一卷,二十五篇。《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趣》、《柬史·艺文志》均著录于子部(类)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幽闲鼓吹》:“其事多关法戒,非造律虚辞无裨考证者比。唐人小说之中,犹差为切实可据焉。”张固于诗虽未正面表述自己的看法,而主要记述故实,但“诗人之言不足有实也”一语,却道出了诗须想象的特点。顾况赏识白居易的佳话,李贺诗使韩愈援带而起的故事,多赖《幽闲鼓吹》而流传。
  
  哈哈儿据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中华野史·唐朝卷》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全貌,诗话条以另色标之。
  《云仙杂记》十卷,旧本题唐金城冯贽撰。《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题作《云仙散录》。《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云仙杂记》实伪书也。无论所引书目皆历代史志所未载,即其自序称天复元年(901年)所作,而序中乃云‘天祐元年(904年)退归故里,书成于四年(907年)之秋,又数岁始得终篇。’年号先后亦复颠倒,其为后人依托,未及详考明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亦以为伪书,并谓系宋元人所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旧本题唐冯贽撰,或以为王铚所伪作也。皆杂记古人逸事,各注其所出之书,而其书皆古来史志所不载,依托显然。然工于造语,词赋家转相引用,知其赝而不能废焉。”
  
  《云仙杂记》论诗语简洁,精辟,富有启发性。如“胸次吞云梦泽”条称诗人胸襟开阔,笔下始能气势磅礴,诗意浩瀚。“田水声过吾师丈人”条,言诗须师造化、法自然。“作诗如绣花”条,谓作诗要善于笼络枝叶,形成艺术整体。“句中喜得鱼竹”杂,记孟浩然作诗多注重观察,印记实物,力戒疏谬等。
  
  哈哈儿据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云仙杂记》录校制作,非诗话条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
  《鉴诫录》十卷,《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多记唐及五代间事,而蜀事为多。皆近俳偕之言,各以三字标题,凡六十六则。”
  
  《鉴诫录》中谈诗部分反映出五代文学批评的一些特点,如以“吟诗多著寻常容易言语”为高格;主张诗要“悉干教化”;又认为诗须有新意。“千百集中,无以加此”,才能为人所称道。
  
  哈哈儿据中华书局1985年繁体竖排本《鉴诫录》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
  《云溪友议》,《宋史·艺文志》作十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二卷。《四部丛刊续编》作三卷,似较诸本完善,今从之。《崇文总目》著录于丙部小说家类。《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
  
  是书共六十五条,每条各以三字标题冠之。书中多记中晚唐杂事,除涉及方术神仙及因果报应的内容外,多为诗坛轶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六十五条之中,诗话居十之八七,大抵为孟棨《本事诗》所未载,逸篇琐事,颇赖以传。又以唐人说唐诗,耳目所接,终较后人为近。故考唐诗者,如计有功《纪事》诸书,往往据之以为证焉。”足见是书可为研究唐诗之参考。
  
  哈哈儿据《四部丛刊续编》本录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
  《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
  这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内容
  
  《搜神记》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材料来源
  
  干宝,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另附:搜神记新序
  
  搜神记,人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小说界里一部名著。不过,人家误认他是文人编造的“神怪小说,”其实,他是一部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部古代的神话。
  我们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除了楚辞,淮南子等几部书而外,就要说到他了。他中间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平民口上。例如“蚕神的故事,”(卷十四)如“盘瓠的故事,”(卷十四)“如颛顼氏二子的故事,”(卷十六)如“细腰的故事:”(卷十八)或至今整个的流传于民间,或经过许多变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传说。我们只要留心考察,就可以看得出。总之:他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而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
  搜神记的作者,是晋朝时候的干宝。不过,现在流传的二十卷本搜神记,并非干宝的原书,有后人增改的地方。这是民间传说常有的事。他的原文,也有许多,不是自己写出来的,是抄录他人的作品。这也是民间传说的通例。如四库目录提要说:“第六卷,第七卷,全抄续汉书五行志。”对于他很不满意。其实,当他民间传说看,抄不抄就不成问题。他全书中间,有几个故事,大同小异的,他也兼收并载。这尤可以看得出是民间故事的本色。如“丹阳道士谢非的故事,”(卷十九)和“ 魏郡张奋的故事,”(卷十八)和“安阳书生的故事,”(卷十八)三个是从一个演绎出来的。“古巢老姥的故事,”(卷二十)和“由拳老妪的故事,”(卷十三)两个也就是一样。“晋时吴兴人父子的故事,”(卷十八)和“北平田琰妻的故事,”(卷十八)两个妖怪:一冒充人父,一个冒充人夫,也是一样的结构。这几个故事,很可以做我们研究的数据,不但供我们的赏鉴。
  当然,全部搜神记中,并不全是有价值的民间传说,而大部份却是好的。不幸为旧文学家当作谈神说怪的小说而屏弃,又不幸为新文学家当作文人编造的神怪小说而不屑一读。这真是冤枉了。
  在搜神记以后,再有一部后搜神记,十卷,旧题为陶渊明撰。这当然是后人假托的。就说不假,也没有前搜神记好,所以我们没有注意的必要。
  搜神记的作者,是干宝,可以说是真的。不过,今二十卷本搜神记,已非干宝的原文,这话也不错。但是我们现在当他是古代民间传说看,只知赏鉴作品,不必问作者;那么,作者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题为东晋陶潜(365-427)撰。所记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伪不可待辩。皆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
  
  《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该书凡十卷,一百一十六条。《搜神后记》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是颇具特色的。它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艺术上是芜杂琐碎的记叙减少,成片的故事增多。从题材内容上,全书大致有四种类型。一类是神仙洞窟的故事,如《桃花源》、《穴中人世》、《韶舞》、《袁相根硕》等,主要讲了服食导养、修道求仙之事。一类是山川风物、世态人情的故事,如《贞女峡》和《舒姑泉》就是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作者赋予这些山川风物丰富的人情美,所以显得美丽动人。一类是人神、人鬼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有《白水素女》、《李仲文女》、《徐玄方女》等。这类题材写得绚丽多姿,极富浪漫梦幻意味,且往往加以悲剧的结尾,使他们成为全书引人注目的篇章。再一类是不怕鬼的故事,叙事机智诙谐,是《搜神后记》区别于其它志怪小说另一颇具特色的地方。
关于韩诗外传
韩婴 Han Ying阅读
  一、内容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待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二、成书年代和真伪
  
  这部书被认为是韩婴写的,他为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时的博士,武帝(公元前141椙—87在位)时他与董仲舒(约公元前179椙— 104)辩论过。他的传记(《史记》卷一百一二十一,第3124页及《汉书》卷八十八,第3613页)对他的生活年代提供的线索仅是这些,他肯定生活于公元前 200年到公元前120年之间,因此《韩诗外传》的日期应定在约公元前150年左右。
  
  该书为韩婴所写,这从未受到怀疑,很难想象伪造之人会有什么动机采编纂这样的一部著作。然而关于这部书的完整性却有些疑点,因为《汉书·艺文志》第 1708页列举了名为《韩外传》的书6卷及名为《韩内传》的书4卷,《汉书》中的韩婴传也提到了这两部书。但到了《隋书·经籍志》(第915—916页)时《内传》已经消失,尽管唐代的注家引用了属于《韩诗内传》的几条语录。《外传》在《隋书》的(经籍志》、两唐史书(《旧唐书·经籍志》,第1970页;《新唐书·艺文志》,第1429页)、《宋史·艺文志》(第5045页)中都列为十卷。凡是现代的版本都含有十卷。
  
  杨树达(《汉书补注补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8页)认为《外传》与《内传》两书被结合于《韩诗外传》一名之下,因为它们所含的资料其性质没有任何差异,两者也都不是阐发性的著作。实际情况可能比起杨所提出的简单并置更为复杂。在唐代各种类书以及唐代对经书和史书的注解者所引大批属于《韩诗外传》的文字不见于传世的通行本中。在《太平御览》引自该书的157条文句中,其中有23条为今本所无。
  
  三、版本
  
  1.已知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迈(1123-1202)说它属于庆历年间(1041—1048),毛晋(1599-1659)认为他拥有这个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书》之中。在明代的几个版本中,《四部丛刊》所翻印的沈辨的本子渊源于元本(由钱惟善于1355年作序)。
  
  2.带有注解的校本被赵怀玉(1747—1823)单独刊入他的《亦有生斋》中(序作于1790年,《龙溪精舍丛书》予以重印),又被周廷莱作为《韩诗外传校注》(重印于《安徽丛书》)而加以刊印,其序文标定为1791年。上述版本中的第二种用本是一更保守的版本,它被拿来作为两种版本合并版的底本,由吴棠于1875年出版(《望三益斋》,由《畿辅丛书》予以重刊,《丛书集成》也作了重刊,并加了标点,又见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7年的排印本)。一种未知出处而含有大多相应段落的版本由陈士珂于1818年以《韩诗外传疏证》名字刊印(见《文渊楼丛书》中)。
  
  3.收有《韩诗外传》的其他丛书还有《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三十三种丛书》等。
  
  4,许维遹(1905—1951)的《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该书是在他死后出版,繁体字,加了标点和注释,其中有的为珍奇难得的资料及许自己的见解。
  
  5.赖炎元的《韩诗外传今注今译》,该书有注释有标点,并有用现代汉语译成的译文,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四、校注
  
  1.孙诒让《札迻》卷二,涉及有十个段落的内容。
  
  2.俞樾的《读韩诗外传》对22段疑难的段落进行了校勘;见《曲园杂纂》卷十七(《春在党全书》)。
  
  3.赵善诒的《韩诗外传补正》(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几乎处理每篇经文中的疑难段落,用来自相应段落的引文来支持他的考评及校勘,而且总是指出前人对这同一段所作的校注。(见国学小丛书)。他的著作被收入赖炎元的《韩诗外传考征》中(见下文五第2条)。
  
  4.帧炎元:《韩诗外传考征》,2册,台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一册详细研究了汉代的韩诗,《韩诗外传》的版本,校勘记,韩诗异文与包括毛诗在内的其他诸家诗注解和文字上的不同。第二册考察了早期和后来著作中所引的《韩诗外传》之文,并详尽地罗列了为现代版本中所无的《韩诗外传》佚文。
  
  五、索引
  
  1.《韩诗外传逐字索引》,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收入《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汉 刘歆 著  宜黄 洪占铨 校
  
  《西京杂记》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即宫女王嫱不肯贿赂画工致远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且为后人为典故。还有一句成语“凿壁借光”,也是从该书的匡衡的故事中流传出来的。
  
  此书,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汉魏六朝佚史而成。所述西汉之事,怪诞不经,多不足信。但有关南越赵佗献宝于汉朝、昭君出塞前后汉宫画师事迹、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汉俗五月五日生子不举、邓通得蜀山以铸铜钱、茂陵富人袁广汉庄园之奇、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刘子骏作《汉书》诸事,均可开阔思路,有裨研史。中华书局《古小说丛刊》本较佳。
  
  【关于本书作者】
  
  关于本书的作者,《隋书·经济志》未曾著录,而新旧唐书均著录为东晋葛洪著。这是因为六卷本末有葛洪跋文一篇。跋文言“洪家世有刘子骏《汉书》一百卷,无首尾题目,但以甲乙丙丁纪其卷数。先父传之。歆欲撰《汉书》编录汉事,未得缔构而亡,故书无宗本,止杂记而已,失前后之次,无事类之辨。后好事者以意次第之,始甲终癸为十帙,帙十卷,合为百卷。洪家具有其书,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小有异同耳。并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今抄出为二卷,名曰《西京杂记》,以裨《汉书》之阙。”按照葛洪的说法,这部书的作者是刘歆,他不过将班固写《汉书》不用的二万余言抄录出来,给它起个名字而已。后人对葛洪的跋语并不相信,以为这是他“依托古人以取自重耳”。其实《西京杂记》就是出自葛洪之手。但书中故事也并非全是葛洪杜撰,有些条目可能是他从当时所存典籍中 摘取来的。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 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谁是该书的真正作者?这一疑案至今悬而未决。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颌刚在《中国史学入门》书中曾明确指出:《西京杂记》这本书,"讲了汉朝的许多故事。书的作者是谁?没有定论。有的说是刘歆,有的说是晋朝的葛洪",甚至还有吴均撰书之说。为研究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隋唐之际,特别是唐太宗继位后,为了以史辅国,以古鉴今,非常重视编修历史。当时的史官们尽博采史籍"朝廷也"命天下计书"、"搜访异本","尽收其图书古籍",但由魏征等人穷搜苦索而编纂的《隋书·经籍志》却对《西京杂记》的真正作者未能考究出来,所以只好不著撰写人。400余年后,宋人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采取折衷说法,谓《西京杂记》书中事皆刘歆所说,葛洪采之。后晋刘胞等人编纂的《唐书·经籍志》则题名葛洪撰。清朝末年,一批考证类的著作问世。但考证者对"西京杂记"一书真正作者并没有考证出名堂,作补的也未补出个头绪来。
  
  在近代学者专家的一些著作中,对谁是谁非也各执一说,甚至避而不谈。如李宗邺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说:"《西京杂记》二卷集是刘歆所撰,《唐书·经籍志》误题为葛洪";但金少英《中国历史要籍选读》中却肯定为葛洪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西京杂记》一书曾有较为详细的考证。他说,至于杂载人间琐事者,有《西京杂记》本二卷,今六卷者宋人所分也。末有葛洪跋,言"其家有刘歆《汉书》一百卷,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氏,小有异同,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
  
  鲁迅既然把《西京杂记》列入《今所见汉人小说篇》,在"目次"中列了"刘歆,这就否定了葛洪。有些考证文章也说,《西京杂记》属笔记类杂史,《汉书》不记,晋却语曰:"旧题西汉刘歆撰,经考证作者实为晋葛洪"。有何根据?辞书未引,故不得而知。可能由于上述原由,所以张舜徽主编的《中国历史学名著题解》,尽管在书中列举历代杂史,笔记类书名达数十种之多,却偏偏没有《西京杂记》。柴德赓编写的《史籍举要》等就更不便列举。其它的一些文著,乃至工具书多相不一。谁是谁非,没有定论。
  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後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主要内容】
  
  《穆天子传》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载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有日月可寻。名为传,实际上属于编年,其体例大致与后世的起居注同。所以,《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把它列入史部起居注门。关于《穆天子传》的真伪问题,几经争辩,仍是个不解之谜。
  
  《穆天子传》主要记载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 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其中的宗周﹐经学者研究﹐认为是指洛邑(今河南洛阳)﹔穆王的西行路线 ﹐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西王母之邦)。
  
  【贡献】
  
  《穆天子传》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成份,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径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它说明远在汉武帝刘彻派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国内地和中亚之间就已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这一点已有不少考古材料可资证明。
  
  【晋郭璞的注解】
  
  晋郭璞为该书作注。清檀萃有《穆天子传注疏》﹐其後有洪颐煊校正本﹐继洪氏而作者有翟云升之《覆校穆天子传》。近几十年来﹐有丁谦《穆天子传地理考证》﹑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等作品。
  
  【穆天子传的考证】
  
  其实,《穆天天传》之所以能够面世,必定有学者认为其真。西晋年间,著作佐郎郭璞第一个替《穆天子传》作注,此风一开,不下卜数家,大多 据后世情状释三代山川部落,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周穆王的戎马生涯。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及注本的诠释,周穆王曾经西征犬戎于陇西,入河伯之邦并礼河于兰州一带,观昆仑丘、舂山于青海湖头,巡骨仟、重黎、巨蔸等部落于武威地区,会西王母于张掖南山,休猎于疏勒河、北山地区,涉流沙于居延海、巴丹吉林大漠,涉黄渡济,浪游太行、漳水、滹沱河,雁门山,进而驱驰于阴山、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葱岭、中亚,共计行程十九万里(周里比今里小),其内容极为丰富。西晋韧的荀勖在《穆天子传目录》中写道:“古文《穆天子传》者,太康二年汲郡县民不准(人名)盗古冢所得书也,皆竹简素编。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王隐修《晋书》于东晋元帝大兴初年,在《束皙传》中提到此《穆天子传》,也云:“汲冢竹书大凡七十五卷。……有《周庄游行》五卷,说周穆王游行天下事,今谓《穆天子传》。”由此看来,《穆天子传》原名为《周王游行》,民间有传本,似乎可避伪书之嫌了。
  
  然而,历代许多学者对于《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的远游行程抱怀疑态度,对《穆天子传》的可靠性提出质疑。清代学者姚际恒是力主《穆天子传》为伪书的代表。经过考证,他认为《穆天子传》源出《左传》、《史记》,多用《山海经》语,体例则类似起居注,应当是汉朝以后好事者的伪作。一些疑古派文献学者,则进一步断定其为晋人的伪造。法国学者沙畹,甚至以为“穆天子;并非指周穆王,而是指秦穆公,故《穆天子传》与《山海经》一样,属于荒诞之书,毫无史料价值。
  可是,这桩公案并没有了结。今学者常征旧题新作,意欲推倒《穆天子传》为伪书的成说。原来,常征曾读过洪颐煊氏校注本《穆天子传》,竟发现书中所记山川村落都可一一考出。又与《水经注》对照,有郦道元据《穆天子传》注释有关山川的明显痕迹。惊讶之余,他用力研究,逐条加以排比训释,终于在1977年完成《穆天子传新注》一书,力证其书不伪,并且明确指出:“《穆天子传》者,西晋所出汲冢周书也,非晋人伪造,非汉人伪文,亦非战国时人作”,而是“身髓周穆王征巡四海的周史官作的先秦古籍之—”。
  
  关于《穆天子传》真伪问题的讨论,经历了真——伪——真的过程。然而,仍然不能认为争论已经结束了。
  东晋·葛洪撰。十卷。书中收录了古代传说中的84位仙人的事迹。虽事多怪诞,但其中不少人常为后世养生文献所引用;有些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养生学术也不无参考意义。
  
  现存《神仙传》有两种版本。一为九十二人附二人传本,见于《道藏精华录百种》等道典中。二为八十四人传本,见于《四库全书》中。此外唐人梁萧又称其“凡一百九十人”,可见今人《神仙传》并非全本。
  
  《神仙传》中故事众多,故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生动。如《栾巴传》写仙人栾巴为民除害的故事,中间说一庙鬼化作书生,骗太守许以女儿。栾巴见之,遂做法驱之,使庙鬼现形为老狸。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刻画了道教的法力,笔墨虽少,却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类似的故事还有《王远传》、《刘根传》、《吕恭传》等,均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
  
  
  【记载】
  
  《神仙传》十卷,东晋葛洪(二八三~三六三)撰。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该书记载古代传说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王远传附蔡经传),大体继《列仙传》而作,其中容成公、彭祖二条与《列仙传》重出。体现了各时期的神仙观念及魏晋文士风气。
  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撰有《世说新语》八卷,今本作三卷,还有36门.《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是志人小说集。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继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首页>> 文化生活>>专栏>>笔记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