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旅游记录>> 朱自清 Zhu Ziq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伦敦杂记
  《伦敦杂记》1943年4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加尔东尼市场
  吃的
  乞丐
  圣诞节
  房东太太
   
三家书店
  伦敦卖旧书的铺子,集中在切林克拉斯路(Charing Cross Roa
  d);那是热闹地方,顶容易找。路不宽,也不长,只这么弯弯的一段儿;两旁不短的是
  书,玻璃窗里齐整整排着的,门口摊儿上乱哄哄摆着的,都有。加上那徘徊在窗前的,围绕
  着摊儿的,看书的人,到处显得拥拥挤挤,看过去路便更窄了。摊儿上看最痛快,随你翻,
  用不着“劳驾”“多谢”;可是让风吹日晒的到底没什么好书,要看好的还得进铺子去。进
  去了有时也可随便看,随便翻,但用得着“劳驾”“多谢”的时候也有;不过爱买不买,决
  不至于遭白眼。说是旧书,新书可也有的是;只是来者多数为的旧书罢了。最大的一家要算
  福也尔(Foyle),在路西;新旧大楼隔着一道小街相对着,共占七号门牌,都是四
  层,旧大楼还带地下室——可并不是地窨子。店里按着书的性质分二十五部;地下室里满是
  旧文学书。这爿店二十八年前本是一家小铺子,只用了一个店员;现在店员差不多到了二百
  人,藏书到了二百万种,伦敦的《晨报》称为“世界最大的新旧书店”。两边店门口也摆着
  书摊儿,可是比别家的大。我的一本《袖珍欧洲指南》,就在这儿从那穿了满染着书尘的工
  作衣的店员手里,用半价买到的。在摊儿上翻书的时候,往往看不见店员的影子;等到选好
  了书四面找他,他却从不知那一个角落里钻出来了。但最值得流连的还是那间地下室;那儿
  有好多排书架子,地上还东一堆西一堆的。乍进去,好像掉在书海里;慢慢地才找出道儿
  来。屋里不够亮,土又多,离窗户远些的地方,白日也得开灯。可是看得自在;他们是早七
  点到晚九点,你待个几点钟不在乎,一天去几趟也不在乎。只有一件,不可着急。你得像逛
  庙会逛小市那样,一半玩儿,一半当真,翻翻看看,看看翻翻;也许好几回碰不见一本合意
  的书,也许霎时间到手了不止一本。
  开铺子少不了生意经,福也尔的却颇高雅。他们在旧大楼的四层上留出一间美术馆,不
  时地展览一些画。去看不花钱,还送展览目录;目录后面印着几行字,告诉你要买美术书可
  到馆旁艺术部去。展览的画也并不坏,有卖的,有不卖的。他们又常在馆里举行演讲会,讲
  的人和主席的人当中,不缺少知名的。听讲也不用花钱;只每季的演讲程序表下,“恭请你
  注意组织演讲会的福也尔书店”。还有所谓文学午餐会,记得也在馆里。他们请一两个小名
  人做主角,随便谁,纳了餐费便可加入;英国的午餐很简单,费不会多。假使有闲工夫,去
  领略领略那名隽的谈吐,倒也值得的,不过去的却并不怎样多。
  牛津街是伦敦的东西通衢,繁华无比,街上呢绒店最多;但也有一家大书铺,叫做彭勃
  思(Bumpus)的便是。这铺子开设于一七九○年左右,原在别处;一八五○年在牛津
  街开了一个分店,十九世纪末便全挪到那边去了,维多利亚时代,店主多马斯彭勃思很通声
  气,来往的有迭更斯,兰姆,麦考莱,威治威斯等人;铺子就在这时候出了名。店后本连着
  旧法院,有看守所,守卫室等,十几年来都让店里给买下了。这点古迹增加了人对于书店的
  趣味。法院的会议圆厅现在专作书籍展览会之用;守卫室陈列插图的书,看守所变成新书的
  货栈。但当日的光景还可从一些画里看出:如十八世纪罗兰生(Rowlandson)所
  画守卫室内部,是晚上各守卫提了灯准备去查监的情形,瞧着很忙碌的样子。再有一个图,
  画的是一七二九的一个守卫,神气够凶的。看守所也有一幅画,砖砌的一重重大拱门,石板
  铺的地,看守室的厚木板门严严锁着,只留下一个小方窗,还用十字形的铁条界着;真是铜
  墙铁壁,插翅也飞不出去。
  这家铺子是五层大楼,却没有福也尔家地方大。下层卖新书,三楼卖儿童书,外国书,
  四楼五楼卖廉价书;二楼卖绝版书,难得的本子,精装的新书,还有《圣经》,祈祷书,书
  影等等,似乎是菁华所在。他们有初印本,精印本,著者自印本,著者签字本等目录,搜罗
  甚博,福也尔家所不及。新书用小牛皮或摩洛哥皮(山羊皮——羊皮也可仿制)装订,烫上
  金色或别种颜色的立体派图案;稀疏的几条平直线或弧线,还有“点儿”,错综着配置,透
  出干净,利落,平静,显豁,看了心目清朗。装订的书,数这儿讲究,别家书店里少见。书
  影是仿中世纪的抄本的一叶,大抵是祷文之类。中世纪抄本用黑色花体字,文首第一字母和
  叶边空处,常用蓝色金色画上各种花饰,典丽矞皇,穷极工巧,而又经久不变;仿本自然说
  不上这些,只取其也有一点古色古香罢了。
  一九三一年里,这铺子举行过两回展览会,一回是剑桥书籍展览,一回是近代插图书籍
  展览,都在那“会议厅”里。重要的自然是第一回。牛津剑桥是英国最著名的大学;各有印
  刷所,也都著名。这里从前展览过牛津书籍,现在再展览剑桥的,可谓无遗憾了。这一年是
  剑桥目下的辟特印刷所(The Pitt Press)奠基百年纪念,展览会便为的庆
  祝这个。展览会由鼎鼎大名的斯密兹将军(General Smuts)开幕,到者有科
  学家詹姆士金斯(James Jeans),亚特爱丁顿(Arthur Edding
  ton),还有别的人。展览分两部,现在出版的书约莫四千册是一类;另一类是历史部
  分。剑桥的书字型清晰,墨色匀称,行款合式,书扉和书衣上最见工夫;尤其擅长的是算学
  书,专门的科学书。这两种书需要极精密的技巧,极仔细的校对;剑桥是第一把手。但是这
  些东西,还有他们印的那些冷僻的外国语书,都卖得少,赚不了钱。除了是大学印刷所,别
  家大概很少愿意承印。剑桥又承印《圣经》;英国准印《圣经》的只剑桥牛津和王家印刷
  人。斯密兹说剑桥就靠《圣经》和教科书赚钱。可是《泰晤士报》社论中说现在印《圣经》
  的责任重大,认真地考究地印,也只能够本罢了。——
  一五八八年英国最早的《圣经》便是由剑桥承印的。英国印第一本书,出于伦敦威廉甲
  克司登(William Caxton)之手,那是一四七七年。到了一五二一,约翰席
  勃齐(John Siberch)来到剑桥,一年内印了八本书,剑桥印刷事业才创始。
  八年之后,大学方面因为有一家书纸店与异端的新教派勾结,怕他们利用书籍宣传,便呈请
  政府,求英王核准,在剑桥只许有三家书铺,让他们宣誓不卖未经大学检查员审定的书。那
  时英王是亨利第八;一五三四年颁给他们勅书,授权他们选三家书纸店兼印刷人,或书铺,
  “印行大学校长或他的代理人等所审定的各种书籍”。这便是剑桥印书的法律根据。不过直
  到一五八三年,他们才真正印起书来。那时伦敦各家书纸店有印书的专利权,任意抬高价
  钱。他们妒忌剑桥印书,更恨的是卖得贱。恰好一六二○年剑桥翻印了他们一本文法书,他
  们就在法庭告了一状。剑桥师生老早不乐意他们抬价钱,这一来更愤愤不平;大学副校长第
  二年乘英王詹姆士第一上新市场去,半路上就递上一件呈子,附了一个比较价目表。这样小
  题大做,真有些书呆子气。王和诸大臣商议了一下,批道,我们现在事情很多,没工夫讨论
  大学与诸家书纸店的权益;但准大学印刷人出售那些文法书,以救济他的支绌。这算是碰了
  个软钉子,可也算是胜利。那呈子,那批,和上文说的那本《圣经》都在这一回展览中。席
  勃齐印的八本书也有两种在这里。此外还有一六二九年初印的定本《圣经》,书扉雕刻繁
  细,手艺精工之极。又密尔顿《力息达斯》(Lycidas)的初本也在展览着,那是经
  他亲手校改过的。
  近代插图书籍展览,在圣诞节前不久,大约是让做父母的给孩子们多买点节礼吧。但在
  一个外国人,却也值得看看。展览的是七十年来的作品,虽没有什么系统,在这里却可以找
  着各种美,各种趋势。插图与装饰画不一样,得吟味原书的文字,透出自己的机锋。心要
  灵,手要熟,二者不可缺一。或实写,或想象,因原书情境,画人性习而异。——童话的插
  图却只得凭空着笔,想象更自由些;在不自由的成人看来,也许别有一种滋味。看过赵译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里谭尼尔(John Tenniel)的插画的,当会有同感吧。
  ——所展览的,幽默,秀美,粗豪,典重,各擅胜场,琳琅满目;有人称为“视觉的音
  乐”,颇为近之。最有味的,同一作家,各家插画所表现的却大不相同。譬如莪默伽亚谟
  (Omar Khayyam),莎士比亚,几乎在一个人手里一个样子;展览会里书多,
  比较着看方便,可以扩充眼界。插图有“黑白”的,有彩色的;“黑白”的多,为的省事省
  钱。就黑白画而论,从前是雕版,后来是照相;照相虽然精细,可是失掉了那种生力,只要
  拿原稿对看就会觉出。这儿也展览原稿,或是灰笔画,或是水彩画;不但可以“对看”,也
  可以让那些艺术家更和我们接近些。《观察报》记者记这回展览会,说插图的书,字往往印
  得特别大,意在和谐;却实在不便看。他主张书与图分开,字还照寻常大小印。他自然指大
  本子而言。但那种“和谐”其实也可爱;若说不便,这种书原是让你慢慢玩赏的,那能像读
  报一样目下数行呢?再说,将配好了的对儿生生拆开,不但大小不称,怕还要多花钱。
  诗籍铺(The Poetry Bookshop)真是米米小,在一个大地方的一
  道小街上。“叫名”街,实在一条小胡同吧。门前不大见车马,不说;就是行人,一天也只
  寥寥几个。那道街斜对着无人不知的大英博物院;街口钉着小小的一块字号木牌。初次去
  时,人家教在博物院左近找。问院门口守卫,他不知道有这个铺子,问路上戴着常礼帽的老
  者,他想没有这么一个铺子;好容易才找着那块小木牌,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
  铺子从前在另一处,那才冷僻,连裴歹克的地图上都没名字,据说那儿是一所老宅子,才真
  够诗味,挪到现在这样平常的地带,未免太可惜。那时候美国游客常去,一个原因许是美国
  看不见那样老宅子。
  诗人赫洛德孟罗(Harold Monro)在一九一二年创办了这爿诗籍铺。用意
  在让诗与社会发生点切实的关系。孟罗是二十多年来伦敦文学生涯里一个要紧角色。从一九
  一一给诗社办《诗刊》(Poetry Review)起知名。在第一期里,他说,“诗
  与人生的关系得再认真讨论,用于别种艺术的标准也该用于诗。”他觉得能做诗的该做诗,
  有困难时该帮助他,让他能做下去;一般人也该念诗,受用诗。为了前一件,他要自办杂
  志,为了后一件,他要办读诗会;为了这两件,他办了诗籍铺。这铺子印行过《乔治诗选》
  (Georgian Poetry),乔治是现在英王的名字,意思就是当代诗选,所收
  的都是代表作家。第一册出版,一时风靡,买诗念诗的都多了起来;社会确乎大受影响。诗
  选共五册;出第五册时在一九二二,那时乔治诗人的诗兴却渐渐衰了。一九一九到二五年铺
  子里又印行《市本》月刊(The Chapbook)登载诗歌,评论,木刻等,颇多新
  进作家。
  读诗会也在铺子里;星期四晚上准六点钟起,在一间小楼上。一年中也有些时候定好了
  没有。从创始以来,差不多没有间断过。前前后后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在这儿读过诗:他们自
  己的诗,或他们喜欢的诗。入场券六便士,在英国算贱,合四五毛钱。在伦敦的时候,也去
  过两回。那时孟罗病了,不大能问事,铺子里颇为黯淡。两回都是他夫人爱立达克莱曼答斯
  基(Alida Klementaski)读,说是找不着别人。那问小楼也容得下四五
  十位子,两回去,人都不少;第二回满了座,而且几乎都是女人——还有挨着墙站着听的。
  屋内只读诗的人小桌上一盏蓝罩子的桌灯亮着,幽幽的。她读济兹和别人的诗,读得很好,
  口齿既清楚,又有顿挫,内行说,能表出原诗的情味。英国诗有两种读法,将每个重音咬得
  清清楚楚,顿挫的地方用力,和说话的调子不相像,约翰德林瓦特(John Drink
  water)便主张这一种。他说,读诗若用说话的调子,太随便,诗会跑了。但是参用一
  点儿,像克莱曼答斯基女士那样,也似乎自然流利,别有味道。这怕要看什么样的诗,什么
  样的读诗人,不可一概而论。但英国读诗,除不吟而诵,与中国根本不同之处,还有一件:
  他们按着文气停顿,不按着行,也不一定按着韵脚。这因为他们的诗以轻重为节奏,文句组
  织又不同,往往一句跨两行三行,却非作一句读不可,韵脚便只得轻轻地滑过去。读诗是一
  种才能,但也需要训练;他们注重这个,训练的机会多,所以是诗人都能来一手。
  铺子在楼下,只一间,可是和读诗那座楼远隔着一条甬道。屋子有点黑,四壁是书架,
  中间桌上放着些诗歌篇子(Sheets),木刻画。篇子有宽长两种,印着诗歌,加上些
  零星的彩画,是给大人和孩子玩儿的。犄角儿上一张帐桌子,坐着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和蔼
  可亲的,圆脸的中年妇人。桌前装着火炉,炉旁蹲着一只大白狮子猫,和女人一样胖。有时
  也遇见克莱曼答斯基女士,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孟罗死在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五日。第二天晚
  上到铺子里去,看见两个年轻人在和那女人司帐说话;说到诗,说到人生,都是哀悼孟罗
  的。话音很悲伤,却如清泉流泻,差不多句句像诗;女司帐说不出什么,唯唯而已。孟罗在
  日最尽力于诗人文人的结合,他老让各色的才人聚在一块儿。又好客,家里炉旁(英国终年
  有用火炉的时候)常有许多人聚谈,到深夜才去。这两位青年的伤感不是偶然的。他的铺子
  可是赚不了钱;死后由他夫人接手,勉强张罗,现在许还开着。
  1934年10月27日作。
  (原载1935年1月1日《中学生》第51号)
文人宅
  杜甫《最能行》云,“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水经注》,秭归“县北
  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看来只是一堆烂石头,杜甫不过说得嘴响罢了。但
  代远年湮,渺茫也是当然。往近里说,《孽海花》上的“李纯客”就是李慈铭,书里记着他
  自撰的楹联,上句云,“保安寺街藏书一万卷”;但现在走过北平保安寺街的人,谁知道那
  一所屋子是他住过的?更不用提屋子里怎么个情形,他住着时怎么个情形了。要凭吊,要留
  连,只好在街上站一会儿出出神而已。
  西方人崇拜英雄可真当回事儿,名人故宅往往保存得好。譬如莎士比亚吧,老宅子,新
  宅子,太太老太太宅子,都好好的,连家具什物都存着。莎士比亚也许特别些,就是别人,
  若有故宅可认的话,至少也在墙上用木牌标明,让访古者有低徊之处;无论宅里住着人或已
  经改了铺子。这回在伦敦所见的四文人宅,时代近,宅内情形比莎士比亚的还好;四所宅子
  大概都由私人捐款收买,布置起来,再交给公家的。约翰生博士(Samuel John
  som,1709—1784)宅,在旧城,是三层楼房,在一个小方场的一角上,静静
  的。他一七四八年进宅,直住了十一年;他太太死在这里。他的助手就在三层楼上小屋里编
  成了他那部大字典。那部寓言小说(alleDgorical novel)《剌塞拉
  斯》(《Rasselas》)大概也在这屋子里写成;是晚上写的,只写了一礼拜,为的
  要付母亲下葬的费用。屋里各处,如门堂,复壁板,楼梯,碗橱,厨房等,无不古气盎然。
  那著名的大字典陈列在楼下客室里;是第三版,厚厚的两大册。他编著这部字典,意在保全
  英语的纯粹,并确定字义;因为当时作家采用法国字的实在太多了。字典中所定字义有些很
  幽默:如“女诗人,母诗人也”(she-poet,盖准she-goat——母山羊—
  —字例),又如“燕麦,谷之一种,英格兰以饲马,而苏格兰则以为民食也”,都够损的。
  ——
  伦敦约翰生社便用这宅子作会所。
  济兹(John Keats,1795—1821)宅,在市北汉姆司台德区(Ha
  mpstead)。他生卒虽然都不在这屋子里,可是在这儿住,在这儿恋爱,在这儿受人
  攻击,在这儿写下不朽的诗歌。那时汉姆司台德区还是乡下,以风景著名,不像现时人烟稠
  密。济兹和他的朋友布朗(Charles Armitage Brown)同住。屋后
  是个大花园,绿草繁花,静如隔世;中间一棵老梅树,一九二一年干死了,干子还在。据布
  朗的追记,济兹《夜莺歌》似乎就在这棵树下写成。布朗说,“一八一九年春天,有只夜莺
  做窠在这屋子近处。济兹常静听它歌唱以自怡悦;一天早晨吃完早饭,他端起一张椅子坐到
  草地上梅树下,直坐了两三点钟。进屋子的时候,见他拿着几张纸片儿,塞向书后面去。问
  他,才知道是歌咏我们的夜莺之作。”这里说的梅树,也许就是花园里那一棵。但是屋前还
  有草地,地上也是一棵三百岁老桑树,枝叶扶疏,至今结桑椹;有人想《夜莺歌》也许在这
  棵树下写的。济兹的好诗在这宅子里写的最多。
  他们隔壁住过一家姓布龙(Brawne)的。有位小姐叫凡耐(Fanny),让济
  兹爱上了,他俩订了婚,他的朋友颇有人不以为然,为的女的配不上;可是女家也大不乐
  意,为的济兹身体弱,又像疯疯癫癫的。济兹自己写小姐道:“她个儿和我差不多——长长
  的脸蛋儿——多愁善感——头梳得好——鼻子不坏,就是有点小毛病——嘴有坏处有好处—
  —脸侧面看好,正面看,又瘦又少血色,像没有骨头。身架苗条,姿态如之——胳膊好,手
  差点儿——脚还可以——她不止十七岁,可是天真烂漫——举动奇奇怪怪的,到处跳跳蹦
  蹦,给人编诨名,近来愣叫我‘自美自的女孩子’——我想这并非生性坏,不过爱闹一点漂
  亮劲儿罢了。”
  一八二○年二月,济兹从外面回来,吐了一口血。他母亲和三弟都死在痨病上,他也是
  个痨病底子;从此便一天坏似一天。这一年九月,他的朋友赛焚(Joseph Seve
  rn)伴他上罗马去养病;次年二月就死在那里,葬新教坟场,才二十六岁。现在这屋子里
  陈列着一圈头发,大约是赛焚在他死后从他头上剪下来的。又次年,赛焚向人谈起,说他保
  存着可怜的济兹一点头发,等个朋友捎回英国去;他说他有个怪想头,想照他的希腊琴的样
  子作根别针,就用济兹头发当弦子,送给可怜的布龙小姐,只恨找不到这样的手艺人。济兹
  头发的颜色在各人眼里不大一样:有的说赤褐色,有的说棕色,有的说暖棕色,他二弟两口
  子说是金红色,赛焚追画他的像,却又画作深厚的棕黄色。布龙小姐的头发,这儿也有一并
  存着。
  他俩订婚戒指也在这儿,镶着一块红宝石。还有一册仿四折本《莎士比亚》,是济兹常
  用的。他对于莎士比亚,下过一番苦工夫;书中页边行里都画着道儿,也有些精湛的评语。
  空白处亲笔写着他见密尔顿发和独坐重读《黎琊王》剧作两首诗;书名页上记着“给布龙凡
  耐,一八二○”,照年份看,准是上意大利去时送了作纪念的。珂罗版印的《夜莺歌》墨
  迹,有一份在这儿,另有哈代《汉姆司台德宅作》一诗手稿,是哈代夫人捐赠的,宅中出售
  影印本。济兹书法以秀丽胜,哈代的以苍老胜。
  这屋子保存下来却并不易。一九二一年,业主想出售,由人翻盖招租,地段好,脱手一
  定快的;本区市长知道了,赶紧组织委员会募款一万镑。款还募得不多,投机的建筑公司已
  经争先向业主讲价钱。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儿,亏得市长和本区四委员迅速行动,用私人名义
  担保付款,才得挽回危局。后来共收到捐款四千六百五十镑(约合七八万元),多一半是美
  国人捐的;那时正当大战之后,为这件事在英国募款是不容易的。
  加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宅,在泰晤士河旁乞
  而西区(Chelsea);这一区至今是文人艺士荟萃之处。加莱尔是维多利亚时代初期
  的散文家,当时号为“乞而西圣人”。一八三四年住到这宅子里,一直到死。书房在三层楼
  上,他最后一本书《弗来德力大帝传》就在这儿写的。这间房前面临街,后面是小园子;他
  让前后都砌上夹墙,为的怕那街上的嚣声,园中的鸡叫。他著书时坐的椅子还在;还有一件
  呢浴衣。据说他最爱穿浴衣,有不少件;苏格兰国家画院所藏他的画像,便穿着灰呢浴衣,
  坐在沙发上读书,自有一番宽舒的气象。画中读书用的架子还可看见。宅里存着他几封信,
  女司事愿意念给访问的人听,朗朗有味。二楼加莱尔夫人屋里放着架小屏,上面横的竖的斜
  的正的贴满了世界各处风景和人物的画片。
  迭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宅,在“西头”,
  现在是热闹地方。迭更斯出身贫贱,熟悉下流社会情形;他小说里写这种情形,最是酣畅淋
  漓之至。这使他成为“本世纪最通俗的小说家,又,英国大幽默家之一”,如他的老友浮斯
  大(John Forster)给他作的传开端所说。他一八三六年动手写《比克维克秘
  记》(《Pickwick Papers》),在月刊上发表。起初是绅士比克维克等行
  猎故事,不甚为世所重;后来仆人山姆(Sam Weller)出现,诙谐嘲讽,百变不
  穷,那月刊顿时风行起来。迭更斯手头渐宽,这才迁入这宅子里,时在一八三七年。
  他在这里写完了《比克维克秘记》,就是这一年印成单行本。他算是一举成名,从此直
  到他死时,三十四年间,总是蒸蒸日上。来这屋子不多日子,他借了一个饭店举行《秘记》
  发表周年纪念,又举行他夫妇结婚周年纪念。住了约莫两年,又写成《块肉余生述》,《滑
  稽外史》等。这其间生了两个女儿,房子挤不下了;一八三九年终,他便搬到别处去了。
  屋子里最热闹的是画,画着他小说中的人物,墙上大大小小,突梯滑稽,满是的。所以
  一屋子春气。他的人物虽只是类型,不免奇幻荒唐之处,可是有真味,有人味;因此这么让
  人欢喜赞叹。屋子下层一间厨房,所谓“丁来谷厨房”,道地老式英国厨房,是特地布置起
  来的——“丁来谷”是比克维克一行下乡时寄住的地方。厨房架子上摆着带釉陶器,也都画
  着迭更斯的人物。这宅里还存着他的手杖,头发;一朵玫瑰花,是从他尸身上取下来的;一
  块小窗户,是他十一岁时住的楼顶小屋里的;一张书桌,他带到美洲去过,临死时给了二女
  儿,现时罩着紫色天鹅绒,蛮伶俐的。此外有他从这屋子寄出的两封信,算回了老家。
  这四所宅子里的东西,多半是人家捐赠;有些是特地买了送来的。也有借得来陈列的。
  管事的人总是在留意搜寻着,颇为苦心热肠。经常用费大部靠基金和门票、指南等余利;但
  门票卖的并不多,指南照顾的更少,大约维持也不大容易。格雷(Thomas Gra
  y,1716—1771)以《挽歌辞》(《Elegy Written in a C
  ountry Churchyard》)著名。
  原题中所云“作于乡村教堂墓地中”,指司妥克波忌士(Stoke Poges)的
  教堂而言。诗作于一七四二格雷二十五岁时,成于一七五○,当时诗人怀古之情,死生之
  感,亲近自然之意,诗中都委婉达出,而句律精妙,音节谐美,批评家以为最足代表英国
  诗,称为诗中之诗。诗出后,风靡一时,诵读模拟,遍于欧洲各国;历来引用极多,至今已
  成为英美文学教育的一部分。司妥克波忌士在伦敦西南,从那著名的温泽堡(Windso
  r Castle)去是很近的。四月一个下午,微雨之后,我们到了那里。一路幽静,似
  乎鸟声也不大听见。拐了一个小弯儿,眼前一片平铺的碧草,点缀着稀疏的墓碑;教堂木然
  孤立,像戏台上布景似的。小路旁一所小屋子,门口有小木牌写着格雷陈列室之类。出来一
  位白发老人,殷勤地引我们去看格雷墓,长方形,特别大,是和他母亲、姨母合葬的,紧挨
  着教堂墙下。又看水松树(yew-tree),老人说格雷在那树下写《挽歌辞》来着;
  《挽歌辞》里提到水松树,倒是确实的。我们又兜了个大圈子,才回到小屋里,看《挽歌
  辞》真迹的影印本。还有几件和格雷关系很疏的旧东西。屋后有井,老人自己汲水灌园,让
  我们想起“灌园叟”来;临别他送我们每人一张教堂影片。
  1935年3月21日—23日作。
  (原载1935年5月1日《中学生》第55号)
首页>> 文学论坛>> 旅游记录>> 朱自清 Zhu Ziq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