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散文集>> 丰子恺 Fengzika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
丰子恺集
  引言
  第一辑 童年的梦
  《学画回忆》
  《梦痕》
  《忆儿时》
  第二辑 纯贞的心
  《华瞻的日记》
  《给我的孩子们》
  《儿女》
  《南颖访问记》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第三辑 人生咏叹
  《渐》
  《秋》
  《阿难》
  第四辑 人生与社会生活
  《作客者言》
  《两场闹》
  《肉腿》
  《车厢社会》
  《旧上海》
  第五辑 人生与艺术
  《美与同情》
  《艺术三昧》
  《美术与人生》
  《图画与人生》
  《艺术的效果》
  《艺术的园地》
  《漫画集<人间相>序言》
  《<画中有诗>自序》
  《<子恺漫画选>自序》
  第六辑 闲趣
  《闲居》
  《沙坪的美酒》
  《吃酒》
  第七辑 随想录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大帐簿》
  《翦网》
  《春》
  《吃瓜子》
  《初冬浴日漫感》
  《实行的悲哀》
  《赤栏桥外柳千条》
  《手指》
  《家》
  《爆炒米花》
  《暂时脱离尘世》
  第八辑 故乡风物故乡人
  《癞六伯》
  《塘栖》
  《王囡囡》
  《歪鲈婆阿三》
  《四轩柱》
  《阿庆》
  《元帅菩萨》
  第九辑 故园之恋
  《还我缘缘堂》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辞缘缘堂》
  第十辑 严师好友教人忆
  《伯豪之死》
  《陋巷》
  《怀李叔同先生》
  《悼夏丐尊先生》
  《湖畔夜饮》
  《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
  《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
  第十一辑 好水好山看不足
  《钱江看潮记》
  《桂林的山》
  《庐山游记》
  《黄山松》
  《黄山印象》
  《不肯去观音院》
  第十二辑 万物皆灵
  《蝌蚪》
  《杨柳》
  《生机》
  《白鹅》
  《敬礼》
  《阿咪》
  编后记
  其他作品
  《半篇莫干山游记》
  《野外理发处》
  《山中避雨》
  《“艺术的逃难”》
  《口中剿匪记》
  《丰子恺潇洒的一生》
  《儿戏》
  劳者自歌(十则)
  行路易
  
   
引言
  引言①
  一
  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包皮。这包皮的质料与重数,依各人而不同。有的人
  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
  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骤见虽看不到,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
  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
  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
  我家的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
  ①本篇选自作者随感,非作于一时。
  二
  人们谈话的时候,往往言来语去,顾虑周至,防卫严密,用意深刻,同下棋一
  样。我觉得太紧张,太可怕了,只得默默不语。
  安得几个朋友,不用下棋法来谈话,而各舒展其心灵相示,象开在太阳光中的
  花一样。
  三
  花台里生出三枝扁豆秧来。我把它们移种到一块空地上,并且用竹竿搭一个棚,
  以扶植它们。每天清晨为它们整理枝叶,看它们欣欣向荣,自然发生一种兴味。
  那蔓好象一个触手,具有可惊的攀缘力。但究竟因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
  上发展,有时会钻进竹竿的裂缝里,回不出来,看了令人发笑。有时一根长条独自
  脱离了棚,颤袅地向空中伸展,好象一个摸不着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怜。这等时
  候便需我去扶助。扶助了一个月之后,满棚枝叶婆娑,棚下已堪纳凉闲话了。
  有一天清晨,我发见豆棚上忽然有了大批的枯叶和许多软垂的蔓,惊奇得很。
  仔细检查,原来近地面处一支总干,被不知什么东西伤害了。未曾全断,但不绝如
  缕。根上的养分通不上去,凡属这总干的枝叶就全部枯萎,眼见得这一族快灭亡了。
  这状态非常凄惨,使我联想起世间种种的不幸。
  四
  十余年前有一个时期流行用紫色的水写字。买三五个铜板洋青莲,可泡一大瓶
  紫水,随时注入墨匣,有好久可用。我也用过一会,觉得这固然比磨墨简便。但我
  用了不久就不用,我嫌它颜色不好,看久了令人厌倦。
  后来大家渐渐不用,不久此风便熄。用不厌的,毕竟只有黑和蓝两色。东洋人
  写字用黑。黑由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和而成,三原色具足时,使人起安定圆满之感。
  因为世间一切色彩皆由三原色产生,故黑色中包含着世间一切色彩了。西洋人写字
  用蓝,蓝色在三原色中为寒色,少刺激而沉静,最可亲近,故用以写字,使人看了
  也不会厌倦。
  紫色为红蓝两色合成。三原色既不具足,而性又刺激,宜其不堪常用。但这正
  是提倡白话文的初期,紫色是一种蓬勃的象征,并非偶然的。
  五
  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
  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
  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
  十只羊都会跟去。无论走向屠场,没有一只羊肯离群众而另觅生路的。
  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须用绳子系住,群鸭自
  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二只,其余的都会跟了
  上岸。无论在四通八达的港口,没有一只鸭肯离群众而走自己的路的。
  牧羊的和赶鸭的就利用它们这模仿性,以完成他们自己的事业。
  六
  一位开羊行的朋友为我谈羊的话。据说他们行里有一只不杀的老羊,为它颇有
  功劳。他们在乡下收罗了一群羊,要装进船里,运往上海去屠杀的时候,群羊往往
  不肯走上船去。
  他们便牵这老羊出来。老羊向群羊叫了几声,奋勇地走到河岸上,蹲身一跳,
  首先跳入船中。群羊看见老羊上船了,便大家模仿起来,争先恐后地跳进船里去。
  等到一群羊全部上船之后,他们便把老羊牵上岸来,仍旧送回棚里。每次装羊,必
  须央这老羊引导。老羊因有这点功劳,得保全自己的性命。
  我想,这不杀的老羊,原来是该死的“羊奸”。
  第一辑
   学 画 回 忆
  我七八岁时入私垫,先读《三字经》,后来又续《千家诗》
  。《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
  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
  舜耕田图。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
  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我家开着染坊店,
  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
  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
  意。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纸,颜色涂在上
  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我的颜料笔又吸得饱,透的更
  深。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
  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好像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
  乎要打手心;被母亲不知大姐劝住了,终于没有打。我哭了一
  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晚上,等到父亲上鸦片馆去
  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颜料盅子,叫红英─—管我的女仆─—
  到店堂里去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灯
  底下描色彩画。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这些
  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后来母亲和诸姐也看到了,她
  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挨骂。
  后来,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我看到了一部人物画谱,里
  面花样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斗里。晚上,又
  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给红英看。这回不想再在书上
  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像。亏得红英想工
  好,教我向习字簿上撕下一张纸来,印着了描。记得最初印着
  描的是人物谱上的柳柳州像。当时第一次印描没有经验,笔上
  墨水吸得太饱,习字簿上的纸又太薄,结果描是描成了,但原
  本上渗透了墨水,弄得很龌龊,曾经受大姐的责骂。这本书至
  今还存在,我晒旧书时候还翻出这个弄龌龊了的柳柳州像来看:
  穿着很长的袍子,两臂高高地向左右伸起,仰起头作大笑状。
  但周身都是斑斓的墨点,便是我当日印上去的。回思我当日首
  先就印这幅画的原因,大概是为了他高举两臂作大笑状,好像
  父亲打呵欠的模样,所以特别感兴味吧。后来,我的“印画”
  的技术渐渐进步。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我在
  另一私垫读书了),我已把这本人物谱统统印全。所用的纸是
  雪白的连史纸,而且所印的画都着色。着色所用的颜料仍旧是
  染坊里的,但不复用原色。我自己会配出各种间色来,在画上
  施以复杂华丽的色彩,同塾的学生看了都很欢喜,大家说“比
  原本上的好看得多!”而且大家问我讨画,拿去贴在间里,当
  作灶君菩萨;或者贴在床前,当作新年里买的“花纸儿”。
  那时候我们在私垫中弄画,同在现在社会里抽鸦片一样,
  是不敢公开的。我好像是一个土贩或私售灯吸的,同学们好像
  是上了瘾的鸦片鬼,大家在暗头里作勾当。先生在馆的时候,
  我们的画具和画都藏好,大家一摇一摆地读《幼学》书。等到
  下午,照例一个大块头来拖先生出去吃茶了,我们便拿出来弄
  画。我先一幅幅地印出来,然后一幅幅地涂颜料。同学们便像
  看病时向医生挂号一样,依次认定自己所欲得的画。待画的人
  对我有一种报酬,但不是稿费或润笔,而是过种玩意儿:金铃
  子一对连纸匣;挖空老菱壳一只,可以加上绳子去当作陀螺抽
  的;“云”字顺治铜钱一枚(有的顺治铜钱,后面有一个字,
  字共二十种。我们儿时听大人说,积得了一套,用绳编成宝剑
  形状,挂在床上,夜间一切鬼都不敢走近来。但其中,好像是
  “云”字,最不易得;往往为缺少此一字而编不成宝剑。故这
  种铜钱在当时的我们之间是一种贵重的赠品),或者铜管子
  (就是当时炮船上用的后膛枪子弹的壳)一个。有一次,两个
  同学为交换一张画,意见冲突,相打起来,被先生知道了。先
  生审问之下,知道相打的原因是为画;追求画的来源,知道是
  我所作,便厉声喊我走过去。我料想是吃戒尺了,低着头不睬,
  但觉得手心里火热了。终于先生走过来了。我已吓得魂不附体;
  但他走到我的坐位旁边,并不拉我的手,却问我“这画是不是
  你画的?”我回答一个“是”字,预备吃戒尺了。他把我的身
  体拉开。抽开我的抽斗,搜查起来。我的画谱、颜料,以及印
  好而未着色的画,就都被他搜出。我以为这些东西全被没收了:
  结果不然,他但把画谱拿了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地
  观赏起来。过了好一会,先生旋转头来叱一声“读!”大家朗
  朗地读“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这件案子便停顿了。我偷
  眼看先生,见他把画谱一张一张地翻下去,一直翻到底。放假
  的时候我挟了书包走到他面前去作一个揖,他换了一种与前不
  说:“这书明天给你。”
  明天早上我到塾,先生翻出画谱中的孔子像,对我说:“你
  能照这样子画一个大的么?”我没有防到先生也会要我画起画
  来,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支吾地回答说“能”。其实我
  向来只是“印”,不能“放大”。这个“能”字是被先生的威
  严吓出来的。说出之后心头发一阵闷,好像一块大石头吞在肚
  里了。先生继续说:“我去买张纸来,你给我放大了画一张,
  也要着色彩的。”我只得说“好”。同学们看见先生要我画画
  了,大家装出惊奇和羡慕的脸色,对着我看。我却带着一肚皮
  心事,直到放假。
  放假时我挟了书包和先生交给我的一张纸回家,便去向大
  姐商量。大姐教我,用一张画方格子的纸,套在画谱的书页中
  间。画谱纸很薄,孔子像就有经纬格子范围着了。大姐又拿缝
  纫用的尺和粉线袋给我在先生交给我的大纸上弹了大方格子,
  然后向镜箱中取出她画眉毛用的柳条枝来,烧一烧焦,教我依
  方格子放大的画法。那时候我们家里还没有铅笔和三角板、米
  突尺、我现在回想大姐所教我的画法,其聪明实在值得佩服。
  我依照她的指导,竟用柳条枝把一个孔子像的底稿描成了;同
  画谱上的完全一样,不过大得多,同我自己的身体差不多大。
  我伴着了热烈的兴味,用毛笔钩出线条;又用大盆子调了多量
  的颜料,着上色彩,一个鲜明华丽而伟大的孔子像就出现在纸
  上。店里的伙计,作坊里的司务,看见了这幅孔子像,大家说:
  “出色!”还有几个老妈子,尤加热烈地称赞我的“聪明”,
  并且说“将来哥儿给我画个容像,死了挂在灵前,也沾些风光。
  ”我在许多伙计、司务和老妈子的盛称声中,俨然成了一个小
  画家。但听到老妈子要托我画容像,心中却有些儿着慌。我原
  来只会“依样画葫芦”的。全靠那格子放大的枪花(1),把书
  上的小画改成为我的“大作”;又全靠那颜色的文饰,使书上
  的线描一变而为我的“丹青”。格子放大是大姐教我的,颜料
  是染匠司务给我的,归到我自己名下的工作,仍旧只有“依样
  画葫芦”。如今老妈子要我画容像,说“不会画”有伤体面;
  说“会画”将来如何兑现?且置之不答,先把画缴给先生去。
  先生看了点头。次日画就粘贴在堂名匾下的板壁上。学生们每
  天早上到塾,两手捧着书包向它拜一下;晚上散学,再向它拜
  一下。我也如此。
  自从我的“大作”在塾中的堂前发表以后,同学们就给我
  一个绰号“画家”。每天来访先生的那个大块头看了画,点点
  头对先生说:“可以。”这时候学校初兴,先生忽然要把我们
  的私塾大加改良了。他买一架风琴来,自己先练习几天,然后
  教我们唱“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的歌。又请一个朋
  友来教我们学体操。我们都很高兴。有一天,先生呼我走过去,
  拿出一本书和一大块黄布来,和蔼地对我说:“你给我在黄布
  上画一条龙;”又翻开书来,继续说:“照这条龙一样。”原
  来这是体操时用的国旗。我接受了这命令,只得又去向大姐商
  量;再用老法子把龙放大,然后描线,涂色。但这回的颜料不
  是从染坊店里拿来,是由先生买来的铅粉、牛皮胶和红、黄、
  蓝各种颜色。我把牛皮胶煮溶了,加入铅粉,调制各种不透明
  的颜料,涂到黄布上,同西洋中世纪的fresco(2)画法相似。
  龙旗画成了,就被高高地张在竹竿上,引导学生通过市镇,到
  野外去体操。此后我的“画家”名誉更高;而老妈子的画像也
  我再向大姐商量。她说二姐丈会画肖像,叫我到他家去“偷关
  子”。我到二姐丈家,果然看见他们有种种特别的画具:玻璃
  九宫格、擦笔、 Conte①、米突尺、三角板。我向二姐丈请教
  了些画法,借了些画具,又借了一包照片来,作为练习的范本。
  因为那时我们家乡地方没有照相馆,我家里没有可用玻璃格子
  放大的四寸半身照片。回家以后,我每天一放学就埋头在擦笔
  照相画中。这是为了老妈子的要求而“抱佛脚”的;可是她没
  有照相,只有一个人。我的玻璃格子不能罩到她的脸上去,没
  有办法给她画像。天下事有会巧妙地解决的。大姐在我借来的
  一包样本中选出某老妇人的一张照片来,说:“把这个人的下
  巴改尖些,就活像我们的老妈子了。”我依计而行,果然画了
  一幅八九分像的肖像画,外加在擦笔上面涂以漂亮的淡彩:粉
  红色的肌肉,翠蓝色的上衣,花带镶边;耳朵上外加挂上一双
  金黄色的珠耳环。老妈子看见珠耳环,心花盛开,即使完全不
  像,也说“像”了。自此以后,亲戚家死了人我就有差使─—
  画容像。活着的亲戚也拿一张小照来叫我放大,挂在厢房里;
  预备将来可现成地移挂在灵前。我十七岁出外求学,年假、暑
  假回家时还常常接受这种义务生意。直到我十九岁时,从先生
  学了木炭写生画,读了美术的论著,方才把此业抛弃。到现在,
  在故乡的几位老伯伯和老太太之间,我的擦笔肖像画家的名誉
  依旧健在;不过他们大都以为我近来“不肯”画了,不再来请
  教我。前年还有一位老太太把她的新死了的丈夫的四寸照片寄
  到我上海的寓所来,哀求地托我写照。此道我久已生疏,早已
  没有画具,况且又没有时间和兴味。但无法对她说明,就把照
  片送到照相馆里,托他们放大为二十四寸的,寄了去。后遂无
  问津者。
  假如我早得学木炭写生画,早得受美术论著的指导,我的
  学画不会走这条崎岖的小径。唉,可笑的回忆,可耻的回忆,
  写在这里,给学画的人作借镜吧。
  1934年2月作。
  (1)作者家乡方言中有“掉枪花”的说法,意即“耍手段”。
  ─—编者注。
  (2)意即壁画。─—编者注。
  (3)一种蜡笔直。──编者注。
《梦痕》
  梦痕
  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
  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
  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的儿童
  时代的美丽的梦。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
  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
  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
  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母亲们
  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
  状;夹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
  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
  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
  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
  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象个饼。笑语之声,充
  满一堂。这是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
  无上的欢乐;在准备做包子时,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时候,我只要噪闹
  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
  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就吃,味道是好不过的。我往往吃一
  只不够,再噪闹一下子就得吃第二只。倘然吃第二只还不够,我可嚷着要替她们打
  寿字印子。这印子是不容易打的:蘸的水太多了,打出来一塌糊涂,看不出寿字;
  蘸的水太少了,打出来又不清楚;况且位置要摆得正,歪了就难看;打坏了又不能
  揩抹涂改。所以我嚷着要打印子,是母亲们所最怕的事。她们便会和我商量,把做
  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一小粒米粉给我,叫我“自己做来自己吃。”这正是我所盼望
  的主目的!开了这个例之后,各人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米粉,就都得照例归我所
  有。再不够时还得要求向大盘中扭一把米粉来,自由捏造各种粘土手工:捏一个人,
  团拢了,改捏一个狗;再团拢了,再改捏一只水烟管……捏到手上的龌龊都混入其
  中,而雪白的米粉变成了灰色的时候,我再向她们要一朵豆沙来,裹成各种三不象
  的东西,吃下肚子里去。这一天因为我噪得特别厉害些,姑母做了两只小巧玲珑的
  包子给我吃,母亲又外加摘一团米粉给我玩。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了
  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
  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他的年纪比我长,智力比我高,胆量比我
  大,他常做出种种我所意想不到的玩意儿来,使得我惊奇。这一天我把包子和米粉
  拿出去同他共玩,他就寻出几个印泥菩萨的小形的红泥印子来,教我印米粉菩萨。
  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拿了他的米粉菩萨逃,我就拿了我的米粉菩萨追。追到
  排门旁边,我跌了一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晕迷不省。
  等到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蔡德本先生,正在用布条向我的
  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自从我跌伤以后,五哥哥每天乘店里空闲的时候到楼上来省问我。来时必然偷
  偷地从衣袖里摸出些我所爱玩的东西来——例如关在自来火匣子里的几只叩头虫,
  洋皮纸人头,老菱壳做成的小脚,顺治铜钿磨成的小刀等——送给我玩,直到我额
  上结成这个疤。
  讲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而五哥
  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出
  到眼前来。
  他的行为的顽皮,我现在想起了还觉吃惊。但这种行为对于当时的我,有莫大
  的吸引力,使我时时刻刻追随他,自愿地做他的从者。他用手捉住一条大蜈蚣,摘
  去了它的有毒的钩爪,而藏在衣袖里,走到各处,随时拿出来吓人。我跟了他走,
  欣赏他的把戏。他有时偷偷地把这条蜈蚣放在别人的瓜皮帽子上,让它沿着那人的
  额骨爬下去,吓得那人直跳起来。有时怀着这条蜈蚣去登坑,等候邻席的登坑者正
  在拉粪的时候,把蜈蚣丢在他的裤子上,使得那人扭着裤子乱跳,累了满身的粪。
  又有时当众人面前他偷把这条蜈蚣放在自己的额上,假装被咬的样子而号淘大哭起
  来,使得满座的人惊惶失措,七手八脚地为他营救。正在危急存亡的时候,他伸起
  手来收拾了这条蜈蚣,忽然破涕为笑,一缕烟逃走了。后来这套戏法渐渐做穿,有
  的人警告他说,若是再拿出蜈蚣来,要打头颈拳了。于是他换出别种花头来:他躲
  在门口,等候警告打头颈拳的人将走出门,突然大叫一声,倒身在门槛边的地上,
  乱滚乱撞,哭着嚷着,说是践踏了一条臂膀粗的大蛇,但蛇是已经攒进榻底下去了。
  走出门来的人被他这一吓,实在魂飞魄散;但见他的受难比他更深,也无可奈何他,
  只怪自己的运气不好。
  他看见一群人蹲在岸边钓鱼,便参加进去,和蹲着的人闲谈。同时偷偷地把其
  中相接近的两人的辫子梢头结住了,自己就走开,躲到远处去作壁上观。被结住的
  两人中若有一人起身欲去,滑稽剧就演出来给他看了。诸如此类的恶戏,不胜枚举。
  现在回想他这种玩耍,实在近于为虐的戏谑。但当时他热心地创作,而热心地
  欣赏的孩子,也不止我一个。世间的严正的教育者,请稍稍原谅他的顽皮!我们的
  儿时,在私塾里偷偷地玩了一个折纸手工,是要遭先生用铜笔套管在额骨上猛钉几
  下,外加在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面前跪一支香的!
  况且我们的五哥哥也曾用他的智力和技术来发明种种富有趣味的玩意,我现在
  想起了还可以神往。暮春的时候,他领我到田野去偷新蚕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
  老的来做“蚕豆水龙”。其做法,用煤头纸火把老蚕豆荚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
  用手一捏,荚里的两粒豆就从下端滑出,再将荚的顶端稍稍剪去一点,使成一个小
  孔。然后把豆荚放在水里,待它装满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来,再以
  另一手的指用力压榨豆荚,一条细长的水带便从豆荚的顶端的小孔内射出。制法精
  巧的,射水可达一二丈之远。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长约寸
  许,以一端塞入口中轻轻咬嚼,吹时便发喈喈之音。再摘取蚕豆梗的下段,长约四
  五寸,用指爪在梗上均匀地开几个洞,作成豆的样子。然后把豌豆梗插入这笛的一
  端,用两手的指随意启闭各洞而吹奏起来,其音宛如无腔之短笛。他又教我用洋蜡
  烛的油作种种的浇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种种的印版,大类现今的木版画。
  ……诸如此类的玩意,亦复不胜枚举。
  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
  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
  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
  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
  只有这个疤,好象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
  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
  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
  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首页>> 文学论坛>> 散文集>> 丰子恺 Fengzika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