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神州风情>> 文物古董>> 白明 Ba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60年)
用瓷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片面之瓷
  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图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
《打眼》之后接着聊
  《片面之瓷——用瓷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
  写在前面:自拙作《打眼》出版后,一谈到此书我便甚感惶恐,其中的寥寥几段“故事”,不过是我与朋友间的收藏趣闻或糗事尔尔,自我调侃之余也斗胆地提醒了玩家一句:“收藏有风险,入围需谨慎”。于是颇遭些责疑:“照你的《打眼》论来,这收藏还玩得玩不得?尤其是瓷器!”
  今儿个先抛开《打眼》的话题,咱犯不上“抓着倒霉不撒手”不是?我不是收藏家更够不上专家,就是个搜集碎瓷烂瓦的,于是想到用我寻摸来的这些“片面之瓷”阐述一下我对古代陶瓷历史、文化的“片面之辞”。您权且听着就当一乐儿,再琢磨琢磨这瓷器您玩得还是“玩”不得。
  片儿白
古瓷文明留给我们最后的晚餐1
  在早期的古玩收藏领域,尤其是喜欢收藏古代陶瓷的行家们,大抵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说辞,叫做“古瓷毛边不值钱!”这就明确地告诉了玩儿家们,中国古代的瓷器不是“闹着玩儿”的,除了要求它的真实、年代这被称作是“开门见山”的要素之外,其最讲究的就是完整。比如一只明代的官窑大碗,不要说它有了残缺,哪怕就是口沿处有一丁点儿的磕碰,哪怕是隐约的能让人发现一处“冲口”,其价值都将会大打折扣。那时候人们对古玩的挑剔,何止是“鸡蛋里挑骨头”?简直是“眼睛里不揉沙子”。
  综观中国历史上大的文玩收藏热潮凡五次:曰北宋、曰晚明、曰乾隆、曰民国、曰“跨越世纪”——今天。这五次“收藏热”,无疑都是以稀有的文玩为物质依托,以其飙升的市值为“杠杆”,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一次次地在民众中间推广开来。把玩着一件件精美的古代艺术品,不论是陶瓷、绘画、杂项,其物虽有别,但情志则一,都是将今人的心灵尽情地浸淫于历史的梦幻之中。
  而被称作是“第五次收藏热”的今天,其热情之高、幅员之广、参与之众,都是以往所无法比拟的。除了信息传播速度这个科技因素之外,更是由于生活在这纷繁的现代化社会里、享受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欲”的今人们,在重新审视和渴求国学知识的同时,空前地发现,若能将某件古老的器物具为己私,且夜阑人静于灯下把玩时,居然有触摸历史的感觉,居然似和前辈对语,其“妙”也简直不可以言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一代”收藏家总喜欢篆刻一枚闲章,曰——“如见古人”。
  但这文玩毕竟是千万分之一的遗存,尤其古代陶瓷更是易损之物,破碎一件,它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消失,绝不可复制,“复”之必假。古陶瓷是“生”之有节而“好者”无度,于是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做出让步,大约在八十年代末出现了另一种论点,叫做“整清破明”。就是说:青代的官窑瓷器必须得是完好无损的方才“保值”,明代的嘛——将就着点儿吧,只要“破”得不太厉害,对一般收藏爱好者来说,还是很有买头的。
  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这话儿又该“修正”了。因为“整清”已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破明”更是被修复之后,以天价面市,都非是普通收藏爱好者信手可及的了。于是,除了那些欺世盗名的赝品之外,有着几千年烧造历史的中国古代陶瓷,如今为我们留下了“最后的晚餐”——瓷片!
  我们尊称它为“古瓷标本”或者“文明碎片”……
首页>> 旅游天下>>神州风情>> 文物古董>> 白明 Ba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