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杂史>> 袁山松 Yuan Shansong   中国 China   东晋   (?~401年)
后汉书
  袁山松著有《后汉书》百篇,今遗失。
袁山松后汉书卷一
  周天游辑注
  光武帝纪
  00一光武封泰山,云气成宫阙。(姚。汪。黄)──初学记卷五○白帖卷五御览卷三九事类赋注卷七
  00二前汉自成哀已下,天地纵横,巨猾窃命,刘氏旧泽犹存,而瞻乌之望殆绝〔一〕。世祖以眇眇之胤,起白水之滨,身屈无妄之力,位(举)〔与〕群(贤)〔竖〕并列〔二〕。于时怀玺者十余,建旗者数百,高才者居南面,疾足者为王公〔三〕。茫茫九州,瓜分脔切,愍愍苍生,尘消鼎沸。我扇之以仁风,驱之以大威,雪霜被而茨棘枯,横网振而逆鳞扫,群材毕协,人鬼与能,数年之间,廓清四海。虽曰中兴,与夫始创业者庸有异乎!诚哉,马生之言固已〔四〕!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五〕,兼孝宣之明,一人之体,其殆于周,故能享有神器,据乎万乘之上矣。(姚。汪。黄)──类聚卷一二○御览卷九0书钞卷四一
  〔一〕诗小雅正月曰:「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瞻乌,于此喻指乱世中动荡不定、未知所从之百姓。
  〔二〕均据御览卷九0引文改。
  〔三〕范书光武帝纪曰:「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梁王刘永擅命睢阳,公孙述称王巴蜀,李宪自立为淮南王,秦丰自号楚黎王,张步起琅邪,董宪起东海,延岑起汉中,田戎起夷陵,并置将帅,侵略郡县,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又史记淮阴侯列传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四〕袁纪卷四曰:「援对曰:『天下倾覆,盗贼自立名姓者不可胜数。今得见陛下,寥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又卷五曰:「援答曰:『前到京师,凡数十见,每侍对,夜至天明,援事主未常见也。材德惊人,勇略非人敌。开心见诚,好丑无所隐,图画天下事良备。量敌决胜,阔达多大略,与高帝等。经学博览,政事文辩,未睹其比也。』」
  〔五〕太宗,汉文帝之庙号。
  明帝纪
  00三皇帝讳阳,一名庄,字子丽〔一〕。(姚。汪。黄)──类聚卷一二
  〔一〕明帝之字,仅见此纪。
  章帝纪
  00四孝章皇帝弘裕有余,明断不足,闺房谗惑,外戚擅宠〔一〕。惜乎!若明章二主,损有余而补不足,则古之贤君矣。(汪。黄)──御览卷九一○书钞卷九
  〔一〕范书窦宪传曰:「宪少孤。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拜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
  安帝纪
  00五六年〔一〕,正月甲寅,谒宗庙〔二〕。(汪。黄)──范书安帝纪注
  〔一〕此乃永初六年。
  〔二〕范书安帝纪系此事于永初七年春正月庚戌。李贤案:「东观,续汉,袁山松、谢沈书,古今注皆云『六年正月甲寅,谒宗庙』,此云『七年庚戌』,疑纪误也。」李说是。
  桓帝纪
  00六建和二年,河东木连理。(姚。汪。黄)──类聚卷九八
  00七建和二年,河东瓜两体共蒂〔一〕。(汪。黄)──御览卷九七八
  〔一〕汪辑「蒂」作「蒂」。按说文卷一下曰:「蒂,瓜当也,从艹,带声。」蔕、蒂古今字。
  00八是时连月有火灾,诸宫寺或一日再三发〔一〕。又夜有讹言,击鼓相惊。陈蕃、刘(智)〔矩、刘〕茂上疏谏曰〔二〕:「古之火,皆君弱臣强,极阴之变也。前始春而狱刑惨,故火不炎上。前入春节,连寒木冰,暴风折树。又八九州郡并言陨霜杀菽。春秋晋执季孙行父,木为之冰〔三〕。夫气弘则景星见,化错则五星开,日月蚀。灾为已然,异为方来,恐卒有变,必于三朝,惟善政可以已之。愿察臣前言,不弃愚忠,则元元幸甚。」书奏不剩(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范书桓帝纪注
  〔一〕是时,延熹八年也。
  〔二〕据点校本续汉志校勘记改。
  〔三〕天游按:春秋经成公十六年曰:「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杨伯峻左传注曰:「木冰即气象学之雾淞,于有雾寒冷天气下凝聚于树木枝叶白色松散而似雪者。俗称树挂。汉人谓之『木介』。」又谷梁传疏曰:「刘向云:冰者阴之盛,木者少阳,卿大夫之象。此是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得雨而冰也。是时叔孙侨如出奔,公子偃诛死。一曰时晋执季孙行父,执公,此执辱之异也。」
  灵帝纪废帝弘农王
  00九建宁二年,爵乳母赵尧为平氏君〔一〕。(汪。黄)──御览卷一九八
  〔一〕汪辑此引又别作赵尧传,非。
  0一0光和四年,又于西园弄狗以配人。(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0一一中平四年,云气如足,相次重迭弥天。(汪。黄)──御览卷八七七
  0一二董卓使弘农郎中令李(孝)儒进鸩于弘农王〔一〕,曰:「服此辟恶。」王曰:「此必是毒也。」弗肯。强之,于是王与唐姬及宫人共饮酒,王自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藩。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弃尔兮适幽玄。」唐姬起舞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王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悼我茕独兮中心哀。」因泣下,坐者嘘欷不自胜。王谓唐姬曰:「卿故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也。行矣自爱,从此长辞。」遂鸩死。(汪)──御览卷九三
  〔一〕「孝」系衍文,据袁纪、范书删。
  献帝纪
  0一三天子自雒阳迁都长安。初长安遭赤眉乱,宫室焚尽,唯有高庙,遂居之〔一〕。(汪。黄)──御览卷五三一
  〔一〕汪、黄两辑均列此条入光武帝纪,甚谬。此言董卓逼献帝西迁至长安时事,阅袁纪卷二六可知。二载文多同,唯袁纪末句作「唯有高庙、京兆府舍,遂就都焉」疑御览引文有脱字。
  0一四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阴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于勤王,终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负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善乎!庄生之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在焉」,信矣〔一〕!(汪。黄)──御览卷九二○书钞卷一四又卷二一又卷二二
  〔一〕语出庄子胠箧篇。「诸侯」二字据此篇补。又盗跖篇曰:「
  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其义一也。
  袁山松后汉书卷二
  周天游辑注
  律历志
  0一五刘洪字元卓,泰山蒙阴人也〔一〕。鲁王之宗室也〔二〕。延熹中,以校尉应太史征,拜郎中。迁常山长史,以父忧去官。后为上计掾,拜郎中,检东观著作律历记。迁谒者,谷城门候,会稽东部都尉。征还,未至,领山阳太守,卒官。洪善算,当世无偶,作七曜术〔三〕。及在东观,与蔡邕共述律历记,考验天官。及造干象术〔四〕,十余年,考验日月,与象相应,皆传于世。(姚。汪。黄)──续汉律历志注
  〔一〕刘昭注引博物记曰:「洪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意,以为天文数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遂专心锐思。为曲城侯相,政教凊均,吏民畏而爱之,为州郡之所礼异。」又此条姚、黄两辑均作刘洪传,失当。今依汪辑入律历志。
  〔二〕鲁王,刘演子刘兴也。建武二年封,嗣光武兄仲。
  〔三〕按续汉律历志,自本初元年始,宗绀之历法失验,至熹平三年,二十九年中先历食者十六事。故洪上所作七曜术,时任常山长史。
  〔四〕按隋书经籍志曰:「干象历三卷,吴太子太傅阚泽撰。梁有干象历五卷,汉会稽都尉刘洪等注,又有阚泽注五卷。」而徐干中论历数篇曰:「至孝章皇帝年历疏阔,不及天时,及更用四分历旧法,元起庚辰。至灵帝,四分历犹复后天半日。于是会稽都尉刘洪更造干象历,以追日月星辰之行,考之天文,于今为密。会宫车宴驾,京师大乱,事不施行,惜哉9又晋书律历志曰:「汉灵帝时,会稽东部尉刘洪,考史官自古迄今历注,原其进退之行,察其出入之验,视其往来,度其终始,始悟四分于天疏阔,皆斗分太多故也。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斗分,作干象法,冬至日日在斗二十二度,以术追日、月、五星之行,推而上则合于古,引而下则应于今。其为之也,依易立数,循行相号,潜处相求,名为干象历。又创制日行迟速,兼考月行,阴阳交错于黄道表里,日行黄道,于赤道宿度复有进退。方于前法,转为精密矣。献帝建安元年,郑玄受其法,以为穷幽极微,又加注释焉。」又曰:「吴中书令阚泽受刘洪干象法于东莱徐岳,又加解注。中常侍王蕃以洪术精妙,用推浑天之理,以制仪象及论,故孙氏用干象历,至吴亡。」则干象历本五卷,汉刘洪所撰,而吴阚泽则师受其术,复为之解注,隋志所言有误。而新唐志作「刘洪干象历术三卷,阚泽注」,是。时已脱二卷,今全佚矣。
  礼仪志
  0一六天子皮弁素积,亲射大侯〔一〕。(汪。黄)──续汉礼仪志注
  〔一〕明帝永平二年三月,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
  祭祀志
  0一七行夏之时,殷祭之日,牺牲尚黑耳〔一〕。(汪。黄)──续汉祭祀志注
  〔一〕北郊之礼也。
  0一八邕议曰:「汉承亡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周礼。每帝即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孝元皇帝时,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贡禹始建大议,请依典礼。孝文、孝武、孝宣皆以功德茂盛,为宗不毁。孝宣尊崇孝武,庙称世宗。中正大臣夏侯胜等犹执异议,不应为宗。至孝成皇帝,议犹不定。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据不可毁,上从其议。古人据正重顺,不敢私其君父,若此其至也〔一〕。后遭王莽之乱,光武皇帝受命中兴,庙称世祖。孝明皇帝圣德聪明,政参文宣,庙称显宗。孝章皇帝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庙称肃宗,比方前世,得礼之宜。自此以下,政事多衅,权移臣下,嗣帝殷勤,各欲褒崇至亲而已。臣下懦弱,莫能执夏侯之直。今圣朝尊古复礼,以求厥中,诚合事宜。元帝世在第八,光武世在第九,故以元帝为考庙,尊而奉之。孝明遵述,亦不敢毁。孝和以下,穆宗、〔
  恭宗、敬宗〕、威宗之号,皆宜省去〔二〕。五年而再殷,合食于太祖,以遵先典。」议遂施行。(姚。汪。黄)──续汉祭祀志注
  〔一〕庙议之争,详载汉书韦玄成传。
  〔二〕穆宗、恭宗、敬宗、威宗分别是和帝、安帝、顺帝、桓帝之庙号。「恭宗、敬宗」四字,据续汉志校勘记补。其他个别改动,径据以正,不再一一注明。
  天文志
  0一九怪星昼行,名曰营头,行振大诛也。(姚。汪。黄)──续汉天文志注
  五行志
  0二0禅位于魏〔一〕。(汪)──续汉五行志注
  〔一〕续志曰:「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为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时益州从事莫嗣以为服妖,是阳无下而阴无上也,天下未欲平也。后还,遂大乱。」袁山松以为此事预示魏将代汉。
  0二一李傕等攻破长安城,害允等〔一〕。(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续志以为献帝初平二年三月,长安宣平城门外屋无故自坏,是后王允、吕布诛灭董卓及其三族之预兆。袁山松以为预示允等死于李傕等之手。
  0二二光和三年正月,虎见平乐观,又见宪陵上,啮卫士。蔡邕封事曰:「政有苛暴,则虎狼食人。」(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0二三柳分,权豪之党,为范滂所奏者〔一〕。(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续志载京都童谣曰:「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铙。」时中常侍管霸、苏康憎疾陈蕃、李膺等人,与长乐少府刘嚣、太常许咏、尚书柳分、寻穆、甘佗司隶唐珍等,代作唇齿。先唆使河内牢川上书诬告,以至膺等传考黄门北寺。后年,陈蕃、窦武被诛。续志以为事与童谣所喻皆符。袁书当亦有相似记述,而注文所引恐已经改窜。黄辑作柳分传,非。
  0二四是时宦竖专朝,钩党事起,上寻无嗣,陈蕃、窦武为曹节等所害,天下无复纪纲〔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此引原作续志「延熹九年三月癸巳,京都夜有火光转行,民相惊噪」注。黄辑入桓帝纪。
  0二五六州河、济、渭、雒、洧水盛长,泛滥伤秋稼〔一〕。(
  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殇帝延平元年事。黄辑入殇帝纪。
  0二六祷于龙〔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事因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凊而发。黄辑入灵帝纪。
  0二七河东水暴出〔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亦建宁四年事,五月水大出,漂坏庐舍五百余家。黄辑入灵帝纪。
  0二八山阳、梁、沛、彭城、下邳、东海、琅邪〔水大出〕〔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中平五年事。「水大出」三字据续志补。又续志作「郡国六」,与此作七郡异。黄辑亦入灵帝纪。
  0二九曹操专政。十七年七月〔一〕,大水,洧水溢。(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指建安十七年。黄辑入献帝纪。
  0三0明年,禅位于魏也〔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袁山松以为禅位于魏之预兆。黄辑亦入献帝纪。
  0三一是时群贼起,天下始乱,谶曰:「寒者,小人暴虐,专权居位,无道有位,适罚无法,又杀无罪,其寒必暴杀。」〔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故袁山松作如是语。汪辑脱「谶曰」以下,黄辑入灵帝记。
  0三二时帝流迁失政〔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故袁山松作如是语。汪辑下又引曰:养奋对策曰:「当温而寒,刑罚惨也。」天游按:养奋,和帝时人,不当于此时有对策。续志「安帝元初四年秋,郡国十淫雨伤稼」下,刘昭注引方储对策曰:「雨不时节,妄赏赐也。」又「世祖建武五年夏,旱。京房传曰」注、「是时帝幼,梁太后专政」注均引方储对策。此乃刘昭注之一文例,专引名臣对策以释志文。如五行志二注引魏朗对策以释五色大鸟,五行志三注引养奋对策以释「延熹元年五月京都蝗」,俱是明证。汪辑引对策入袁书,误。黄辑此条入献帝纪。
  0三三雹杀人〔一〕。前后雨雹,此最为大。时天下溃乱。(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续志曰:「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右扶风雹如斗。」黄辑亦入献帝纪。
  0三四〔龙死〕长可百余丈〔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据续志补。其志文作「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可数十丈」。黄辑入桓帝纪。
  0三五案张角一时狡乱,不足致此大妖,斯乃曹氏灭汉之征也。〔一〕。(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续志载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一白衣人欲入德阳门,自称「我梁伯夏,教我上殿为天子」。欲收之,须臾还走,求索不得。司马彪以为「将有狂狡之人,欲为王氏之谋,其事不成。其后张角称黄天作乱,竟破坏」。与袁书异。黄辑入灵帝纪。
  0三六是年七月〔一〕,虹昼见御坐玉堂后殿前庭中,色青赤也。(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是年,光和元年也。黄辑注作「光和四年」,误。
  0三七三年十月丁卯,日有重两倍〔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乃献帝初平三年时事。黄辑入献帝纪。
  0三八兴平二年十二月,月在太微端门中重晕二珥,两白气广八九寸,贯月东西南北〔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黄辑入献帝纪。
  郡国志
  〔河南尹〕
  0三九甘城〔一〕。──水经注卷一五洛水注
  〔一〕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之袁山松郡国志按语曰:「隋唐志及御览书目,俱不著录袁山松郡国志,而水经注引之,则从山松撰后汉书采录也。考隋志,后汉书凡十数家,皆不立地理志,惟司马彪及山松二家书有郡国志。故水经注得采其说,仍分注某氏郡国志。其泛举郡国志不言某氏者,则以二家书同,故通言之也。兹凡钞出刘昭后汉书注四条,水经注四十条。若自江水下所引袁山松说应入宜都山川记,非郡国志也,故不录。」王说是。今依其例,复检出十六条以补其缺,此条即其一。
  0四0荥阳有鸿沟水。(王)──水经注卷七济水注
  0四一荥阳县有广武城。(王)──水经注卷七济水注
  0四二长城自卷径阳武到密〔一〕。(王)──水经注卷七济水注
  〔一〕魏长城。水经注曰:「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
  0四三卷县有垣雍城。(王)──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注
  〔河内郡〕
  0四四河阳县有湛城〔一〕。(王)──水经注卷六湛水注
  〔一〕水经注卷五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又曰:「
  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三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据此则袁志除河阳外,当记有温县。今列于下,不复出注。
  0四五温。──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0四六共县有凡亭,周凡伯国〔一〕。(王。汪。黄)──水经注卷九清水注
  〔一〕水经注曰:「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杨伯峻曰:「凡,本国名,周公之后。僖二十四年『凡、蒋、邢、茅、胙、蔡,周公之胤』是也。凡伯盖世为周王室卿士而食邑于凡。」王谟注引路史国名纪云:「共县西南有凡城。」
  0四七朝歌县南有牧野。(王)──水经注卷九清水注
  〔弘农郡〕
  0四八弘农湖县有闅乡。(王)──水经注卷四河水注
  〔京兆尹〕
  0四九长门亭〔一〕。──水经注卷一九渭水注
  〔一〕属霸陵县。
  0五0新丰县东有鸿门亭。(王)──水经注卷一九渭水注
  〔右扶风〕
  0五一郿县有邰亭〔一〕。(王)──水经注卷一八渭水注
  〔一〕「邰」水经注原作「召」;王辑「邰亭」作「邰城」,皆误。今据续汉郡国志径正。
  右司隶校尉部
  〔颍川郡〕
  0五二昆阳〔一〕。──水经注卷二一汝水注
  〔一〕水经注曰:「昆水屈径其城南,盖藉水以氏县也。」
  〔汝南郡〕
  0五三朔山〔一〕。(王。汪。黄)──续汉郡国志注
  〔一〕在阳安县境内。
  0五四山桑县有下城父聚。(王)──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注
  0五五山桑县有垂惠聚。(王。汪。黄)──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注
  〔陈国〕
  0五六长平故属汝南郡〔一〕,有赭丘城。(王)──水经注卷二二潩水注
  〔一〕「郡」原误作「县」,径改。
  右豫州刺史部
  〔魏郡〕
  0五七内黄县有并阳聚〔一〕。──水经注卷九淇水注
  〔一〕续汉志作「羛阳聚」,是。
  0五八〔内黄〕县有黄泽。──水经注卷九淇水注
  0五九五鹿〔墟〕〔一〕,故沙鹿,有沙亭。(王)──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一〕据续汉志补。
  〔中山国〕
  0六0蒲阴县有阳城。(王)──水经注卷一0滱水注
  〔河间国〕
  0六一高阳有葛城。(王)──水经注卷一0滱水注
  〔赵国〕
  0六二邯郸有丛台。──水经注卷一0浊漳水注
  〔勃海郡〕
  0六三〔修县〕故属信都。──水经注卷九淇水注
  右冀州刺史部
  〔东郡〕
  0六四阳平县有冈成亭〔一〕。(王)──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一〕续汉志作「冈成城」。
  0六五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王)──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0六六卫县有竿城。(王)──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东平国〕
  0六七东平陆有阚亭。──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0六八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王)──水经注卷二四汶水注
  〔泰山郡〕
  0六九梁父有菟裘聚。(王)──水经注卷二四汶水注
  0七0南武阳县有颛臾城。(王)──水经注卷二五沂水注
  〔山阳郡〕
  0七一山阳有金乡县。(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济阴郡〕
  0七二冤朐县有煮枣城。(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0七三乘氏有泗水。(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0七四济阴乘氏县有鹿城乡。(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0七五〔离狐县〕故属东郡。──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0七六成武县有楚丘亭〔一〕。(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一〕续汉志脱「楚丘亭」三字。刘昭注曰:「左传隐七年『戎执凡伯于楚丘』,杜预曰在县西南。」此「楚丘」即袁志所言之「楚丘亭」也。
  右兖州刺史部
  〔琅邪郡〕
  0七七东莞有郓亭。(王)──水经注卷二五沂水注
  0七八琅邪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王)──水经注卷二五沂水注
  0七九〔即丘县〕目东海分属琅邪。(王)──水经注卷二六?水注
  〔彭城国〕
  0八0逼阳有柤水〔一〕。(王)──水经注卷二六?水注
  〔一〕刘昭注曰:「左传襄十年灭逼阳,杜预曰即此县也。」续汉志作「傅阳」,恐非。
  右徐州刺史部
  〔乐安国〕
  0八一博昌县有薄姑城。(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北海国〕
  0八二平寿有斟城,有寒亭。(王)──水经注卷二六巨洋水注
  0八三淳于县有密乡。(王)──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注
  0八四〔昌安县〕汉安帝延光元年复也〔一〕。──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注
  〔一〕昌安,明帝永平中封邓袭为侯国。
  〔东莱郡〕
  0八五黔陬县有介亭〔一〕。(王)──水经注卷二六胶水注
  〔一〕续汉志作「黔陬侯国」,是。
  右青刺史部
  〔南阳郡〕
  0八六南阳宛县有南就聚。──水经注卷三一淯水注
  0八七宛有瓜里津、夕阳聚。(王)──水经注卷三一淯水注
  0八八叶县有长山,曰方城。(王)──水经注卷三一潕水注〔
  二〕
  0八九叶县有卷城。(王)──水经注卷三一潕水注
  0九0新野之东乡,故新都。(王)──水经注卷二九比水注
  0九一筑阳县有涉都乡。(王)──水经注卷二八沔水注
  0九二武当县之和成聚。──水经注卷二八沔水注
  0九三〔襄乡县〕南阳之属县。──水经注卷二八沔水注
  右荆州刺史部
  〔九江郡〕
  0九四平阿县有涂山。(王)──水经注卷三0淮水注
  〔会稽郡〕
  0九五乌伤。──水经注卷四0渐江水注
  〔豫章郡〕
  0九六赣有豫章水。──水经注卷三九赣水注
  右扬州刺史部
  〔汉中郡〕
  0九七建安二十年,复置汉宁郡。〔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一〕,〔置太守〕〔二〕。分锡、上庸为上庸郡,置都尉。(王。汪。黄)──续汉郡国志注○范书刘焉传注
  〔一〕据魏志武帝纪补。又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曰:时新置魏阳、平阳两县,属西城郡。
  〔二〕据魏志武帝纪补。
  右益州刺史部
  〔汉阳郡〕
  0九八汉有二源,东出氐道,西出西县之嶓冢山〔一〕。(王。汪。黄)──水经注卷二0漾水注
  〔一〕汉指汉水。西汉时氐道、西县均属陇西郡。东汉氐道属陇西郡,而西县属汉阳郡。
  〔安定郡〕
  0九九兴平元年,分安定鹑觚,右扶风之漆置新平郡。(王。汪。黄)──续汉郡国志注
  右凉州刺史部
  〔上党郡〕
  一00涅县有阏与聚。(王。汪。黄)──水经注卷一0清漳水注
  〔太原郡〕
  一0一界休县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一〕。(王。汪。黄)──水经注卷六汾水注
  〔一〕重耳入晋为文公,赏从亡者而不及隐者介子推。子推遂入绵上山中,至死不复见。文公闻之,于是环绵上山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且曰:「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事见史记晋世家。又地理志、郡国志「介山」均作「界山」。介、界古今字。
  〔云中郡〕
  一0二成乐,故属定襄。──水经注卷三河水注
  右并州刺史部
  〔涿郡〕
  一0三〔方城〕县有督亢亭。(王)──水经注卷一二巨马水注
  〔玄菟郡〕
  一0四〔辽阳〕县故属辽东,后入玄菟。(王)──水经注卷一四小辽水注
  右幽州刺史部
  百官志
  一0五郊祀之事,太尉掌亚献,光禄掌三献,太常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掌赞天子。(汪)──宋书卷一六礼志
  艺文志(已阙)〔一〕
  〔一〕郑樵通志校雠略曰:「阮孝绪作七录已,亦条刘氏七略及班固汉志、袁山松后汉志、魏中经、晋四部所亡之书为一录。」又广弘明集引七录序亦言袁书有艺文志。惜久已散佚,无从辑录,仅存其目。
  袁山松后汉书卷三
  周天游辑注
  刘盆子传
  一0六天凤五年,樊崇起兵于莒,号曰赤眉。围莒数月,或说樊崇曰:「岂有父母之国而攻之乎?」莒中人出缣数千匹以自赎,乃引去。(汪。黄)──御览卷八一八
  一0七刘盆子拜竟,复从刘仲卿居〔一〕,仲卿为盆子制绛单衣。(汪。黄。铃木)──御览卷八一四
  〔一〕范书本传「仲卿」作「侠卿」。
  一0八刘盆子居长乐宫,赤眉诸将日会论功名,自言欲为某王,欲得某官,争言号呼,拔剑相击。(汪。黄。铃木)──御览卷四九六
  一0九赤眉复入长安,止桂宫。逄安将千余人攻延岑于杜阳〔一〕。邓禹以赤眉精兵出在外,唯盆子羸弱在长安,攻之,与谢禄夜战稿街中,邓禹败走。逄安西与延(牙)〔岑〕〔二〕、苏茂、李宝战于杜阳,大破之,宝、茂降。岑收散卒,还战,宝、茂从内拔赤眉旗,自立其帜。赤眉还,惊乱走,自投川死者十余万人。(汪。黄)──御览卷三四一
  〔一〕范书刘盆子传「千余人」作「十余万人」,「杜阳」作「杜陵」。天游按:据本文末句,作「十余万人」是。又按盆子传,延岑自散关入关中,自当先据杜阳,以拊长安之背,故袁书云逄安西与延岑战。然范书冯异传曰「延岑据蓝田」,似又当以「杜陵」为是,俟考。
  〔二〕据范书及本引下文改。
  一一0赤眉入长安,掖庭中有数百千人。自更始败,闭殿门不出,掘庭中芦菔根,捕池中鱼食之,死因埋宫中。有故祠甘泉乐人,尚共击鼓歌舞,衣服鲜明。见盆子叩头言饥。盆子使中黄门廪之粟数升〔一〕。后盆子去,皆饿死。(汪。黄。铃木)──御览卷四八六
  〔一〕范书刘盆子传作「禀之米,人数斗」。
  一一一世祖怜盆子,赏甚厚,以为赵王郎中。后疾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以为列肆,使食税终其身。(汪。黄。铃木)──御览卷八二八
  冯异传
  一一二先时诸将同营,吏卒多犯法。(汪。黄)──范书冯异传注
  贾复传
  一一三贾复从击邓奉,追至夕阳聚。(姚。王。汪。黄)──续汉郡国志注
  耿弇传
  一一四弇少学诗礼,明锐有权谋。(姚。汪。黄。铃木)──范书耿弇传注
  一一五使光禄大夫樊宏诏况曰〔一〕:「惟况功大,不宜监察从事。边郡寒苦,不足久居。其诣行在所。」(姚。汪。黄。铃木)──范书耿弇传注
  〔一〕耿况,弇之父。时以大将军、隃糜侯屯上谷,助平彭宠、张丰。
  一一六弇上书曰:「臣据临淄,深堑高垒。张步从剧县来攻,疲劳饥渴。欲进,诱而攻之;欲去,随而击之。臣依营而战,精锐百倍,以逸待劳,以实击虚,旬日之间,步首可获。」上是其计〔一〕。(姚。汪。黄。铃木)──范书耿弇传注
  〔一〕范书脱此书,而袁纪载之,文稍略。
  任光传子隗
  一一七任隗为司空,以玄默守真,不求名誉,然内修义行,人以此服之。(姚。汪。黄)──书钞卷五二
  窦融传曾孙宪
  一一八河南尹王调、汉阳太守朱敞、南阳太守满殷、高丹等皆其宾客〔一〕。(姚。汪。黄)──范书袁安传注
  〔一〕窦宪恃功臣之后及外戚势,骄纵放恣,尽树其私人于名都大邑,王调等皆其私党。
  伏湛传
  一一九伏湛字惠公,建武二年拜尚书,典定旧制。(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0
  侯霸传
  一二0侯霸字君房,拜大司徒,矜严有威容,奉公无私。(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二
  宋弘传
  一二一宋弘字子仲,为司空,秉政恭约,轻财重义,有公仪子之风〔一〕,不与民争利。(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二
  〔一〕公仪子即公仪休,鲁博士,后为鲁相。公仪休食其家茹而美,即拔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且言「
  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事见史记循吏传。
  杨厚传
  一二二统在县〔一〕,休征时序,风雨得节,嘉禾生于寺舍,人庶称神。(汪。黄。铃木)──范书杨厚传注
  〔一〕杨统,杨厚之父,建初中为彭城令。
  一二三邓太后问厚曰:「大将军邓?应辅臣星不?」对曰:「不应。」以此不合其旨。(汪。黄。铃木)──范书杨厚传注
  苏谦传子不韦
  一二四苏谦字仲让,为郡督邮。李皓为美阳令,贪暴,谦案得其赃。谦迁金城太守,治有异迹。延熹九年至京师,皓时为司隶,收谦,诬陷之,死狱中。谦子不韦字公先,变名姓,以家财求剑客,邀皓不得。皓(之)〔迁〕大司农〔一〕,乃于司农府旁买舍,夜为地突,入皓室中。皓适出,不值,破其卧具。皓大怖,棘屋上,以板栈地而卧,一宿数徙。不韦乃至魏郡,掘皓父冢,斩级以祭父墓。(汪。黄)──御览卷四八一
  〔一〕据汪辑改。
  羊续传
  一二五灵帝欲〔以〕羊续为太尉〔一〕。时拜三公者,〔皆〕输东园礼钱千万〔二〕,令中使督之。续乃坐使者于单席,举缊袍以示之,〔曰〕:「臣之所资,惟斯而已。」故不登公位〔三〕。(姚。汪。黄。铃木)──类聚卷六七○御览卷六九三书钞卷一二九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0七
  〔一〕据书钞卷一二九、御览卷六九三补。
  〔二〕同右。
  〔三〕据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0七、职官分纪卷二所引补,又末句均作「遂不代虞」,非。天游按:虞,刘虞也,中平六年代马日磾为太尉。不久灵帝死,董卓擅政,迁刘虞为大司马。而羊续亦中平六年被灵帝内定为太尉,事不果,是年卒。故续所不代者非虞乃日磾也。
  桓荣传曾孙鸾
  一二六桓鸾字始春,焉弟〔子〕也〔一〕。少立志行,缊袍糟食,不求盈余,以浊世耻不肯仕。──天中记卷四八
  〔一〕东观记曰:「鸾父良,龙舒侯相。」「子」字据范书本传补。
  朱晖传孙穆
  一二七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一〕(汪。黄。铃木)──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注○又卷四九范蔚宗皇后纪论注
  〔一〕皇后纪论注末句作「必见燋烂」。
  一二八穆着论甚美,蔡邕尝至其家,自写之〔一〕。(姚。汪。黄。铃木)──范书朱穆传注
  〔一〕铃木辑稿据世说新语补卷四文学注所引袁书曰:「穆着论甚美,蔡邕自至其家。尚敦笃,乃作崇厚论。」又引曰:「朱穆字公叔,南阳宛人。父晖,尚书令。穆五岁好学。」天游按:世说新语补,明王世贞编撰。其治学不谨,疏谬颇甚,其所引多非唐宋类书所有,当系王世贞所妄补,不足为据,仅录此以备考。又汪辑复录崇厚论全文,皆取自范书,大可不必,今删去之。
  一二九桓帝时,南阳语曰:「朱公叔肃肃如松柏下风。」(汪。黄)──御览卷四九五
  一三0蔡邕议曰:「鲁季文子,君子以为忠,而谥曰文子〔一〕。又传曰:『忠,文之实也。』忠以为实,文以彰之。」遂共谥穆。〔二〕。荀爽闻而非之〔三〕。(姚。汪。黄。铃木)──范书朱穆传注
  〔一〕季文子,即季孙行父,为鲁相,历宣、成、襄三公达三十三年之久。襄公五年卒,左传曰:「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二〕谥曰文忠先生。
  〔三〕范书点校本以此引下「故张璠论曰」云云,俱作袁书之文,非。
  杨终传
  一三一时蜀郡有雷震决曹,终上白记,以为断狱烦苛所致。太守乃令终赋雷电之意,而奇之也。(姚。汪。黄)──范书杨终传注
  一三二侍中贾逵荐终博达忠直,征拜郎中。及卒,赐钱二十万。(姚。汪。黄)──范书杨终传注
  应奉传
  一三三奉又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姚。汪。黄)──范书应奉传注
  徐璆传
  一三四璆少履清高,立朝正色,称扬后进,惟恐不及。(姚。汪。黄)──范书徐璆传注
  王充传
  一三五充幼聪明,诣太学,观天子临辟雍,作六儒论。(姚。汪。黄)──范书王充传注
  一三六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一〕。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姚。汪。黄)──范书王充传注○子略卷四
  〔一〕子略曰:「谈助之言,可以了此书矣。其论可云允惬,此所以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欤。」
  杨震传
  一三七杨震好学讲书,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进曰:〔一〕「蛇鳣者,大夫之象也。数有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姚。汪。黄)──初学记卷二四
  〔一〕都讲之解,见谢承书杨震传注。
  刘陶传
  一三八刘陶字子奇,拜为谏议大夫。灵帝(世)〔时〕〔一〕,陶上疏言乱皆由于宦官。诏收系黄门北寺狱。〔陶知必死,乃曰:「
  臣深恨不列稷、契、伊、周之徒,而与比干、龙逢为俦,事败乃悔时何及9〕〔二〕闭气而死。(姚。汪。黄)──书钞卷五六
  〔一〕据职官分纪卷六改。
  〔二〕自「陶知必死」以下,皆据职官分纪增入。天游按:此条姚辑作「刘陶字子奇,拜谏议大夫。是时天下日危,寇贼方炽,陶忧致崩乱,疏陈八事,大较言天下大乱,皆由宦官。诏收陶,系黄门北寺狱。陶对使者曰:『恨不与伊吕同俦,而以三仁为辈。』遂闭气而死」。汪辑文同姚辑,出处误注书钞卷六二。按姚辑引自陈本书钞,文多改窜,且已改注书名为范书,故黄辑不详所出,注出姚本。三辑皆误从陈本,以讹传讹。今从孔本,以仍其旧。
  荀淑传
  一三九荀淑与陈實神交,及其弃朗陵而归也,数命驾诣之。淑御,慈明从,叔慈抱孙文若而行〔一〕。實亦令元方侍侧,季方作食,抱孙长文而坐〔二〕,相对怡然。尝一朝求食,〔食迟〕〔三〕,季方尚少,跪曰:「高闻大人〔与〕荀君言甚善〔四〕,窃听之,甑坏饭成糜。」寔曰:「汝听谈解乎?」谌曰:「唯。」因令与二慈说之,不失一辞,二公大悦。(汪。黄)──御览卷四三二○又卷七五七
  〔一〕慈明,荀爽字。叔慈,荀靖字。文若,荀彧字,乃淑第二子荀绲之子。
  〔二〕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陈群字长文。陈實与纪、谌父子三人,并着高名,号为「三君」。又世说新语品藻篇曰:「正始中人士比论,以荀淑方陈實,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
  〔三〕据御览卷七五七补。
  〔四〕同右。
  杜乔传
  一四0匡,一名章,字叔康〔一〕。(姚。汪。黄)──范书杜乔传注
  〔一〕匡,杨匡,乔之故吏。乔被诛,匡星夜入洛阳,守护尸丧。复诣阙乞收葬李固、杜乔骸骨。姚、黄两辑作杨匡传,非。
  吴佑传
  一四一吴佑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一〕。佑越坛,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而别。(姚。汪。黄)──书钞卷七七
  〔一〕李贤曰:「祖道之礼,封土为軷坛也。五经要义曰:『祖道者,行祭为道路祈也。』周礼太驭注曰:『以车轹軷而去。喻无险难。』」
  一四二吴佑放猪于长垣泽中〔一〕,诵经而行。遇父故人,谓之曰:「子二千石子,掉鞭而诵经,行吟于泽畔,纵子无耻,柰君父何?」佑守志如初。与北海公沙穆游太学,资乏,变服为佣,佑赁使舂,遂为死交于杵臼之间。(汪。黄)──御览卷九0三○又卷四0七
  〔一〕长垣县旧称长罗县,故长垣泽亦称长罗泽。汉书地理志曰:「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袁宏纪亦作「长罗泽」。
  延笃传
  一四三延笃字叔坚,南阳人也。为京兆尹,正身率下,民不忍欺。(汪。黄)──御览卷二五二
  袁山松后汉书卷四
  周天游辑注
  卢植传
  一四四尚书卢植将终,敕其子彄以裈,葬以土穴,其子从之。(
  姚。汪。黄)──书钞卷一五八
  陈蕃传
  一四五陈蕃迁豫章〔太守〕〔一〕,在郡下接宾客,独坐一室。唯徐孺子来,为置对榻,去则悬之。及征为尚书令,送之者亦不出郭门。(汪。黄。俊)──御览卷四0五○书钞卷七四
  〔一〕据书钞卷七四补。
  一四六桓帝时,京师称曰:「李元礼岩岩如玉山,陈仲举轩轩如千里骥。」(汪。黄。俊)──御览卷四九五
  周璆传
  一四七周璆字孟玉,为乐城令〔一〕,消遥无事,县中大治。去官,征聘不至。陈蕃为太守,璆来置榻,去悬之。(汪。黄)──御览卷四七四○书钞卷三六
  〔一〕书钞卷三六作「高唐令」。
  王允传
  一四八王允字子师,〔太原人〕〔一〕,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之友善。允仕至司徒。(姚。汪。黄)──类聚卷二二○白帖卷四三御览卷四四五
  〔一〕据御览卷四四五补。
  一四九允谓傕等曰:「臣无作威作福,将军乃放纵,欲何为乎?」傕等不应。自拜署傕为扬武将军,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皆为中郎将。(姚。汪。黄)──范书董卓传注
  李膺传
  一五0桓帝时朝廷日乱,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尚,后进之士升其堂者,以为登龙门。太学生三万余人,榜天下士,上称「三君」,次「八抗,次「八顾」,次「八及」,次「八厨」〔一〕,犹古之「八元」、「八凯」也〔二〕。因为七言谣曰:「不畏强御陈仲举,九卿直言有陈蕃。天下模楷李元礼,天下好交荀伯条〔三〕,天下英秀王叔茂,天下冰楞王秀陵,天下忠平魏少英,天下稽古刘伯祖,天下良辅杜周甫,天下才英赵仲经。」(汪。黄。俊)──御览卷四六五
  〔一〕范书党锢传曰:「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宇为『八炕。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二〕文公十八年左传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三〕汪、黄二辑均作「伯修」。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一五曰:「条,荀氏家传作『修』,谢承书又作『鯈』。案三君八俊录曰『天下好交荀伯条』。条与交韵,当从本传也。」
  一五一李膺风格仪刑,皆可师范。(汪)──文选卷六0任彦升齐竟陵王行状注
  一五二李膺子瓒〔一〕,位至东平相。初曹操微时,瓒异其才,将没,谓子宣等曰:「世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乱世矣。(汪。黄)──御览卷四四二
  〔一〕东观诸史,唯谢承书「瓒」作「珪」。
  范滂传
  一五三李膺等下狱,狱吏曰:「诸入狱,当祭皋繇以祈福。」范滂曰:「皋繇古之贤君,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天。如其有罪,祭之何益?」及讯狱,王甫以次诘之。滂年少在后,越次而前。甫曰:「夫合党连群,必有盟誓,其所谋图,皆何等耶?」滂曰:「窃闻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一〕。欲使善善齐其情,恶恶同其行,谓王政之所思,不悟反以为党。」乃仰天叹曰:「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乃陷大戮。死之日,愿赐一幡,埋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尚书霍谞以党事无验,表陈赦之。(汪。黄)──御览卷四二七
  〔一〕见论语季氏篇,「恶」作「不善」。探汤者,喻去疾也。
  岑晊传
  一五四岑晊字公孝,高才绝人,五经六艺,无不洞贯。太守成?请为功曹,时谣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一〕(汪。黄)──御览卷二六四○书钞卷七七(二)
  〔一〕姚、汪、黄三辑别引一条曰:「岑晊有高才,郭林宗、朱公叔等皆为友,李膺、王畅称其有干国器,虽在闾里,慨然有董天下之志。太守弘农成?下车,欲振威严,闻晊高名,请为功曹。」汪、黄皆言出书钞卷七七,乃陈本也。孔本有二引,与御览引多同,故不另列。陈本多妄增,已非袁书之旧,录注中以备考。
  贾彪传
  一五五贾彪字伟节,游京师,与郭林宗、〔李元礼〕等为谈论之首〔一〕,一言一行,天下以为准的。党〔锢〕事起〔二〕,彪谓同志曰:「吾不西行,大难不解。」即入关,设方略,天子为之大赦。(姚。汪。黄)──类聚卷五二○初学记卷二0
  〔一〕据初学记卷二0补。
  〔二〕据初学记卷二0补。
  何颙传
  一五六南阳何颙初见曹操,叹曰:「汉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汪。黄)──御览卷四四二
  郭泰传
  一五七郭林宗与陈留盛仲明书曰:「足下诸人,为时栋梁。」──文选卷四七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注
  韩卓传
  一五八韩卓字子助,陈留人。腊日〔一〕,奴窃食祭其先人,卓义其心,即日免之〔二〕。(姚。汪。黄)──类聚卷五○范书符融传注白帖卷四御览卷三三又卷五二六
  〔一〕说文卷四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汉代以十二月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神祭祖,称其为腊日。腊亦作「」。
  〔二〕汪文台曰:「免,从良也。」即释奴为平民。
  皇甫嵩传
  一五九皇甫嵩字义〔真〕〔一〕,安定朝那人〔二〕。善用兵,饮食舍止,必先将士,然后乃安。兵曹有受赂者,嵩曰:「公素廉清,必资用乏。」乃出钱赐之。吏羞惭而自杀。由是众皆乐为致死。(
  汪。黄)──御览卷四九一○又卷六四一
  〔一〕据御览卷六四一补。
  〔二〕「那」二引皆误作「?」,径正。
  朱隽传
  一六0朱隽击黄巾贼赵弘于南阳,斩之。贼复以韩忠为帅。隽兵力少,不能急攻,乃先起土山以临之,因伪修攻具,曜兵于西南。隽身自披甲,将精卒乘其东北,遂得入城,忠乞降。(汪。黄)──御览卷三三六
  董卓传
  一六一隽年二十五〔一〕,其督战訾宝负其尸而瘗之。(姚。汪。黄)──范书董卓传注
  〔一〕隽,沮隽,射声校尉。时护送献帝东归洛阳,于弘农东涧,为李傕所杀。
  刘虞传
  一六二太尉刘虞让位于羊续〔一〕。(姚。汪。黄)──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七
  〔一〕此条仅引类聚之首句,余文与羊续传略同。详见续传及注。
  袁绍传
  一六三绍,司空逢之孽子,出后伯父成〔一〕。(姚。汪。黄)──范书袁绍传注
  〔一〕范书本传曰:「父成,五官中郎将。」三国志本传裴注曰:「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臣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于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洪亮吉曰:「案魏书并云术异母弟。观术与公孙瓒书,言绍非袁氏子,则孽子之言或信然。案英雄记,绍生而父死,后追行父服。范史亦载幼孤追服之事。今考逢以灵帝光和二年罢司空,复为执金吾而卒。绍中平三年,已为佐军校尉,相距不过九年。且前又历官郎令,复遭母忧与追服父服六年,后更历侍御史、虎贲中郎将而为校尉,则逢卒时,绍久已逾成人,安得云幼孤与生而父死之说乎?绍断非逢子可知。魏书『为术异母兄弟』,亦无所征,当以陈、范两书为是。裴松之注陈志,于绍为逢子,犹置疑词,盖亦不深考也。」洪说是。
  陈弇传
  一六四陈弇字叔明,陈留人。学尚书,躬自耕种,常有黄雀飞来,随弇翱翔。(汪。黄)──御览卷九二二○类聚卷九二龙筋凤髓判卷四
  范丹传
  一六五范丹字史云,外黄人,为县吏。年十八,弃衣物道边,家以为死,遂西入关学。为莱芜长,去官,于市卖卜,妻纺绩以自给。辟公府,步行无〔车〕〔一〕,被囊自随。常使儿捃麦,得五斛。乡人〔尹台〕遗之一斛〔二〕,嘱儿曰:「莫令尊君知。」儿归,不敢不道。丹即令并送六斛,言麦已杂,遂不炔三〕。丹弟子恺见丹藩不完,载柴将藩之。时丹适行,还怒,敕子拔柴载还之。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自以性急,每为吏,常佩苇〔四〕。(姚。汪。黄)──御览卷四二五○又卷二六七又卷七0七又卷八三八又卷五一二范书范丹传注
  〔一〕据御览卷二六七补。
  〔二〕据御览卷八三八补。又传注亦然,而「乡人」作「邻人」。
  〔三〕范书本传注作「遂誓不敢受」。
  〔四〕此条,姚辑引同传注,黄辑则一一分引之,却脱传注。汪辑则合而引之。合引实始自明陈耀文,见天中记卷二七,文字稍异。今亦从之。
  公沙穆传
  一六六公沙穆有六子,时人号曰:「公沙六龙,天下无双。」(
  汪。黄。俊)──御览卷四九五
  蔡顺传
  一六七蔡顺母生时畏雷。母死之后,有雷,顺走至墓侧,曰「顺在此」。太守韩崇恒差车,每雷,顺乃乘至冢所。──书钞卷一三九
  隗相传
  一六八隗相养母至孝,母喜饮江流,相常隆冬取水,后一朝横石浮江,无有(南)〔难〕涉〔一〕,由是显名〔二〕。(姚。汪。黄)──书钞卷一六0
  〔一〕据诸辑引文改。
  〔二〕姚、黄不详所出,汪曰出白帖,误。
  罗威传
  一六九罗威母年七十,天寒,常以身温席,而后授其处。(姚。汪。黄)──初学记卷一七
  西域传
  一七0西域出诸香、石蜜〔一〕。(汪。黄)──范书李恂传注
  〔一〕汪辑下又引「罽,织毛为布者」。天游按:此句系李贤释传文「香罽」之「罽」字,与袁书无涉。黄辑删而不录,是。
  散条
  一七一乐府左延年秦女休行曰:「始出上西门,遥望秦氏家。秦氏有好女,自名曰女休。女休年十五,为宗行报雠。左执白阳刀,右据宛景矛。雠家东南僵,女休西上山。上山四五里,关吏不得休〔一〕。女休前置辞:『生为燕王妇,今为诏狱囚。』刀矛未及下,拢?击鼓赦书下。」〔二〕。(汪)──御览卷四八一
  〔一〕疑「不」系「捕」之误。
  〔二〕魏志杜夔传曰:「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咸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则延年系汉末乐师。不详此引出自何传,故入散条。
  一七二崔骃上书曰:「窃闻春阳发而仓庚鸣,秋风厉而蟋蟀吟,盖气使之然也。」〔一〕(汪)──御览卷九四九
  〔一〕御览标出袁宏后汉书。天游按:今本袁纪无此文,或「宏」系「崧」之误,亦未可知。今暂录于此以俟考。
首页>> 文学论坛>> 杂史>> 袁山松 Yuan Shansong   中国 China   东晋   (?~4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