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诗歌评论>> 向明 Xiang Ming   中国 China   新诗   (1928年)
诗人须机敏
诗人须机敏
  要求诗人既机智又敏锐似乎与要求诗人写诗,既要「一诗千改始心安」,复又「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等等期许相违背,前者似乎是要诗人反应快速,出口成章,后者却又要求慢工才能熬出细活,难道两者真的是不相容的吗?其实我倒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由于后者的积累,有多深的功夫,才有多快的反应,后者是前者的后援,唯有费心费力的下苦功,才能让前者得心应手,就以曹植的「七步诗」为例,七步之内就能吟成一首诗打消兄弟相残的意图,化险为夷,不能不说曹植实在反应快速机敏。但是曹植本乃公子哥儿,宫廷之内哪里见过「煮豆燃箕」这种只有农家才有的寻常景象?但是仅仅只走七步,便在他诗中出现了。这种从脑内提出的相应适切意象,如无平日多重吸收,多看、多听、多阅读的间接经验摄取,哪里会令深宫太子的曹植那么快的唾手可得?可见曹植平常是个肯用心用功的人,随时在脑内贮存可用的诗材,那怕是「煮荳燃箕」这种寻常物事。
  古代诗人由于多是十年寒窗苦读出身,腹中积学深厚,人生经验也丰富,所以大都才思敏捷﹔加之平时吟诗作对,即席赋诗的机会多,能言善对和出口成章乃平常事,像初唐的王勃、宋朝的晏殊、苏东坡,明代的解缙都是才高智绝,文妙笔快,对答如流的名嘴型诗人,他们都有很多表现机敏的轶事。号称六一居士的宋朝诗人欧阳修,平时作文非常谨慎细心,真是一诗千改,必定要达完美境地始肯罢休。但他也是反应快速,沉着不动声色的诗人。
  欧阳修早年家贫未仕之时,常常背着行囊四处求生计,一日日暮行至一城下,城门已闭,仅留一老者在城门上把守,欧阳修拱手请求老者放他进城,老兵盘问他的底细,问他这么晚进城干什么?欧阳修答称:「我乃读书人,远道而来,要进城投宿。」老者一听是读书人,便有意考问他的根底,说要出一对联,如果答得上,便开门让他进城,对不出便只好明日请早,接着就说:
  开关早,关关迟,
  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一听原来这老人出的是个关联格的对子,也没迟疑便答话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呵,请先生先对吧!」老者一听便大声说:「我是要你对的,不是听你抱怨。」欧阳修笑着说:「学生已经对过了。」老者一听欧阳修的话,恍然大悟,马上下来打开城门让欧阳修进城。原来欧阳修的话组成对子便是:
  出对易,对对难,
  请先生先对。
  古代诗人才思敏捷,可以有随时被挑战的机会,现代诗人写的诗既无格律,也无声韵,更不做兴吟诗作对,即使真有满腹诗书,便给的口才,灵巧的反应,也秀不出来,这是现代诗人的遗憾。
首页>> 文学论坛>> 诗歌评论>> 向明 Xiang Ming   中国 China   新诗   (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