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神州风情>> 地理类>>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公元   , 袁珂 Yuan Ke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16年2001年)
山海经校注
  《山海经校注》是我国著名神话学家袁珂的大作,大概也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好的《山海经》校本,郭璞注,郝懿行注,和袁珂注那是读《山海经》的必备。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一
  1、南山经①之首曰(昔隹)山②。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③,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 ④而黑理,其华⑤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⑥,食之善走。丽□(麂,几换旨)⑦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⑧,佩之无瘕⑨疾。
  
    ① 王念孙云:“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无经字。”珂案:无经字是也,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①。
    ② 郝懿行云:“任昉述异记作雀山,文选注王巾头陀寺碑引此经作鹊山。”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十引此经亦作鹊山;(昔隹),古鹊字。
    ③ 珂案:华,古花字;宋本作花,下同此。
    ④ 珂案:经文如谷与下文其名曰迷谷之谷,宋本均作榖,是也。郝懿行云:“陶宏景注本草经云:‘榖即今构树是也;榖构同声,故榖亦名构。’”
    ⑤ 珂案:华,光华。
    ⑥ 王念孙云:“类聚兽部引作有兽人面,名曰狌狌。”珂案:狌狌即猩猩;关于猩猩之传说,见海经新释卷五“狌狌知人名”节注②。
    ⑦ 郭璞云:“□(麂,几换旨)音几。”
    ⑧ 郭璞云:“未详。”
    ⑨ 郭璞云:“瘕,虫病也。”
  
    2、 又东三百里,曰堂①庭之山,多棪木②,多白猿,多水玉③,多黄金。
  
    ① 郭璞云:“一作常。”珂案:文选上林赋注引此经正作常。
    ② 珂案:尔雅释木云:“棪,樕其。”郭璞注:“棪,实似柰,赤可食。”音掩。
    ③ 郭璞云:“水玉,今水精也。相如上林赋曰:‘水玉磊砢。’赤松子所服;见列仙传。”珂案:列仙传云:“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3、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①,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②,多白玉,多蝮虫③,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① 郝懿行云:“初学记二十七卷引此经作稷翼之山,多白玉。”珂案:王念孙云:“一切经音义九十三引作即翼之山,下文又有即翼之泽。”是也。
    ② 郭璞云:“凡言怪者,皆谓貌状倔奇不常也。尸子曰:‘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
    ③ 郭璞云:“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
  
    4、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①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②,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③,佩之不聋,可以为底④。
  
    ① 郭璞云:“音纽。”
    ② 郭璞云:“如人歌声。”
    ③ 郭璞云:“如破木声。”
    ④ 郭璞云:“底,躏也;为犹治也。外传曰:‘疾不可为。’”珂案:底同胝,足茧也;可以为底,可以治足茧也。
  
    5、 又东三百里柢山①,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②下,其音如留牛③,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④,食之无肿疾⑤。
  
    ① 郭璞云:“柢音蔕。”珂案:经文又东,宋本无又字,经文柢山,宋本、吴宽抄本、明藏经本,柢上有曰字,此脱。
    ② 郭璞云:“亦作胁。”郝懿行云:“广雅云:‘胠,胁也。’经作魼者,盖同声假借字。”
    ③ 珂案:留牛未详;东山经首说之鱼“其状如犁牛”,郭璞云:“牛似虎文者。”或即此;留、犁音相近。
    ④ 郭璞云:“此亦蛰类也;谓之死者,言其蛰无所知如死耳。”
    ⑤ 郝懿行云:“说文云:‘肿,痈也。’”
  
    6、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②,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① 郭璞云:“亶音蝉。”
    ② 郭璞云:“类或作沛,髦或作发。”杨慎云:“今云南蒙化府有此兽,土人谓之香髦,具两体。”珂案:经文有髦,太平御览卷九一三作有发。
  
    7、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①。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②,佩之不畏③。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付鸟)④,食之无卧⑤。
  
    ① 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引此经多怪木上有多金二字。
    ② 郭璞云:“博施二音。施(訑)一作阤。”
    ③ 郭璞云:“不知恐畏。”
    ④ 珂案:御览卷五0引此作鷩(付鸟),毕沅、郝懿行均校作鷩(付鸟)。
    ⑤ 郭璞云:“使人少眠。”
  
    8、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青□(护,言换青)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③,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④。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⑤,名曰灌灌⑥,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⑦。其中多赤鱬⑧,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⑨。
  
    ① 郭璞云:“亦有青丘国在海外。”珂案:青丘国见海外东经(海经新释卷四)。
    ② 郝懿行云:“□(护,言换青)当为雘;说文云:‘雘,善丹也。’初学记五卷引此经正作雘。”珂案:毕沅校本亦作雘。
    ③ 郭璞云:“即九尾狐。”
    ④ 郭璞云:“啖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或曰:蛊,蛊毒。”
    ⑤ 郭璞云:“如人相呵呼声。”
    ⑥ 郭璞云:“或作濩濩。”珂案: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肉之美者,獾獾之炙。”高诱注:“獾獾,鸟名,形则未闻。獾一作获。”即此鸟也。
    ⑦ 珂案:见上文“猿翼之山”注①。
    ⑧ 珂案:鱬音儒;赤鱬,盖人鱼之类。参见海经新释卷七“陵鱼”节①。
    ⑨ 郭璞云:“一作疾。”
  
    9、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于东海,多沙石。汸③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① 郝懿行云:“玉篇作箕山,无尾字。”
    ② 郭璞云:“踆古蹲字,言临海上;音存。”郝懿行云:“说文云:‘蹲,踞也。’又云:‘□(竣,去立),倨也。’无踆字。”
    ③ 郭璞云:“音芳。”
  
    凡(昔隹)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①而龙首,其祠之礼:毛②用一璋玉瘗③,糈用稌米④,一璧,稻米、白菅为席⑤。
  
    ①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三卷引此经作人身。”
    ② 郭璞云:“言择牲取其毛色也。”珂案:毛谓祀神所用毛物也,猪鸡犬羊等均属之。此言“毛用一璋玉瘗”者,以祀神毛物与璋玉同瘗也。郭注不确,诸家亦竟无释。
    ③ 郭璞云:“半圭为璋;瘗,薶也。”
    ④ 郭璞云:“糈,祀神之米名,先吕反;稌,稌稻也,他睹反。”珂案:楚辞离骚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王逸注:“糈,精米,所以享神。”
    ⑤ 郭璞云:“菅,茅属也;音间。”郝懿行云:“席者,藉以依神。”
  
  
  二、南次二经
  
  
  
    1、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①,西临流黄②,北望诸毗,东望长右③。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④。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⑤,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⑥,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⑦,其音如痹⑧,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⑨,见则其县多放士⑩。
  
    ① 郭璞云:“音矩。”
    ② 珂案:国名,即流黄酆氏、流黄辛氏,见海内西经及海内经。
    ③ 郭璞云:“(诸毗、长右),皆山名。”珂案:诸毗亦水名,见后郭注。毗音符夷切,毕沅云。
    ④ 郭璞云:“细丹沙如粟也。”
    ⑤ 郝懿行云:“说文云:‘距,鸡距也。’”
    ⑥ 珂案:吴任臣本有郭注“一作狸刀”四字,诸本俱无。
    ⑦ 郭璞云:“其脚如人手。”
    ⑧ 郭璞云:“未详。”
    ⑨ 珂案:自呼其名也;诗:“山鸟自呼名。”下文“其鸣自呼”、“其鸣自詨”等均此意。
    ⑩珂案:关于鴸之神话,参见海经新释卷一“歡头国”节注②及卷五“苍梧山”节注②。
  
    2、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①,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②,其音如吟③,见则郡县大水④。
  
    ①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长右作长舌。”
    ② 郭璞云:“以山出此兽,因以名之。”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长舌。”
    ③ 郭璞云:“如人呻吟声。”
    ④ 珂案:宋本郡县上有其字,是也。
  
    3、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①。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②,其音如斫木③,见则县有大繇④。
  
    ① 珂案:太平御览卷八一三引此经作克光之山,其阴多铁。
    ② 郭璞云:“滑怀两音。”
    ③ 郭璞云:“如人斫木声。”
    ④ 郭璞云:“谓作役也。或曰其县是乱。”珂案:繇、乱形近易讹。
  
    4、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①,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① 郭璞云:“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计其道里不相应,似非也。”珂案:鲧殛羽山见海经新释卷十三“鲧窃息壤”节注④。
  
    5、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6、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
  
    ① 郭璞云:“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理志。”
  
    7、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①,东望诸毗②。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③。
  
    ① 郭璞云:“具区,今吴县西南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
    ② 郭璞云:“水名。”
    ③ 郭璞云:“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珂案:鮆音咨。
  
    8、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外门内豖)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③虖勺④,其中多黄金⑤。
  
    ① 郭璞云:“形如人筑坛相累也;成亦重耳。”
    ② 郭璞云:“音涿。”珂案:藏经本(外门内豖)水作(外门内豕)水,王念孙校郭注昔涿作音豕,是也。
    ③ 郭璞云:“一作流注于西。”珂案:是经文呼勺上有西字。
    ④ 郭璞云:“呼音呼;勺或作多,下同。”
    ⑤ 郭璞云:“今永昌郡水出金同糠,在沙中。尸子曰:‘清水出黄金、玉英。’”
  
    9、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①,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②。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③。
  
    ① 郭璞云:“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
    ② 郭璞云:“砆,武夫石,似玉。”珂案:武夫石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三“九丘建木”节注⑥。
    ③ 珂案:湨音决。
  
    10、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①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① 郭璞云:“一作浿。”
  
    11、又东五百里,曰仆勾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① 郭璞云:“一作夕。”郝懿行云:“夕疑多字之讹。”珂案:勾易讹为多字也。
  
    12、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13、又东四百里,曰洵山①,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②,其名曰(羊患)③。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④之泽,其中多芘蠃⑤。
  
  
    ① 郭璞云:“一作旬。”
    ② 郝懿行云:“不可杀,言不能死也;无口不食,而自生活。”
    ③ 郭璞云:“音还,或音患。”
    ④ 郭璞云:“音遏。”
    ⑤ 郭璞云:“紫色螺也。”郝懿行云:“郭云紫色螺,即知经文芘当为茈,字之讹也。古字通以茈为紫。御览引此经芘作茈。”珂案:见太平御览卷九四一。
  
    14、又东四百里,曰呼勺之山,其上多梓楠①,其下多荆杞②。滂水③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① 郭璞云:“梓,山楸也;楠,大木,叶似桑,今作楠,音南。”
    ② 郭璞云:“杞,苟杞也,子赤。”
    ③ 郭璞云:“音滂沱之滂。”
  
    15、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16、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①有兽焉,名曰蛊雕②,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① 珂案:王念孙校衍水字。
    ② 郭璞云:“蛊或作纂。”
  
    17、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①,无玉。处于②东海③,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④,是惟日次⑤。
  
    ① 郭璞云:“可以为博石。”
    ② 何焯云:“处于之上疑有脱文。”
    ③ 郝懿行云:“东海,一本作海东。”珂案:宋本、吴宽抄本并作海东,则东字宜属下读。
    ④ 郭璞云:“神光之所潜耀。”
    ⑤ 郭璞云:“是日景之所次舍。”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①。
  
    ① 郭璞云:“稻穬也。”郝懿行云:“穬字疑衍,或梗字之讹。”
  
  
  
  三、南次三经
  
  
    1、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2、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①,多象。有鸟焉,其状同鵁②,而白首、三足③、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浪,良换艮)④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⑤,其状鱼身而蛇尾⑥,其音⑦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⑧。
  
    ① 珂案:犀、兕之状见海经新释卷五“兕”节注②及“狌狌”节注①。
    ② 郭璞云:“鵁似凫而小,脚近尾。”珂案:鵁音交。
    ③ 郭璞云:“或作手。”
    ④ 郭璞云:“音银。”
    ⑤ 郭璞云:“蛟似蛇,四足,龙属。”
    ⑥ 珂案:文选江赋注引此经蛇尾下有有翼二字。
    ⑦ 珂案:王念孙校音作首,引有多证,此不具。
    ⑧ 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四三引此经已痔作为痔,并引郭注云,为,治也。
  
    3、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①。有鸟焉,其状如鸡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③,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④。
  
    ① 郭璞云:“渤海,海岸曲崎头也。”
    ② 郝懿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文选注颜延之赠王太常诗、艺文类聚九十九卷及初学记五卷引此经,鸡并作鹤;薛综注东京赋引作鹄。”
    ③ 珂案:二句王念孙校作翼文曰顺、背文曰义,引有多证。郝懿行亦同王校。
    ④ 珂案:凤皇见海经新释卷十三“鸾鸟凤鸟”节注①。
  
    4、又东五百里,曰发爽①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① 郭璞云:“或作□。”珂案:吴任臣本、百子全书本、宏道堂本□均作丧;□同丧,见广韵。
  
    5、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①,多怪鸟,凯风自是出②。
  
    ① 郭璞云:“或作隧。”
    ② 郭璞云:“凯风,南风。”
  
    6、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7、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8、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①,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① 郭璞云:“一作灌湖射之山。”
  
    9、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①。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②,其状如鲋③而彘毛④,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① 郝懿行云:“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雘,善丹也。’”
    ② 郭璞云:“音团扇之团。”
    ③ 郝懿行云:“广雅云:‘鲋,鰿也。’即今鲫鱼。鲫、鰿同字,见玉篇。”
    ④ 郝懿行云:“广韵作豕尾。”珂案:太平御览卷三五作彘尾,文选江赋注同。
  
    10、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①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②,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① 郭璞云:“东北风为条风。”
    ② 郭璞云:“音娱。”郝懿行云:“玉篇、广韵并作(禺鸟)。”
  
    11、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谷②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③,其名曰白咎④,可以血玉⑤。
  
    ① 珂案:太平御览卷五0引无者之二字。
    ② 珂案:谷当为榖,字之讹也。
    ③ 郝懿行云:“高诱注淮南精神训云:劳,忧也。”
    ④ 郭璞云:“或作睾苏;睾苏一名白咎,见广雅,音羔。”
    ⑤ 郭璞云:“血谓可用染玉作光彩。”
  
    12、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①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① 珂案:宋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稿均作槁。
  
    13、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①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②。
  
    ① 珂案:经文出,宋本、藏经本、何焯校本、吴任臣本并作春。
    ② 郭璞云:“亦凤属。”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①,糈用稌。
    ① 郭璞云:“祈,请祷也。”毕沅云:“祈当为□(上几下皿);说文云,以血有所□(气刀)涂祭也。”
  
    右南经之山志(郝懿行云:“篇末此语,盖校书者所题,故旧本皆亚于经。”珂案:此疑是古经原有之总结,止作“南经之山”,无“志”字,“志”字是后人妄加,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①),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二
  山海经第二 西山经
  
  西山经
  
  
    1、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①。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②,其脂可以已腊③。
  
    ① 郭璞云:“澡洗可以磢体去垢□(畍,田换土)。磢,初两反。”郝懿行云:“
    磢当为(爽瓦);说文云,磋垢瓦石。”
    ② 郭璞云:“今大月氐国有大羊如驴而马尾;尔雅云,羊六尺为羬,谓此羊也。”珂案:羬音咸。郭注月氐国大羊即大尾羊,尾可供食,盖视肉之类也;见海经新释卷一“狄山”节注⑦。
    ③ 郭璞云:“治体皴;腊音昔。”郝懿行云:“说文云:‘昔,干肉也,籀文作腊。’此借为皴腊之字。今人以羊脂疗皴有验。”
  
    2、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①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渠②,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③。
  
    ① 郝懿行云:“水经注作灌水。”珂案:王念孙、毕沅并校改作灌。
    ② 郭璞云:“(虫鸟),音彤弓之彤。”
    ③ 郭璞云:“谓皮皴起也。”珂案:(月暴)音暴。
  
    3、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①,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②,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③,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④。
  
    ① 珂案: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南。
    ② 郭璞云:“仞,八尺也。上有明星玉女,持玉浆,得上服之,即成仙。道险僻不通。诗含神雾云。”郝懿行云:“明星玉女,华山峰名也。”
    ③ 郝懿行云:“当为遗;刘昭注郡国志及艺文类聚九十六卷并引此经作肥遗。”
    ④ 郭璞云:“汤时此蛇见于阳山下。复有肥遗蛇,疑是同名。”珂案:郭云“复有肥遗蛇”,见北次三经浑夕山、彭毗山。又有肥遗鸟,见此经下文英山。
  
    4、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①,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牛乍)牛②,其阴多磬石③,其阳多(王雩)琈之玉④,鸟多赤鷩⑤,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⑥,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① 郭璞云:“即少华山。”
    ② 郭璞云:“今华阴山中多山牛山羊,肉皆千斤,牛即此牛也;音昨。”
    ③ 郭璞云:“可以为乐石。”
    ④ 珂案:(王雩)琈,音屿浮,玉名,形态未详,山经中多记有之,此其一也。
    ⑤ 郭璞云:“赤鷩,山鸡之属;音鳖。”
    ⑥ 珂案:萆荔,香草,楚辞离骚作薜荔,音蔽戾。
  
    5、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①。其鸟多鴖②,其状如翠③而赤喙,可以御火④。
  
    ① 郝懿行云:“此即野羊之一种,今夏羊亦有赤鬣者。”
    ② 郭璞云:“音旻也。”郝懿行云:“鴖当为(昏鸟);御览引此正作
    (昏鸟)。说文云:‘(昏鸟),鸟也。’广韵云:‘(昏鸟)鸟似翠而赤喙。’”
    ③ 郭璞云:“翠似燕而绀色也。”
    ④ 郭璞云:“畜之辟火灾也。”
  
    6、又西六十里,曰石脆①之山,其木多棕楠,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②,食之已疥。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③,以涂牛马无病④。
  
    ① 珂案:脆,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脆。脃,音毳,即脆之正字。《艺文类聚》卷八九引此经作脆山,无石字。
    ② 珂案:条草与上文同名异状。
    ③ 郭璞云:“赭,赤土。”
    ④ 郭璞云:“今人亦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恶。马或作角。”
  
    7、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①,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②,其中多(鱼丰)鱼③,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上竹下媚)④,其兽多(牛乍)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⑤,可以杀虫。
  
    ① 郭璞云:“杻似棣而细叶,一名土橿,音纽;橿,木中车材,音姜。”
    ② 郭璞云:“音韶。”
    ③ 郭璞云:“音同蚌蛤之蚌。”
    ④ 郭璞云:“今汉中郡出(上竹下媚)竹,厚里而长节,根深,笋冬生地中,人掘取食之。(上竹下媚)音媚。”
    ⑤ 郭璞云:“疠,疫病也;或曰恶创。”失名云:“一音赖。”
  
    8、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①,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②。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③,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④。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⑤,大如笄⑥而黑端⑦,名曰豪彘⑧。
  
    ① 郭璞云:“紫赤色。”
    ② 郭璞云:“治胕肿也;音符。”
    ③ 郭璞云:“箭,筱也。”珂案:筱,小竹也,见说文。
    ④ 郭璞云:“如(鱼帝)鱼四脚。”珂案:关于人鱼,见海经新释卷七“陵鱼”节注①。
    ⑤ 珂案:王念孙、郝懿行俱校毛下复有毛字,属下读,是也。
    ⑥ 郭璞云:“笄,簪属。”
    ⑦ 珂案:文选长杨赋李善注引此经黑端下有以毛射物四字,疑今本脱去之。
    ⑧ 珂案:即豪猪,俗称箭猪。
  
    9、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①,枳叶而无伤②,木虫居之③。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④,佩之可以已疠。
  
    ① 郭璞云:“音美目盼兮之盼。”郝懿行云:“郭既音盼,知经文必不作盼,未审何字之讹。”
    ② 郭璞云:“枳,刺针(针)也,能伤人,故名云。”珂案:广雅云:“伤,箴也。”此言枳叶有刺,盼木叶似枳叶而无刺,故云无伤也。
    ③ 郭璞云:“在树之中。”
    ④ 郭璞云:“蘼芜,香草;易曰:‘其臭如兰。’眉无两音。”
  
    10、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①,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②。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③。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上非下巴)④,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⑤。
  
    ① 郭璞云:“棫,白桵也;音域。”
    ② 郭璞云:“垣或作短,或作根,或作埋,传写谬错,未可得详。”珂案:经文婴垣之玉,江绍原谓当即婴脰之玉,见下文西次三经“
    泑山”注②。
    ③ 郭璞云:“亦在畏兽画中,似猕猴投掷也。”珂案:嚣,郝懿行云,嚣、夒声相近;毕沅校本作嚣,云嚣、夒形相近;说文云:“夒,母猴,似人。”嚣当即夒之讹变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九“东海夔牛”节注②。
    ④ 郭璞云:“音肥。”珂案:经文曰橐(上非下巴)上王念孙校增名字。
    ⑤ 郭璞云:“着其毛羽,令人不畏天雷也。或作灾。”
  
    11、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①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① 郭璞云:“或作遂。”
  
    12、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①,鸟多尸鸠②。
  
    ① 郭璞云:“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豹或作虎。”郝懿行云:“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
    ② 郭璞云:“尸鸠,布谷类也。鸠或作丘。”郝懿行云:“鸠或作丘者,声近假借字。”
  
    13、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谷①柞②,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③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① 珂案:谷字吴任臣本作榖,是也,即构,诸本作谷皆误。
    ② 郭璞云:“柞,栎。”
    ③ 郭璞云:“音潜。”
  
    14、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①,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②水。其上多桃枝钩端③,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④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⑤,其本⑥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⑦,食之使人无子。
  
    ① 郭璞云:“嶓音波。”
    ② 郭璞云:“或作阳。”
    ③ 郭璞云:“钩端,桃枝属。”珂案:桃枝,竹名;尔雅释草:“桃枝四寸有节。”疏:“凡竹相去四寸有节者,名桃枝竹。”
    ④ 郭璞云:“白翰,白鵫也,亦名鵫雉,又曰白雉。”
    ⑤ 郭璞云:“蕙,香草,兰属也。”
    ⑥ 郭璞云:“本,根也。”
    ⑦ 郭璞云:“蓇音骨。”
  
    15、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柟,下多菅蕙①。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②,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③,名曰栎④,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⑤,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⑥,可以走马⑦,食之已瘿⑧。
  
    ① 郭璞云:“菅,茅类也。”
    ② 郭璞云:“或作谷遗。”
    ③ 郭璞云:“音汲瓮之瓮。”珂案:说文四云:“翁,颈毛也。”
    ④ 郭璞云:“音沙砾之砾。”
    ⑤ 郭璞云:“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此经作叶如葵。”
    ⑥ 郭璞云:“香草也。”
    ⑦ 郭璞云:“带之令人便马;或曰,马得之而健走。”
    ⑧ 郝懿行云:“说文云:‘瘿,颈瘤也。’淮南墬形训云:‘险阻气多瘿。’”
  
    16、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①,蔷②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③。有草焉,其状如槁茇④,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⑤,马脚人手⑥而四角,名曰如⑦。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⑧。
  
    ① 郝懿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此经作鼻涂。”
    ② 郭璞云:“音色;或作蒉,又作葍。”
    ③ 郭璞云:“今礜石杀鼠,音豫;蚕食之而肥。”
    ④ 郭璞云:“槁茇,香草。”毕沅云:“即槁本也;本、茇声之缓急。”珂案:槁本见中次三经青要之山,槁作□,字同。
    ⑤ 郝懿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引此经无白尾二字。”
    ⑥ 郭璞云:“前两脚似人手。”
    ⑦ 珂案:王念孙、郝懿行并校如当作玃如。
    ⑧郭璞云:“或作痫。”
  
    17、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①,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敏牛)②。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③。
  
    ① 郭璞云:“音美目盼兮之盼。”郝懿行云:“郭既音盼,知经文必不作盼,未审何字之讹。”珂案:上文浮山盼木,郭音与此相同。
    ② 郭璞云:“音敏。”珂案:周书王会篇云:“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即此。
    ③ 珂案:即鹦鹉。
  
    18、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楠,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①、玉,其阴多旄牛、□(上鹿,下灵去巫)、麝②;其鸟多鸓③,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① 珂案:项絪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黄下无金字。
    ② 郭璞云:“□(上鹿,下灵去巫)似羊而大角细食,好在山崖间;麝似獐而小,有香。”
    ③ 珂案:经文鸓,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迭鸟);音迭。
  
    19、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①,是錞②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③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④、黄金,多丹粟。
  
    ① 郭璞云:“音巍;一音隗嚣之隗。”
    ② 郭璞云:“錞犹堤埻也;音章闰反。”汪绂云:“錞犹蹲也。”珂案:汪说于义近之,錞盖蹲字假音也。
    ③ 郭璞云:“或作浽。”
    ④ 郭璞云:“采石,石有采色者;今雌黄、空青、碧绿之属。”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①,其祠之礼:太牢②。羭山神也,祠之用烛③,斋百日以百牺④,瘗用百瑜⑤,汤⑥其酒百樽,婴⑦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⑧用一羊祠之⑨。烛者百草之未灰⑩,白席采等纯之⑾。
  
    ① 郭璞云:“冢者,神鬼之所舍也。”
    ② 郭璞云:“牛羊豕为太牢。”
    ③ 郭璞云:“或作炀。”郝懿行云:“说文云:‘烛,庭燎火烛也;炀,炙燥也。’”
    ④ 郭璞云:“牲纯色者为牺。”珂案:经文斋,汪绂本作齐,是也,古斋字多作齐。
    ⑤ 郭璞云:“瑜亦美玉名;音臾。”
    ⑥ 郭璞云:“或作温。”郝懿行云:“汤读去声;今人呼温酒为汤酒本此。”珂案:汤酒,今作烫酒。
    ⑦ 郭璞云:“婴谓陈之以环祭也;或曰婴即古罂字,谓盂也。”珂案: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⑩云,婴系以玉祀神之专称,其说近是,可供参考。
    ⑧ 郭璞云:“牷谓牲体全具也。”珂案:牷音全。
    ⑨ 失名云:“二吴(吴管、吴任臣)本均作牢,恐非。”珂案:经文用一羊祠之,汪绂本无用字。
    ⑩郝懿行云:“此盖古人用烛之始,经云‘百草未灰’,是知上世为烛,亦用麻蒸苇苣为之。详见诗疏及周礼疏。”
    ⑾郭璞云:“纯,缘也;五色纯之,等差其文彩也。”
  
  
  西次二经
  
  
    1、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①,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① 郭璞云:“音髠钳之钳;或作冷,又作涂。”
  
    2、西二百里,曰泰①冒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②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③,多白蛇④。
  
    ① 郭璞云:“或作秦。”珂案:初学记卷六及太平御览卷六二引此经正作秦。
    ② 珂案:浴水,初学记及御览并引作洛水,是也。
    ③ 郭璞云:“藻玉,玉有符彩者;或作柬,音练。”珂案:初学记及御览引此经多作有。
    ④ 郭璞云:“水蛇。”
  
    3、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①。
  
    ① 郭璞云:“今蜀郡平泽出青珠。尸子曰:‘水员折者有珠。’”
  
    4、又西北五十里高山①,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②、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③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
  
    ① 珂案:宋本、吴宽抄本、吴任臣本、汪绂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经文高山上并有曰字,此脱。
    ② 郭璞云:“碧亦玉类也。”珂案:说文一云:“碧,石之青美者。”此碧所以称青碧也。
    ③ 郭璞云:“音经。”
  
    5、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①,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②,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③。
  
    ① 吴任臣云:“本草:‘黑石脂一名石墨,一名石涅,南人谓之画眉石。’杨慎补注曰:‘石涅可以染黑色;论语“涅而不淄”,即此物也。又可以书字,谓之石墨。’”
    ② 郭璞云:“翟似雉而大,长尾。或作(乐鸟);(乐鸟),雕属也。”珂案:文选东京赋薛综注引此经翟作鹤,五采作五色。
    ③ 郭璞云:“旧说鸾似鸡,瑞鸟也,周成王时西戎献之。”
  
    6、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①,其中多美玉。
  
    ① 珂案:宋本、毛扆校本东南流上有而字。
  
    7、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牛乍)牛、羬羊、白豪①。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②,见则有兵。
  
    ① 郭璞云:“豪,貆猪也。”珂案:豪即豪彘,已见上文竹山;以其毛白,故称白豪。
    ②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三十卷引此经面作首,鸣作名,盖形声之讹。”
  
    8、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磬石,其阴多檀楮①,其中多女床②。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① 郭璞云:“楮即榖木。”珂案:榖木已见南山经首招摇之山,即构树。
    ② 郭璞云:“未详。”
  
    9、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①。
  
    ① 郭璞云:“一作见则有兵起焉,一作见则为兵。”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十三卷、太平御览三百二十九卷引此经并作见则有兵。”
  
    10、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①,其阴多碧,其兽多(牛乍)牛、□(上鹿,下灵去巫)羊。
  
    ① 郭璞云:“垩似土色,甚白;音恶。”郝懿行云:“中山经:‘葱聋之山,多白垩,黑、青、黄垩。’明垩色非一,不独白者名垩也。”
  
    11、又西四百里,曰熏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12、又西四百里,曰厎①阳之山,其木多稷②、楠、豫章③,其兽多犀、兕、虎、(犬勺)④、(牛乍)牛。
  
    ① 郭璞云:“音旨。”珂案:经文厎,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厎。
    ② 郭璞云:“稷似松,有刺,细理;音即。”
    ③ 郭璞云:“豫章,大木,似楸,叶冬夏青,生七年而后可知也。”
    ④ 郭璞云:“(犬勺),音之药反。”郝懿行云:“玉篇云:‘(犬勺),兽,豹文。’音与郭同。”
  
  
    13、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14、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①。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① 吴任臣云:“苏颂云:‘阶州山中,雄黄有青黑色而坚者,名曰熏黄。’青雄黄意即此也。”
  
    15、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①。
  
    ① 郭璞云:“彤棠之属也。蕙或作羔。”
  
    16、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①鹿、(牛乍)牛。
  
    ① 郭璞云:“麋大如小牛,鹿属也。”
  
    17、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①,是食人。
  
    ① 郭璞云:“罗罗之鸟,所未详也。”郝懿行云:“海外北经有青兽,状如虎,名曰罗罗,此鸟与之同名。”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①,白菅为席。其十辈②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③;毛采④。
  
    ① 郭璞云:“羊猪为少牢也。”
    ② 郝懿行云:“辈犹类也。”
    ③ 郭璞云:“钤,所用祭器名,所未详也。或作思训祈不糈,祠不以米。”郝懿行云:“钤疑祈之声转耳,经文祈而不糈,即祠不以米之义;思训未详。”
    ④ 郭璞云:“言用杂色鸡也。”珂案:此言祠此人面马身之十辈神,毛物但用一杂色雄鸡,而不以米也。
  
  
  西次三经
  
  
    1、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①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②,南望瑶(去王)③之泽,西望帝之搏④兽之丘⑤,东望(虫焉)⑥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⑦,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⑧,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⑨而善投,名曰举父⑩。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⑾,见则天下大水。
  
    ① 郝懿行云:“博物志及史记封禅书索隐引此经并作崇丘;博物志又作参嵎。”
    ② 郭璞云:“山名。”
    ③ 郭璞云:“音遥。”
    ④ 郭璞云:“搏或作簿。”
    ⑤ 珂案:经文丘,邵恩多校本、何焯校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并作山。
    ⑥ 郭璞云:“音于然反。”
    ⑦ 珂案:柎,花萼房也,音附。
    ⑧ 郝懿行云:“说文云:‘枳,木,似橘。’考工记云:‘橘逾淮而北,为枳。’”
    ⑨ 吴任臣云:“字有误。”珂案:经文虎,疑是尾字之误。
    ⑩郭璞云:“或作夸父。”珂案:郝懿行云:“尔雅云:‘豦,迅头。’郭注云:‘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鬣,好奋迅其头,能举石擿人,玃类也。’如郭所说,惟能举石擿人,故经曰善投,因亦名举父。举、豦声同,故古字通用;与夸声近,故或作夸父。”则夸父者,猿类之兽也。东山经楠山有兽,“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北次二经梁渠之山有鸟,“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同”:均形似猿猴之怪鸟兽也。而神之多力奋迅者,亦或以夸父名矣。参见海经新释卷三“夸父与日逐走”节注①。
    ⑾郭璞云:“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鹣鹣鸟也。”珂案:参见海经新释卷一“比翼鸟”节注①。
  
    2、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①。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②,无草木,多青雄黄。
  
    ① 郝懿行云:“穆天子传云:‘送天子至于长沙之山。’即此。”
    ② 郭璞云:“音黝,水色黑也。”珂案:即下文云“东望泑泽”是也。
  
    3、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①。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③,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④。
  
    ① 郭璞云:“此山形有缺不周□处,因名云。西北不周风自此山出。”珂案:郭注“山形有缺”,乃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之所致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三“共工之臣相柳氏”节注①及卷十一“不周负子山”节注①。
    ② 郭璞云:“浑浑泡泡,水濆涌之声也;咆二音。”
    ③ 珂案:汉武故事“西王母种桃三千岁一着子”云云,说盖本此也。
    ④ 郝懿行云:“劳,忧也。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四卷引此经作其实如桃李、其华食之不饥,与今本异。”
  
    4、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①,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②,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③,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④。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⑤,而投之钟山之阳⑥。瑾瑜之玉为良⑦,坚粟精密⑧,浊泽有而光⑨。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⑩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⑾,其闲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① 郭璞云:“音密。”郝懿行云:“郭注穆天子传及李善注南都赋、天台山赋引此经俱作密山,盖峚、密古字通也。”
    ② 郭璞云:“后稷神所凭,因名云。”珂案:关于后稷,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西周国”节注②。
    ③ 郭璞云:“玉膏涌出之貌也。河图玉版曰:‘少室山,其上有白玉膏,一服即仙矣。’亦此类也。沸音拂。”
    ④ 郭璞云:“言玉膏中又出黑玉也。”
    ⑤ 郭璞云:“谓玉华也。”
    ⑥ 郭璞云:“以为玉种。”
    ⑦ 郭璞云:“言最善也。或作食。觐臾两音。”珂案:此段通篇多系韵语,作食则于韵不协,疑郭所见别本已讹。
    ⑧ 郭璞云:“说玉理也。”郝懿行云:“王引之说经文粟当为栗。”珂案:王念孙(引之父)校正作栗。
    ⑨ 郭璞云:“浊谓润厚。”珂案:经文泽,邵恩多校宋本、吴慈培临黄荛圃校宋本、吴宽抄本均作黑,于义为长。又经文有而,唯吴任臣本同,汪绂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并作而有,应乙正。
    ⑩珂案:服,佩带也。
    ⑾郝懿行云:“下又云四百二十里。”
  
    5、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①人面而龙身②,是与钦(丕鸟)③杀葆江于昆仑之阳④,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王改山)崖⑤,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⑥,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鵔⑦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⑧,见则其邑大旱。
  
    ① 珂案:经文如字,王念孙校衍,是也。
    ② 郭璞云:“此亦神名,名之为钟山之子耳,其类皆见归藏启筮。启筮曰:‘丽山之子,青羽人面马身。’亦似此状也。”珂案:经文“钟山,其子曰鼓” 者,谓钟山山神之子曰鼓也。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烛龙),其为物人面蛇身。”正与鼓之状合,是知鼓即钟山山神烛阴(烛龙)之子耳,参见海经新释卷三“钟山之神烛阴”节注①。又郭注“其类皆见归藏启筮”者,谓诸山水神之子之状皆见归藏启筮也。所举丽山之子之状,即其一例。又文选鹦鹉赋注引归藏启筮云:“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是生百鸟。”亦其一例。
    ③ 郭璞云:“音邳。”郝懿行云:“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此经作钦駓,庄子大宗师篇作堪坏,云:‘堪坏得之,以袭昆仑。’释文云:‘
    崔作邳。’司马云:‘堪坏神名,人面兽形。’淮南子作钦负。是钦堪、坏负并声类之字。”
    ④ 郭璞云:“葆或作祖。”珂案:文选思玄赋云:“过钟山而中休,瞰瑶溪之赤岸,吊祖江之见刘。”李善注引此经作祖江。又陶潜读山海经诗亦作祖江。
    ⑤ 珂案:经文瑶(王改山)崖,王念孙云:“张衡传注、御览妖异三作瑶岸。”郝懿行亦校瑶岸。
    ⑥ 郭璞云:“晨鹄,鹗属,犹云晨凫耳。”
    ⑦ 郭璞云:“音俊。”
    ⑧ 郝懿行云:“说文云:‘鹄,鸿鹄也。’”珂案:黄帝戮鼓与钦□,亦犹黄帝梏贰负与危之类是也;参见海经新释卷六“危与贰负杀窫窳”节注③。
  
    6、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①,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②,状如鲤鱼③,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④西海,游于东海⑤,以夜飞。其音如鸾鸡⑥,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⑦。
  
    ① 珂案:经文观水,吕氏春秋本味篇作雚水,高诱注:“雚水在西极。”文选吴都赋及曹植七启李善注引此经均作濩水。
    ② 郭璞云:“音遥。”珂案:吕氏春秋本味篇云:“味之美者,雚水之鱼,名曰鳐。”吴都赋及曹植七启注引此经止作鳐鱼,无文字。
    ③ 珂案:经文鲤鱼,王念孙校衍鱼字。
    ④ 珂案:经文常行,吕氏春秋本味篇及初学记卷三十均作常从。
    ⑤ 珂案:经文游于东海,文选吴都赋及曹植七启注引游上均有而字。
    ⑥ 郭璞云:“鸾鸡,鸟名,未详也;或作栾。”郝懿行云:“鸾或作栾,古字假借,鸾鸡疑即鸾也。初学记三十卷引此经无鸡字。”
    ⑦ 郭璞云:“丰穰收熟也。韩子曰:‘穰岁之秋。’”
  
    7、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①,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②,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 ③。实惟帝之平圃④,神英招司之⑤,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⑥于四海,其音如榴⑦。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⑧。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⑨;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⑩。北望诸毗⑾,槐鬼离仑居之⑿,鹰鹯⒀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⒁,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⒂。爰有淫水,其清洛洛⒃。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⒄,见则其邑有兵。
  
    ① 郭璞云:“即螺也。”珂案:经文蠃,音螺;郭注螺,中次三经青要之山作仆累。
    ② 郭璞云:“琅玕,石似珠者;藏犹隐也。郎干二音。”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臧,善也:此言琅玕黄金玉之最善者。”
    ③ 郝懿行云:“采谓金银之有符采者。”
    ④ 郭璞云:“即玄圃也。”珂案:玄圃,穆天子传、淮南子墬形篇作县圃,玄、县声同,古字通用。
    ⑤ 郭璞云:“司,主也。招音韶。”
    ⑥ 郭璞云:“徇谓周行也。”
    ⑦ 郭璞云:“音留,或作籀;此所未详也。”
    ⑧ 郭璞云:“皆光气炎盛相焜耀之貌。”
    ⑨ 郭璞云:“后稷生而灵知,及其终,化形遁此泽而为之神,亦犹傅说骑箕尾也。”毕沅云:“即稷泽,稷所葬也。”珂案:稷葬所参见海经新释卷六“后稷之葬”节注①。
    ⑩郭璞云:“榣木,大木也;言其上复生若木。大木之奇灵者为若,见尸子。”
    ⑾郭璞云:“山名。”珂案:诸毗亦水名,见南次二经浮玉山。
    ⑿郭璞云:“离仑其神名。”
    ⒀郭璞云:“鹯亦鸱属也。”
    ⒁郭璞云:“成亦重也。”郝懿行云:“文选注长笛赋引此经作桓山四成。”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
    ⒂郭璞云:“搏犹胁也;言群鬼各以类聚,处山四胁,有穷其总号耳。搏亦作抟。”
    ⒃郭璞云:“水留下之貌也。淫音遥也。”郝懿行云:“陶潜读山海经诗云:‘落落清瑶流。’是洛洛本作落落,淫本作瑶,皆假借声类之字。”
    ⒄郭璞云:“勃皇未详。”
  
    8、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①惟帝之下都②,神陆吾司之③。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④;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⑤。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⑥,大如鸳鸯,名曰钦原⑦,□鸟兽则死,□木则枯⑧。有鸟焉,其名曰鹑鸟⑨,是司帝之百服⑩。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⑾,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⑿。有草焉,名曰(上艹下宾)草⒀,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⒁。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⒂。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⒃。洋水出焉⒄,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⒅。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⒆。是多怪鸟兽⒇。
  
    ① 珂案:经文是实,王念孙校衍是字,实作實。
    ② 郭璞云:“天帝都邑之在下者。”珂案:郭注天帝即黄帝,见海经新释卷六“海内昆仑之虚”节注②。
    ③ 郭璞云:“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郝懿行云:“郭说见庄子大宗师篇;释文引司马彪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时。’”
    ④ 珂案:此神即海内西经之开明兽也,见海经新释卷六“海内昆仑之虚”节注②。
    ⑤ 郭璞云:“主九域之部界、天帝苑圃之时节也。”
    ⑥ 珂案:经文蜂,宋本作蜂,即蜂字。
    ⑦ 郭璞云:“钦或作爰,或作至也。”
    ⑧ 珂案:□音弱,螫也。
    ⑨ 郝懿行云:“鹑鸟,凤也;海内西经云,昆仑开明西北皆有凤皇,此是也。埤雅引师旷禽经曰:‘赤凤谓之鹑。’”
    ⑩郭璞云:“服,器服也;一曰,服,事也。或作藏。”郝懿行云:“或作藏者,百藏,言百物之所聚。”
    ⑾郭璞云:“棠,梨也。”珂案:经文黄华赤实,宋本、毛扆本作华黄赤实。
    ⑿郭璞云:“言体浮轻也;沙棠为木,不可得沉。”
    ⒀郭璞云:“音频。”
    ⒁珂案:已劳,谓已忧也。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菜之美者,昆仑之苹。”
    ⒂郭璞云:“山名。”
    ⒃珂案:大荒南经云:“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是泛天亦山名。
    ⒄郭璞云:“或作清。”
    ⒅郭璞云:“丑涂亦山名也;皆在南极。”珂案:大荒南经云:“
    有山名(歹ㄎ)涂之山,青水穷焉。”即此山此水。见海经新释卷十“禹攻云雨”节注①。
    ⒆郭璞云:“山名也。”
    ⒇郭璞云:“谓有一兽九首、有一鸟六首之属也。”珂案:九首开明兽,六首树鸟,并见海内西经(海经新释卷六)。
  
    9、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①,是多白玉。其中多□鱼②,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① 珂案:稷泽已见上文峚山。
    ② 郭璞云:“音滑。”珂案:经文□、注文滑,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鱼胃)、渭。
  
    10、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①,神长乘司之②,是天之九德也③。其神状如人而(犬勺)④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① 珂案:此处经文,疑当作西水行四百里,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曰字衍。
    ② 郝懿行云:“水经注云:‘禹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疑即此神。”珂案:郝引水经注洮水文,“黑玉”下当有“书”字。
    ③ 郭璞云:“九德之气所生。”
    ④ 郭璞云:“之药反。”
  
    11、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①,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②,是司天之厉及五残③。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④,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⑤遇,是食鱼,其音如录⑥,见则其国大水。
  
    ① 郭璞云:“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
    ② 郭璞云:“蓬头乱发;胜,玉胜也。”
    ③ 郭璞云:“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珂案:关于西王母,参见海经新释卷七“西王母”节注①。
    ④ 郭璞云:“或作羊。”
    ⑤ 郭璞云:“音姓。”
    ⑥ 郭璞云:“音录;义未详。”吴任臣云:“疑为鹿之借字。”郝懿行云:“经文作录,郭复音录,必有误。”
  
    12、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①,无草木。洵②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① 郭璞云:“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
    ② 郭璞云:“音询。”
  
    13、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①。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① 郭璞云:“冒,犹覆也。”珂案:经文西流,王念孙、郝懿行并于西下校增南字。又关于积石山,参见海经新释卷三“禹所积石山”节注①。
  
    14、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①,其神白帝少昊居之②。其兽皆文尾③,其鸟皆文首④。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⑤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⑥。
  
    ① 珂案:经文长留,太平御览卷三八八引作长流。
    ② 郭璞云:“少昊金天氏,帝挚之号也。”珂案:关于少昊,见海经新释卷九“少昊之国”节注②。
    ③ 郭璞云:“文或作长。”
    ④ 郭璞云:“文或作长。”
    ⑤ 郭璞云:“音隗。”
    ⑥ 郭璞云:“日西入则景反东照,主司察之。”郝懿行云:“是神,员神,盖即少昊也;红光,盖即蓐收,见下文泑山。”
  
    15、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①。所为甚怪②。有兽焉,其状如赤豹③,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④。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⑤,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⑥。
  
    ① 郭璞云:“碧亦玉属。”珂案:经文章莪,太平御览卷八0九引作章义,多瑶碧上有是字。
    ② 郭璞云:“多有非常之物。”
    ③ 郝懿行云:“赤豹,广韵引此经无赤字。”
    ④ 珂案:经文如狰,宋本、吴宽抄本并作曰狰,王念孙、孙星衍、郝懿行校同,是也。
    ⑤ 珂案:关于毕方,见海经新释卷一“毕方鸟”节注①。
    ⑥ 郭璞云:“讹亦妖讹字。”珂案:讹火,即怪火也。
  
    16、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①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②而白首,名曰天狗③,其音如榴榴④,可以御凶。
  
    ① 珂案:经文浊浴,太平御览卷八0七、卷九一三并引作浊谷。
    ② 郭璞云:“或作豹。”
    ③珂案:大荒西经亦有兽,名曰天犬,与此性态各异,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黄姖尸、比翼鸟、天犬”节注⑥。
    ④ 郭璞云:“或作猫猫。”
  
    17、又西二百里,曰符愓之山①,其上多棕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②。
  
    ① 郭璞云:“音阳。”郝懿行云:“艺文类聚二卷、太平御览九卷及十卷并引此经作符阳之山,与今本异。”
    ② 郝懿行云:“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者皆曰神。’即斯类也。”
  
    18、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①。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②四角,其豪如披蓑③,其名曰傲(彳因)④,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⑤,其名曰鸱。
  
    ① 郭璞云:“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珂案:三青鸟参见海经新释卷七“西王母”节注③。
    ②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白首。”
    ③ 郭璞云:“蓑,辟雨草衣也;音催。”
    ④ 郭璞云:“傲噎二音。”珂案:经文傲(彳因),王念孙校作傲(犬因)。
    ⑤ 郭璞云:“(乐鸟)似雕,黑文赤颈;音洛。”
  
    19、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①,其音常如锺磬②。其下多积蛇。
  
    ① 郭璞云:“耆童,老童,颛顼之子。”
    ② 郝懿行云:“此亦天授然也,其孙长琴,所以能作乐风,本此。亦见大荒西经。”珂案:关于老童,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太子长琴”节注②。
  
    20、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①。有神焉②,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③,六足四翼,浑敦④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⑤。
  
    ① 珂案:此与海外东经及大荒东经所记之汤谷盖异地同名。
    ② 郝懿行云:“初学记、文选注引此经并作神鸟,今本作焉,字盖讹。”珂案:汪绂本、毕沅校本作神鸟,惟吴宽抄本、吴任臣本、百子全书本仍作焉。
    ③ 郭璞云:“体色黄而精光赤也。”
    ④ 郝懿行云:“初学记八卷引此经无敦字。”
    ⑤ 毕沅云:“江读如鸿,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沌。此云帝江,犹言帝江氏子也。”珂案:经文实为帝江,宋本、毛扆本作实惟帝江,于义为长。毕说江读如鸿,是也;谓帝江犹言帝江氏子,则曲说也。古神话必以帝鸿即此“浑敦无面目”之怪兽也。帝鸿者何?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帝鸿,黄帝。 ”庄子应帝王:“中央之帝为浑沌。”正与黄帝在“五方帝”中为中央天帝符,以知此经帝江即帝鸿亦即黄帝也。至于大荒东经又谓“帝俊生帝鸿”者,神话传说之纷歧,每每如是,无足异也。
  
    21、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①,神蓐收居之②。其上多婴短之玉③,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④,神红光之所司也⑤。
  
    ① 郭璞云:“泑,音黝黑之黝。”郝懿行云:“李善注思玄赋引此经作蒙山,盖即淮南子云,日至于蒙谷是也。”
    ② 郭璞云:“亦金神也,人面、虎爪、白尾(毛),执钺,见外传云。”珂案:关于蓐收,见海经新释卷二“西方蓐收”节注①。
    ③ 郭璞云:“未详。”珂案:即婴垣之玉,已见上文羭次之山,郭注云:“垣或作短。”谓此也。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⑩谓垣、短均当系脰字之误,婴脰之玉,即作为颈饰之玉,其说近是,足供参考。
    ④ 郭璞云:“日形员,故其气象亦然也。”
    ⑤ 郭璞云:“未闻其状。”郝懿行云:“红光盖即蓐收也。”
  
    22、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歡②,其音如夺(寸改木)百声③,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④。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⑤,服之使人不厌⑥,又可以御凶。
  
    ① 郭璞云:“或作土翠山。”珂案:中次十一经首曰翼望之山,与此同名;或一山之连麓。
    ② 郭璞云:“歡音欢;或作原。”
    ③ 郭璞云:“言其能作百种物声也。或曰,夺(寸改木)百,物名,亦所未详。”郝懿行云:“夺,说文作(上大下只),盖形近误作夺(寸改木)
    也。”珂案:吴宽抄本字正作夺。
    ④ 郭璞云:“黄瘅病也;音旦。”
    ⑤ 郭璞云:“猗余两音。”珂案:北山经带山有鸟,名曰鵸,自为牝牡,与此同名。
    ⑥ 郭璞云:“不厌梦也。”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①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②,糈用稷米。
  
    ① 珂案:经文崇吾之山上当脱自字。
    ② 郭璞云:“玉加采色者也。尸子曰:‘吉玉大龟。’”
  
  
  西次四经
  
  
    1、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①,上多谷②,无石,其草多茆、蕃③。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① 珂案:上文已有阴山,与此同名。
    ② 珂案:经文谷,汪绂本、毛扆校本、吴任臣本并作榖,是也。
    ③ 郭璞云:“茆,凫葵也;蕃,青蕃,似莎而大;卯烦两音。”珂案:茆,宋本、吴任臣本、汪绂本、毕沅校本均作茆,(上艹下留)、茆字同,本当作(上艹下留),说文一云:“(上艹下留),凫葵也。”与郭注合。
  
    2、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①。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① 吴任臣云:“即紫草。”
  
  
    3、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①。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②。
  
    ① 珂案:经文罢父,王念孙、吴任臣、毕沅、郝懿行并校作罢谷。
    ② 郝懿行云:“茈、碧二物也;茈即茈石。”
  
    4、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①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① 珂案:经文谷,汪绂本、毛扆校本、吴任臣本并作榖,是也。
  
    5、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6、又北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①,下多榛楛②,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③,其状如雉,以其髯飞④,食之不眴目⑤。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硌,磊硌,大石貌也;音洛。”
    ② 郭璞云:“榛子似栗而小,味美;楛木可以为箭。诗云:‘榛楛济济。’臻怙两音。”
    ③ 郭璞云:“或作户。”
    ④ 郭璞云:“髯,咽下须毛也。”
    ⑤ 珂案:眴目,即瞬目;音舜。
  
    7、又北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8、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虈、芎藭①。多□石②。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药,白芷别名;虈,香草也;芎藭一名江蓠。药音乌较反。”珂案:芎藭音穹穷,即川芎也。
    ② 郭璞云:“□或音金;未详。”郝懿行云:“说文□字作淦,云泥也,艺石质柔软如泥者,今水中土中俱有此石也。”
  
  
    9、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①。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或作白翠。”郝懿行云:“雉、翟一物二种,经白翟当为白翠。”
  
  
    10、西二百五十里,曰白于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①,其兽多(牛乍)牛、羬羊,其鸟多鸮②。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① 郭璞云:“栎即柞。”
    ② 郭璞云:“鸮似鸠而青色。”
  
    11、西北三百里,曰申首①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① 珂案:经文申首,王念孙、吴任臣、郝懿行并校作由首;申盖由字之讹也。
  
    12、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①,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① 郭璞云:“或无之山二字。”
  
  
    13、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①,多(王雩)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光鬼)②,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③。
  
  
    ① 汪绂云:“柒即漆字。”
    ② 郭璞云:“(光鬼)亦魑魅之类也;音耻回反。
    ③ 郭璞云:“钦亦吟字假音。”
  
    14、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①,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① 郝懿行云:“蛮蛮之兽,与比翼鸟同名,疑即□也。□、蛮声相近。说文云:‘猵或作□,獭属。’文选羽猎赋注引郭氏三苍解诂曰:‘□似狐,青色,居水中,食鱼。’”
  
    15、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①,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②,可以御凶。
  
    ① 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九三九卷引此经作无遗之鱼,疑即蒲夷之鱼也,见北次三经碣石之山下;蒲、无声相近,夷、遗声同。”
    ② 郝懿行云:“说文云:‘眯,艹入目中也。’”案:此固眯之一义,然以此释此经之眯,则未当也。“艹入目中”,偶然小事,勿用服药;即令服药,亦何能“使人不眯”?庄子天运篇云:“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释文引司马彪云:“眯,厌也。”厌,俗作魇,即厌梦之义:此经文眯之正解也,与下文“可以御凶 ”之义亦合。西次三经翼望之山鵸,“服之使人不厌”,郭注云:“不厌梦也。”山经凡言“不眯”,均当作此解。
  
  
    16、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①,其名曰驳,是食虎豹②,可以御兵③。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櫰木④,食之多力。
  
    ① 珂案:经文音如鼓音,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无下音字。
    ② 郭璞云:“尔雅说驳,不道有角及虎爪。驳亦在畏兽画中。”珂案:尔雅释兽云:“驳如马,倨牙,食虎豹。”关于驳,参见海经新释卷三“北海诸兽”节注②。
    ③ 郭璞云:“养之辟兵刃也。”
    ④ 郭璞云:“音怀。”
  
    17、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①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狗,是食人②。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③,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① 郭璞云:“音圭。”
    ② 郭璞云:“或云似虎,猬毛有翼。”珂案:关于穷奇,参见海经新释卷七“穷奇”节注①。
    ③ 郭璞云:“贝,甲虫,肉如科斗,但有头尾耳。”
  
    18、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①,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鱼蚤)鱼②,其状如鳣鱼③,动则其邑有大兵④。滥⑤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上如下鱼)(鱼比)之鱼⑥,其状如覆铫⑦,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① 郭璞云:“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鸟名曰,鼠名曰鼵。鼵如人家鼠而短尾,似燕而黄色。穿地入数尺,鼠在内,鸟在外而共处。孔氏尚书传曰,共为雌雄;张氏地理记云,不为牝牡也。”
    ② 郭璞云:“音骚。”
    ③ 郭璞云:“鳣鱼,大鱼也,口在颔下,体有连甲也。”
    ④ 郭璞云:“或脱无从动则以下语者。”珂案:郭注疑有讹误。
    ⑤ 郭璞云:“音槛。”
    ⑥ 郭璞云:“如玭两音。”
    ⑦ 郝懿行云:“说文云:‘铫,温器也。’”
  
    19、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①,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②,其实大如瓜,赤符③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⑤,其中多砥砺⑥。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⑦,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⑧,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① 郭璞云:“日没所入山也,见离骚。奄兹两音。”珂案:离骚云:“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
    ② 珂案:经文谷,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作榖,是也。
    ③ 毕沅云:“借为柎也。”
    ④ 郭璞云:“或作若。”
    ⑤ 郭璞云:“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山。’”珂案:楚辞离骚云:“朝濯发乎洧盘。”王逸注引禹大传与郭注同,是郭以洧盘即苕水矣。
    ⑥ 郭璞云:“磨石也;精为砥,□为砺也。”
    ⑦ 郭璞云:“喜抱举人。”
    ⑧ 郭璞云:“蜼,猕猴属也,音赠遗之遗,一音诔,见中山经。尾又作眦。”珂案:蜼见中次九经鬲山。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右西经之山(郝懿行云:“山下脱志字。”珂案:山下本无志字,志字乃后人所妄加,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①),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首页>> 旅游天下>>神州风情>> 地理类>>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公元   , 袁珂 Yuan Ke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16年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