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影视评论>> 张西 Zhang X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独家解谜康洪雷和《士兵突击》:奇迹
  一部《士兵突击》令2007年温暖绽放,它不但成为收视冠军而且迄今已囊括20多个奖项,成为一道奇特的景观,被称为“士兵突击现象”。一部国产电视剧达到了这样的精致和人性,它的成功是彻底的。导演康洪雷完成了这部大作品。以致有人说,你能信么?《青衣》、《激情》和《士兵》是一个人拍的。康洪雷是谁?这个奇迹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士兵突击》,短短几年,这个传奇导演几乎每部作品都刮起收视旋风。这部高端人物访谈录,是对导演康洪雷的成长道路和他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士兵突击》的全面解读,是各方人物精彩对话的结集。访谈既有知名专家学者、官员、电视人、《士兵突击》演员、“ 突迷”们的真知灼见,也有康洪雷本人的自述。
第1节:序(1)
  序
  2007年深秋的一天,我抬头呆望了一会儿天花板,然后打电话给一位曾经合作过的责编,说我想写导演康洪雷。责编在电话那头拼命摆手,说康没什么名气,这类书根本卖不动。别傻。
  责编考虑的是市场是销路。也对。
  我又呆望了一会儿天花板,并没有把写康洪雷的想法收回。在电影学院折腾了几年,对电影现状颇感困惑,却对康洪雷的作品多有尊敬。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出了我的眼泪。他对历史对社会对观众负责的态度给我留下良好印象。
  2007年11月初的某天,我参加了一个聚会。当康洪雷偕夫人踏着《婚礼进行曲》滑稽搞笑地出场时,我才知道是他过生日。场面简约而热闹,来者都是好友。那晚康洪雷话特多,嘴也贫,虽然四十好几了,依然像个调皮的孩子王。一个长相死难看的家伙把康洪雷的脸糊满蛋糕奶油,康洪雷更坏,不擦脸,却冷不防地亲了一下那个看似敦厚的中年男人,并把他也糊成花脸。他们的玩闹动静很大,洋相连连,在场的许多人都被卷进去。我几次笑翻。席间,善解人意的康洪雷怕我生分和拘谨,特意叮嘱同桌的两位青年人陪我把酒攀谈。
  出去接电话时,有位小服务员悄悄央求我,能否把史班长叫出来,特想跟他合影。我问史班长是谁?女服务员说,就是给你敬酒的那个啊。女孩眼泪汪汪的样子让我觉得奇怪,我认真打量起我面前笑容可掬,清秀而略带书卷气的张译,没觉得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
  回到家中上网浏览,才知道史班长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一个情深义重的角色,这个角色令无数观众癫狂;才知道《士兵突击》火得一塌糊涂;才知道康洪雷继《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又导演了一部军旅电视剧;才知道那个长相死难看的家伙是编剧兰小龙,被康洪雷亲了一个大嘴巴的是总制片人张谦。
  2007年,他们联手为中国观众献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这一年,中国发生过许多大事,其中,《士兵突击》的出现,是最有记载价值的事情之一。没有女性角色,没有明星大腕,没有男女间的情感纠葛,就是传递了真诚、善良和坚持的信念而感动了大江南北和海内外的无数观众。
  用一周时间,我认真地看完了《士兵突击》。就像当年看《激情》时,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次伴随着更大的感动与愉悦,灵魂再次被拷问,对康洪雷有了更多的敬重和感谢,写康洪雷的想法卷土重来。
  决定有所动作的前一刻,我给出版界的某腕儿打电话。听说我要写导演康洪雷,对方立刻表示没兴趣。我问为什么写康洪雷不行?对方诚恳地说,康洪雷还没火到那个份儿,还得等几年。观众只感兴趣电视剧传播带给他们的精神,不关心导演、演员们背后的故事,顶多也只有媒体感兴趣。仅此而已。说到底,康是戏火人不火,而那几位大腕导演都是戏火人也火,有专门的经济公司给他们宣传。康不注重对自己的宣传,如果给他重新包装,投入太大。
  既然没人看,我还写这本书吗?
  最沮丧时,我跟《士兵突击》的挚爱者徐雅雅转述了出版方面的态度。她勃然,继而恳求我一定要写。她说康洪雷自己都不知道他有多伟大。这是一本有影像的当代圣经,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
  曾经是军人的徐大姐对我宣称,她值得一嫁的男人都在二战中牺牲了。《士兵突击》仿佛又让那些英雄男儿再现。
第2节:序(2)
  我领悟到了《士兵突击》的价值所在。文章从来都是写给该看的人看的。
  徐大姐请求我为一个好人写本书。她说康洪雷值得写,写他是你的光荣!
  我曾到《士兵突击》贴吧浏览,见识了无数中"兵"毒的突迷。这部剧就像一朵火花,一根导火索,在贴吧里翻起了巨浪。如果说,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激情已经燃尽了的话,那么,这个虚拟的世界又让激情重新点燃。这些寻找灵魂依托的观众,其基数之大令人惊叹不已。由于这部剧,他们突然找到了一种共鸣,找到了知音和朋友,如同当年唱着《国际歌》就能找到同志一样,这就是《士兵突击》!
  短短一年,百度《士兵突击》贴吧的跟帖人数已到280多万,点击量在三千多万。这样一种自发的纯粹的力量在网上整体亮相,实在有些罕见,不能不让人震撼。谁说中华民族缺少精英,缺少英雄气节,只是缺少发现;谁说中国人已经散成一地沙子,只是缺少凝聚力,缺少认同的信仰!
  《士兵突击》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康洪雷不能不算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我仅仅是为一个好人写书吗?《士兵突击》所引发的精神现象岂止是一个好人就能完成的?这背后应该有一个发力的整体,而这个发力整体背后的核心人物是谁,他们是怎样运作才推出这部令千万观众热泪盈眶的作品?他们可曾料到,这部作品将引发出国人的一场精神洗礼运动?
  我也终于喘了口气,国产电视剧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了自己的剧迷,终于可以从港台剧、韩剧、美国大片的苦海里跳出来,充满惊奇地欣赏我们自己的偶像明星,崇拜我们自己塑造的屏幕英雄。
  作为同道中人,我开始咀嚼《士兵突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怎样的价值?越品味,越觉得我极愿意把这部作品的始作俑者李洋、张谦、康洪雷、兰小龙等人拉到前台晒晒太阳。这些平头,平脸,平常心的男人,在我眼里都是掷地有声的草根英雄。
  《士兵突击》不仅教会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信条,还教会我们对人对事怀有感恩之心。这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是我们丢失过一段时间,现在我们又被《士兵突击》援引着去寻找,去回望。
  《士兵突击》引发的精神现象,给社会学提供了解读当代中国人不甘沦陷精神沙漠而渴求理想和美好的心理态势。这种精神现象是自下而上的,以网络为平台自发辐射,以滚雪球的方式席卷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个区域,甚至华人所在的各个国家。极为难能可贵的是,它从"突迷"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我们久违的信仰被重新发现、捡起的心理过程。
  也许《士兵突击》之后,康洪雷的心血之作《我的团长我的团》将再次在中华大地刮起"团长"旋风,那个场景真的有可能出现;也许康洪雷再也未能拍出超过《士兵突击》高度的作品,激情不复,江郎才尽……但是,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燃起了共和国父辈们埋藏在心底的激情;一部《士兵突击》再次燃起几代人的信仰之灯,唤醒数千万人对美好和真诚的向往,仅凭这一贡献,我们也有理由记住康洪雷的名字。
  我不给康洪雷写传记,这种事留着他自己干去吧。我只把与他的对话,以及与数人的数次心灵碰撞加以整理和提炼,作为最先介绍他的一本书传播给喜欢他作品的读者。
  每个时代的每个领域都不乏睿智者,他们之间看似无关联,但放到同一个话题里,听他们阐述独到见解,看他们的智慧大碰撞,便是一道奇观了。
  如果读者也认可这本书是解读导演康洪雷和《士兵突击》的一把新钥匙,我便有理由转移注意力了。
  而且,即便只有少量读者,我也愿意承受。
  仅以此书,向他奇迹般的经历和作品致敬!
  2008年春节
首页>> 文学论坛>> 影视评论>> 张西 Zhang X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