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古韵新音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转帖]理趣和议论
戴玨
秀才


注册时间: 2007-01-03
帖子: 808

戴玨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08-18 02:53:11    发表主题: [转帖]理趣和议论 引用并回复

作者:周振甫
引用:
  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①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②。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①邵子:宋理学家邵雍。 
②王右丞:王维官尚书右丞。王维诗得禅理,参见《神韵说》。

  这里指出怎样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就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又《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深了鱼极乐,林术茂密鸟知道归来,用来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又《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争竞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说明“水流”“云在”中也含有道理,同当时杜甫的心情相应。用诗来说理要写得不概念而有诗意,主要还在于通过具体事物,比方要说大自然是无私的,得通过江山花柳来说,说环境影响的重要,得通过水深鱼乐等来说,否则就只是说理,不成为诗了。像邵雍用理学家的话来写诗,理学家认为气分阴阳,化生万物,在阳气刚动时,万物还没有化生。这还是理学家的话,不是诗。

  用诗来说理的例子,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引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的,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这是说理的诗,但它是通过庐山的形象来写的,确实写出自己在庐山中的感受,所以又是诗的。再像朱熹的《观书有感》:
引用: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池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一首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书中的丰富内容。问那个方塘的水哪能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这话比书中的思想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第二首写读书的两种境界,开始时很费力,像水浅时要驶行一只大兵舰那样推移不动。后来时机成熟了,工夫到了,读起来就很容易,不费力,好像春水涨了,大兵舰浮起来,可以在中流自在地航行。这两首也都是说理诗,它是通过半亩方塘和蒙冲巨舰等来写的,运用各种比喻,用形象来说理,所以是诗。

  上面举出杜甫的诗句,是在一诗中用几句话来说理,同苏轼、朱熹的用全首诗来说理的又有不同。总之,用诗来说理,要通过具体景物,通过形象才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
I labour by singing light
我的blog
我的專欄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戴玨
秀才


注册时间: 2007-01-03
帖子: 808

戴玨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08-18 02:55:15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引用:
  谢太傅①于《毛诗》②取“訏谟定命,远猷辰告”③,以此八句如一串珠,将大臣经营国事之心曲写出次第,故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④,雨雪霏霏”,同一达情之妙。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⑤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⑥面目耳。戎昱《和蕃》云:“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亦议论之佳者。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①谢太傅:东晋谢安,死后赠太傅。 
②《毛诗》:毛亨作传的《诗经》。 
③訏谟:远大的谋划。定命:确定命令。远猷:长远打算。辰告:按时告诫。 
④思:语助词。 
⑤二雅:《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⑥伧父:庸夫俗子。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那末诗中能不能发议论,或类乎议论的说明呢?这里认为在适当的场合,用合适的手法,诗里是可以发议论或说明的。

  这里引了《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一个故事。谢安问子弟,《诗经》中哪几句最好。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写景,写得有情味,是富有诗意的名句。谢安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这两句“偏有雅人深致”。这里指出八句诗如一串珠,即《诗·大雅·抑》:
引用: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这是说,没有人可以跟他竞争的是有贤德才能的人,四方都仿效他,他的德行使四方各国都顺从他。他作出远大的打算,定出正确的命令,按时颁布出去。他敬慎而威严,为人民所仿效。这些话类似议论的说明,为什么谢安说它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有雅人深致呢?换言之,这些说明为什么是诗呢?这里指出,因为它把大臣经营国事的用心曲曲传出,也就是写出了大臣的精神。按谢安是东晋的大臣,他想的是怎样作出远大的谋划,制定正确的命令,按时颁布出去,而《诗经》里的两句诗刚好和他想的一致,所以他欣赏这两句诗。王夫之生在明末清初,对于明朝末年政治的腐败有很深感慨,感叹当时没有那样的大臣能为明朝制定远大的谋划,挽救明朝的灭亡,所以对谢安的话也深有同感。不过他认为谢安只引两句还不够些,所以他又扩大为八句诗,认为它写出了大臣经营国事的心曲。现在看来,谢安只引两句,这两句是抽象的,概念的,不能说是好诗。王夫之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把它扩大到八句,但这八句还是抽象的概念的,还算不得好诗。谢安、王夫之对这些话有他们的深切感受,这是另一问题。这两句或八句在《诗经》的《抑》这首诗里面是有作用的,《抑》这首诗是有有形象的,在形象中夹入一些说明的话是可以的,把这些话抽出来,让它跟诗中的形象脱离,那就不能算好诗了。所以用这些话来作为诗中议论的例子,还嫌不够。

  这里还举出不少发议论的诗,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诗先写自己的抱负,次写路上经历,最后写到家情况。开头一段就有议论,如:
引用: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末能易其节。

  这是说,自己像葵藿倾向太阳,忠于唐朝,这已成为天性,不能改变。看看像蝼蚁那样的渺小人物,只该守着自己的巢穴,为什么要慕大鲸到大海里去,到朝廷上来抓大权呢?自己耻于向当权派有所营求,生活穷困,又不愿效法巢父和许由去做隐士。这些议论同一般的议论不同,它的不同有两点:
  (一)全篇里有很多形象的描写,这些议论是同形象的描写结合着的。正由于诗人具有那样的抱负和遭遇,所以他能够描写出统治者的荒淫和人民的苦难。
  (二)这些议论不是概念的,是通过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的,因此它也是诗的。比方说自己倾心唐朝,就用“葵藿倾太阳”来作比,说渺小人物用蝼蚁来比,说小人专权用蝼蚁慕大鲸来比,说不愿隐居用终愧巢由来比。这就同一般议论不一样了。这是古诗中的议论,再看他在近体诗中的议论。
引用: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诗前四句主要是描写,后四句是议论。在描写中透露出诗人对诸葛亮迫切仰慕的心情。正由于心情的迫切,所以一开头就提到何处寻。寻到后又感叹“自春色”“空好音”,流露出无可追攀的感慨。由于这样描写,便同后面议论紧相呼应,感情强烈。这是一。议论中含有许多故事,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从三顾茅庐到隆中决策,到扶阿斗和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头积劳病死,它跟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这是二。正由于这些议论表现了强烈的感情,有感动人的力量,所以宋朝宗泽在临死前还念着这诗的最后两句。

------------------------------

引用:
  徐州《汉兴歌风台》诗虽多,张安道诗最绝,云:“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词。才如信越犹菹醢①,安用思他猛士为?”   (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五)

  临潼《朝元阁》诗虽多,唯陈文思二韵首出,曰:“朝元高阁迥,秋毫无隐情。浮云忽一蔽,不见渔阳城。”   (同上)

  王安石《登大茅山顶》:“一峰高出众山巅,疑隔尘沙道里千。俯视云烟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人间已换嘉平帝②,地下谁通勾曲天③。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纪昀批:“二冯称此诗为史断④,太刻。必不容着议论,则唐人犯此者多矣。宋人以议论为诗,渐流粗犷,故冯氏有史论之讥。然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此诗纯以指点出之,尚不至于史论。”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

①菹醢(zū hǎi租海):切碎剁成酱,即杀死。 
②嘉平帝:秦始皇。秦称十二月大祭叫腊月,秦始皇改腊月为嘉平月。相传茅蒙成了仙,他的家乡茅山歌瑶说:“帝若学之腊嘉平”,即秦始皇倘要学仙,可以改腊月做嘉平。 
③勾曲天:茅山本名勾曲山,有个山洞称华阳洞天。 
④二冯:清人冯班,是老二,称二冯,著有《钝吟杂录》。

  这里引了三首诗,诗里都发了议论。这种议论可以分为二:一是“不着色相”的,一是“着色相”的。“着色相”好比演员登台表演,把容貌长相给人看,也就是作者把他的意思说出来;“不着色相”,作者不把他的意思说出来:前者写得显露,后者写得含蓄。在诗里发议论,冯班称为史论,认为不是诗,纪昀认为还是诗,因为它“不着色相”,不把意思说出来,其实就是把意思说出来,也和史论不同,像上举的例子,还是诗,不是史论。

  王安石的一首,后四句是发议论,反对学仙。秦始皇要学仙,听说把腊月称做嘉平月就可招致神仙,可是他还是死了。传说大茅山的山洞可以通到仙家洞府,可是没有人找到过这个洞府。这些传说都已成为陈迹了,可是世俗还在纷纷学仙。他认为学仙是虚妄的这个意思,没有明白说出。《朝元阁》诗,比喻唐明皇站得高,看得远,在他励精图治时,明察秋毫,臣下不能蒙蔽他。到晚年追求享乐,受到蒙蔽,再看不见安禄山的谋叛了。他的用意,君主一受蒙蔽,就会酿成祸乱,但在诗里没有明白说出。像这样运用比喻如浮云,结合具体的人或物,如嘉平帝、勾曲天来发议论的,跟史论不同,因为它还不离具体的人和物。而用意又比较含蓄,所以还是诗的议论。

  写歌风台的一首,对刘邦直接提出批评。像韩信和彭越那样的大将之才,都把他们杀了,还说什么“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作者的批评明白说出,写得比较显露,但还是和史论不同。史论是作者结合史实来发议论,他的议论有一个前提,在议论中作者往往离开史实来说明这个前提,再根据这个前提来评论史实。比方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他就提出一个立论的前提,“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根据这个前提来评论孟尝君手下的都不是“士”。诗中议论,离不开事实,结合事实来发议论,“信越犹菹醢”是事实,“思他猛士”也是事实,把这两件事实对比起来,提出批评,但作者的论点和立论的前提都没有说出,可以供人体会。像从这个批评里可以想到。刘邦这时候才认识到,他的国家的最大敌对者是匈奴,而他手下的将领没有一个人可以抵当匈奴的,所以在思壮士,刘邦经过了白登之围,几乎逃不出来,这才懊悔不该杀了韩信、彭越;帝王的杀功臣,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等;这些意思,都可从这两句诗里去体会出来。那末它的批评虽然明显,通过他的批评还可供我们体会,里面还含有不少意思,所以还是诗而不是史论。
_________________
I labour by singing light
我的blog
我的專欄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古韵新音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