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卷31 诗集阅评 (33--36)
山城子
榜眼


注册时间: 2007-05-23
帖子: 4771
来自: 中国贵州
山城子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5-08-15 16:57:31    发表主题: 卷31 诗集阅评 (33--36) 引用并回复

卷31 诗集阅评 (33--36)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目录
33、《夕阳情怀》曾庆怀 著(在澳洲出版)
34、《我用牙齿耕种铁的时代》 招小波 著(香港文学报社出版)
35、阅评著名诗人陈剑文的系列诗集
35、阅评海外著名华人诗人巫逖系列作品
36、阅评北疆诗人孔祥忠系列诗作

33、《夕阳情怀》曾庆怀 著
金色的黄昏——读曾庆怀先生诗文集
文/ 山城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成了老年人心境的写照。但,我宁愿发挥成:60-70岁为夕阳;70-80岁为黄昏;80-90岁为黄昏后。(不是有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么?)
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奋斗,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成了世界瞩目的快速前进的态势。随之中国也走向了小康和老年社会。“小康+老年= 长寿”。这样的情况,自是古代的唐宋不可比拟的了。所以,“夕阳无限好”,依然确切。刚刚退休下来,花甲奔古稀,正是享受的最美好的时光。而“只是近黄昏”的惋惜大可不必了,可以改成“直抵金黄昏”。因为今天黄昏时段的老年人,比如这个集子的作者曾庆怀先生,他的感觉是,古稀以来仿佛经历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是的,这个集子所选的诗文,都是黄昏时段先生在网络上的辛勤耕耘的结晶。这样的年龄段,和这样的老有所为的心态,可谓是“金色的黄昏”了。
此前,先生已经先后出过两部诗文集了,那是“夕阳无限好”的留存;现在这个集子,则是“金色的黄昏”的见证了。
《夕阳情怀》这个集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博客文选,第二部分是网络诗歌,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都是文学评论,区别在于前者是作者评别人的,后者是别人评作者的。
这样的一部文集,就是曾庆怀先生黄昏年龄段金色生活的详实记录,就是他人生的金色黄昏的生动写照。
应当说他金色的黄昏,是由三个方面的阳光生活构成的。这就是从满腔热情报效祖国到余热热心回报社会、从企业技术和技术管理干部向文学文化人转变、游览祖国大好山河与亲情交往。下面就将我阅读这部作品在这三方面的感受,记录如下,以求与作者和读者,做个有益的交流。
一、满腔热情报效祖国,余热回报社会。
说“金色的黄昏”,首先在于曾庆怀先生,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一向怀着满腔热情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无私地贡献了青春年华和老当益壮的年龄段。这样的报效祖国的工作历程不可能因为退休,就能止住他的脚步的。于是退下来后,他就将自己的余热努力回报社会。
早在夕阳年龄段,曾庆怀先生就已经做了许多回报社会的好事和实事。比如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和捐款,热心于公益事业。进入黄昏这七、八年间,则一如既往地为社会贡献余热。这从他的文章所述,文笔所及中,就可以一目了然。请看《还政于民,放权社会 ——关于政治改革的淺见》。
在这篇文章中,曾庆怀先生建议“区、社区、镇、村一级的主要领导和人民代表,由居民直接选举,取消上级部门直接任命的形式。基层的党委书记,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没有对民主的深刻认识,就不可能有这样中肯和符合实际的建设性意见。曾庆怀先生还提出“要立法防止和限制贫富过度悬殊,要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一些企业借实行股份制改造之机,借开发新项目之名,进行官商勾结,侵吞国家财产和土地,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的耕地,保护人民的财产、家园、权利不受侵犯。”这又是从实际出发的一个良策。事实上企业干部变卖国家工厂,中保私囊的事情,早就存在了,只是国家的法律太滞后了。曾庆怀先生肯定很痛惜,自然要提出来的。
再看《关于建设梅州的一些思考》。这是曾庆怀先生的故乡,他要继续献计献策了。他身在深圳,心在家乡。他写到“不久前,深圳市举办的"客家山歌协奏曲"是一次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可以学习借鉴.我们可以挖掘梅州的其他非物质文化,如:汉剧,木偶戏,打醮,年霄节灯会;甚至可以借重振梅州足球,定期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如:设球王李惠堂杯)等形式,一举二得吸引游客,从而促进梅州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 曾庆怀先生从战略高度,看好家乡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振兴。为故乡的发展,曾庆怀先生不仅是尽心竭力,还有开阔的视野,他还谈到“我设想:新加坡资政、开国元勋李光耀的祖籍是我们梅州大埔县的客家人,而台湾的国民党名誉主席吳伯雄先生也是客家人,而在港澳台和东南亚、世界各地有很多梅州地区的华侨、华人, 商人这是一股很大的力量,也是我们梅州客家人的宝贵財富,如何借助他们的力量,鼓励他们回家乡投资,这是梅州市政府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我们不要棒着金饭碗去讨饭食!”
曾庆怀先生热心社会,还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他还写出了《谁来保护国有企业职工权益?》《 反思企业退休养老金制度》《现在的邮政邮递怎么会这样?》《五华的土地为何这样红?》《让人人都充满着爱》等等,充分地说明了一位黄昏人对国家对人民的一腔热血和赤诚之心。这样的黄昏,当然是金色的黄昏。
二、建博客写诗文,向文学文化人转变。
说“金色的黄昏”,更在于曾庆怀先生,在这个金色的年龄段,完成了一次人生中完善生命的历程。这就是他由一个技术和企业管理型人才,向文学和文化型人才的转变。其具体的佐证就是上网建博客,撰写大量诗文,并且办刊,编辑出版图书,在网络上组织文学活动等等。
曾庆怀先生,从2006年年值古稀开始上网,并在《澳洲彩虹鹦长风网》和《梅州时空网》网站先后建有博客,写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散文和评论文章。他先后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有:《真情》著作一书,约22万字。主编《紫金山下的情怀》一书,约26万字。另著作《岁月情怀》一书,约33万字。 2007年他被《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授予“2007年杰出贡献奬”。2011年度被《天下客家网》和《梅州时空网》授予名博,2011年被评为“特殊贡献奖”、2012年度被评为“十大最具贡献力博主”。其诗作“2008北京奥运赞歌”荣获“情系2008——世界华人奥运献辞诗词书画优秀作品大赛”[奥运颂歌银奬]。2011年荣获“《梅州时空网》网络有奨对诗活动一等奬”。
我们从上述的罗列中,不难看出,进入黄昏年龄段的曾庆怀先生,他的社会生活身份,已经发生了不同于任何以往的大变化。这就是彻底地成为了一名诗人、作家,成为文化人了。
文化人谈的是文化。曾庆怀先生在《爱惜生命 珍爱亲情热爱生活——看<唐山大地震>电影后观感》一文中写到:“<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好电影,具有現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评价这部影片好坏,不要只看票房收入,不能走馬观花,而必需深层次的去体味和理解影片的内涵,这就是电影艺术的所在。”
文化人的心声,总是关注国家的发展。曾庆怀先生在《值得参观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一文中写道: “ 深圳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年!我也从当时的一位青壮年干部步入了退休的行列。回顾过去的历程,我感到十分自豪,我为深圳三十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而感到十分高兴。现在的深圳已走进全国的先进行列,改革开放的深圳已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国策。正如我们的党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说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前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就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想,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文学、文化人的特征,不论走到哪里,都会留下笔墨。曾庆怀先生当然也是这样。本文集中选编的《新加坡游记》《台湾环島游记》《春节期间难忘的老同学聚会》 《回乡 见 闻》等文章,就是最好的见证。而看了《亲 情 相 爱 无 价宝》一文,曾庆怀先生那种文人的气质,就从唱和的诗中流露出来了。这是兔年的大年初六,弟兄们相聚,就在酒桌上相约赋诗助兴。堂弟、胞弟、表弟都抢先吟过,轮到曾庆怀先生了,于是他吟道:
兔年兄弟聚鹏城, 至亲欢聚和诗好,
世间都赞家乡美, 亲情相爱无价宝。
真的,既是兄弟集会,又是文化人相逢,吃起酒来也就十分地风雅。
三、写诗、和诗、对诗,金色黄昏的诗意生活。
说“金色的黄昏”,还在于曾庆怀先生酷爱诗歌的诗人情结和诗意生活。本诗文集的第二部分,就选载了曾庆怀先生上网以来主要作品。他把这些作品编作五辑,依次为:《网络诗情》《高山 流 水》《花的情怀》《夕阳情怀》《网络对诗》。
这些作品,从不同方面抒发了一位共和国的建设者和开拓者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人民关心社会的真挚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记录下了文化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交往。请看曾庆怀先生选编的第一首诗《为什么让我热泪盈眶——国庆节60周年阅兵游行观感》写道:
共和国六十华诞,
全国人民欢欣庆祝。
胡主席阅兵,
让人心情激动。
“同志们辛苦了!”
全军高呼:“为人民服务!”
威武雄壮的海陆空官兵,
全部国产的新式武噐装备,
接受军委主席檢阅,
让我热泪盈眶。
——这是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
一辆辆人货长车,
正从深圳湾大桥走出,
慢慢驶向《中国边檢》,
物流从这里流向,
祖国的四面八方,
促祖国更加繁荣富強。
——这是《深圳湾的早晨》的末节,是爱国情怀的具体流露。
ECFA簽约,
促海峡两岸和平繁荣,
让伟大祖国更加富強。
历史潮流,
滾滾向前,,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开启中华民族复兴新纪元。
——这是《热烈祝贺ECFA簽约》一诗中末节,是渴盼两岸的和平统一。
恕不多举。在曾庆怀先生选编的一百多首(组)的诗歌作品中,更不乏与诗朋文友的和诗、贺诗与对诗。这从目录中就可以窥见一斑:例如:《致在皇家医院3号病床的巫老》 、《为我们的友谊诗歌 干杯!》、《神州一颗不老松 ——献给张航施云仙伉俪金婚》、 《大唐的文化使者 ——献给巫逖杜鹃金婚的贺礼》、《 庆贺山城子伉俪金婚》。又如《与台湾著名诗人張航对和诗选》以及《华夏家人相逢》对和诗,《问君何日回家乡》对和诗一组,《满园春色醉诗人》对和诗,《七月荷抒情》对和诗,《开荒牛的情怀》对和诗 。
事实上,笔者也是整天泡在网络上。虽然比曾庆怀先生年轻几岁,但也已步入黄昏的金色光芒里来了。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诗意生活,体会至深。那是“天天必诗,不诗不快”的一种情结和氛围。为有这样的情结与氛围,才是黄昏时节的金色光芒的占有与享受啊!
相信,我尊敬的曾兄庆怀先生,此后一定还会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必有“人约黄昏后”的美丽和快乐。我期盼着,我们共同期盼着。
2014-5-27于筑城观山湖区碧海花园。

34、《我用牙齿耕种铁的时代》招小波 著(香港文学报社出版)

汗青掠影——读招小波诗集《我用牙齿耕种铁的时代》
文/ 山城子(李德贵)

精装或封面

很洁净纯白的硬壳
烫金的书名一如青铜铸造
简洁流畅的线条画像
表明永远的思考


彩页或历史

与中国民族一样多的彩页
对我是绝无仅有见到
每一帧图,每一行文
都约等于历史的写照


史料或人物

香港做地下工作的父母留影
上山下乡的集体或单人黑白照
昔日的老师、同学或战友
一幅幅看得我心里涌潮


题照或介绍

你为自己的母亲题照
那既是你,也是共和国的骄傲
你为诗友们做图文简介
一如亲和的阳光普照


个人或集体

无疑这是小波个人的诗集
可别人的诗作挤进不少
诗人离不开诗人社会
这样的出版是归了正道


现实或写实

喜欢你现实的题材或素材
喜欢你写实的韵味或灵动
一首首诗一如一块块砖
砌起时代坚实的长城

2014-5-6于黔中夏云镇


35、阅评著名诗人陈剑文的系列诗集

仗剑行天下,步入寻常百姓家
  文/山城子

  在“精采博客”主站,我打开 “见闻天空”主页,阅读了陈剑文的系列诗集,包括其个人诗集《看天的男孩》(1992年出版)、《陈剑文诗选》(1993年出版)、《无风而动》(2004年出版)、《再看一眼自己》(2005年出版),诗歌评论集《诗意人生》(2003年出版),以及选有其作品的多人诗歌合集《南方抒情诗》(1992年出版)凡六部,对其创作脉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陈剑文在一篇后记中说:“朋友们阅读我的诗,就等于和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现在我就坐在屏前,与诗人开始交流了,虽然见不到影像,但符号里的意象会跟着我的鼠标不断变幻——现代通讯的发展,使我们的精神生活,真遂意得如神仙。一行行排列的汉字立起来,恍然我就看到从中走出一位仗剑携诗步入寻常百姓家的诗人——他就是陈剑文。

  “仗剑行天下”,说的是诗旨;“步入寻常百姓家”,道的是诗艺。艺畅而旨正,是陈剑文自1984年结缘于诗近二十五年来一直的坚守。这不仅仅是我个人所获得的印象哩!

  著名七月派诗人、前《诗刊》主编邹荻帆在《陈剑文诗选》序言中写道:“《秋千》一诗……从童年的迷恋秋千,到懵懵懂懂的初恋,这本身实在就是一首优美的朦胧诗,但你以一件具体的秋千点化出了这一朦胧,颇有意境。”他还写到“我比较喜欢《泥房子》《二十岁生日的夜晚》和《远行》……是写给新乡土诗人的,这是一首寓言式的诗,是教育广大诗人不要嫌传统诗歌这个泥房子太矮,当某一天外面下起了暴风雨,就会发现“许多形形色色的动物植物挤进来/边避雨边讲形形色色的语言/语言盛满了屋子没有半点漏走/我猛然发觉这屋子好大好大呀”。其实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诗人应该根植于生活,这是何等重要而普遍的真理。”
  ——这里,对旨与艺的肯定与赞赏俱在了。

  先说旨正——“仗剑行天下”。

  陈剑文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爱情到人生,从乡间到城市,从哲理到讽喻,其诗旨都是对真善美、对正义、正直、正气的直接展示与呈现,对国家、民族、人民和社会生活的关心与关注,对假恶丑的揭露与鞭挞。这就是旨正。这是一些专门写些人体器官,或只在个人思维中死呀活呀,或是代表腐朽势力垂死颠倒黑白的一些所谓的“现代诗”,无可比及的。前者是正,后者是邪,这是不须论证的了。

  比如写爱情的诗,诗评家龚奎林、张德明说“陈剑文先生通过男性的视角传递一种无私、宽广、承担责任、无怨无悔的魅力下所呈现的爱情--这是一种男性的奉献。”(引自《让风干的颜色经久不褪》)

  这是正直——正直无私的爱情观。设若当下青年男女都能树立这样的爱情观,社会的和谐程度不知要提高多少倍哩!请看诗人在《梦中的玫瑰》(诗集《再看一眼自己》)中的倾诉:“虽然不可避免被玫瑰刺伤/我却选择无怨无悔/……假如玫瑰的芳香远走高飞/我会不顾一切奋力去追/……有人说玫瑰开过之后终会凋零/但我愿意一辈子为她墨守陈规”——其宽容、执着、忠诚的表白已经力透纸背了。陈剑文的情诗,即或是描写片断,也透出诗主体形象善良的关注。看《属于我的女孩》(《南方抒情诗》):

  “夜幕重重地击下一掌/ 属于我的女孩静静地哭了/ 她期待我的表白/ 又害怕我的粗率/ 一只脚踏出门外/ 一只手却伸进来”——细致的观察与揣摩的细节描绘,透出了“我”的善良。诗就那么6行结束了,但接下来读者自然会想到,“我”肯定要轻轻地抓住那只手,和颜悦色地表白,决不会粗率的。

  关注社会,追求真善美,是陈剑文诗著旨正的重要凸显。著名诗人阿红说“他的诗的内核是美,美的追求、美的思索。纵然有些诗让我感到‘沉’了些,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美,总在他心头闪耀。”(引自《美,总在他心头闪耀》——序陈剑文诗集《看天的男孩》)阿红援引《还是这片月光》“之四”:“一座纪念碑对我说/——你死了/也给你竖上/我淡淡地苦笑/——我倒希望所有的碑都死去/而成为碑的人永远活着”。阿红认为这“淡淡地苦笑”后的幽默,智慧地表达着他多少生活感触和他对被纪念碑了的人的敬仰。又援引“之七”:“寻前人的脚印/不如留下自己的”。说:寻常的语句,剖露出对创造对开拓的向往。再引“之十”:“当我的脊梁弯成弓/可否也能象箭一样/付出高贵的头颅”,说:出色的意象,张力着一种自励精神,有种灵魂的穿透力。诗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阿红这里说的“精神”,当然就是诗旨里闪射的美,闪射的正气之光焰了。正气之光焰的笼罩下,诗人的目光更多的时候是对社会的审视与思索,这种思索着的审视,审视着的思索,是以正直为坐标,从美出发的。例如《小城流动色》(引自诗集《看天的男孩》)有这样一段的叙述:“有一只狗的舌头伸得老长/褐眼球被下水道的一块骨头塞得满满/无可奈何地摇着那条令人羡慕的尾巴//流行歌流行舞流行的情侣川流不息/大街上搂腰公园中拥抱公共汽车里亲嘴/都不足为奇并流进了流行电影电视连续剧……”这无疑反映了诗人正直地关注着社会风气的沿革,深处的思维在于对美的追求——典雅含蓄是东方大国的文化之美之一,然而随着小城的改革开放,那种含蓄典雅不见了,代之以西方的“流行”。这是不是中国文化固有板块的松脱甚而是流失呢?诗人不去回答,却不是不思索。这里有格格不入的“看不惯”,也有隐隐的担心。担心也好,看不惯也罢,都足以证明诗人诗作之旨的正直和对真善美的探寻与追求。

  关注社会,最是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莫过于30年来的改革与开放——改革与开放的窗口就是经济特区。诗人陈剑文的眼光一直凝视着五大窗口之一的珠海。他在诗集《无风而动》中,特别设了一辑专门反映那里的情形。知名诗人纪鹏为其写序说:“我特别欣赏第六辑《情系珠海》,珠海是中国“黄金海岸”最早改革开放的特区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闻名的花园城市。诗人在此工作生活十多年,产生了深厚情谊,因此才能多侧面、多层次“激情起伏”地爱她,写她。既写了“市长挥一挥手/定格了‘敢为天下先’的分量/而后春笋般的拳头企业/震动了羽翼日渐丰满的翅膀”(《重奖光环》)。诗人高声赞颂“特区之星/升起永恒就不会坠落”(《特区之星》)。赞扬珠海市民“在无人售票的车上/IC卡是验证人格的通行证/当你自觉把尊严系在这张薄薄的卡片上/满意的服务会伴随你出行与回家”(《IC卡》)。”(引自《真情•诗美•顿悟》——序陈剑文诗集《无风而动》)从纪鹏赞赏的口气与确当的评论上,我们已经感受到陈剑文是在通过对珠海种种新鲜事的赞扬,而赞扬中国的崛起,中国的伟大复兴,从而抒发他的爱国主义的情思与情怀。陈剑文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善于从具体的事实甚至是具体的企业人物上着眼,例如《致丽珠荒者》(《无风而动》)就是赞扬全国知名企业珠海丽珠集团创业者的。他写道:“开始营造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把世界的市场弯成弓/丽珠便会像箭一样地射出”。这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打入世界市场,在激情地“鼓与呼”了。又如《新城赋》(《无风而动》)则是诗人对珠海黄金海岸创业者的讴歌。他写道:“那歪歪斜斜的芦苇荡、浅水弯/曲曲折折地从贫穷走向富裕/……令这一片充满营养的现代乡土/每一天都会伴着骄阳升起一个新的主题”。这既是赞赏,也是欣喜,看得出诗人的脉搏与时代前进的脉搏极为合拍地跳动在了一起。也正是这样高品位的思想修养与敏感的洞察力,决定了诗人诗著之旨的正直、正义与正气的张扬。

  当然,陈剑文诗著很丰富,涉猎甚广,诗人晓曲在一篇文章中说:“诗人十分坚决地捍卫着人类的道德与尊严,他在发自内心的祈祷、呐喊,甚至怒吼。面对行乞的欺骗者,诗人正言道,‘靠出卖尊严总不是办法’《路遇一个乞丐》;‘对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我都要强烈谴责/哪怕让我流血/汇成流向东南西北的河’《磨牙集》;他要‘让所有弱小无助的精灵/都有勇气敲响世纪之门/在这个世纪褪下的时装里面/埋葬所有的丑恶、血腥与冷酷’《世纪之声》。”晓曲还评道:“对时下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诗人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看,‘假货高歌猛进/真理日渐憔悴/尔虞我诈风行/心如玻璃破碎’《错位》;‘曾经的纯情妹/如今的按摸女/…/往昔捍卫尊言/如今维护钱币/…/社会沉渣泛起/伦理道德不济/…/东西不能是人/人也不是东西’《对比》;‘闲人总是多事/那就聊聊性事/如果不谈这事/你说还有啥事?’《说事》;‘我已捞得差不多/新的还有从头撸/其他几位侯选人/更是一群下山虎’《一个好公仆的自白》。”(引自《淳朴与真情、智性与责任》——从《无风而动》看见闻的诗歌体验)毫无疑问,这祈祷、呐喊、怒吼,乃至批判与讽刺,也是构成陈剑文诗著旨正的要件。
  诗人张中定则特别注意到他的哲理诗,说:“剑文全身心投入生活,生活也给了他公正的回报,他那些精致的哲理小诗,就象被海浪推向沙滩的贝壳,俯拾玩味,令人倾心。“珍珠应该是真珠/不必变换姿态去雕刻”、“能致人死命的绳索很多/但准备上吊前/最好选择一根心弦”、“时钟不走/但时间不会停留/芦笛不响/但歌声不会陈旧”。他的诗集中诸如此类的妙句比比皆是,而一首诗的整体意韵,则更全面地展示了诗人在生活中的所得与所悟。(引自《仗剑走天下,挥笔写海空》——读陈剑文诗集《看天的男孩》)张中定先我15年之前的评述,也是我今天解开陈剑文之著所以坚守旨正的根源所在。这就是高品位的思想修养下的符合社会生活真实的“所得与所悟”。有了这样的“所得与所悟”,方能仗剑行天下。

  再说艺畅——“步入寻常百姓家”。

  诗是语言的艺术,艺畅首先是语言的流畅、晓畅、畅达,其次是写作手法的舒朗、明畅。坚守艺畅,是陈剑文诗生活的执着的另一翼。文学博士、著名诗评家张德明说:“他的诗歌风格朴实,诗句素淡,但又不乏韵味,极有嚼头。在这里几乎找不到纷繁的意象,也很少铺排的词藻,有的只是意象的典型与简明,抒情的冷静与克制”。又说“剑文的诗歌浅近通俗,但充满了机智和风趣,这就使它具有了迅速抓攫住读者的神奇魅力。”(《见闻的天空(序)》)毫无疑问,张德明这两段话是对陈剑文诗著艺畅的肯定。

  当然是这样的了,请看《我的爱对你说》的两节诗句:“我的爱是熟透的浆果/再不来采摘就会被秋风扫落/它那酸酸甜甜的滋味/会让你口齿留香唱出动人的歌”“我的爱是秋天的小河/再不来畅游就会被冰封雪涸/它那清清凉凉的感觉/会缓解你内心无边的饥渴”(诗集《再看一眼自己》)这样的诗句感觉就是流畅,一如小河潺潺或者是古筝铮铮,读起来就心情愉快起来;这样的诗句感觉就是晓畅,你找不到一丝的艰涩,半点的拗口,而且节奏感颇强,继承了传统的押韵。“果”、“落”、“歌”,“河”、“涸”、“渴”,是一、二、四行的满韵而押呢!通俗的用喻也很新鲜——酸酸甜甜的浆果,将爱情具体地形象化了,清清凉凉的小河,又将爱情的感觉体味给以具体的形象化了。这就是畅达。这样的情诗,比之三十年代的《雨巷》多了一份妩媚,比之文革前的《吐鲁番情歌》(闻捷著)多了一番热烈。谁都能读懂,谁都能受到感染,应当是最受大众欢迎,喜闻乐见的作品了。只有这样的诗著,才能有益于诗歌的回归大众,诗歌的普及,诗歌的长足地发展。

  这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诗歌,实际上是可以称之为“新韵律诗”的。新韵律诗的特点就在于艺畅,就在于语言的的流畅、晓畅与畅达。请看《无法承载的爱》里的谅解:“一辆长途客车从远方驶来/我携带这份爱上车却被告之超载/但要我抛弃这来之不易的收获/无异于将我的那颗良心贱价拍卖”“这份爱究竟有多重我至今都弄不明白/这是踏遍万水千山也偿还不完的情债/人生有许多岔路口可供选择/惟有爱最怕的是一次次从头再来”(诗集《再看一眼自己》)。这里节奏感何其强,韵脚押的何其美,语言何其晓畅,诗意何其畅达!

  诗人、诗评家、新韵律诗研究者晓曲说“节奏、音韵紧密结合,是见闻(陈剑文的笔名)诗集《无风而动》的主旋律,尤其体现在第一辑“爱如潮涌”和第五辑“怪味诗草”两辑,流畅、自然、新颖而不做作,充分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与当代重节奏,轻音律的诗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许你会认为这部分诗歌仍然是早期守旧的诗写方式,不是你心仪的前卫和先锋;但我认为正是这些早期的诗歌方式,因为其激情、节奏、音韵激发和震撼了几代人的心。是西方诗歌形式和中国古体诗词的互补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母语诗歌特色,我以为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诗写方向。这比那些抛弃传统,照搬西方有诗无歌模式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引自《淳朴与真情、智性与责任》——从《无风而动》看见闻的诗歌体验)——这是晓曲对陈剑文诗著艺畅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价。我赞赏这样的肯定与评价。我以为这样的流畅、晓畅、畅达的诗著,远比那些语言生硬、晦涩、空泛、矫情、怪态、低俗的又标榜着什么派什么山头的诗不知要强多少倍!那样的所谓的诗仅仅是小圈子内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于新诗的发展是搭不上界的。而陈剑文的诗是注定要走到大众中去,步入寻常百姓家的。他的诗,随便地翻出一首,就是这种新韵律的风格。请看《老友》“一个陌生人/ 当街攥紧我的手/ 面对他热切的目光/ 我没有拒绝的理由/拼命开启一扇扇记忆的门窗/却连一点模糊的印象也没有// 他说是老友就是老友吧/ 要捂住自己荷包不跟他的感觉走”。这样的一个当街的镜头,住我楼下的一位师傅就遭遇过。不过他要是事前读过这首诗,就不至于把刚刚从银行取出的1000元人民币拱手相送了。这样的警世小诗,几乎可以唱出来,不仅节奏感强烈,而且隔行的押韵也非常的谐美。其用词的简明、准确、生动,用喻的通俗贴切,总能致使诗意产达到读者的审美界面。这是艺畅。

  艺畅是艺,艺畅方可步入寻常百姓家;旨正是德,有德才能仗剑行天下。此,诗人陈剑文德艺双馨者是也!

  说过他的诗著,确实应当说说他作为诗人其人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与阅读,我了解到:他是广东的青年诗人,17岁时就有诗歌发表,24岁开始出诗集。年轻轻的就受到老一辈诗人、作家的关注与关心。世纪老人冰心为他的第一部诗集《看天的男孩》亲题书名,邹荻帆、阿红亲笔作序。不说这是何等的荣誉,却说他的影响亦非一般了。但这正是陈剑文为诗所付出的心血而换来的呀!用他自己的话说:“诗人要承受数倍于常人的寂寞与煎熬,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精神的放血,所以要自己为自己设置可以跨越的精神界线,无人喝彩,就自己为自己喝彩。”(引自《纯净自我的诗情》——谢午恒诗集《倾听月光》读后)好一个“为自己喝彩”,绝然的为诗献身的生动写照!

  陈剑文在一篇诗评中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大地,特别是在南方沿海城市的经济热潮下,倍受考验的诗人们对美学理想、人生彻悟、时尚追求需要加多重的砝码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真正平衡?古代儒家思想“诗穷而后工”的论调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进程,除了一些无法保持一颗纯净诗心、弃诗下海的诗人们,更多的诗人已学会将自己渗入时代旋律的音符中去,以昂扬的斗志、真挚的情感、拼搏的激情、青春的活力纵情高歌改革开放的大潮,用具体、生动、丰富、优美的诗句歌咏着他们的所见、所识、所闻、所感与所想。”(引自《时代歌者》 ——丘树宏诗集《隐河》印象)其实,陈剑文自己就是“更多的诗人”中的一位突出的坚守者。他不仅坚持写诗、写诗评,而且还自掏腰包为诗人编辑出版诗歌赏析集《当代华文诗人抒情诗选》,并自筹经费创办了以“诗人的心灵牧场,读者的情感家园”为宗旨的《情诗》季刊,此外,他还筹资参与组织过“华语杯网络征文大赛(2004年)”、“华语情诗大奖赛(2007年)”等活动。这对当代诗歌,特别是华语情诗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至少已经有人用文字记载了一些片断。例如本溪诗人痴夫的一段文字说:“他编辑出版《当代华文诗人抒情诗选》,他是个精明人,但这件事做得傻——至少,他没有收入选者一分钱,而付出的,却不仅仅是四年的心血和经理,还有实实在在的人人见了人人心动的巨额出版费。拿自己的钱,出人家的诗,为人作嫁,所获只是“主编”这个虚名,与那些只收钱不出诗,收了钱就翻箱倒柜再也找不到人的人相比,陈剑文真傻!”痴夫接着说“但他傻得可爱可敬。惟其傻,爱诗的人才有好诗读。……听说缪斯现在就哭了,为诗在最不值钱诗人还得操守清贫的时候,还有这样痴心的诗人编辑出版这样的诗集——只要还有这样的诗人在,诗就有希望!”(引自《缪斯哭了——评陈剑文和主编的《当代华文诗人抒情诗选》)痴夫说得好呀!有希望就会有发展,而在中国新诗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已经看到陈剑文二十多年来所留下的清晰的脚印,他行走于诗路的形象,不妨借用他的一首题作《山》的微型诗来描绘:“是一条忍辱负重/却永远不肯屈服的脊梁”(诗集《无风而动》)是的,陈剑文于中国新诗的坚守与发展,就是这样的一条“永远不肯屈服的脊梁”——他仗剑而行天下,他步入寻常百姓家。

  2008年3月下旬于黔中文化村


35、阅评海外著名华人诗人巫逖系列作品

赤心拳拳赋长吟——走进巫逖先生“5、12”以来近期诗
文/ 山城子

居家上网经年,印象深刻我心者可数一长串。其老骥伏枥之队伍中,最动我心者莫过侨居悉尼的老先生巫逖了。一年前我注册“长风论坛”,不久成为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会员,每天登录“澳洲彩虹鹦”,交道诗朋文友,最火的就是荣任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荣誉会长的巫逖先生了。我贴出诗文,先生必阅,阅后必热情留帖;他每有新作上传,我必学,必问候。此大有“一见钟情、心心相印”的意味,尽管是两个逾花甲近古稀的老头子了。
巫逖先生是“八行迷你诗”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微型诗”的推进者。他思维敏捷,笔锋灵动,几乎天天临屏即刻成诗,一般都在八行之内,或直抒胸臆,或曲寄良善,皆收大气奇诡之美之妙。自“5、12”以来,原本时时刻刻关心祖国的巫逖先生,更其心怀深切,肝胆拳拳,情不可抑,笔不能收,长吟短咏连绵无绝发于网上,诗量陡增数倍于平时。更令我惊叹的是:先生一改先前的短制,竟将“八行迷你”与“中国微型诗”多首联袂而行,成为长吟了。其势如无数溪流汇为壮观,而浩浩荡荡起来。立岸观之,感慨不已,遂有此文,以扬游子之赤心,以图共鸣于众朋。

◆ 游子之脉动,动在祖国。

可以说巫逖先生生命的每一个脉跳,都是跳动在祖国的。这走进“巫逖文学馆”(博客)你就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不消说以前,单是从5月13日到6月6日这三周半的时间,先生已经贴出26帖约千行的诗作。这日均40行当量5首(节)的“迷你诗”或10余首的“中国微型诗”,处处都是祖国情,行行皆为游子意。意深情切都是屏前一个字一个字含着泪花敲打出来的。

“不是亲人,却胜亲人/ 江东父老兄弟姐妹谁个不亲 / 汶川啊,总理来了 /党来了! /南半球的心脏 / 震动得,比7.8级还剧烈 ” (摘自《震亡纪念碑》 ——为四川省汶川县地震而作 )这应当是海外华人诗人的第一首“情系汶川”诗作(13日——当地时间几乎是汶川地震的同一天)。诗人疼爱祖国的心情一览无余,跟下来还说“爱 / 已经不能完全把我概括”,情之深切动于衷呀!
“不哭,是一种坚强 / 流泪,也是一种坚强 / 第一首诗,要让诗人哭出声来” (摘自《澳大利亚诗人是怎样写作的》 )是的呀!震初的日子里,我也是这样地含着眼泪看电视直播,流着眼泪写诗的。颐养天年的人,身体不能志愿汶川,心却无法离开——挥之不去是汶川。
“川人从未负国人 / 国人从未负川人/ 侨胞 / 把爱寄去/ 把爱寄去!”(摘自《国哀日》
——写给5月19日至21日中国地震哀悼日 )“把爱寄去”的反复,是强调关心祖国关心同胞的急切心情。

“情系汶川”就是情系祖国,祖国的悲、喜大事,巫逖先生从来心系情衷。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造访北京,诗人即刻喜出望外:“两张热情的笑脸 / 两双世纪的巨手/ 胡锦涛与吴伯雄 / 2008年5月28日 / 把海峡澎湃的血脉接通 / 把“台独的一小撮”/ 扔进历史的垃圾桶/ 叫它们见鬼去吧!”(摘自《立国为公,统一为民——欢呼国共第三次握手》)诗人还在《序》中写道“这是历史性的伟大壮举。 为纪念这激动人心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谨以《立国为公,统一为民》为主题写下59行诗,以表达我的一片衷情。” 其爱国情怀,就不是“可见一斑”能描述得了了。先生还将胡与吴说的原话引来直接入诗:“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胡锦涛)/ “天下为公 人民最大”(吴伯雄)(摘自《两党理念与共识》)其殷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都在字里行间了。

◆ 赤子之赤心,心系汶川。

网络有言“国家不兴诗家幸”,我以为这句俗语用在“情系汶川诗现象”上未免亵渎了诗人的真情实感。“5、12纹川大地震”震惊全球,全球近14亿华人潜藏着的民族情中国心,立刻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形式表现出来,并迅疾地呈现出空前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来。三周多来,千百个网上诗歌论坛,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情系汶川”诗,专集专刊也以出书史上不曾有的速度汹涌而出。巫逖先生则以数十首的诗作汹涌在浪头上,引领“澳洲彩虹鹦”的文友们悲激前行。

“自5月12日临屏 / 连日来,昼夜瀑布两行 / 我的诗/ 泪如雨下 ”(摘自《我的诗,“孟姜女哭长城”》),情形已在目前。“悲痛! / 抓破山河!! / 300余颗祖国的花朵!!!”这递增的“!”,悲情之激足以感天动地。
大悲之中,诗人泪眼没有忘记聚焦灾难面前挺立起来的英雄,其沉郁大气的讴歌,全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并从精神层面注入“抗震重建”以无形的力量。浏览先生的近期诗,他所讴歌的英雄多达20余位。其中《十九英雄传》中就有19位。而对那位用手机留下遗言的年轻的母亲,诗人先后以“13首迷你诗联袂”和“14首中国微型诗联袂”,完成了两篇长吟之作。“跪向苍天 / 跪向大地 ”(摘自 《手机上的母爱》)——那年轻母亲的“跪”姿,不是通常的“跪”的含义,而是为了救护孩子向苍天向大地,也就是向大地震的宣战呀!这里巫逖先生写出了英雄母亲的凛然大气!所以这种“跪伏”的姿势,就成为一座母亲的丰碑,诚如诗人写的“你的跪伏姿势,定格为 / 孤儿瞻仰的母亲塔” (摘自 《手机上的母爱》)。我想在这样的塔里,就是这位母亲的灵位,或仙位,乃至神位。是的,“妈妈用跪伏成一座神母峰 / 旦为行云 / 暮为行雨 // 妈妈用血和肉铸成一首 / 最现代的中国微型诗 / 手机上的绝笔”(摘自《瞻仰神母峰》(中国微型诗14组))这样的抒写,无疑是要永远地流传下去了。还有那遗言,诗人也分行入诗:“亲爱的宝贝 / 如果你能活着 /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诗人继续讴歌:“这是诗人生命的宣言 / 这是母爱的伟大的宣言 / 这是所有母亲的共同宣言” (摘自《瞻仰神母峰》(中国微型诗14组))情怀激烈呀!
“女儿走了!/ 五十九条性命/ 留住!”(《十九英雄传》[刘宁])仅12个字,就写出了更博大的母爱。“把活的希望先让给别人的孩子 / 把死的降临留给了自己的独生娃 / “娃。。。娃娃。。。妈妈来不及!”(《十九英雄传》[聂晓燕])这样的崇高与伟大,如何不感人又鼓舞人呢?

诗人没有停留在一味地讴歌上,而是寻找所以能留下“绝笔”,所以这样“伟大”的民族根源——这就是“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 …/…/ 母爱——/ 天下第一爱 / 你承继了中华文化传统” (摘自 《手机上的母爱》)。而这种继承,恰恰是现实的弘扬。赤子之赤心,就是这样简练明白地表达出来的。

◆ 炎黄之深情,情溢奥运。

中国北京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是包括三千万海外华人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同时也是共和国向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和精神文明伟大成果的机会。鉴于此,所有的爱国诗人,无不拿起笔来讴歌北京奥运,以抒发心中对祖国强烈的爱。巫逖先生先前已经写过多首,近期当圣火在世界屋脊的顶峰成功传递时,先生激动的心情,又转化为一篇15首联袂的“迷你”长吟之作《珠穆郎玛峰宣言!》先生在《序》中写道:“奥林匹克火炬点亮全球,走向世界,走过百余年光辉的历史。 2008年八月八日走进第116年,走进东方之珠——北京城! 为此,我以116行澳大利亚迷你诗讴歌,歌颂这历史性的伟大时刻, 歌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所以这样直接地表白,当然是因为心里装着北京,因为心里怀着祖国。

“无论奥林匹克火炬走进那个国都 / 都是—— / 你的/ 我的/ 大家的/ 共同的体育事业 / 都在振臂高呼:“奥运加油!/ 中国加油!”
—— 这一节的落脚点,就是为中国加油,爱国之情,开始涌溢于奥运了。
“是的/ 中国人民已经下定决心,要把 / 二十九届奥运会办成 / 历届之最 / 办成/ 向国际奥委会交上一份 / 最满意的答卷—— / 一百分的奥运华章”
——这一节说出了所有华人的心声。
“以胡锦涛主席/ 温家宝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 / 欢迎世界各国政要 / 运动健儿/ 国际友人 / 到北京来,到中国来 / 看看腾飞的中国 / 看看腾飞的中国”
——这一节是完全以主人的身份进行邀请了,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热爱也溢于言表,这实在令我感动!因为这样的直接表达,一位赤诚关心热爱祖国的老华侨的忠厚豪爽的形象,就立在我的面前了。

◆ 诗人之情结,结于国诗。

巫逖先生早年辗转生存与发展,忙于事业,其文学才华未能得到机会崭露,退下来之后有了闲暇,其潜藏的文化细胞才渐次释放出久积的能量。行于网络诗坛,我接触过较多的诗人,给我的感觉,笔勤诗敏情热如先生者,即便80后的青年人也极略略。而像我这样天天赋闲专以网络为事的人,也还是逊色许多。可以说,诗人的国诗情结,比我结得紧哩!这有另一篇长吟之作《不朽的汨罗江——悉尼诗人节献语》为证:

先生现在《序》里说;“‘6。8’(即农历5月5日)将至,我们民族的一个盛大节日,纪念中华民族伟大诗人屈原 投江抗暴的日子。端午节,早在悉尼文坛被定格为“悉尼诗人节”,连续十余年以诗以会举行纪念活动。呼请朋友们写点作品,表达对伟大先驱者的怀念。”
真是想不到悉尼华人诗界的国诗情结,竟有这般深厚的氛围。这比起我的周围——黔中的山沟里仅剩下吃粽子来,不可同日而语。岂止此,昨晚我去给朋友家读初一的孙孙补习语文,给他留个《吃粽粑》的文题,问他端午节是纪念谁的?答曰不知道;知道屈原吗?不知道!我只好给他讲了一遍屈原流放而赋《离骚》的故事。

“你的名字活在人们的心里 / 是伟大! / 是不朽!”
——是的呀!中国诗发展的第一高峰就是《楚辞》,而支撑起《楚辞》的擎天大柱就是伟大不朽的屈原。
“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 / 诗,又是诗人生命的宣言/ 一首爱自己祖国的诗 /及其名字 /
“你有人类的全部美德 / 却毫无人类的缺陷”(*拜伦诗句)/ 爱国使你 / 点燃心灵深处的圣火 ”
——其实这篇长吟之作何尝不是巫逖先生心灵深处的圣火呢?所以是圣火,是因为先生早就形成了“诗是生活的牧歌又生命的宣言”的诗观。我理解先生这深刻的诗学理论说的是诗的源流问题——生活是源,生命是流。诗人不将生命赋予诗的状态,诗歌如何向前发展呢?
“一首优秀的作品/ 总是具有战斗力/ 永远不停息地战斗着的/ 有的著名诗人/ 选择短见。/ 我们要全社会都来 / 关爱诗人的生命啊”
——这一节诗,诗人首先阐明了诗的社会功能,然后落脚到“关爱诗人的生命”。因为进入诗的生命状态是诗的流,是诗的发展。鉴于有的诗人不爱惜生命,这让先生很痛心——足见诗之情结的悉心细微了。
“让每一首诗/ 古的 / 新的 / 都完成一次/ 核爆 / 将生命的诗篇 / 拔高,再拔高 /
成塔 ”
——先生的国诗情结,古新并重,全面发展。一个“核爆”的比喻,传达了对中国诗的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的情怀。这与国内一些诗人或批评家的悲观甚至绝望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推崇先生面对国诗的发展持这样的积极乐观,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与实践,推崇他的博大的爱国主义诗情结,推崇他诗语言的率直、简洁、明丽与激情如火的风格!

最后,让我的心,带着这篇文,飞到悉尼去吧——祝愿悉尼的诗人们节日快乐!祝贺悉尼诗人节活动圆满成功!祝福巫逖先生天天笔健,写出更多更美的长吟大作来!

2008-6-7于黔中文化村

36、阅评北疆诗人孔祥忠系列诗作

行吟在黑龙江畔的江村诗人——孔祥忠
文/ 山城子

我没有到过黑龙江,但那里的历史太深刻了我的印象。也是年轻时太爱读些杂书,知道了清朝外交官行程三个月,与沙皇俄国使臣签订了一个公平的《尼布楚条约》。那时的泱泱大国,主权与领土覆盖了整个的黑龙江流域,绝非现在的以江为界。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个什么概念?想起江东六十四屯事件何等悲惨——大批同胞被列强驱赶到江里,然后排枪射击,无辜的炎黄子孙的血,把一江的水都染红了……而前苏联的文化机构,却给所谓“新土地的开发者”系列影片颁奖,军界则把掠夺中国土地,烤食中国幼童的沙俄军官,捧为英雄。那时我擂胸顿足,却只能暗自埋怨中国影界为什么不拍些历史真相的片子,以正国际视听?唉!史实被扭曲了,然也已经历史了!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今是不可以改变的了。幸而还有沿江心以南的大片流域,仍生息着我们的同胞,其中就包括了我要说的行吟在黑龙江畔的江村诗人——孔祥忠。

孔祥忠在网上行走的名字叫天荒一隅。我们相逢在“华语文学网”,相互回帖问候约一年多了。这就是我们既虚拟又真实的全部交往。所以愿意交往,是我喜欢他的诗。天荒兄弟的诗很农家,很日子,很画面,很入耳。读时一如江风拂面,阳光被身,草香袭鼻,鸟啭入耳,惬意着呢——仿佛回到了遥远的东北故土。虽然我的故土与他生活的地方还隔着一个省份,但毕竟是同一的方言,一样的生活与文化习俗,大致相同的景色与分明的四季。相通的部位角落太多,是极易引起共鸣的。
最近搜到孔祥忠的博客,那儿有他制作的电子诗集,凡25辑700余首诗作。浏览其间,一如走在黑龙江畔,一会儿江村,一会儿船上,一会儿田垄,一会儿庭院,正所谓流连忘返了。于是很想介绍出来,与感兴趣的网上诗友共享——无疑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 走进诗人的蹉跎岁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件历史事情。这于个体生命的功过其实难评。也许正是那样的艰苦与磨难,才使叶辛萌发了《蹉跎岁月》的执意表达,激发了梁晓声《那一片神奇的土地》的灵感。毕竟“青春是一条河”,而这条河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恰恰流在了祖国最具体最底层的土地上了。锻炼也好,砥砺也罢,后来锋利了多少知青的执着,敏锐了多少成功者的思维,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都揣着乡下练就的底气,而跃跃然于各条战线了的呀!

孔祥忠就是一位老知青。他1968年高中毕业,同年冬天既从萝北县县城去到本县太平沟公社兴东大队插队。这是个与前苏联一江之隔的村落,就在黑龙江边度过了他三年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那时无心,不料30年后成了他人生宝贵的精神富矿。这两天上网我看到他新贴的诗里仍然念念不忘:“我已完全接受这些完整的日子,我想一生都在那儿/ 我的形象如我的思想同样闪射光芒/ 农民已当我是他们的儿子和兄弟,甚至愿意接纳我/ 做他们的女婿,这一点重要而带有偶然”(《像牛一样活着的感觉》作于2007-12-25)其实,这样真挚的情感,移到当下,是更有现实意义的了,而作为个人,何况还有青春的缠绵植根其中呢?诗人这样的诗,数量颇多,已然成辑,其辑名就是《蹉跎岁月》。

《蹉跎岁月》是孔祥忠25辑电子书的第六辑,存诗近80首。其中的《豆叶黄了的时候》印证了那种缠绵的情感:“豆叶黄了的时候/ 豆枝开始摇铃/ 收割时 我喜欢/ 紧挨着你/ 一起收获金色的大豆/ 或许还有爱情(2004-3-12)”那时生产队都是集体劳动,男女青年在一起,具有天然的情感吸引力。果然,在 《从地里回来》中吸引力就有了发展:“天近黄昏/ 收工了/ 停下活计/ 伙伴们急着/ 从地里回来/ 放慢的脚步使他很快掉到/ 收工队伍最后/ 他高兴这样/ 因为村里身穿豆绿色衬衣的姑娘/ 在后面等他(2004-12-9)”我喜欢这样黑白纪录片一样的表达。如果我是诗中的“他”,该是多么幸福的回忆呀!

诚然,知青上山下乡不是去搞对象(谈恋爱)去了(虽然并不限制),而是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教育什么呢?其实就是要热爱农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变成农民的思想感情。
“江村的人,勤劳勇敢/ 他们珍惜土地,在地垄沟里刨食儿吃/ 他们把村子周围的荒地开垦完了/ 就开江边的,就开江心岛的”( 摘自《江村的人》)这是歌颂,当然体现了热爱。这种热爱甚至可以到具体的人。比如《车老板三屁》“三屁是江村很棒的车老板……讲故事才是他的拿手好戏//田间地头马厩/ 风言风语风趣/ 小伙听了前仰后合/ 姑娘听了只把泪滴”一种很赞赏的口吻,最后说“如果他还活着/ 中央台春节晚会/ 还论不上本山兄弟”。
看来,诗人已经把自己放在农民的身份上说是想问题了。

其实,最现实的教育就是劳动本身:“绿色的农田鞋 灌满泥水/ 白纱布的头巾 裹着头部/ 这不是为美观 而是为了/ 防止蚊子小咬瞎虻叮咬/ 我们的耳朵脖子和脸” “知青和锄头是灭除/ 杂草的唯一手段/ 为了吃饱肚皮/ 我们与草决战” (摘自《知青和锄头是灭草的唯一手段》)毕竟农业劳动是很辛劳的呀——而只有经历辛劳,才知道粮食的得之不易,这才是农民的情感。因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岁月也不全然是“蹉跎”。

◆ 走进诗人的江村情结。

说江村,如果专指,不必说就是诗人曾插队的“兴东大队”所在地那个村落了,如果泛指,还包括他9岁随军人父亲前来“军垦”的落脚点形成的村落,以及位于黑龙江畔萝北县的所有村庄。说情结,诗人于2004-10-10写的《住所》一诗,最可表明心迹:“望着街心公园的草坪/ 那是我40年前的住所/ 在茅草屋的土炕上/ 我曾与外婆相拥而睡// 而今外婆的骨灰已被/ 舅舅带回中原 我总想/ 在40年之后 取回一捧她的骨灰/ 连同我自己 一起洒在草坪里”。体会一下,还有比这样的心思,更情结的吗?

孔祥忠与共和国同龄,至今春他已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整整半个世纪了。尽管大学就读期间离开了几年,但心没有离开,因此毕业后他立刻回到了县里继续为“江村”奉献。他热爱这里的江水江风,他热爱这里的花草虫鱼,他热爱这里的朴实与真诚。

“无论如何,见了黑龙江就再没有爱过其它的河/ 春雨时节,盼望开江/ 听流冰轰隆隆的撞击声响”( 摘自《一生,注定在江上度过》),热爱之情就这样地渗透诗句;
“冒雾的江面,闻几声鸟鸣/ 江湾,闪了腰肢/ 拉网的汉子门,哼哼叽叽轮番拉动纲绳/ 老大把木桩掘进滩里”( 摘自《鱼汛传向春天深处》),热爱之情就这样地抒发;
“村南的河套,山楂开花而紫藤带雨/ 湿地野荷玉立/ 芦花未开/ 水芹菜高过塔头墩上的三楞草”( 摘自《村事》),热爱之情就这样地寄予细腻的景物描写。

诗人更热爱的当然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活生生的劳动人民,并将讴歌奉献给他们。
“春风吹来,田野用手托起/ 一条大江/ 村庄不再寂静/ 女人像上游飘来的冰,晶莹透明”(摘自《江之爱》);“她的红头巾/ 仿佛雪幕中/ 燃烧的火/ 村北面的松树林在轻微地/ 摇摆着绿色”(摘自《小妹砍柴》)——这是讴歌劳动妇女。
“这块地是低洼地/ 有三棱草塔头墩子/ 还长有苕条/ 油桦条和柳树毛子/ 这荒地机车开荒时/ 树条塔墩绞大犁/ 那年冬天/ 老齐头起早贪黑/ 天天去清荒地”(摘自《老齐头开荒》)——这里讴歌的是典型的老农民。

如果说前边所列举的,是很直白的讴歌,那么孔祥忠于2008年3月19日创作的《春回大江》,则是对劳动人民含蓄地整体歌颂。这首诗只10行如下:

春天先是睡在树叶上,随着春雷
一下子跌入大江
从此,春不再脆弱
不再轻手轻脚小心翼翼
她乐在江面,翻起悠悠浪花,唤醒沉睡的岛

她轻晃芳香,熏醒梦境中的水鸟
打开门窗,让阳光进入船舱
她抛洒露珠,浸润码头的草地和树林
让白发苍苍的村庄
与闪电一起苏醒,绿得露出原来的模样

春天的意像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无疑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的春天背景中农民的群体形象。“不再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在联产计酬责任承包双层管理的经营体制下,他们大显身手了。于是“乐在江面,翻起悠悠浪花,唤醒沉睡的岛”。
“轻晃芳香”——那是无数的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扬花时节的摇曳吧?
“抛洒露珠”——那是“阳光”照耀下焕发出来的空前的生产积极性的写照吧?
“绿得露出原来的模样”——那时政策的温度、湿度、养分都适宜的条件下原本可以呈现的“模样”啊!
或说没看出来,不就是写的大江春景吗?其实“大江”也是可以有寓意的呀!那不就是中国农业发展脚步的形象写意吗?事实上诗人直接抒写三农发展的篇章颇多:《最后一匹马》、《老齐头开荒》、《广东菜》、《北大荒的老村》、《国际贸易》、《力波开车》等等,诗人欣喜于农业的长足发展,就跳跃在朴实的词语之间。

江村的情结,小里说是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的情结;大里说就是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大情结。应当说后面的这个“三热爱”,无疑应是当代中国诗人最基本的感情素养。无此,则是称不起的。

◆ 走进诗人的江村语言。

大凡说到诗人,就绕不过说他的诗作,而说诗作又不能不说其诗作的语言。孔祥忠的诗歌语言具有他个人的风格特色。我曾在他的诗帖上留言说:“欣赏天荒兄弟朴实的东北方言的诗性化语言,(正是这种语言)构建了一种娓娓道来的稳健清丽的(文本)风格。”这种抒写江村的朴实而清丽的语言,我们不妨称之为“江村语言”;这种语言形成的风格,也不妨称之为“江村风格”。这一如陶渊明写田园诗,常被人称之为“田园风格”是一样的意思。

说朴实,是东北方言诗性化的朴实。还是走进具体的诗文本来说吧:“昨天,江村还经历着雨雪交加的浩劫/ 现在一根根无骨的草交错着/ 一腔腔善良的绿” (摘自《初生的绿》)。这里的“一根根”与“一腔腔”就是东北方言,通常说成“一根”、“一腔”,这里用了叠字格,且与拟人格以及“绿”的词类活用综合在了一起,于是就清丽起来,也鲜活起来了。

“西面的山岗,狐狸在夜晚炼丹/ 受伤的马鹿/ 死于饮水的河边/ 野狼不怕村头土墙上石灰涂抹的白圈圈”(摘自《村事》)这几句朴实得不加任何修饰,只如实地说来,但我喜欢镶嵌进来的“炼丹”(也许写作“恋丹”更为准确——系指犬、狐等类动物的交配)与“ 白圈圈”(东北儿童的常用语)两个方言词语。这是其它地域听不到的亲切之声。那么,不加任何修饰也可以诗性吗?当然——尽管没有用积极的修辞,但这是一种白描手法的简捷行走,其效果还是很诗性的呀!而地域之声又增强了特点。

地域之声,最能展示地域的语言特点。比如诗中出现了牦牛与格桑花,一下子就会把你的思绪引到雪域高原,若是出现了长鼓舞与金达莱,就会想到延边的风情。同样,说到狍子和乌拉草,就是大小兴安岭啦。孔祥忠的诗歌里,这样的地域语言特点,也随处可见:
“能像鱼那样生活,就像大马哈那样/洄游到死,绝无怨言/就这么,命中注定要在江上度过 ”(摘自《一生,注定在江上度过》)——嘿!“大马哈”,只黑龙江里有哇!
“‘插根筷子就都发芽’的黑土地”(摘自《一树梨花下不再虚构冬天》)——只有黑龙江畔的土地才是黑色的呀!
“江边的大杨树下,辘轳的井绳/ 换了一茬又一茬”(摘自《鱼水姻缘》)——辘轳的井绳,自是东三省的村头景物呢!
“而岛上的窝棚/ 却越来越低,仿佛被春秋贬为尘埃”(摘自《对江的敬畏由来已久 》)——“窝棚”在东北常见,且有许多村庄的名字就叫某某窝棚的。
“拉网的汉子门,哼哼叽叽轮番拉动纲绳/ 老大把木桩掘进滩里”(摘自《渔汛传向春天深处》)——“哼哼叽叽”,典型的东北方言,不同场合含义也有些差别的。这里是说他们喊号子的声音,而说话因畏惧而说不清也用这个,有了愁事哼唱排遣,也是这个词语。
还有“达子香”、“三棱草”、“龙胆紫”、“ 老柞树”、“马鹿”、“梅花鹿”等等,不仅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出现在句子中,也很有清丽的感觉。

语言的清丽,是指语言表达得干净明白,同时具有韵味不失美丽。
例如:“子夜,船的水轮扑打扑打不知疲倦/ 而孤单使一个故事失眠” (摘自《怀念从黄昏开始》)。这样的句子明白如话,然而用了摹声“扑打扑打”和“不知疲倦”、“失眠”的拟人,就使句子悄然美丽起来。
再如: “江坡,紫龙胆花瓣悄悄收拢/ 这时候一种柔软的声音/ 在花间生长”(摘自《在花瓣缝隙倾听夜色》)。这里不仅有紫龙胆花瓣本身的美丽,且因“悄悄”生出许多韵味;同时“声音”也居然可以“生长”,使句子无形中就俏皮起来了。
又如:“村南的河套,山楂开花而紫藤带雨/ 湿地野荷玉立/ 芦花未开/ 水芹菜高过塔头墩上的三楞草”(摘自《村事》)。这里的语言何等的干净明白,而被苗事物“山楂开花、紫藤带雨、 野荷玉立、芦花未开、水芹菜、三楞草”本身就透出了诱人的清芬了。

诚然,或说孔祥忠的诗歌语言一般是普通话的书面语言表达,怎么就成了朴实而清丽的“江村语言”了呢?其实普通话本来就以东北方言为基础的,且他的诗性化又是借助书面语来处理的,因此那样说确实说出了传统风格诗作的共性。然而又不可忽略上述我指出的存在于孔祥忠诗作中具有地域色彩与个人特点的语言趋势。正是这种趋势,构成了他诗歌语言与别家迥然相异的“江村”风格——这就是我走进诗人的诗歌语言之后所获得的强烈印象。

◆ 行吟当代的江村诗人。

不想去考证历史上谁第一个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的,谁首先呼王维为山水诗人的。我这里却是第一个要称孔祥忠为江村诗人了。或说也没听说过可以这样称呼呀?有什么不可以么?诗经时代有过田园诗人和山水诗人吗?唐代还有边塞诗人,当代军旅诗人又叫得很响,比如周承强。周承祥以抒写军旅生活为主要题材,所以叫他军旅诗人;王维以抒写山水风光为主要题材,所以称为山水诗人;陶潜以写田园题材著名,故称田园诗人。那么,以写江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孔祥忠,完全可以依照上述所举,类推为“江村诗人”了。

孔祥忠1949年1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1958年他父亲随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到了黑龙江畔的萝北县。作为随军家属,他也一起到了这个不毛之地,时年9岁。从此,孔祥忠与黑龙江这条祖国北部的大界江结下了50年的不解之缘。他亲眼看到了父辈垦荒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艰辛和北大荒现在翻天覆地的变迁,特别是当年插队农村的经历,回想起来总让他感慨万千,很想通过一种形式把对北大荒对黑龙江的情感表现出来。但他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直到国家机关大精简提前退下来之后,才有了时间,特别是找到了网络诗歌这个特有的媒介,他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诚然,孔祥忠是从小就喜欢诗歌的,并曾自娱自乐地进行习作。这情形与我仿佛,我也是从小就热爱诗歌,中年也发表过一些传统的直白诗,但真正把诗歌当作一回事,也是近几年上了网开始的。但我至今也没出过集子,而孔祥忠已于2005年出了第一本诗集《窥视太阳》。孔祥忠的诗观是“诗歌应贴近生活,有感而发”。事实上他岂止是贴近,而是完全地沉浸在他热爱的江村的生活当中了。他诗中所反映的江村生活具有历史的跨度,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直至当今整整五十个春秋,其人民公社—插队落户—文革—工农兵上大学—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多种经营—蔬菜大棚的兴起—产业化经营—农业税费全免—种粮补贴等广泛涉猎,如果整理一下,简直就是一部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诗史。

所以这样地了解农村,熟悉黑龙江畔江村的生活,是因为他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性质,就一直是为农村服务的。他于萝北县较长时间是在广播电视局任职,那是农村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呀,后来又到县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工商局、科委等部门任负责人,那都是农村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机关。这样的工作经历,不仅为其诗作积累了大量的农村素材,同时也为其诗作的健康明朗积累了深厚的思想底蕴。这也正是他“一发不可收拾”,且正以饱满的创作热情,继续行吟在黑龙江畔,继续以其独特的江村语言,大抒特抒他的江村情结的原动力。这原动力的释放,使他在网上不停地贴出具有浓郁的黑龙江畔风情的新的诗作。这让我看到一位既朴实又勤勉的江村诗人,在那“天荒一隅”情深意执地行吟于江岸、江村的令我羡慕、钦慕、仰慕的实实在在的形象呀!
哦!让我在遥远的西南,在黔中,向当代行吟在黑龙江畔的江村诗人孔祥忠致敬吧!期盼他行走的脚步更加稳健,行吟的诗作更加朴实而清丽。

2008-4-9/12于黔中文化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