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卷31 诗集阅评 (29--32)
山城子
榜眼


注册时间: 2007-05-23
帖子: 4771
来自: 中国贵州
山城子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5-08-15 16:55:45    发表主题: 卷31 诗集阅评 (29--32) 引用并回复

卷31 诗集阅评 (29--32)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29、《玫瑰园打开了窗口•99章》穆晓禾 著
30、《背向大海——夜宿和南寺》洛夫 著
31、《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黎阳的长诗
32、诗作阅评:近观河北著名作家远观的新诗作品

29、《玫瑰园打开了窗口•99章》穆晓禾 著)
深爱的魅力
文/ 山城子-李

这几天在“华语文学网”徜徉,不经意间就被一股异香牵引,抬头一看,原来是“玫瑰园打开了窗口”。呵呵!长长的一排,标识从1直到99,能不香吗?我一个一个窗口地驻足,每一驻足视线都被久久吸引,情感都被深深打动,审美都被徐徐打开。这儿,真的是太有魅力了,一种深爱的魅力。

魅力之一:明白晓畅,诗性化的口语表达。

一个人住在城市,没有什么地方可去。
每天,每天,我俯桌写作。过着一种寂寞的日子。(《窗口(一)》)

这是全诗的开头。很从容平静的叙述,就像画外的旁白,明白而晓畅,让你想象出诗人日复一日,孤独寂寞的写作生涯。自然又不能全是这样的句子,全是就不必分行了,那可能是一篇美丽的散文。这里更多的是诗性化的口语表达。

她不是那一只鸟儿,她的翅膀小小的,不敢大声说话
她怕惊醒我的笔触,她还是惊醒了我遥远的梦,梦中我的文字。(《窗口(二)》)

诗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口语入诗就要艺术起来。艺术起来的口语,就是诗性化的口语。我随便摘的这两行,怎见得是艺术的呢?因为诗人在几乎不见痕迹的用修辞格。两行中的“她”,如果暗指某种事物,就是拟人。而你要是觉得“她”就是爱人、情人、恋人,那就是拟物了。不想分清,则可统称为比拟。文本中提及的被惊醒的“笔触”、“梦”、“文字”,也统统属于比拟。其中一处还用了顶针。应当说,语言艺术大抵都是依赖于积极的修辞方法来实现的。

不说话,只是盯着我,盯疼了我第三颗纽扣。
捣衣女,你窃走了我的上午,让寂寞的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窗口(三)》)

前行的“盯”用了复沓,“疼”用了夸张,“第三颗纽扣”是拓展了的借代——借用心隐藏的位置来代替心。在《窗口(十一)》我还读到“盯疼我衬衫的第二颗纽扣”,我想这里穿的是中山装,而那里是开领衬衫吧?反正都是指代其后面的心。后行“窃走了我的上午”是用了异配,“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是用时间状语置换主语的一种创新出来的修辞格。或许可以概念为“换主”吧?将来谁写《修辞学的沿革》,可以到这里找例子。
例子实在比比皆是。如不皆是,仅仅像我们生活中的口语,必陷入一味直白而苍白了。正是因为比比皆是,才显出诗人诗语的美丽和魅力。

魅力之二:轻灵的跳跃,意象的抒情。

那踏着秋踏着雪走来的信男信女,草穗闪着淡淡的光晕。
我注定为一个字负债累累,为无法说出而已说出的一句话。
冬天与春天比邻,一只鸟儿绕着窗口飞行。(《窗口(五)》)

第一行是行内的跳跃。信男信女从秋至冬,跳到草穗。使语言的内涵概括了四季。概括了四季的语言,构成的意象抒发了执着的深情。什么这样情深呢?
第二行字面上,或者说意象上的跳跃,就落实到那句话上了。什么话呢?当然是“我爱你”,还能是别的话么?
第三行又跳回季节,带出“一只鸟儿绕着窗口飞行”的意象来。这个意象就象征或隐喻着诗人深深爱着的事物了。

小草在歌唱,每朵花都有一颗心
我看见过众多动物会流泪,会有哀伤的眼神
这是某个人的隐秘,思念一个人一定会留下烙印
会烫伤脾胃,会在某处深埋一粒种子(《窗口(五十七)》)

这四行从植物跳跃到动物,再从动物跳跃到人类,及人类的行为上来。四行诗递升出三个意象,将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一步紧似一步地张扬,落脚到“深埋一粒种子”。什么种子呢?当然是“爱”的种子。
尽管每一个窗口都不是很大(均匀得都是12行),但这逼仄的空间并不能妨碍诗人笔触轻灵的跳跃。而每一次跳跃,都是为了结构一个新的意象;每一个新的意象,都是为了更深入的抒情。
可以说,穆晓禾的“窗口诗”,章章(首首)都是这样小雀子般轻灵于繁枝密叶间,跳着、啭着、啄着,像一个个特写镜头的叠印,令人目不暇接了。

魅力之三:朦胧的象征,迷离的隐喻。

象征和隐喻,是现代诗歌(特别是后现代流派诗人群落)常用常新的手法。穆晓禾的这部长达99个章节的《玫瑰园打开了窗口》,这个“玫瑰园”就是象征,它象征着爱情,象征着幸福。而打开的“窗口”,就是吸引,就是诱惑,就是徘徊留连,同时也是可以进出的爱门。如何出入呢?就有一只小鸟,飞过来,飞过去的出现在许多章节中。这是作品给我的总的印象。
至于到具体的文本,其朦胧的象征,迷离的隐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的。请看:

但我们会置换你我,置换瓶子的形状和颜色
水至清则无形,情至爱亦无形(《窗口(六十九)》)

第一行的“瓶子”,其象征意义很是朦胧。从浅层的意思看,那应是爱的形式,而“形状和颜色”则是爱的内容。但我读这一章的感觉,诗人说的绝非男女之爱,诗人是在论诗呢!这一论诗,文本中的“你我”也不是“你我”了,而是诗(你)与诗人(我)。这样那“瓶子”就不再是象征,而是诗的形式的隐喻了。就是说,诗的形式也要不断的创新。事实上,这部“窗口诗”,就在形式上实现了宏观的创新,这正是我所以踌躇于将每个“窗口”,是数量为章,还是节,还是首呢?
第二行的两个“无形”,则是对“不断变化”,亦即“创新”的隐喻。实在迷离的可以。

三十三年过去了,我每打开一扇窗口
都惊讶于窗口处的花朵,一朵朵无名的花
于是,我的人生无语相向,默不作声(《窗口(八十五)》)

这三行诗中的“窗口”、“花朵”、“一朵朵无名的花” “无语相向”、“默不作声”,在构成的系列意象当中,形成了一个隐喻链。那“窗口”其实就是诗人不舍须臾的电脑屏幕和网络页面,“花朵”就是诗人挚爱的诗,“一朵朵无名的花” 是诗歌论坛网友们贴出的新作,“无语相向”、“默不作声”,形象地概括了孤独寂寞的诗人生。

站在爱情的季节的人
你不要做一位卖伞者
你要盯着我的眼睛,盯着来路
盯着那个四处躲雨的人
用一把伞告诉他一个消息
拥有伞的人是幸福的
每一把伞上都竹刻着一个人的名字(《窗口(二五)》)

这第二十五个《窗口》,也许是从《雨巷》里生发出的灵感。被我略去的前5行诗,已经能说明我的判断。后面这7行,又是一系列的迷离扑朔的隐喻过程。这里的“伞”,已经不是《雨巷》里的伞,而是《雨巷》,是诗。诗是最高雅的文学形式,是最高雅的语言艺术,是性情中人的精神家园。因此“不要做一位卖伞者”,诗是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商品化。“来路”是源渊流长的中华诗脉。“四处躲雨的人”是迷失了精神家园的人。“拥有伞的人”是酷爱诗艺的诗人。而“每一把伞”就是每一首诗。经过这样的理解,诗人于诗的深爱之情之原因之幸福感,就跃然于界面了。

魅力之四:冷静的哲思,现代的警句。

循着这一排窗口的徜徉徘徊,感受的不仅仅是缤纷绚丽,也不仅仅是缠绵悱恻,时不时就从窗口飞出一只纸飞机,或者一只翩然的妩媚,令人惊讶、惊喜,而又惊慕。我想说的是诗人那种冷静的哲思,并从哲思中凝成的现代的诗的警句。

你离我越近,我就越看不清你的容貌。(《窗口(三)》)

表面的直叙,已经道出了无数零距离真实的视觉情形;而透过表层深入进去就遇到了“遇事者迷,旁观者清”的格言。隐藏在深层的道理,如果从诗的创作上来说,诗人距离自己的作品是最近的了,每有篇成,不知优劣,急于贴到论坛,期望斑竹加精,留下的文字却说你是流口水。而有时仿佛不经意的几行发表出去,又赢得一片赞扬。我是深有感触的呀!

人走过的地方就是路,一只脚迈过另一只脚迈过的空间。(《窗口(十四)》)

想到鲁迅先生关于路的名言,那时人人皆知的了。这里的“一只脚迈过另一只脚迈过的空间”,说的何等的符合情形,何等的艺术,又何等的出新。诗人们哪,沿着你酷爱、苦爱、哭爱的事物走下去吧!

四季充满了年年,快乐的人寻找一把椅子落座。(《窗口(十五)》)

呵呵!我认定的哲思警句就是某种艺术的实话实说。“四季充满了年年”,哪一年不是由春夏秋冬序列的呢?“快乐的人寻找一把椅子落座”,谁最快乐呢?当然是拥抱诗的人。我本人就视诗为人生雅伴儿,我也是快乐的人。落座的那把椅子,是椅子也不是椅子。坐在屏前就是椅子,漫步旷野的孤独不是椅子,却是诗生活的椅子。

这一生,这一世,我只与人间美好的词语为伴(《窗口(四十三)》)

这一句,应当输进注册时那个“签名”的位置去。我签的是“诗是人生的雅伴儿”。不知穆晓禾是否这样或那样地签过?签到这个位置的词语,无疑都是很有些魅力的句子。

魅力之五:雅俗共赏,多重的审美。

十几年前,我就幻想自己能写出多重审美的诗。但也只停留于幻想,因为一直被传统的直白桎捁着,脱不出身来。现在经过网上的不断学习,觉得并非很困难了。今天学习穆晓禾的诗,又注意到了这一点。

南方以南,春天来路不明,我看见你清靓的身体。
我们失约了整整一个世纪,我将为你守护在季节的两端。(《窗口(五)》)

这两行诗,我可以理解为青春涌动时,意象中就看到了所爱“清靓的身体”,好长时间没有约会了,正处在雨季的你呀,我要百般地呵护你。
你却可以理解为你所爱的这个诗的春天,是从哪里绿起来的呢?看到其中令人高兴的诗脉的涌动。屈指而计已经有百余年萧条了,为诗的繁荣,我们应当揉传统与现代于一炉,努力出新才是。

你和我,明天是今天的枝桠和花朵
我们穿着农装,迎着晨露,迎着昏鸦
迎着一条通往葡萄庄园的小路,担水的人
一路滴答,一路青草,一路的春天
你是我的爱人,你是我的前世和来生
你渐渐发胖的身体,倚伴家的门框
我只有抱起你,才能通过这一段人生 (《窗口(二二)》)

这大半首诗,我可以读出对爱情的美好期待和享受,不乏执着、甜蜜、美满,也不乏真诚、纯情、深挚。
你是个诗人,对诗的炽爱一如对爱人、情人、恋人。不乏对现代诗繁荣的期待,要朴实、向下、真实、要有声有色有味。诗人爱诗不仅仅是这一辈子,冥冥中前世来生都爱的。此生必为诗的繁荣,为诗的走进寻常百姓家而努力,携诗而前行。

当我们重新认识爱情,了解它的价值
我要紧紧地抱住你,抱住过去
抱住一只土做的陶罐,水样的女人
抱住被爱包围的遭遇爱情的人 《窗口》(二四)

这四行我可以从字面的意义读出缠绵的浪漫,你作为诗人,一定会读出“重新认识爱情”,就是重新认识诗,抱住现代,也不放弃传统,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营造时代的精神家园。

事实上徜徉穆晓禾的玫瑰窗口,从整体上看,宏观地看,就设定了多重的审美。
首先是大众化的审美,集中在爱情上。乡下转贴时写下的按语是这种审美的代言。按语说:“这是一部用诗歌来表达爱情的作品,作者试图通过九十九个章节来诠释令人心悸的情愫,把爱与情完全地呈现在你我的面前,像一盏灯火照亮了无数个在爱情里沉迷的男男女女,也让无数的孤男寡女为之感动和落泪。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哭诉,情的冗唱,是献给爱人的99朵玫瑰,在网络里曾被无数的人所喜欢。”
非大众化的审美却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审美是基于现代诗的特点而实现的。具体说就是现代诗的象征和隐喻手法的普遍使用。再具体到这部诗作上,如果把“爱情”看作是一种博大的象征,或者是广泛的隐喻,那末诗人倾注的深深之爱的审美指向就可以随着读者所爱的不同而转换了。我觉得诗人穆晓禾再这部诗中,更多时候是把诗喻成了爱人,因之所抒发的深沉、深刻、深挚之爱之痛之喜,便都是对诗而言的。如果读者是画家、是歌手、是演员,是完全可以读出他们为事业的发展而歌而哭的共鸣的。
这就是诗的多重审美,只有多重审美的诗,才可以雅俗共赏,才可以普及,才可以重建人类最高雅的精神家园。

呀嗨!这玫瑰园呀!这99个窗口呀!凝结了一个诗人的执着、睿智和才华,昭示着真爱、挚爱和深爱。如何不魅力而又美丽呢?
让我北望中原大地,向诗人深深地表示谢意吧——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诗的天光正在亮丽起来。
——2007-7-29/30 文化村


30、《背向大海——夜宿和南寺》洛夫 著
寂寞而热烈的生命体验
文/ 山城子

人的生命除了寂寞与热烈之外,肯定还潜藏着一种胆大妄为,不然人世间哪还有罪错之事发生?不过其表现的场合、意向、目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笔者在社会生活中怯懦于事,但一走进诗中,胆气就不一样了。和平岛君半年前就给了我一个美差——阅读学习洛夫先生大约于2006冬创作的《背向大海——夜宿和南寺》一诗。洛夫者,世界著名华语诗人,里程碑一样立于当代华人诗坛。而我,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诗爱者,2006春夏之交因学习当代新诗而开始写下了一些个人体会的随笔于网上,其中也包括学习了洛夫先生的小诗《母亲的棉袄》的一篇随笔。那已经是斗胆了。而这回,竟是一首大诗,捏起笔来,就觉得很有胆大妄为的嫌疑,哪里把握得住呢,肯定错失难以避免。但思及洛夫先生诗性的超凡脱俗,人性的善美大度,是绝然不会与我的浅薄为意的。
所以迟迟没有动笔,自有原因种种,而和平岛君做事稳妥,早早打招呼,给了太充裕的时间则是主要。这可以使我从容地选个时机——比如现在春打花开,桃红柳绿,境美而气和,意抒而心宽,赏读起来岂不快哉?于是从电脑里调出来储存,多达10页的影像文本——恰好遂我的心愿,因没有打印设备,就可以一行行地手抄下来,等于一行行地细读,再一字字地输入成可编辑的文本,等于再一字字地细品,而后在屏幕上往复留连——这样,我就走进了洛夫先生寂寞而热烈的生命之体验了。

那是怎样的境界呢?
先生诗后留言说:“和南寺坐落于台湾花莲海滨。此参佛,读经,写诗。2005年深秋我曾应他邀在该寺小住数日,当时内心只感到无比的丰盈安详。完成此诗已是一年以后的事了。”
我只是在媒体上知道有花莲这个地方,那是台风极愿意登陆的场所。不过,既已秋深,风也不大,浪亦不凶,且有个和南寺坐落,及夕照映衬,霞光亮暮色,涛声伴晚钟,实在是个回眸人生,体验生命的好去处。难怪先生欣然小住,竟至安详与丰盈。
或许如海南南端的南山寺吧?我曾携老伴光顾。寺外大海无边,风静山树,浪拍礁岩,我们于岩缝里抚摸时光,捡拾童年,后来仰躺石上,一任涛卷情怀,声拂意绪,顿觉宽泛而悠远,惬意而忘情,真真地想,就此化做两块永恒,不再起来……
我那一刻的感觉,或许多少与洛夫先生之于和南寺外海滩,“背向大海”时的感觉相近或相似吧?只不过我没有诗人那样诗果累累的成就感,亦无交友佛家而神思空阔的体验,看来只能走进他的诗境里与之分享了。
——哦!这一首长达138行的大诗,起伏跌宕六节的大抒情呀!

第一节33行。
写的是“我”于傍晚在和南寺海滨独自散步,先是“面向大海”,继而“别过脸去”“背向大海”一瞬间的诸多感觉。诚然,这感觉是寂寞而又热烈的生命状态的实感。
其热烈在物象于大海的“奋不顾身”,声形于耳畔的“木鱼喋喋”,及“破空而来”的潮声与钟声的交织、“千百只龟爬行的沙沙声”的伴奏。何其生机、何其勃勃的大自然,都主观呈现在一个恢宏的个体生命里了。
而其寂寞,则通过“一袭宽大而空寂的袈裟/ 高高扬起/ 把整个和南寺罩住”这样的起兴之笔,及后面的“我单调得如一滴水”、“ 一滴好大的/ 蓝色的泪”等意象烘托出来的。
但绝非寂寞是寂寞,热烈是热烈,而是两者浑然一体的诗的意境。这个意境就是被罩以佛家氛围的生命之空与生命之实辩证统一的体验。其中“我之不存在/ 正因为我已存在过了”是比较集中的表达。只有达此境界者,才能有“我欲乘风归去”的向往,而这正是该节末“回头我一把抓住落日说/ 我好想和你一块下沉”的意象内涵。

第二节30行。
诗人面对喻意的夕阳,承接以对一生诗路的回顾。手法使每一句诗都虚实相间地行进。“夕阳余温犹在/ 岩石犹在/ 岩石内部深处的火焰与灰烬/ 俱在。”其中的“夕阳”、“岩石”为实写,是现实的景物,“余温”实中隐虚,“火焰与灰烬”为虚现,是对生命运动过程的写意概括。而意象成“ㄔ亍,ㄔ亍,ㄔ亍,ㄔ亍……”的脚印,无疑是诗人数十年来的诗路回眸。“第一个脚印/ 一种欲望”——自然是“言志”、“言情”的欲望,只有言志言情,才可以跻身一个泱泱诗歌大国的漫长的诗路上;
“第二个脚印/ 一声惊愕”——走上诗路就有诗才的意外彰显,这肯定会引起诗界的惊愕,传递回来,自然也是自己的惊愕;
‘第三个脚印/ 片刻缄默”——继续提高诗艺,就必须突破自己,在一时突不破自己的时候,那是痛苦的缄默,一旦突破,快乐的感觉那缄默不过只是片刻;
“第四个脚印/ 多少悔憾”——这是对已经走过的路的一种清醒,只有清醒于从前的言动,才会产生懊悔与遗憾的生命体验;
“第五个脚印/ 几近遗忘”——或许这是从头做起的一个代词——不论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显赫与辉煌,为了继续前行,则只能遗忘,只有遗忘从前,才会有快乐的重新开始;
“第六个脚印/ 一个在时间中走失的自己”——说“走失”,应当是比较形象的彻悟,或许与接近佛教有关吧?诗人是从佛家的视野在重新体验个体生命。
这节诗最后落在了“酝酿着一种焚城之美”,这是燃烧生命壮丽图景的生动写照吧?

第三节20行。
这节写“我”倾听木鱼,及平躺在巨石之上的冥想。这应当是接触佛家思想后,对生命的体验吧?人的主观意向“从胸口掏出/ 大把大把的蓝/ 涂抹天空”,这是巨大的善行吗?毕竟现实的工业社会已经破坏了人类栖居的自然环境,那么拯救地球就是拯救全人类呀!倘若所有的个体生命都有这样的情结,地球至少也不再继续被破坏了。但现实的天人的不和谐,很让人沮丧的,难免就有了寂寞孤独感的滋生。落笔在“海蓝透了之后的绝望”,则透露出对不能忘怀世事的无奈。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也是古来诗人常碰到而诉之于诗的意识现象。比如王维,比如李白。

第四节24行。
诗人通过“落日”与“沉沉的木鱼声”物象的玄思,而隐述生命矛盾状态的意义。
“明天是幸福是灾祸”——这就是矛盾。
“木鱼破了/ 是一种敲/ 不破也是一种敲/ 敲与不敲/ 反正都得破”——这是矛盾趋势的必然。
生命状态的矛盾,就每一个个体而言,只有结束时才能停止下来。而一旦停止下来,可不就是“原知人死万事空”了。于是接下来诗人给出了一系列的“空”的意象:“海空着/ 蓝也跟着空/ 云和雾一出生便是空的/ 夕阳是今天最后的空”。
经历这样的玄思之后,更其深切了对生命的体验,这就是“无知却先知的海”, 就是“一头温驯的兽”,也就是“无知”与“先知”、人生性善与性恶的形而上的辩证统一。这是怎样高层次高境界的生命体验呢!

第五节29行。
再次起笔“背向大海”,就是背向人世,背向凡尘呀!当然不是空间意义的“背向”,而是取一种客观的认识角度罢了。人世呀,这个无数个体生命过往的平台,“平静”也好,“蠢蠢欲动”甚至“叫啸”也罢,反正人类真正的理想的幸福和谐从来就没有过——想一想古来的征战与杀戮,看一看当今的威逼与爆炸,可不就是“忽焉海面全黑”的感觉了吗?这是人类生命的大无奈。既无奈于“暴风雨的荒诞”——好好的一个地球,却好不起来,又无奈于“彩虹的虚幻”——毕竟天堂在哪里呢?但人类社会终究要有它的“归宿”呀?却不见踪影。这样的大现实,怀有大善大良之心的诗人,如何不陷入“无奈之极”呢?但人类痛苦之源,或曰生命痛苦之源,究竟在哪里?不就是这个现实的“存在”吗?存在决定本质,也决定我们的感觉,我们的精神。

至此,一个生命体验过程中的“大我”之心,就潜行于字里行间矣!
之所以我说这体验之寂寞,是因诗主体形象的痛楚;体验之热烈,是诗主体形象的思维之活跃。活跃的痛楚,构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审美过程。

第六节2行。
反复“背向大海”,回罩全诗,也是关照客观地看待生命,看待人世;“和南寺的钟声再度响起”,是回望这样的对生命寂寞而又热烈的体验过程,以达令人深思不已的阅读效果。

最后要说的是,这是我仅从个人的身份、阅历、知识、观念出发,所进行的解读,且自以为是读明白了些的。而事实上能接近洛夫先生创作初衷的一些发肤,对我已经是不易的事情了。
2008年四月初于黔中文化村

背向大海
——夜宿和南寺
文/ 洛夫

一袭宽大而空寂的袈裟
高高扬起
把整个和南寺罩住
在不太遥远的前方
大面积的海,奋不顾身地
相灰瓦色的天空倾斜
木鱼喋喋,钟声
夹杂着潮音破空而来
似乎看到大街上
许多张猛然回首的脸
面向大海
残阳把我的背脊
髹漆成一座山的阴影
眼,耳,鼻,舌,发肤,双手双脚
以及所谓的受想行识
全都没了
消灭于一阵阵深蓝色的涛声
我之不存在
正因为我已存在过了
我单调得如一滴水
却又深知体内某处藏有一个海
而当我别过脸去
背向大海
这才发现全身湿透的我
正从芒刺般的钟声中走出
一个硕大的身影
仓皇上了岸
身后传来千百只龟爬行的沙沙声
紧跟着的是
一滴好大的
蓝色的泪
回头我一把抓住落日说
我好想和你一块下沉

夕阳余温犹在
岩石犹在
岩石内部深处的火焰与灰烬
俱在。沙滩上
那双芒鞋犹在
ㄔ亍,ㄔ亍,ㄔ亍,ㄔ亍……
直到无尽的天涯,直到
走出自己的影子
第一个脚印
一种欲望
第二个脚印
一声惊愕
第三个脚印
片刻缄默
第四个脚印
多少悔憾
第五个脚印
几近遗忘
第六个脚印
一个在时间中走失的自己
远方的钟声
再次从骨头里溢出
回荡在
更远更冷的
一盏深不可测的灯火里
不知何时
发现岩石里暗藏一卷经书
那是整个海也浇不熄的
智慧的火焰
仓促中酝酿着一种焚城之美

背向大海
我侧耳倾听
和南寺的木鱼吐出沉郁的泡沫
而背后的风景渐次开阔
季风拂过
掀起大海满脸的皱纹
我把自己平躺在一块巨岩上
然后从胸口掏出
大把大把的蓝
涂抹天空
我和鱼群
除了一身鳞
便再没有什么课剃度的了
而忧郁则是第三乐章最后的休止符
唉,世上竟有如此完美的接榫
我的头
刚好紧紧顶住孤独的尾
这是一种结构式的文本书写
主要表达的是
海蓝透了之后的绝望

背向大海
我刚别过脸去
落日便穿过沉沉的木鱼声
向一个听不到回响的未来坠落
明天是幸福是灾祸
怕连那块突然站在我面前墓碑
也未必知晓。这且不说
重要的是
木鱼会被敲破吗?
木鱼破了
是一种敲
不破也是一种敲
敲与不敲
反正都得破
海空着
蓝也跟着空
云和雾一出生便是空的
夕阳是今天最后的空
我的眼睛
原是史前文化遗留下的
一座空的坟
其中埋葬一个
无知却先知的海
一头温驯的兽

当我别过脸去背向大海
我暗地窥视它的平静
却又无动于衷它蠢蠢欲动
有事没事它都会对空叫啸
要我今日追求光明明天拥抱寂寞
忽焉海面全黑
咋办,水蜘蛛般我迟疑不前
却又自以为内心明亮如灯
其实是星光在镂刻我的透明
而海,只会使我想起搁浅的船以及
被月光搂抱得口干舌燥的甲板与缆绳
沉卧水底的指南针,仍在

西


乱指一通
这时,微月初升
海的平静见证了
暴风雨的荒诞彩虹的虚幻
也见证了它自己成熟之前的叛逆
但海仍有其宿命,我有我的无奈
无奈之极于是我发现
一粒盐开始在波涛中寻找
成为蓝之前的苦涩
存在先于本质
苦涩永远先于一滴

先于眼睛

背向大海
和南寺的钟声再度响起

注:和南寺坐落于台湾花莲海滨。此参佛,读经,写诗。
2005年深秋我曾应他邀在该寺小住数日,当时内心只感到无比的丰盈安详。
完成此诗已是一年以后的事了。


31、《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黎阳的长诗

明白鲜活灵动跳跃的语言风格
文/ 山城子

黎阳先生与西亚女士的蜜月,就在隆冬时节开始了。未能去天津参加他们婚礼,领略喜庆和诗人相聚的热烈与喜悦,读一读他们相爱的诗《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 ----- 献诗给我爱人西雅》,或可补足缺憾吧!
于是上网搜索,就在辽西故土我三内弟家的电脑上,欣赏了一个上午。99朵玫瑰99首诗,首首是情,句句是爱,爱的真谛都鲜艳在绽放的玫瑰的色彩当中了。“唇在继续渴望说出/
一个字就是 一生”(第96首),这是忠诚的颜色;“让所有的目光为我们凝望/我们只是一只骆驼和 一只北极熊” (第5首),这是坚韧的的光芒;“我们满脸笑容/开放在大海的上空” (第72 首),这是婚礼上祝福的大海吧,两朵幸福的玫瑰,飘飘欲仙……
爱是情感的艺术,正如诗是语言修辞的艺术——所以我读诗,总把第一印象放在文本的语言上。黎阳的这首倾注心血的力作,通篇地明白鲜活灵动又跳跃,读来特别令人轻松愉快。

一说明白:
明白是诗歌争取走向大众的首要因素。我不赞成把诗看成是象牙塔里的事情,唐诗宋词辉煌在历史里,依然以其辉煌与普及批判着修筑象牙塔的人们。
“就像这个情人节 我们没有玫瑰
玫瑰在我们的心里 不是手上
幸福在脚下 不是路上” (第2 首)
任意顺手黏贴的——明白而有哲思,小学生也能读懂,且受启迪。
“阳光从阴霾中调皮的 伸出手臂
风儿 紧紧的依偎在脸庞
那些纷飞的枝条
是你我传递给春天的信息” (第11首)
还是任意顺手黏贴的——明白而美丽,美丽在拟人与比喻的新鲜。

二说鲜活:
鲜活是诗的一种明丽的色彩,是修辞格呈现的美丽。固然诗人临诗状态是顾不及运用什么格的,但那些格总会应急切的表达之约频频而至。
“爱情或许是一杯酒
初恋是白酒
热恋是红酒” (第11首)
这里的鲜活在于贴切的比喻——是用具体可感的事物酒,来比喻抽象又复杂的事物爱与恋。
“习惯在雷雨中行走的阳光
在地面上冷静扩散
那些云总是出现在春光明媚之后” (第43首)
这个鲜活在拟人化的描写——阳光与云仿佛都有了自己的习惯与思考。诗句就活起来了。
“日子被当成缎子
我们在调侃和新鲜里
种植下一个春天” (第50首)
这里的诗句,有新鲜的比喻,有动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又有“种植”的拈连格用法,美丽又鲜活。

三说灵动:
诗语言的灵动,从修辞学上看主要在于多种多样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已有之的积极的修辞方法,无疑又被当代诗人扩展了许多。
在你隆起的背上
写下我们
漫长的
名字(第1首)
嘿嘿!“漫长”这个形容词本来是修饰时间、岁月的,却被用在了“名字”的前面。这通常被说成异配,其实是效仿拈连格的词类活用的新扩展。
“亲爱的
我们开始琐碎了
身体渐渐融化” (第3首)
呵呵!“琐碎”也可以“开始”了,“身体”也可以“融化”了。前者是形容词的名词化用法,后者是动词的异配。这样的文本语言,能不灵动起来吗?
我看到那些纠缠
在你周围
哭泣的样子(第4首)
这是坎坷送给我的 一张请柬(第13首)
同样,这里的“纠缠”与“坎坷”,也都是动词与形容词的名词化用法。
雪花终于把这个冬季温暖起来
我们把秋天燃烧了
那些伫立的干柴 燃烧了我们以后的日子(第21首)
哈哈!“温暖”与“起来”相配,就动起来了;而“燃烧”既可以是 “秋天”,又可以是 “日子”,这样的拈连,就是灵魂的跃动呀!


四说跳跃:
跳跃是诗行走活泼的技法,其效果是文本不拘泥,不沉重,窜枝的小鸟一样轻灵可爱。我们的诗人黎阳在一开始就奠定了这样的行走方式,且贯穿了全诗。
请看《引子》:

情人在路上,被一列客车的尘烟裹走
一只只慌乱的马蹄
长亭短亭间 一些衣袖
挥来挥去
我们在还是我们的时候
节日已经走远


短短的6行3节诗,从“一列客车”就窜到了“慌乱的马蹄”,再到“长亭短亭”,最后到了“节日”。一如一部连续剧的开头叠印的一个个镜头,昭示着而后的内容。
再随意黏贴来看,这是第14首诗:

一切要重新开始 阳光
从天空的这一侧正常升起 我们的记忆
草是 绿的 河水是清澈的
高原上那些奔跑的羚羊 是我们的图案
你 坐在过去和未来之间
编织夏天的草帽
我挥舞着牧鞭 驱赶着昨日的牛羊
走进原野
亲爱的
我们开始赶路


这是从景物跳跃到了人物。从记忆中的草地河流高原跳到了现在的你和夏天,再到“我们开始赶路”。这里就含了许多的留白,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想象和欣赏的空间。
正是因为这样的跳跃,明白的语言,在行走中就产生了含蓄厚重的意味。或许,这就是使用跳跃技法的妙处吧!

诗人的行踪也是跳跃的吧?前天天津婚礼毕,今天就双双爽爽地到了成都了!祝你们蜜月愉快,一生幸福!
2009-1-13于故乡辽西

32、诗作阅评:近观河北著名作家远观的新诗作品
文/ 山城子

初读河北80后著名作家远观的新诗作品,是八年前的事了。那是他在北美华人诗歌刊物《北美枫》2006年创刊号上发表的《临走的火车》(见第30页)。这首诗,具有明晰的意象,朦胧的思维。这种特点的诗作品非常利于普及。一看就明白,谁看谁明白,看的人就多了。但对不同文化层次、知识结构、文学底蕴的读者,其思考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同的。诚然,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了。对于诗人来说,这样特点的诗写得越多越好,最好造成一种阵势,直接冲向已经忘了诗歌为何物的社会去。同时,我也觉得这首诗,远观很有小说家塑造人物的功底,两位热爱诗歌的年轻人的形象,在他平淡简单的叙述中,已经栩栩如生了。
最近,我找出一些远观近期写的新诗来读,觉得他的作品,从视野上来说是更宽泛了,从思想上来说是更深邃了,从风格上来说,是更加简洁明朗了。其笔触所及,不论哪里,都有一个“现实”的红线,可以串联起来。我一直喜欢以现实为蓝本抒发真情实感的诗人的作品,远观就是这样的一位出色的青年诗人。
一、用简洁的笔墨完成现实人物形象的塑造
诚然,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必备和长项,但也绝非小说的专利。以诗裁塑造人物形象,从诗经到乐府诗,从两汉到唐宋,都有许多成功的作品。比如《氓》、《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长恨歌》、《木兰辞》等等。而新诗不多见。但我在远观作品中,新近读了《读懂自己》和《盲人按摩》就是。远观是用简洁的笔墨,完成了一个当代青年诗人和一位自食其力的盲人的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在《读懂自己》里他写道
“一层书接着一层书,
读的多了,
懂得多了,才觉得
自己是多么的肤浅。”(6-9行)
短短四行,一个求知若渴,虚怀若谷的知识分子的内在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常坐在椅子上,
吐着烟圈。
读读,品味品味。
最自然的熟知自己,
读懂夜,
夜里的空气、酒还有我自己。”(13-18行)
这首总共18行的诗的最后六行,则是从现场,极形象地刻画了这位青年诗人的外在形象。
这样,这首诗就从内到外,从心怀气质到现场形象,很出色地把人物形象树立起来了。
在《盲人按摩》一诗中,开头两行为“六十多岁的长者,/ 双眼失明”,这样外在形象就出来了。是没法再简洁了。
按摩的老人喜欢听评书,
播放的音乐多是古典。
谈茶道,
谈人生。
谈什么是好茶,
谈喝什么茶。(8-13行)
这六行诗,是用来塑造这位老盲人的内在气质的。这是先外后内的人物塑造。不必说,一位自食其力的乐观的侃侃健谈的老盲人形象,就立在了读者面前。
简洁的语言呈现,是“含蓄”与“精炼”的诗的基本属性的要求。远观就是用简洁明白的语言,把人物形象含蓄在里面了。
二、用简约的叙述解构现实社会令人共鸣
毋庸置疑,诗歌最普遍的抒写对象就是人类社会与广袤的自然界,而陷入所谓“自我”的夹缝里的呓语和抑郁,仅是一种误区罢了。读青年作家远观的诗作,我读到了他对现实商品社会,从多方面选择切入口的无情地真实地解构。请看:
《一个方向》
这个地方所有的马路朝向,
是逆着心灵的方向的。
所有的人群充满了抱怨。
女人们穿着暴露,在马路上
卖弄风骚。北方呼呼地刮着。
天气如此简单,自然是具有
通透性的,人性的光环里,
简单装着害羞的节奏。
马路重新修理,一年修理
十八次的马路,像犯了精神病,
马路为何年年出毛病,
因为马路缺钱,不是缺钱,
是人的心术不正。人要是心歪了,
马路也出问题。生活中的人们
为了活命各有命数,分工不同,
却少不了阿谀奉承者嫉妒的目光。
人可以呼唤没有等级,
但势利眼的内心却从无改变。
我书写着一个个城市,基本
类似。
开头的语言依然明白,但因诗人使用了象征的或隐喻的技法,意象的象之意就有些朦胧了。以我个人的理解:所谓“马路的朝向”,实在是商品社会拜金主义泛滥的象征或隐喻。所谓“逆着心灵”,就是说不愿意这样,但很无奈,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于是不同经济层面的人群,都趋之若鹜了。趋之若鹜而不得(得不到欲望的满足——没钱人想得到钱而得不到;有钱人想得到更多的钱,而还没得到;亿万富翁想得到世界首富而不得……)所以“所有的人群充满了抱怨”,多么真实的写照啊!
接着说的是拜金主义对人们灵魂的腐蚀与毒害的具体片段了。比如“卖弄风骚”的女人,“一年修理/ 十八次的马路” “人的心术不正”的事,“阿谀奉承者嫉妒的目光”以及“从无改变”的“势利眼的内心”。透过这些世俗社会的现象,我们就会看到拜金主义横流于社会的本质了。
远观在《闹市的狭窄》一诗中末尾写道:
读书的人很少,数钱的很多。
真实的人很少,虚伪的人很多。
运动竞赛之中打着兴奋剂的
憨厚运动员其实在生活中大有人在。
当人们把一种耻辱当成光荣,
那么价值何在。
闹市的狭窄,沟通不了现实的
智障。
当然是为着钱,才“虚伪的人很多”。这让我太共鸣了。因为前些时我的随团一趟“湖南广州香港澳门珠海中山”游,给我的“金钱教育”太深刻了——利用对伟人的敬仰敛财、拉到免费景点却要游客大掏腰包、拉到那些珠宝店要挟购物、在旅游车上胁迫十倍高价必购纪念品等等。把好端端的消闲心情破坏罄尽了。特别是到了中山市的一家专与旅游公司联手的珠宝店,每天都有扮演老板刚从外地来到公司的儿子、女儿的十几个演员,面对川流不息的数十上百的团,编造谎言骗取信任,然后将自行十倍标价配有所谓国家认证A级质量卡的假品,突然说为感谢你们的帮忙(在网上给他们公司加分),今天给打2折、1、5折等等。这样一忽悠,许多人就很高兴地上当了。我说,这些“儿女”演员,不就是“把一种耻辱当成光荣”了吗!
这些事,我也要写成诗歌的。但我将以“诗意日记”的形式呈现,而不是远观这样以少许意象的高度概括。
三、对商品经济条件下作家与文化人的担忧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文学,具体主要是指小说、散文和诗歌。商品大潮冲击的结果,是一方面使刊登严肃小说的刊物入不敷出,艰难支撑;而另一方面则是媚俗文学自找市场,极少数的人进入畅销而发财。散文也不被看好,卖不出几个钱。至于诗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被边缘化。各大书店,早没了诗歌的位置。这样的现实境况,也引起了青年作家远观的诗意的关注。
我看到他写的《文学堕落》。诗中说“想说的不能说,想写的不能写”,因为“金钱与权力皆使文学堕落”而成为“太监文学”了。他直接痛斥那些向权利与金钱“卑躬屈膝”的“软骨头”。指出,只有“清贫养得文化人的骨气”。
在《文学这个东西》里他写道:
与权力贴得太紧,
则多了一分虚伪。
与金钱靠得太近,
又多了分世俗。
权力和金钱在文化上
虽然能推波助澜,
但对知识分子都不是
好东西。剥削了文人的
骨气。会让文人的骨气变软。
(3-11行)
这说的实在是在点子上了。看来,远观说的不仅是文学,进而扩大到了文化。文化的媚俗现象,是对文化的玷污;文化对权利的妥协,也只能畸形发展。如果说这是青年作家远观对文学或文化的担心,不如说其实他是对文学作家以及文化人的骨子的担心——倘若作家们和文化人的骨头都被权利裹挟、都被金钱诱惑,哪还有我们祖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和文学的辉煌的继续么?这是面对当今作家与文化人的直接的警示与劝诫啊!我很认同。
四、关于渗透诗观的新诗作品的附议
《真性情》
真性情皆被世俗所干扰,
哪有几人为了真性情
做了如意的事。
人生之牵绊是最俗。
不能按自己的活法活着。
甘愿听人家一声叫卖。
人活一口气,
佛争一炷香。
然自我清净,想得多了,
则被生活所累。
倒是最为俗气了。
所以考虑得多了也是俗了。
附议:是的,网络上的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的作品占据了许多空间。所以远观不无痛楚地说“真性情皆被世俗所干扰,/ 哪有几人为了真性情/ 做了如意的事。”
但既然这样说了,也还是有一些人怀揣着“真性情”的。这里就包括了远观本人,也包括了我在网上结识的一些甘守清贫而致力于诗歌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
真性情,是诗人不可或缺的品位与气质;没有真性情,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个性》
太俗则没有好作品,
辞藻堆砌却不能成文。
辞藻丰富难抵精神之个性。
万事以自然最好。
多一分俗气,
多一分稚嫩,
皆因太过雕琢而毁了意境。
平凡简单皆是美感。
附议:看来远观是倡导个性语言的。我很赞同。他本身的语言个性就是“平凡简单”。平凡,是不故作高深之状,而平易近人的那种明白易懂;简单,是在明白基础上的简约和精炼,这是诗性本身固有的要求。诚然,个性是指唯一的“这一个”。所以,看人家写的好,只可借鉴,不可模仿。我读过的具有个性风格的诗人有许多,他们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人文境界,绝不与别人相同。比如军旅诗人周承强、贵州女诗人白沙、辽西诗人穆桂荣、北疆诗人孔祥忠等等。
《辞藻的缺点》
语言在于自我的感觉,不在
于辞藻,华丽辞藻的堆砌,
好比老太太的遮羞布。
从现在起,让我看到世界的浮躁,
不,我不太喜欢。
顷刻间,一种拧巴的思想在心间,
无法把握的抒情,
暂时将世界淡忘。
说一句,寒酸的辞藻,
美丽的困惑,在你我的局里。
天空上有一行字,
那都是陌生的名字和文字。
我不想知道。
附议:我曾在网络上委婉批评一位写散文诗作者的作品,辞藻过分堆砌,以至于到了病句的程度。而通篇一点也体现不出情性,更不用说有什么诗旨,甚至给了我空洞无物的感觉。然而他很生气,两三个月不理我。但后来他一篇新作,改掉了这些毛病,我立刻写了一篇好评,就又复好如初了。
《一首内心的诗歌》
一首好诗只在记忆里,
一首诗歌拿出来就腐败了。
一首诗歌不是为了炫耀写给别人,
一首诗歌如果好,
应该在抽屉里,在某些人
的私下传递中。一首好的诗歌,
出现在一个腐败的刊物里。
就得低头,低头是一种本事,
也是一种委屈。收割了倔强的心,
偷走了那点内心的良知。
对于世界的恐怖如此而已。
附议:我在某个有关诗歌的会议上,得到了十余册的诗歌刊物和个人诗集。拿回来随手翻阅,除了一个写给儿童的儿童诗集,我几乎都不能足读。原来,那些好诗都被远观给说中了。在网络上,我天天看诗,但不是天天写学习心得或评论,因为点击得头昏眼花,也没有一首令我惊喜的啊。
五、关于在网络世界觅知音的新诗作
远观说“我渴望知音,因为一篇文章产生后,如果可以和读者达到共鸣,那就是我想做到的,如果遇见一个知音,那么你的创作其实就是成功。”
下面,是他最喜欢的三首诗歌,我愿意测试一下,我是不是他的知音呢?若是,那我们就是忘年交了,因为他现在二倍的年龄还要小我几岁呢;若不是,那就是根深蒂固的代沟所致了。
  
《我是一颗血的滴子》
  在夕阳下,我是一颗血的滴子,
  我接到人间最后的一位神的旨意,
  我没有向后退一步。
  为了今天,我早已在痛苦里苏醒,
  然后转世唤回人间的清醇。
  我是一颗血的滴子,
  假如我没有过于看重自己,
  那么我是有福的,
  我看见了人间最后一滴望眼欲穿的水,
  为了呵护它,
  我愿意牺牲我的情人和兄弟。
  我成了罪人,但是我是有福的。
  晨曦时,我路过郊野的那块空地,
  所有的人用眼睛注视着我,
  我再次告诉我自己,
  我会说他们绝对没有看我,
  为了手里草率的那滴血的滴子.
  我就是那颗血的滴子,
  但是上帝,我是有福的。
  因为这种稀罕的物件今天和我相依.
  我们站在了一起,
  我的沉痛在旷野上奔跑,
  然后我们活命,我是有福的。
我的理解: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滴无足轻重的血珠儿,滴落到哪儿都没人心痛的。这样的心情是痛苦的,毕竟作为青年作家或诗人都是很有胸襟的人。这如何会是幸福的呢(反语格的运用罢了)?或者说,人活一世,仅仅为了活命,那还有什么意义?这也侧面反映了现实社会还在加剧的深层次矛盾,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与反响。
  《看着你》
  我知道,山河变幻,
  那延绵的山脉,能听到
  我的脚步,那蜿蜒的河流,
  也能听见我的脚步。
  可亲爱的,我刚刚醒来,
  却已经看不见你,我感到
  彷徨。你化成了天上展翅
  飞翔的神鸟了,还是化成了
  三千年的古树。
  我知道这样的大地与
  我有些陌生。
  一百年间,我们都有了
  新的模样。不曾记起也不曾忆起。
  只是看着你,看着你。
  唯有白云能突显你的发髻。
  唯有蓝天,能知道我在想你。
我的理解:你的脚步,就是真性情的脚步,就是再造风雅的脚步——而你已经从骨子里融入大自然了,所以山川河流都能听见,而世俗的社会却不可能听见。而你寻找的,应是一个真正平等的自由自在的和谐的人文社会,但历史远远滞后于你的诗意理想,只能暂时委屈一下吧。
  《错过花季》
  花开前是花的淡季
  花开后是花的淡季
  花开的时候我不在那里
我的理解:花季是人生最美好的生命过程,所谓的“豆蔻年华,情窦初开”呀!何等美好——但你错过了。不过是个比喻,你在人生道路上,某个早晨或晚上突然在对某个方面有了飞跃的认识的时候,晃然大悟,一些很美好的机遇或人事,因为当时的蒙昧,而错过了。这点,我个人的经历是很可以与君共鸣的。
2014年国庆节于筑城观山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朋友.
收藏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