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ònghù:  mìmǎ:  zìdòng   wàngmì zhùcèzhùcè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chángjiànwèntíyǔjiědáchángjiànwèntíyǔjiědá   
sōusuǒsōusuǒ    chéngyuánlièbiǎochéngyuánlièbiǎo    chéngyuánzǔchéngyuánzǔ    zhàoxiāngbùzhàoxiāngbù 
 shùxíngzhùtíhéngdànyǎ
běiměifēng shǒuyè -> 评论鉴赏 Reviews fābiǎoxīntiè   huífùtièzǐ
揣着良知诗写(创作谈)
李静民
童生


zhùcèshíjiān: 2013-09-12
tièzǐ: 6

李静民běiměifēngwénjí
tièzǐfābiǎoyú: 2013-09-16 08:50:49    fābiǎozhùtí: 揣着良知诗写(创作谈) yǐnyòngbìnghuífù

揣着良知诗写(创作谈)

李静民

结缘于诗,无非是个性使然,也可说是对自己个性的一种放逐。我是个好静且热爱孤独的人,不喜热闹的娱乐及纷杂的环境。于是,在那个没有电脑与网络的时代,只有移情于阅读和诗写才能让自己的个性随心所欲。那时,年轻的我,眼前所见到的无非是小桥、流水、人家,而歌咏的也无非是她诗情画意中的美。对良知的认识,也只流于不做坏事不入污流。阅读似乎成了我那时惟一的快乐,我仿佛站在灰蒙蒙的水雾中寻觅光明,品味文字里被麻木的历史和经验,这让我重新获得认识,并同时获得了自我。我感觉书和诗正在包裹着我,自我不过是诗的元素,而且还充满着元素的活力!读诗就像和一个透明的灵魂进行神秘的交流,在诗的“神示”下获得感悟,还获得真理的“敞亮”,诗在勤勉地“去蔽”,存在栖居于诗!阅读让我义无返顾地成为诗的捍卫者,诗歌坚贞的守望者!
然而,风景的美丽不是人的美丽。随着阅读的深入,同时也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目睹了一些难见阳光有悖正义的人事,我才发现,原本被我歌唱的小桥、流水、人家并不是诗情画意的乐园。我发现桥边的草木被人任意蹂躏,河中的鱼族哀哀鸣泣,人家烟囱吐出的是火焰……我目睹的这些现状,正被一些人冠以艺术之名美化着、粉饰着。同时,在芸芸众生中,我目睹了一些君子人性扭曲的过程。他们将上帝布道时飞溅在脸上的唾沫作为荣耀,将其的脚垢作为此生的财富并向后代炫耀,却不知自己作为人身体内的一切坚质已改变原状,学会了哈腰走路,更改了血液的温度。触及到这些冰冷的内在后,我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良知,才理解了良知的真正内涵。我无法安宁,因为我的灵魂不允许我蒙上双眼歌唱。我知道,作为一个有骨有血的大写的人,无论是诗者还是其他,必须要有良知。面对那些至高而下的浊流,你可以是无奈者,可以是隐遁者,亦可是观望的沉默者,却不可是推波助澜者,不可用艺术加以冠名,更不可抛弃良知或哈腰断骨狺狺相随。
然而,身边总有一些熟知的人,渐渐地背叛了真正意义上的良知,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他们让自己诗意贫乏,诗心更改。面对他们,除了远离和沉默我无权指责,但他们成了我反思的原因。每当写到那些目睹、亲历的事件与人时,我的心会抽搐,我的灵魂会歇斯底里,恨不能抽骨为鞭取血为火,因为我看到了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人的人,正在以上帝的名义用各种手段蹂躏同类,那是一群患有软骨病不值得怜悯的人。这让我的思考有了更深一层的拓展,良知渐渐浮现于自己的灵魂。
我知道自己发现的仅是一个缩影,亲历的也仅是一个小点,而就在这个缩影和小点中,曾有多少蝗虫毁灭了春景,多少蝗卵正孕育其中。每每想此,我的灵魂便如烧似焚,让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暗泣中。可我能做什么,一个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一只被一口唾沫就能淹灭的蚂蚁。然而,血液与直立的骨质告诉我,将一切火焰燃于心中,把所有的话语言于诗中,让灵魂的血泪流于骨中,用一块净地插骨为峰,以血为水吧!于是,一次巨大的蜕变从这里开始,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从天堂到炼狱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将我诗写的内涵彻底换血,尤其是我诗写的风格,加之阅读面的窄小,思想不可能一下子成熟,这让我无法突破,无奈之中,只能返回原地,从头起步。于是,我便从自身或身边写起,用灵魂写,用良知写,写出灵魂的声音,写出心中的爱憎。
我很小就失去父亲,他英年早逝于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中,在我成长过程中,这是形成我孤癖、自封,甚至自卑的源头。这是一个时刻笼罩我整个少年时代的阴影。成年后,这种灾难与阴影成了我思考之一而进入了我的诗歌。父亲之前的祖祖辈辈都是渔夫,我目睹父亲的兄弟及他们的后代们,月升而出月落而归的生活,他们卑微与贫穷的日子,他们善良且美好的心境,他们不顾渔人忌讳救助溺水之童的义举,都让我对渔业和渔夫有感恩之情。他们虽为布衣,而在我心中,至今仍是大写之人。我为此创作了大量有关渔业和渔人的诗歌,并用自己的思考注入诗中。《人间词语》中的作品都是那个时候创作的,同时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抒情。
在我的理解中,抒情是诗者对灵魂的全部沉浸,抒情是一个幻像对另一个幻像的执着召唤,诗人摆脱不了抒情,海子说:“抒情是血”。抒情者一直在追寻民族的材料,制作共同的形象,人们执着地追寻着。就像萨福最终找到了古希腊最纯真的声音。有诗就有抒情。抒情也是对幻像的召唤和创造,但丁把维吉尔作为幻像,最后升华为整个罗马的灵魂,贝雅德成了他自己的幻像。歌德把浮士德作为幻像,最后升华为整个欧罗巴的灵魂。与大师相比,我的抒情是渺小的,但饱含了我灵魂及骨血中热烈的爱。无论是天地众生,江河湖海,草木物体,我都倾注了作为一个诗写者来自灵魂与内心的爱,尽管这片爱里布满痛心疾首的指责、鞭挞,但这都源于爱。同样,这种爱超越了个体的范畴,蔓延到诗中各个领域,且带有一种中性的色彩,不是清幽素淡而是浓墨重彩的惆怅的感伤的掷地有声的爱。当然这种爱都是我一厢情愿的,犹如空气拥抱人类,人类却从未察觉。这种爱中,流淌着我汩汩的良知。
有人曾戏言我的诗歌与我的性别、性情相悖,不应该抹杀性别具备的天赋。而我并不为然,更无需争辩。我深知自己并非是那种匍匐在桃金娘树下一味风花雪夜的女子。人的一生,要爱的面积辽阔博大,良知不允许我驻足于某个点上。如果这样,对于我来说何言良知,何言为人,更无法继续诗写。因为,我深知性别是注定的,但良知却与此无关。一旦抓住了某个诗写主题,是良知而不是性别让我看见了众多与主题有关的各种幻象。无论任何诗写物,它们都会以人的形象与情感抓住我的良知,喜怒哀乐的音容笑貌,时刻牵动着我的心绪,无法驱除,让我与他们同悲同喜同生共死。我每一首诗的成功,往往都是我良知与爱的体现。
从1990年代初到中期,我的诗歌以自己独特的抒情和思想内涵,在各种诗刊杂志全方位铺开,也备受关注,但我认为这对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开始对诗歌的思想内涵与创作方向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源于我从各种民刊上读到大量的优秀诗歌,这些诗歌给我的震撼力不亚于帕斯的《太阳石》和金斯堡的《嚎叫》,以及《恶之花》中的一些诗歌,我感受到了自己阅读面的狭窄和知识的贫乏,于是,我决定让自己的阅读来一次换血。我的老师石光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动“整体主义”诗歌运动的主要诗人之一)为我开了数十张读书单,从这些书单中我认识了自己知识的贫乏,于是,我开始大量地阅读,而不是仅仅选择自己偏爱的抒情作品。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和汲取、冶炼,我的诗写有了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向与诗写方式。
那时的中国诗坛,喧嚣繁盛,旗帜林立,诗歌革命之风渐劲,大量民刊上的优秀诗歌,以电闪雷鸣般的声音与姿态,覆盖了以往的诗坛。这让我看到无数的诗人都在用自己的良知诗写着,这让我彻底地成为诗歌的追随者,同时也为自己择定了诗写方向。然而到了末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物质以不可抗拒之力轻松毁灭了绝大多数诗爱者和诗人的理想宫殿,不少诗人不再做缪斯女神的信徒,跟随瞀目的物质和黄金奔跑,诗人堕落了,诗堕落了,诗歌精神更改了,诗坛被时髦、流行、流派纷呈所替代,民刊上让我推崇的优秀诗歌和诗人,随着气候的影响,似乎步调一致地被渲染上这种疾病,不痛不痒随波逐流地诗着、歌着、徘徊着……他们在为自己写诗,心中装的无非是名与利,这让我伤感、痛心、愤怒,甚至有些歇斯底里地在心中呐喊:诗人何在,良知何在?!
大痛大怒之后,我决定避离诗坛,站在诗坛之外冷静地思考,痛苦地创作,写自己灵魂的声音和精神历程,写“众生”之吁请,用带血的声音歌唱着,不张扬、不狂躁,以沉着的抒写语言和气势恢宏的意象,营构我血液中站立的神话。的确,我似乎在自己的诗歌里自弹自唱,用自己的思考将一种景象揭示得更为清晰,任时间累积的沙石集聚于内心,忍受愤怒的烈焰将我炙烤。同时也试图想用自己的思考和诗写方式去颠覆当下的诗歌气候,去颠覆流行、流派和时髦。当然避离诗坛,并不是说我远离了诗歌,我的热爱依然,我的创作依在,只是让自己与诗坛隔绝,不愿去随波逐流,更不愿为诗坛的一席之地扼杀自己的人格和良知。在这种毅然绝然中,同时为了生存,在朋友的提议下办了一个家庭作文培训班。孩子们如歌般的心灵,如诗般的眼睛,充满美好的幻想,给我带来许多震撼,同时我也常常感慨,他们所想所说所赞美的,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正在渐渐缺失。思考之余,我为自己无法给予或挽回而难过,同时,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从“从小见大”的古语中,我看到了令人担忧的人性现象。这个现象同时也进入我的诗歌中,成为我创作的题材之一,每每在诗中写到他们时,痛心的泪水会浸湿诗稿。
我的诗歌中承载了大量的意象,且赋予了宗教的色彩,这完全是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缘故,我用人性和理性两大标尺衡量现实,终无法对其进行完全的审判,只能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独立于现实的人间。我想用我的诗句敲醒现代物质人麻木的神经,用自己的思想呼唤一些死亡或正在死亡的东西,用自己的良知揭示或鞭挞一种丑陋的存在。我知道,这是一个诗写者应有的责任,当然这种责任谁也没有命定我,但作为人应有的良知我义不容辞。每当我诗写时,眼前和脑海里便有许多幻象呈现,他们是今人与古人,生者与死者,更是灭绝或正在灭绝的物种或是随处可见的植物、静物及动物,他们用自己的身世告诉我这个世界的曾经与未来,于是在我诗中便有了承载大地的总体意象,这种意象追随着我,让我无法驱除。
十几年来我远离诗坛,更疏于网络,拒绝过多的应酬和交际,拒绝庸俗的喧嚣,在日常状态中总是保持一种沉潜、宁静、闲适的心态,较多的是沉浸在诗的弥想中。从不去为诗而诗,不去逐潮,也不像当下一些浮躁的诗人一样一味玩技巧、玩表达,写生活琐屑,哗众取宠。原因是我不愿让自己因眼花缭乱而影响已择定的诗路方向,我认为创作需要孤独更需要孤立,它不是赶集,并不因谁叫嚣最响而成为主角,诗坛更需要颠覆者,冲击一下歌舞升平的表象气候,尽管这些冲击对庞大的诗坛没有任何效果,但作为一个诗写者能坚持自己的个性与良知创作,本身就是效果。 这个时代的诗歌现场由于与气候有关,许多颠覆者都不在场,我何必去凑热闹,还是坚守自己灵魂的净地,想自己心中愿想的事,写自己心中愿写的诗,其他违心的一切我无法背叛自己的良知,哪怕是含泪而歌,戴镣铐蹈舞。
《苍天在上》、《众生之惑》就是我避离诗坛十年后的成果。收入了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近年的部分诗作,其诗作的叙事、抒情、思辩、结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可当作一部有着中心主题的长篇抒情诗去阅读。我用自己的抒情方式诠释了痛苦、奋争、灵魂的归宿、忏悔、死亡、刑罚等作为存在的生命的诸多元素。在揭示诗性的同时也在启示众生,从而用带血的笔将浮世中的爱恨情仇等诸多情愫作了刻画,洋溢着我作为人的母性之爱,良知之爱。
这两本诗集,是我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历程,我大规模地借助诗歌元素和现代诗歌表现技法,用独特的抒情方式,甚至碎片,表达我对苦难的深度关怀,对当下人命运和诗歌命运的人文关怀。也是一部揭示现代人心灵的新神话体抒情诗,用思想和思考的意象展示了现代人生存的状况与心态,同时也揭示了作为生命的无奈与卑琐。透过诗歌话语背后的侠气,让读者有所振奋。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世界,我渴望自己的诗是一缕明丽的阳光,捻亮“众生”阴暗潮湿的心灵。罗曼•罗兰在100年前呼吁:“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明丽的阳光是我们需要的,自由的空气和英雄的气息也是我们需要的。
在出书之前,我将这些诗稿整理打印好后从不示人,直到丈夫楚子准备为我出书时,我才厚着脸皮找到从未交流过的诗坛大师彭燕郊老师,渴望他能为我的书写几行评语。彭老师看了我的诗后当即应允,并用两个月时间为我的书写下了近七千言的《我们向往什么?追求什么?》的序,远在故乡的诗人、诗评家沈泽宜教授,也不顾年老体弱为我的书写了万言的《英风侠气,忧患深沉》、《知更鸟的忧患与警示》两篇评论,他们一致地肯定了我的诗写方式和思考方向。
从这个时候起,我感到我的颠覆至少没有白费心机,因为在我的诗中,没有那种小女人情调,更没有谑戏的成份,而是带着沉重的使命感正气盎然地吟唱着,使字里行间贯满精气,那是一种昂扬的诗歌精神,犹如豪士挥舞宝剑闪烁的锋刃之光,给人以视觉冲击,给人以灵魂震撼。这是当代诗歌所缺失的。正因为我用自己的思考与良知诗写的这些作品,才让这两位老诗人感到了震惊,因为他们无法相信这些诗作出自我这个弱女子之手。书出版后,在彭老师的建议和参与下,为我的书开了作品研讨会,从一些教授、学者和诗歌研究者、诗歌创作者的发言中,我感到自己并没有顺流而行,而是流行、流派、时髦诗坛上的叛逆者,当然这种自诩换来的褒与贬,对于我来说已不重要,甚至对自己是否在线于诗坛从不上心。因为作为一个真正的诗写者,不应该违逆所想所思的心灵,更要将一种使命与良知自觉承担起来,为博一席之地而更改骨质或含泪歌唱的方式,对于我,直立的人格和良知不允许。
不管我诗写的作品在读者眼中是优是劣,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在数学概念里是相等的,当然我并不是需要概念里的数字,而是需要颠覆的效果。因为诗写者永远是歌者,神灵的歌者,众生的歌者,良知的歌者,人类悲剧和理想的歌者。诗者是人类灵魂幽暗深处的光亮,是人的灵魂代言者。虽然“文化霸权”依然横行,且越来越庸俗狭隘的利己主义成为日常状态的今天,在物质大规模统治人麻木人腐败人的今天,良知往往被邪祟所掩蔽,个人的欲望空前膨胀甚至掩埋一切,作为一位自觉的诗写者,我坚守自己沌洁的诗心,从不苟同于任何一种嘈杂的声音,不屈服任何一种诗学,我始终保持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用自己独立的生命体验,诗写自己不昧良知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
李静民,浙江嘉兴人。
fǎnyèshǒu
yuèlǎnchéngyuánzīliào fāsòngsīrénliúyán 博客
山城子
榜眼


zhùcèshíjiān: 2007-05-23
tièzǐ: 4771
láizì: 中国贵州
山城子běiměifēngwénjí
tièzǐfābiǎoyú: 2013-09-17 22:57:47    fābiǎozhùtí: yǐnyòngbìnghuífù

光辉的诗写历程——学习!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fǎnyèshǒu
yuèlǎnchéngyuánzīliào fāsòngsīrénliúyán fāsòngdiànzǐyóujiàn 博客
博弈
榜眼


zhùcèshíjiān: 2006-12-21
tièzǐ: 4381
láizì: SFO
博弈běiměifēngwénjí
tièzǐfābiǎoyú: 2013-11-15 13:52:46    fābiǎozhùtí: yǐnyòngbìnghuífù

yǐnyòng:
作为一位自觉的诗写者,我坚守自己沌洁的诗心,从不苟同于任何一种嘈杂的声音,不屈服任何一种诗学,我始终保持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用自己独立的生命体验,诗写自己不昧良知的诗歌。


好!

多經多歷,還要能放空才行。
“外面都是騙人的”--我的丈母娘的一句名言。
比起我說的“學校都是騙人的”更警世。

真不真,自己知道,也最難。當最真的時候,通常也就放空了。
(可以接受的模糊,最真等於真,沒有比較級或最高級)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fǎnyèshǒu
yuèlǎnchéngyuánzīliào fāsòngsīrénliúyán fāsòngdiànzǐyóujiàn 博客 liúlǎnfābiǎozhědezhùyè
cóngyǐqiándetièzǐkāishǐxiǎnshì:   
biǎoqíngtúàn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gèngduōbiǎoqíngtúàn
1yè/gòng1yè           yuèdúshàngyīgèzhùtí yuèdúxiàyīgèzhùtí    
běiměifēng shǒuyè -> 评论鉴赏 Reviews    fābiǎoxīntiè   huífùtièzǐ
tiàodào: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