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楓 首頁
   北美文学网 | 移民园地 | 皮皮金工作室 | 漂木藝術家協會 | 诗海 | 乐岛
"华河杯"2007中外华文诗歌联赛暨华文民间报刊联展于2007年元旦正式开始。终评委:洛夫、非马、巫逖、谢冕、高平、向明、痖弦、陈铭华,Lorna Crozier写英文评语。 本次比赛得到上海华河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芳先生的大力赞助。
  
 常見問題與解答常見問題與解答   搜索搜索   成員列錶成員列錶   成員組成員組   註册註册  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查看留言查看留言   登陸登陸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聞博客新聞   照相簿照相簿 
英文版 双语版 中文版
诗词字典 Dict 格律检验 Check 诗词搜索 Search 音乐频道 Music

北美楓 首頁 -> 谈古论今 發錶新帖   回復帖子
传统诗词语言的音乐美
老山
秀才


註册時間: 2007-05-05
帖子: 319

老山北美楓文集
帖子發錶於: 2011-01-24 20:30:39    發錶主題: 传统诗词语言的音乐美 引用並回復

传统诗词语言的音乐美
老山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和非诗歌语言的主要分界线。诗歌来源于“乐”,和音乐是同源同体,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以后,才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尽管如此,诗和乐仍然存在着血脉相通的音乐元素。正是这个原因,才有对传统诗词语言音乐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在艺术领域中,有绘画、舞蹈、书法、音乐、诗歌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绘画、舞蹈、书法属于视觉的空间艺术,音乐和诗歌则属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对于音乐和诗歌,人们只能通过听觉才能感受到它的美的存在,即使是不发声,人们在默读诗文、默唱乐谱时,大脑中所呈现的也是声音的听觉表象。比如一首诗是否合韵,是否合律,是否有节奏感等等,不是通过视觉而是通过听觉才能判断出来的。因为诗文是语言,“语言的交际作用是通过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来实现的。这种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唯有听觉才能感受到语音,因此,诗歌与音乐一样,属于听觉艺术。与此同时,语言和音乐都是在时间的流程中进行的,它们的美也是在时间的流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二者又都是“时间”的艺术。在这个共同的“时间”流程中,人们终于发现诗词和音乐有相通的美的要素。音乐有节奏、调式和旋律三大要素,而诗歌也正好有与此相对应的三大要素,即节奏、韵式和旋律。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我国传统诗词语言的音乐魅力。

一、古典诗词的节奏美
音乐的节奏是音的长短、快慢、强弱,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它是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音乐节奏的最基本的时值单位是“拍”,它表现音的长短、快慢和强弱,当它和其它的“拍”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时,就形成“拍子”,如二拍子为强、弱两拍组成;三拍子为强、弱、弱三拍组成。为了标明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中间便用小节线加以划分。拍子的反复出现形成“节拍”,节奏便是在一系列“节拍”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音的轻重缓急按一定规律所出现的变化运动,其作用在于能给音乐鲜明的性格。
传统诗词节奏的形成和音乐节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原理。
音步是形成传统诗词节奏的基础。音步也叫音组、音尺、顿歇。它相当于乐曲中的“拍”。传统诗词是两个音节(两个字)或一个音节(一个字)构成一个音步。三言句一句有两个音步(如: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四言句一句也是两个音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句一句有三个音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七言句一句则有四个音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如上所述,诗词是时间的艺术,我们在朗读中,如果是一个音步经历一拍的时值,那么三言句和四言句都是两拍,五言句为三拍,七言句则为四拍。这样,音步便成为诗词节奏的最基本的时值单位。
但是,要进一步理出诗词语言的节奏还必需用“半逗律”来划分节奏单位。不论五言诗还是七言诗,也不论是古体诗还是格律诗,每一句都可以分成前半句和后半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声音节奏和意义节奏是统一的,这就称为“半逗律”。五言一般为二三式,即前半句为两个音节,后半句为三个音节,(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七言一般为四三式,即前半句为四个音节,后半句为三个音节(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后半句的三个音节有两种格式,一是一二式,如采/芙蓉,多/芳草;二是二一式,如三两/枝。这是我国传统诗词句式的基本格式。这一“半逗”格式,对诗词语言节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诵读诗句时,在前后半句之间一般会增加停顿或增加末字的时值,这便会在每个半句之后形成一个“大顿”,而在半句之内的音步之间则会形成“小顿”。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诗句的前后半句的大体节奏来确定一首诗的节拍,即几拍为一个节奏单位,它相当于乐谱中的一小节。
下面我们举例看一看《清明》一诗的节奏是如何形成的:

清明 / 时节 | 雨 / 纷纷,

路上 / 行人 | 欲 / 断魂。

借问 / 酒家 | 何处 / 有 ,

牧童 / 遥指 | 杏花 / 村 。

上面的斜线“/”是划分音步的线。每个音步在时值上等同于乐曲的四分音符(一拍)。诗中雨、欲、有、村四个单音节词,在时值上为一拍,或为半拍再停顿半拍。竖线(|)是句逗线,表示两个半句中的停顿,与乐曲中划分拍子的小节线相同。由此,我们便可明显地看出,这首七绝每两个音步为一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是两拍,用音乐术语讲就是“四二拍子”,也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叫作“二拍子”。全诗一共有八个小节,即八个“二拍子”,当我们诵读全诗时,就意味着从第一个“二拍子”,到下一个“二拍子”,全诗都是“二拍子”的重复,这种同一拍子的反复出现,便形成了“节拍”。这里必须说明,传统诗词“节拍”的基础是由汉字组成的音步,而汉字有平仄之分,声调又有长短之别,加上在诵读时语调上的抑扬轻重,就形成了小节内两个音步的强度和长度的不同。这种不同强度和不同长度的声音“合乎规律的交替出现”,就形成了诗词的节奏。
对于五言诗和七言诗来说,它们每句的音步数量是固定且整齐的,然而,词和曲的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于它们的句子长短不一,每个句子的音步就不可能是整齐的。但是仍然符合“半逗律”。比如白居易所作《长相思》的上片:

汴水 / 流 ︱ 泗水 / 流

流到 / 瓜洲 ︱ 古渡 / 头

吴山 ︱ 点点 / 愁

中间既有三字句,又有五字句和七字句,音步是不相等的。又比如柳永《八声甘州》的起句:

对 ︱ 潇潇 / 暮雨 ︱ 洒 / 江天
一番 ︱ 洗 / 清秋

既有八字句,又有五字句。它们的音步也是不相等的。但是,从上面的音步线(/)和句逗线(︱)的划分来看,其音节和音步的组合都是符合“半逗律”要求的。这种音步的不整齐,反而使语言的节奏在运动变化中显得曲折、灵活和丰富,加上“韵”所造成的音调和谐,更能给人以节奏美的感受。正如“我思无邪”先生说的:“一篇诗歌的诗句如果都是用的半句合拍这样的长短句组合,节奏就应该是合拍的,我们以此来作诗应该是非常自由且和谐的”(《诗歌的节拍初探》)。
其实,节奏美是我国传统诗词的最具魅力的特色,它不仅存在于格律诗中,还存在于两言、四言 、骚体、古风、及宋词元曲中,只是在不同的体裁中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此外,节奏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是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孙逐明先生在他的研究中,将传统诗词的节奏变化归为三个类型,(一)节奏重复型;(二)节奏变化重复型;(三)节奏变化型。包括格律诗在内的齐言诗基本上属于“节奏重复型”;七言古风属于“节奏变化重复型”;词和曲其中有的属于“节奏变化重复型”, 有的则属于“节奏变化型”。总之,节奏是变化发展的,它的发展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音乐中的节奏如此,诗词中的节奏也不例外。

二、古典诗词的韵式美
韵式就是押韵的方式。传统诗词中的韵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句尾韵、句中韵、句句韵、隔句韵,隔句韵所隔句数也是多种多样的。不管韵式如何多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有规则地配置在诗词中,使它们经过一定的距离间隔之后,反复呈现出来。
英俄的诗韵一般押在句首和句尾,我国古典诗词的韵基本上是押在句尾,所以习惯上称为“韵脚”。“无韵不成诗”,足见押韵的重要性。韵在诗词中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加强诗词的音乐效果。韵的音乐功能表现在:
(一) 给诗词带来同声相应和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这一音乐效果是由韵的基本条件引起的,韵的基本条件是:①韵母相同或相近。因为韵母相同或相近才可以产生“同声”的感觉;②两韵之间必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没有一定的距离就不可能出现前呼后应的效果。所以古人云;“同声相应谓之韵”(刘勰《文心雕龙•声律》)。韵经过一定的间隔再现一次,再经过一定间隔又重现一次,经过多次的重现,就出现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种同声相应和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给人们带来心理的愉悦。因为在诵读诗词时,当我们第一次感受到“同声相应”时,就很自然地预料着下一次的到来,经历一定的间隔后果真到来了,而且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字,既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这种期待和满足,无疑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其实,“诗歌中的韵和音乐中的再现颇有几分相像”(王力)。在音乐中,再现属于重复的一种。重复可分为“完全不变”的重复和“带有某些因素变化”的重复两种。诗词在用韵时,为了求得同声相应和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把这两种重复运用得惟妙惟肖。
押韵从严格意义上讲,韵脚都是“同韵母”的字,如果用了不同韵母的字则叫“出韵”(转韵除外),这是不允许的。这种千遍一律的“同韵母”的重复叫“完全不变”的重复,如果没有这种“完全不变”的重复就不存在押韵。但是韵脚字韵母相同,其声母必须相异,如果韵脚字既同韵母,又同声母,而且是相同的字就叫做“重韵”,这是作诗的大忌。这种韵母相同声母必须相异的重复叫“带有某些因素变化”的重复。韵脚字既相同又相异的情况叫“相似”,在用韵上, “相似”的再现,既避免了音响效果的单调乏味,又带来了生动新颖的快感,这既是音乐美的要求 ,也是诗词美的要求 。
(二)韵把分散的音节整体化,给人以稳定的感觉。
诗词韵式相当于音乐的“调式”。 什么是调式?在乐曲中,几个音按照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联成一个体系,并且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这个体系就叫调式。调式把散乱的乐句组织成有机的艺术整体,是乐曲的组织基础。在这个体系中有的音是稳定级音,起主要作用;有的是不稳定级音,起辅助作用。
现在,我们再来看诗词的韵式。韵一般出现在句尾,是因为这个位置很显要,句尾是一个大顿,停顿时间长,把韵放在这个位置上,韵的音乐效果便显得更加突出。加上韵在这个位置上的反复出现,会很自然地成为声音的重点,所以韵类似于调式中的“主音”。
传统诗词一般两句左右为一韵。五言诗两句(首句和对句)有十个音节,七言诗两句有十四个音节,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它的词义,只是从音节上看,是很杂乱的。但是,如果我们听两句便出现一个韵,再听两句又出现一个韵,便会觉得完整而有条理。如果我们又懂得词义和语意,那就更会觉得每一段(一韵为一段)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为什么?是因为韵的串联作用。韵在诗词中扮演着组织者的作用,它把分散的字词音节总合起来以形成整体。不论是诗,还是词,抑或是曲,大都是每当韵脚字出现后,必定有一个句号,它不仅标志着这一段落语意的完整性,还标志着语音进行到此的完整性。所以,我们在诵读传统诗词时,如果还没有读到韵的出现,就会有“这一句还没有完结”的感觉。
韵在诗词中还起着稳定阵脚的作用。上面我们谈到韵脚字相当曲调中的主音,由于它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它的反复出现,在诗词中成为最稳定的音,其它的音属于相对稳定或不稳定的音,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奠基石,就会有基础不牢、结构松散的感觉。正如沈德潜所说:“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故有看去极平,而断难移者,安稳故也。”
(三)韵可以加强诗词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在诗词中,我们把应该押韵的句尾字叫韵脚,把不应该押韵的邻句句尾字叫白脚。在韵脚和白脚上用字是很讲究的,如果韵脚用的是平声字(押平声韵),那么白脚一定要用仄声字;如果韵脚用的是仄声字(押仄声韵),那么白脚上一定要用平声字,也就是说它们在声调上必须相异、相对,目的是为了造成两种不同的音长和音强的对比。一首绝句有两对白脚、韵脚,律诗有四对白脚、韵脚,它们之间声音长短强弱有规律的交替便形成了节奏。所以,韵也是节奏的一种表现手段。韵的节奏和韵的回环往复又进一步丰富了升降起伏的旋律,所以,押韵可以加强诗词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三、古典诗词的旋律美
旋律就是音高在有组织、有规律的行进中,所形成的高低起伏的线条,它是音乐旋律主要的表现手段。这种“高低起伏的线条”在乐曲中叫“曲调线”,在诗词中叫“语调线”。
韦勒克•沃伦说:在诗歌中“旋律即语调线,它是由音高的序列决定的”(《文学理论》)。下面我们看一看音高在传统诗词中是如何构建语调线和旋律的。
大家知道,汉字是讲“声调”的,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阴、阳、上、去四声。这四声的声调,有高低升降的不同,可以用“五度”法分别标记其调值。即把字的音高分为“低、半低、 中、半高、高”五级, 即“1、2、3、4、5”五度。四声中的阴平为“高平调”,其发声的走向是5—5,它在最高的位置上发音后稍抬起,最后稍下降,首尾差别不大;阳平为中升调,其发声的走向是3—5,在中度位置上发音,逐渐上升,升到高度5,终点比阴平的起点还略高一点;上声为降升调,其发声的走向是2—1—4,起音比阳平的起头还低一些,稍下降,再升高,终点比阳平的还高一点;去声为“全降调”,其发声的走向是5—1,起头和阴平一样,再猛然下降到最低度。
以上四种不同的声调,就其发音的高低和走向的不同,音韵学家把它们分为两类:一是扬调,其音高上行到最高度5,其基本特点是频率高、声响大,属于高平调的阴平字和属于中升调的阳平字,都符合这一特点,统称平声字。二是抑调,其音高下行到最低度1,其基本特点是低沉远促,属于降升调的上声字和属于全降调的去声字,都符合这一特点,统称仄声字。其中上声2—1—4是上行音,为什么归到下行音这一类呢?这是因为在口语中因语流的音变,读上声字时发生了变调,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读出那个上行的尾巴4的音高 ,最后还是下行到了最低度1为止,而变成了低降调211,所以把它归类到了仄声。如此看来,“字分平仄”的实质,就是对四声“音分高低”“调有升降”的进一步概括。
虽然音高是构成诗词旋律的基本要素,但它必须按一定的美学规则组合,这一组合规则就是诗词曲的格律。格律也就是对不同音高的汉字进行音乐化组合的格式和规律。下面就以近体诗的格律为例,对音高是如何形成诗词的语调曲线,从而构建起旋律美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近体诗格律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平仄相间就是为了构建音步的高音和低音的相互交替,而高低音步的交替,必然带来声调的抑扬起伏。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句,有两个节奏,四个音步。四个音步中有两个高音音步和两个低音音步,它们相间以后出现了两起两伏(高—低︱高—低)。如果我们用线条表示,便是一个向前伸展的波状起伏线。这个在不同声调基础上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线叫“旋律波峰”,也就是“语调线”。
在一首格律诗中所表现的“旋律波峰”并未完结,还有“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平仄相对,是为了使起句和对句之间,音步的走向避免雷同,如果起句是由高音音步走向低音音步(平平—仄仄),那么对句就必须是由低音音步走向高音音步(仄仄—平平),如果对句又按起句作“原样重复”,在语调上就会显得单调。“平仄相粘”是同一个道理,因为没有“相粘”,下联音步的走向,就会和上联音步的走向作“原样重复”, 在语调上就会呆板。可见,“平仄相间”“平仄相对”和“平仄相粘”就是为了使语调更加多样丰富。对音步平仄的调理,也就是对音高的调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造抑扬起伏、圆转流畅的旋律美。
下面,我们任取一种七律格式用线条表示它的旋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词旋律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步。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每个音步的音高都由音步的“步尾字”决定,而“步尾字”只有平和仄两种情况,步尾字是平声的,叫“平音步”,它的音高最后为5 ;步尾字是仄声的,叫“仄音步”,它的音高最后为1 。那么,它们的交替,必然出现以下两种旋律;○1由“仄音步”到 “平音步”,即由1度上升到5 度,形成“上行旋律”;○2由“平音步”到 “仄音步”,即由5度下降到1度,形成“下行旋律”。而“上行旋律” 和“下行旋律”也就是音乐旋律的两种最基本的形态。可见,诗歌语调的曲折,与声音起伏的旋律是极其相似的,可以说语调的起伏,也就是旋律的起伏。
现在,我们简要地概括一下什么是传统诗词音乐美的问题。传统诗词的音乐美就是对不同声调的汉字音节,进行音乐化组合,打造出顿挫有序的节奏美、回环往复的韵辙美和抑扬起伏的旋律美。这是我们读传统诗词琅琅上口,易于记忆的重要原因。
对诗词音乐美的追求,人们经历了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在人类蒙昧时期,诗歌的音乐美是作为一种“天性”而存在,我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诗歌,要算是远古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首诗,不仅有了韵,而且有了节奏。到后来的诗经、离骚及古体诗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增强语言的音乐效果。齐梁时期,对汉字四声的发现,使人们能够在创作中自觉地运用声音的长短和高低,直到近体诗和宋词、元曲的出现,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声音模式,这一声音模式就是格律,格律的出现才真正完美地实现了诗词语音的音乐化组合。
但是作为诗,不仅有语言的声音,而且有语言的意义,不仅有音乐美,而且有意境美。
那么,我们如何去表达诗的音乐美和诗的意境美呢?在我国最为传统的方式就是“吟唱”。吟,就是吟诵;唱,就是歌唱。歌唱,人们比较熟悉,对吟诵比较陌生。在此,我们对吟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吟诵是几千年来我国文人雅士学习、鉴赏和创作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方法。杜甫的“诵诗浑游衍”,白居易的“歌吟终日如狂叟”以及后来的韩愈自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就是指的通过吟诵学习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孔颖达说“作诗必歌”,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杜甫说“新诗改摆自长吟”,李白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都是讲在创作中边吟诵边修改。吟诵这种方法一直流传到后代。
为什么历来我国的文人学子如此重视诗词吟诵呢?这是因为:
第一,吟诵能够充分地展示诗词的音韵美。如前所述,我国古典诗词创作对平仄格律及押韵的要求,使作品本身具有鲜明的节奏及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加上音乐的润色,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吟诵腔调,从而展示出诗词内在的音乐美。可见,诗词是音乐的语言,而吟诵则是语言的音乐。
第二,吟诵是一种情感的声音表达。当我们的心灵深入到了诗词作品之中,并为作品的情感所打动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吟起来,以抒发内心的情感,甚至会吟得得意忘形,摇头晃脑,这种情感的声音表达,便成为艺术体验和艺术享受的手段。
第三,通过吟诵所发出的声音可以外显诗词的声韵节奏,以鉴别平仄搭配是否得当,声调是否协调,音韵是否相和。如果吟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顺耳,就一定是某个地方违律跑调了。所以,吟诵便成为诗词创作中审音度韵的手段。
霍松林先生曾经说过“诗,特别是律诗绝句,既是看的,又是吟的、唱的,诉诸听觉的,律诗的那一套平仄体系,保证了声调轻重急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因此作律绝不能忽视平仄格律。”这段话说明了创作律绝和吟诵的相互关系,只有创作遵守了“平仄格律”,吟诵出来,在听觉上才会感到“音乐美”,反过来说,通过吟诵在听觉上感觉不到音乐美,就一定是在创作中“忽视”了“平仄格律”。
第四,吟诵可强化对诗词的记忆。我们要把诗词读熟,而且能背诵下来,当然可以通过反复看书默记,但是,如果不仅“看”,而且“吟”,就更容易“熟”了。那是因为,“看”是视觉刺激,“吟”出的声音是听觉刺激,在两种刺激的作用下,就比一种刺激的作用更强烈,更有效。何况吟诵是以声传情,动人心弦,加上诗词琅琅上口,更使人难以忘怀。
吟诵和传统诗词一样,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对这份文化遗产,人们渐渐陌生了,我国当代的吟诵大师、吟诵学研究专家陈少松先生曾经说过:“吟诵是祖国的一门绝学”,所谓“绝学”包含两层含义:“绝学者,独特之学问也”;“绝学者,面临失传危机之学问也”。 但是,在我国快要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日本的古诗词吟诵活动却兴盛起来,这使我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更有必要继承和弘扬自己的这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朗诵,相当吟诵中的“诵”,也是表达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的方式。它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多用于表演场合。虽然它不是传统的吟诵,但可以培养对语言词汇的体味能力,以及用普通话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因此在中小学中备受欢迎。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 李建英 谢泽滔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jinfeng
论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沈亚丹
用音乐理论审视汉语诗韵 邓国栋
诗歌押韵的发生及其音乐本质浅论 沈亚丹
平仄和格律 孙逐明
诗歌的节拍初探 我思无邪
林庚新诗格律理论批评 西渡
青涩的时代—汉诗音乐性原理研究 我思无邪
返頁首
閱覽成員資料 發送私人留言 博客 瀏覽發錶者的主頁
從以前的帖子開始顯示:   
錶情圖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錶情圖案
1頁/共1頁           閱讀上一個主題 閱讀下一個主題    
北美楓 首頁 -> 谈古论今    發錶新帖   回復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