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谈古论今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古文尚书》不是伪书
巴九公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7-29
帖子: 94
来自: 中国
巴九公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10-30 20:22:19    发表主题: 《古文尚书》不是伪书 引用并回复

《古文尚书》不是伪书

  《书经》或者《尙书》,是六经之一,为儒学重要典籍。秦始皇34年戊子(前213),下令焚书,先秦典籍,多化灰蝶。其中对《诗》《书》处置最为苛酷。秦亡后,百家典籍相继复出,唯《尙书》面世最晚,曲折最多,“命运”最为坎坷。晋东迁,有所谓《古文尙书》亡佚之事,复有梅赜(颐)献《书》之举;至南宋,吴棫、朱熹始疑其伪,元之吴澄、明之梅鷟继称其伪,清阎若璩作《古文尙书疏证》,举一百二十八例,证其伪作;清丁晏作《尙书余论》,定其出魏王肃之手,近世今文经学家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亦疑其伪造,《古文尙书》为伪书,几成定谳。近年众多学人力攻“伪”说,余亦以为“伪”说大谬不然。 
  史称秦博士济南人伏胜(字子贱),于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将《尚书》藏于屋壁中,入汉后,搜求遗书,仅得二十九篇。伏以此二十九篇书教于齐鲁间。至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时,始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学。伏生此时已九十余岁,目盲手颤,口音含混,《汉书•儒林传》注引卫宏《书古文训旨•序》说伏生其时“老不能言,言不可晓也”,只能由其女通传口授。
其所著录,乃用汉隶写成,是为今文《尚书》;后存二十八篇,复得《泰誓》,又为二十九篇。
  伏生壁书,为古文?今文?当为古文。伏生⿑人,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始灭⿑,统一全国。此年始,秦王政始称始皇帝,伏生当于此年或稍后入秦,无论秦有无《尚书》,或用何种文字写成,伏生携入秦者,必是东土文字,即用蝌蚪古文写成之《书》,他只熟悉这种文字,即使入秦后从头学习秦文,也必带古文《书》,以便参照学习。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下令焚书,坑杀四百余诸生于咸阳,伏生当于是年逃回济南,此时焚书令已颁,挟书之律当已执行,带大量竹简逃回济南,一不方便,二冒风险,可以认为伏生未㩗带今文(小篆或秦隶)《书》回济南,其藏入壁者,当是入秦前留下之古文《书》。
晁错颖川人,听齐方言有困难,大概有十之二三听不懂,只“以其意属读而已”。“以其意属读”说明其所读当是东土文字,若为秦文隶、篆,晁错等直录伏生《书》可也,至少不会读也读不下去,所谓意,或者文意,或者会伏女口语之意。这样录出之文质量不会很高,所以未能列入学官。故伏生所传《书》与孔壁所出《书》,孔安国所献《书》均为东土虫书本,伏生齐人,齐鲁相距咫尺,故伏生本、孔壁本、安国所献本应是同一版本《尚书》,晁错用今文书写,故称今文《书》。
  汉武帝刘彻(前141-前87年在位)时,鲁恭王拆孔子旧宅扩建宫室,在夹壁中发现多种典籍,《尙书》在其中,全用东土文字写成,是为《古文尙书》。
  从伏生学尚书者,还有汉之名人孔安国。安国为孔子后裔,以治《尙书》为汉武帝博士,官至谏大夫,临淮太守,司马迁曾从孔安国问故。《汉书•艺文志》载其献《古文尙书》事。
孔安国所献之《书》,或非孔壁原件,其内容则与孔壁出者一致。许慎《说文解字》祡字条:“祡:烧柴尞祭天也。虞书曰:‘至于岱宗,祡。’????:古文祡,从隋省。”段注:“许自序称《书》孔氏,知《古文尙书》作祡,不从木作柴也。”《书》孔氏即孔安国所献《古文尙书》。段注又谓:“既称《古文尙书》作祡矣,何以言壁中作????也?凡汉人云《古文尙书》,犹言古本《尙书》,以别于夏侯(胜,其子建)、欧阳(高)《尙书》。如祡字壁中简作????,孔安国以今文读之,知????即小篆祡字,改从小篆作祡是。”“孔氏《古文尚书》,出于壁中云尔,不必仍皆壁中字形也。”
  有三㸃值得注意,一、许慎称《书》孔氏,则至迟在东汉许慎时,孔献古文《尙书》已经流行。二、“壁中简作????,孔安国以今文读之,知????为小篆祡字。”即孔安国能读蝌蚪古文,并以今文(汉隶)读,“翻写”了古文《尙书》,同时否定了“壁书”文字无人能识的说法。三、“孔氏古文《尙书》,出于壁中云尔,不必仍皆壁中字形也。”段之说法很正确,壁书出世后,后儒必定用今文抄写,以广流传,因其原为蝌蚪文书写,故仍称《古文尙书》,后人言今、古,指其版本,非言字体。
  后世所谓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亦指所研究经文之版本,不在于一用隶书,一用虫书书写。
从东汉许慎引用《古文尙书》字例看,以今文抄写之古《书》一定在学者中广为流传,后人(直至魏晋)所说之《尙书》或《古文尙书》,皆指用今文书写之壁书,或孔安国所献之书,因为壁书中既然包含今《书》中之所有篇目,且从无人指出古《书》中之今《书》篇目,与今《书》中文字上有何重大差异,文字确有差异,下面将会看到。前已论证,伏《书》与孔《书》均来自同一版本。东汉古文经学兴盛,无必要仍分今、古,至少古文经学家所称之《尙书》,就是古本尙书。
  东汉灵帝熹平四(176)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主持其事,由蔡邕书丹,刻《六经》文字于石碑,立洛阳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因其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书刻,故称三体石经。所刻之《书》当是古《书》,史称《尙书》用欧阳、大小夏侯二家异文刻于校记里,而伏生所传今文本已亡佚。此段记载可作这様觧读,一、古文《尙书》为经文主体。二、将欧阳与夏侯《书》差异处刻于校记,这种差异或与当年晁错抄写《尚书》以意属读有关。三、从“伏生所传今文本已亡”看,所刻当是古文《尙书》,伏《书》不再单刊。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欧阳,大、小夏侯所传书之源头问题,除伏生书,即晁错所录书,数传至欧阳等,看不到别的源头。
  史称碑初立之时,观瞻者,摩写者,车乘日千余辆。摩写者必写《尙书》,据此推断,从熹平石经抄录古文《书》者,不下数千家,此数千古文《尙书》,必定流传民间。
曹魏齐王芳正始中,邯郸淳用古文、小篆、汉隶刻写经文,立于汉碑西,中有《尙书》,亦称三体石经;石经所刻古文一体,是用东汉末人们想象的蝌蚪文写成,不是先秦真正古文。但却反映了由汉及魏古文《尙书》面貌,熹平石经尙在,不过六七十年又新立石经,也许正是熹平石经犹有不足,例如,或许新刻《尚书》古文一体,将熹平石经欧阳、夏侯二书与古文经差异处完全删除。若正始石经与熹平石经完全一样,实在没有必要再立,至少无必要在熹平石经之西侧更立正始石经。虽然三国分立,正始石经不及熹平石经传播广远,但在魏及后继晋境内,仍会广为流传。除两通石经,两汉以来,读、传、习、注古文《尙书》者不少,特别东汉以来,如卫宏从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尙书》,并着有《尙书训旨》。贾逵习《古文尙书》,史称其一生所著经传训诂及论难百余万言。许慎从贾逵受古学,其主要著述《说文觧字》包含古文《书》中许多资料,足见许深黯古文《书》。马融注《尙书》等典籍十余种。蔡邕等着《五经》传记,自着《尙书章句》等,虽未明说其为古文今文,但今文立三家之学,已有定本,何须再注?其《尙书章句》当是古文《书》章句。郑玄从张恭祖学《古文尙书》,从马融学古文经,遭党锢之祸,闭门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釆今文经学,遍注包括《尙书》在内之羣经,王肃注《尙书》等。这些著述,一定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开去。
  到此为止,虽然古文《尙书》面世以来,最初因大多数人不识蝌蚪古文而被冷落,因巫蛊事未立学官,因王莽末天下大亂弃置不问,东汉末终算走出低谷,成为显学。
  学界习称:古《书》魏、晋时唯秘府有之,至永嘉之乱亡佚。东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亦作頣)奏献汉孔安国作传之《古文尙书》,比今文多二十五篇。唐孔颖达作疏,即今《十三经》中之《书经》。至宋,朱熹、吴棫始疑其为伪作,清阎若璩作《古文尙书疏证》,列举一百二十八例,证其伪作;清丁晏作《尙书余论》,定其出于魏王肃之手,近代今文经学家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亦疑其为伪造。
  又有人以为“伪造”者为郑冲,《太平御覧》卷609引《尙书正义》:“至魏晋之际,荥阳郑冲于私人间得而传之,独未施行,东晋梅赜奏上,始列于学官,此则古文也。”还有人认为《尙书》经过两次伪作:一次为王肃,一次为郑冲。陈梦家先生在其《古文尙书作者考》中又认为是东晋孔安国着。
  笔者以为:古文《尙书》亡佚不可信,伪造不可能。
  一、亡佚不可信:“古《书》魏晋时唯秘府有之”便大不可信。前已指出,正始石经于魏齐王芳时立于太学,石经中包括古文《尙书》,曹芳在位,已是魏之中晚期,终西晋之世,熹平、正始两石经未被毁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两通石经,百余年间朝夕立于斯,古《书》魏、晋时何曾只藏秘府?三国魏人王肃尙在为古文《书》作注,这些注释及摩写石经之文,包括前人注释及摩写石经之文,必大量留存民间,魏、晋间无挟书之禁,搜书之律,更无焚书之举,无论正史稗官,从未著录魏、晋有收缴古文《尙书》之事,且魏、晋收缴古《书》何为?既未收缴,亦未焚烧,何以只能秘府有之?“唯秘府有之”之论如何得出?作过全国暜查?民间古《书》都到哪里去了?永嘉之乱,晋氏东迁,秘府所藏书籍散失,絶不只古《书》,别的书既未因秘府藏书散失絶版,古《书》断无独失之理!如果说《古文尙书》专指蝌蚪古文所写之《书》,此说尙可成立,因为鲁恭王出壁《书》,孔安国献《书》,至此已四百余年,今文所写古《书》早已通行,蝌蚪文少有人能认识,民间乃至士夫,家中不再保存虫《书》,在情理中,但虫文古《书》散失,不等于《古文尙书》散失。
  以秦火之烈,秦令之严,秦法之酷,入汉之后,不断有人献书,单《古文尙书》,除鲁恭王献、还有孔安国献,河间献王献,河内女子献,杜林献。东汉而后,蔡侯纸广泛运用,汉隶书写比虫书更容易,汉晋以来读书人远比七国对峙时多,何以无一人献《古文尙书》?这只能说明民间所存之《古文尙书》,应当称为《尙书》,与“梅赜所献之书”,或许是虫书,内容完全一致。此节下面还要讨论。
  梅赜《晋书》无传,更不载其献书之事,其名仅见于《世说新语•方正》第五,是否史有其人,献书其事,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二、伪造不可能:清人丁晏着《尙书余论》,认为今之《古文尙书》为魏人王肃伪作。
  王肃(195--256),郯人,王朗子,字子雍,仕魏,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善贾逵、马融之学,称其为与郑玄争胜,作《圣证论》,专攻郑玄,并伪托孔安国《尙书传》《论语》《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以佐其说。王肃女为魏权臣司马昭之妇,其子司马炎为晋开国主。称其伪托孔安国为《尙书》作传,或可能;称其伪造《孔子家语》,可能;伪造《古文尙书》则絶不可能。
  第一、肃主要活动在建安时期及魏文帝、明帝两朝,古《书》至此已流通近四百年,儒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取得独尊地位;五经为儒学重要典籍,东汉末古文经学取得压倒性成功,古《书》尤为研究重㸃,且熹平石经尙在、正始石经也在其生前刊出,曹魏朝中,才士云集、建安七子,何晏、嵇、阮等,博学能文,王肃伪作,能瞒天下耳目?他应当知道张霸伪造古文《尙书》的故事,即使伪托孔氏作传,也会有人指证其非。除非预见到其外孙司马炎要当晋武帝,接着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其后人大遭杀戮,接着晋室东迁,秘府所藏之古《书》散佚,其外重孙晋元帝司马睿要将其伪作立于学官。他的伪作才真该藏之秘府,否则,等待他的是贻笑天下。
  第二、何以只造古《书》?前已论及,古、今《书》早已合于一体,此外,《诗》《礼》《乐》《易》《春秋》都在可造之列,或局部或全书,如同其造《书》。
  第三、王肃伪造古文《尙书》何为?有人称其为攻郑玄及郑学。此說不通之甚,要反对郑氏学,只能就其著述发难,伪造古《书》,古《书》存时,自取其辱;古《书》不存,郑注古《书》也不存在,将无从比对而毫无意义,或者竟让孔冠作者之名,流传千古?
  第四、郑冲造或其它人造,都不可能。《晋书•列传第四十五》荀崧传称:元帝践祚,“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尙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其时间虽不能确指,但大体可以划定一个时区,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汉烈宗(匈奴人)刘聪军攻破洛阳,俘怀帝司马炽,宫室被焚,四海南奔,秘府藏书当于是年被焚。史称:“帝蒙尘于平阳,刘聪以帝为会稽公。”
  《晋书》称:“六年(312)春正月,帝在平阳。二月壬子,日有蚀之。癸丑,镇东大将军、琅邪王睿上“尚书”,檄四方以讨石勒。”壬子为二月初一,癸丑初二,上尚书三字何觧?若是官称,司马睿即后来之东晋元帝,当时以建业(今南京)一带为根据地,不是京官,如何能作尚书,且上字分明是睿上,而非炽所封,炽时为臣虏,如何能封睿官?故睿之所上,当是《尚书》,何以在兵荒马乱时上《尚书》,史书未说明,或者司马睿借上《尚书》向怀帝表示尽臣子之忠,履臣子之职,怀帝虽是刘聪俘虏,晋室并未另立新君,仍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也许还有以《尚书》励志,明君臣之义,倡士夫之节,望怀帝勿忘帝王之尊。且除了上书,还能上别的什么?这与本文讨论者无关。
  注意,怀帝虽被俘,天下仍用怀帝之永嘉年号,所上之书绝非梅赜所献,因为梅在元帝时“方献伪书”。郑冲为魏晋两朝大员,尤其助司马炎受魏禅有功,晋位公爵,于晋武帝泰始十年(274)辞世,如何来得及伪造?
  这条事实说明,至少在南都建业,还有《尚书》存在,且绝非孤本,至少司马睿要留底本。所上之《书》定为古文(古本)《书》,前已论及,至迟在正始年间,伏生书已不再单刊,因此所谓“唯藏于秘府”,实在是不经之语。
元帝睿于丁丑(317)年三月,在建康即帝位,建元建武。若于是年立学官,则《古文尚书》早已存在,不劳梅赜上献。郑冲要造伪书,必定在311年,确知古《书》已佚之后,在317年立学官前。五六年时间内造出一本伪《古文尚书》,诚非易事,要瞒天下人耳目,更非易事,何况,郑冲已于公元274年辞世,如何造书?造书何为?
  陈梦家认为古《书》出东晋孔安国之手,更加没有根据。征之《晋书•列传四十八》,安国为孔瑜少子,史称其小诸兄三十余岁,以儒素显。孝武帝时甚蒙礼遇,仕历侍中、太常。再为会稽内史、领军将军。安帝隆安中下诏曰:“领军将军孔安国贞慎清正,出内播誉,可以本官领东海王师,必能导达津梁,依仁游艺。”后历尚书左右仆射。义熙四年(408)卒,赠左光禄大夫。
  东晋孝武、安帝两朝,已是东晋末叶,风雨飘摇,兵荒马乱,义熙间刘裕已经兴起,并积极准备篡晋,孔安国身居高位,常在军旅,军政之不暇,焉有时间从事艺文?晋书不载其有任何文事。下面将会看到,元帝时《古文尚书》孔氏已立学官,孔安国造书何为?
  建业因避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王导初至建康,听人多作洛阳音,说明东晋初,不少洛阳人到了建康,这些人中不少人是读书人、学者,应当读过古文《尚书》,不少人,包括朝中大臣,例如刚才提到的荀崧,应当读过《正始石经》中的古文书,将古文《尚书》立于学官不是小事,如果他看到的古文《尚书》与他看到的正始石经有很大差别,几十篇文章不同的差别,当能发觉,别的有同样经历的人,同样能发觉,因为他们离开洛阳不过五六年,最多十来年,当年读书的方法是将书读得倒背如流,不至于几十篇书不同都感觉不到。仍然是荀崧事,史称:“元帝践阼,(荀崧)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仪礼》、《公羊》、《谷梁》及郑《易》皆省不置。注意简省二字,所谓简省即精简原有机构,节省人力财力。崧以为不可,乃上疏曰:
  ‘自丧乱以来,儒学尤寡,今处学则阙明廷之秀,仕朝则废儒学之俊。昔咸宁、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一则应对殿堂,奉酬顾问;二则参训国子,以弘儒训;三则祠、仪二曹及太常之职,以得质疑。今皇朝中兴,美隆往初,宜宪章令轨,祖述前典。世祖武皇帝应运登禅,崇儒兴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河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后元帝批复,准置博士十八人。
  从这段文字,可得出如下结论:
  1、《尚书》郑氏,郑擅古文经学,曾注古文《尚书》,杜林漆《书》;杜书为古文,篇目与今文同,杜《书》篇目与今《书》篇目如此吻合,窃以为,杜漆书或即伏生《书》之古文摩写本。《古文尚书》孔氏与《尚书》郑氏并称,可以作两种觧读,第一、《尚书》郑氏为壁书,非孔安国所献,当然也无孔传,但包含杜林漆书内容,其注释间采今文三家说。第二、为杜林漆书,此似不可能。不管那一个版本,已非今文《尚书》,再次证明今文《尚书》东汉末已不传,魏、晋时不单独立于学官,卽魏晋人不习今文《尚书》。这就派生出一个问题,如果魏晋时古文《尚书》,无论是壁书、孔书、河间书、河内书、杜林书都只藏于秘府,伏生书已不传,则自魏黄初(220)至西晋建兴末(317),近百年间,学者再也无人读《尚书》,可能吗?
  2、《周易》王氏,此王氏当是王弼,而于其先人王肃之学,未立一于学官,可见晋室不以亲疏判别学术优劣取去,实在难得。
  3、“昔咸宁、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咸宁、太康为武帝司马炎早期年号,永嘉为怀帝炽年号,即从武帝到怀帝,西晋灭亡前一个皇帝,上列人等都领国子博士,应当认为,这些人虽不必为大德硕学,至少对儒家经典多所涉猎,应当读过古文《书》。
  4、“今皇朝中兴,美隆往初,宜宪章令轨,祖述前典。”犹须注意“祖述前典”,前典云何?至少有两方面意蕴:第一:一般性的建制:经始明堂,营建辟雍等都是;第二、学术上的措置,具体有:“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
  可注意者是石经古文,此石经当然指立于洛阳太学外的熹平及正始石经,特别提到古文,魏晋间所说古文自是古文经学,其所提到之贾、马等可以说全为古文经学家,其中章句传注众家之学,虽不必全指古文经学众家之学,却绝对包含古文经学众家之学,所提到之《古文尚书》孔,孔当指孔安国,立于学官必有师说,其《书》必是孔传古文《书》,这是在祖述前典,即西晋之典,非所新创,更不是几千几百年前旧制。
  山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战火纷飞,东晋草创之初,继前典之乏力,不可能新设,事实也是如此。荀崧有曰:“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置十九人,今五经合九人,准古计今,犹未能半。”简省下来,犹设《古文尚书》孔学博士,其必为西晋旧典无疑,旧典立之不全,遑论新设?
  西晋到东晋,永嘉到建武不过数年时间,纵令秘府典籍亡失殆尽,记忆是不会立即磨灭的。何况熹平、正始石经尚在,要取得准确经文,完全可以派人潜入洛阳,或摩拓碑文,或民间收购。当时洛阳虽为刘聪、石勒势力所控制,并无明确国界,平民少量往来,当不受限制。 
  荀崧两晋重臣,元帝倚重,元帝薨,羣臣议庙号,崧不畏得罪权臣王敦,不辞失去司空高位,坚持已见,终得上司马睿中宗庙号,致开罪王敦,见其骨鲠。史称其“年虽衰老,而孜孜典籍,世以此嘉之。”可见崧博学羣经,通晓典章,非泛泛之辈。崧“咸和三年薨,时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晋成帝衍咸和三年为公元329年,317年元帝睿建元建武,始为东晋,荀崧在西晋生活了五十五年,其所言前典,当是亲见,而非传闻。故晋书此段叙述,应是当年实典,而非空言比附。至此可以结论:孔传、郑注古文《尚书》自西晋咸宁年始,已立学官,设有博士,所谓魏晋间古文《尚书》“唯藏于秘府”,因晋室东迁而佚亡,便是弥天大谎!阎若璩等所谓今传《尚书》为伪书说之前提不成立,不攻而自破,何须跟着他去玩章句疏证游戏?
  师承关系,无须深究,两汉间,因书籍缺乏,学者稀少,故师承关系,脉络分明,魏晋以降,蔡侯纸大量应用,记得洛阳纸的典故?石经已立,拓片盛行,书籍得来较前容易,读书人越多,授业之师自然更多,师承关系更趋复杂也更见淡化,陶潜受业于谁?业师对其有何影响?
  朱熹等以结屈聱牙为气格高古,文从字顺为气格卑弱而怀疑《尚书》某些篇章为伪作,实在偏颇,唐宋八大家之韩栁,柳文有些篇章不免简涩,韩文有些篇章则滔滔不绝,汪洋恣肆,用其比较,莫非韩为唐人,柳为商周人?同一人之文,亦有简涩流畅之别,莫非涩者为真,畅者为伪?不成名器。
  六经以外之书或可伪造,六经絶不能伪造,因为它流传太广太久,地位太神圣,如同欧人伪造《圣经》,是绝对不可能的。
  三、过去典籍全凭人工书冩,有时一人读,一人录,兼以书写工具简拙,通假字、错别字所在多有,多抄几字,少写几字,把批注抄到正文上去,都有可能,也不排出有整理者,根据自己学识、见觧、兴趣、需要,擅加改动。立熹平石经、正始石经,雕板印刷使用前所立种种石经,都在做统一版本,校刊文字工作,即使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即使今日,版本问题也非一劳永逸地觧决了。所以一篇之中,即使出现几个不该出现之字,不能据此否定其篇;一书之中,更不能以某篇有不该出现之字句而否定其书。
  结论:《古文尚书》不是伪作,阎若璩等之论不经。
_________________
爱好中华传统文化,愿与爱好传统文化的海内外朋友结缘。
谢谢。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谈古论今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