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转贴)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文字语言》
赵福治
探花


注册时间: 2006-05-30
帖子: 3456
来自: 中国北京
赵福治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03-05 07:36:01    发表主题: (转贴)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文字语言》 引用并回复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文字语言》
·文/ 山城子

以“文字语言”结构成偏正短语,是有意区别于“声音语言”的,非是“语言文字”联合短语的颠倒。诗歌的声音语言(朗诵)无疑是严格以文字语言的一个个音节发声的。

诗是文学艺术的临界区域。从文学这边看,诗是最高雅的文学体裁;从艺术那边看,诗又是最高雅的文字语言艺术。诗所以雅于两边,全在于它是以有着特别要求的文字语言为载体的文学或艺术。

对于诗,不论我们如何强调内容与形式,意象与意境,情感与情思,而一旦文字语言离开或达不到“特别要求”,就不可能产生好诗、优诗、精品诗、名诗、名句。

从文学的各种样式来说,其文字语言一般都要求准确、简明、生动、形象。而对于诗,除上述要求,则又特别要求精炼、含蓄和有张力。其中的准确、简明、精炼,是要凭借语法的熟捻和严密;生动、形象、含蓄、张力则赖于修辞的巧妙与出新。

对于凭借语法,自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难。03年冬我上网学习诗歌以来,有人批评我的习作“直白”。其实直白是起点,直白的句子至少达到了简明。但后来我又遭遇了“罗嗦”的指斥,因为那首诗我为强调一种情绪,故意多次反复了某些词语,结果顾此失彼,确实不精炼了。而当我觉得有些进步的时候,我的一首诗又被作为“不合语法”的典型拿出来当了靶子。

从心说,为了诗,当十回靶子我也乐意,愿意继续当。
从心说,为了诗,我知道那靶子也是箭,但不能伤人。
因为,毕竟我有中文本科的学历,毕竟有过几年讲解语法的教学实践,那我咋可以写出不合语法的诗句来呢?嘿!被揪出的就是这首诗:
(揪的朋友还特别将头两行单贴在前面,说后面还有。我不妨注释一回吧,见行后()内。)

《“风情村”的夜晚》
——贵阳近郊旅游点

月亮憔悴苍白大半个脸 (“憔悴苍白”合于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
视线惆怅远天 (“惆怅”用法同上。省略“看”更为精炼)
一块青石蹲在山顶孤独 (“孤独”形容词后置做补语,强调韵味)
听灼伤的心韵
不忍下看

下边歌鲜鼓亮 (歌与鼓声入听觉,“鲜亮”入视觉,是通感修辞)
旋律燃起篝火熊熊 (“旋律”燃起篝火,属于“异配”修辞格)
一队红唇青春注释命运(一队红唇青春是复用借代,注释命运为异配)
乳峰不畏眼剑 (此行揉借代、拟人于“乳峰”一词,眼剑是用喻)
天天与游客“拜堂”
少女的心
塞满枯叶
(2003-11-10)

这首诗第二节的前4行,凡8用修辞格,觉得至少可以勉强为“生动、形象、含蓄、张力则赖于修辞的巧妙与出新”做注释了。其中“歌鲜鼓亮”别致生动,“旋律燃起” “红唇青春” 简洁形象,“注释命运”含蓄,“不畏”的张力在于心态里折射出的世态之可悲。

所以引出拙作并非要反驳朋友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免)而是借以说明文字语言在诗歌中的第一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本来就是文字语言的艺术。而文字语言自有它的语法来规范,有积极的修辞方法来丰满(又用了词类活用了)。因此,要想写出好诗,一定要打好语法修辞的功底,一定要练好语法修辞的功夫才是。

2007-2-22凌晨于家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8]《语法及修辞》
文/ 山城子

先前有一种说法,当代朦胧诗风起云涌各种流派群落泥沙俱下以后,其行文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所谓“反语法”现象。一些语文教师惊呼要保卫汉语的纯洁性云云。
这两年笔者行走于网络诗歌,浏览到不少中间代、70后、80后诗人的诗作。仔细研考,单就语法修辞而言,觉得很正常。觉得不仅没有反语法,反而活跃了修辞,一些有成就的青年诗人甚至还创新了修辞,发展了修辞。(事物发展是常态,不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个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例1、“6分钟,重庆做了许多事情/ 我却变成了饥渴的等待”
(姚斌——《重庆,3点零6分》)

这两行,如果是小学生的造句作业,小学语文教师肯定要给打两个大大的×的。这就是所谓的“反语法”,就是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则造出的“病”句。因为只有人才可以做事情,重庆是城市,是密聚的居所,没胳膊没腿儿没脑袋咋可以做事呢?显然是主谓语搭配不当,而第二句说“我-变成-等待”,则是谓宾搭配错误,两句压根不合语法规则。
但小学生造句“春天来了,小鸟在枝头高兴地说悄悄活”,他的老师就会认可,而且极可能表扬学生会用拟人的修辞格了。我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创造拟人修辞格的人,是否遭遇了“反语法”的批评,可我知道至少现在没谁会批评这个句子了。但是呢,却容不下将一座城市——重庆加以人格化。人们的定势思维就是这样的不讲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第二句末尾如果加上“者”或者“的人”,就没人质疑了。但既然我们的祖先可以将名词“用如动词”,后代为什么不可以把动词“用如名词”呢?既然结构助词“的”只可以出现在名词之前,而这里的“等待”之前出现了“的”字,毫无疑问这个原本的动词就被活用了,用活了,有了名词的味道,或者说就是“等待的人”的省写。这应属于“词类活用”的扩展或创新,哪里是反语法呢?

例2、从一滴晶莹中醒来/ 剔透的岁月,和思绪/一一展开
(赵福治——《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这3行诗,主要是第一行容易被误解不合语法,因为“晶莹”作为形容词是不能用数量词加以限制的,限制形容词的一般都是程度副词,如“很、非常、特别、最、极”等等。数量词常用于限制名词,有时也限制动词。“一滴”应当用来限制液态的物质,如“水、酒、油”等。而作为物态的“晶莹”,显然在句子中替代了原物,于是就有了名词的味道。这叫做形容词的物名化,属于语法学中的词类活用。因此是合于语法的。
如果将“一滴晶莹”理解为借代修辞格的运用,也是成立的。因为它符合“以事物的局部代替事物本体”这一种借代修辞格实现的具体方法。物的某种形态是物的外在的局部,“晶莹”是物的光泽的一种形态,属于局部,而被它代替的则是可被“一滴”数量词限制的液态的名词,亦即物的本体。因此又是符合修辞学的。
用眼一瞭,就说这句诗不合语法的人,只能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其三罢了。
这3行诗,面对第二行的“剔透的岁月,和思绪”,只知其一者,也会脱口而出搭配不当。因为形容词“剔透”原是用于修饰玉雕的,或者其它的什么镂雕工艺品,这里却搭配给“岁月”和“思绪”了,岂不谬哉?——不谬!因为这里用的是常见的“异配”修辞格,是将搭配有形事物异化为搭配无形事物了。
我在学习这首诗的随笔中写道:“晶莹”的活用(形容词用如名词),“剔透”的“异配”用格(变搭配有形为无形),显出语言的简洁新美,悦目而爽心。
这样美的诗语,无疑都是有其深刻的语法修辞道理凝结在里边的,哪里会不合语法呢?

例3、“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
(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首句中的“重叠”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符合语法的。这样一用,就用出了一种全新的修辞格,可以叫做“揉入”。揉入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
这两行诗,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诚然,情景交融古已有之。但那仅是写作的表现手法,并未深入到修辞的层面。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入为一体的。即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也只能入“互文”格,并没有实现“揉入”,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深入到了修辞的层面。看看他诗文本中这些随处可见的形成了新修辞格的创新吧:

“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巡逻在午夜》)
“碎叶在漩涡中心旋出许多悬念”(《营区边的一条河》)
“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中秋夜》)
“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十二月》)
“痉挛的石峰逃不出写信人的窗口/ 温润的苦笑私下浸透梦笺”(《宁静时刻》)
从上述这些例句中,不难看出揉入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

诗歌在发展,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有张力的特别要求,必然逼使诗歌语言不断创新,而作为语言规则(语言规律的反映)的语法修辞理论也必将随之发展。因此会有更多的新的修辞格被优秀的诗人们创造出来。哪里是指斥或惊呼可以阻挡的呢?

2007-2-22下午于家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kokho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1-30
帖子: 2642
来自: Singapore
kokho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03-12 21:03:3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拜读 问好 ;))


_________________
乒乓、摄影、诗歌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03-12 21:33:43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这一系列,确实好文,建议写诗的人有空都能读读。
幼,更有三更更者更衣,春风又绿江南岸,
修辞是趣无境的,喜欢文里的揉入格解说。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戴玨
秀才


注册时间: 2007-01-03
帖子: 808

戴玨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03-13 07:06:05    发表主题: Re: (转贴)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文字语言》 引用并回复

山城子 写到:
...
诚然,情景交融古已有之。但那仅是写作的表现手法,并未深入到修辞的层面。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入为一体的。即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也只能入“互文”格,并没有实现“揉入”,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深入到了修辞的层面。...

以下詩句又如何?

山中送別罷,日暮掩柴扉。(王維/送別)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杜甫/旅夜書懷)
再看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對秋夜景色的鋪敘和描寫等等,這些詩句全都是將情景揉為一體的。
_________________
I labour by singing light
我的blog
我的專欄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赵福治
探花


注册时间: 2006-05-30
帖子: 3456
来自: 中国北京
赵福治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03-13 17:51:41    发表主题: Re: (转贴)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文字语言》 引用并回复

戴玨 写到:
赵福治 写到:
...
诚然,情景交融古已有之。但那仅是写作的表现手法,并未深入到修辞的层面。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入为一体的。即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也只能入“互文”格,并没有实现“揉入”,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深入到了修辞的层面。...

以下詩句又如何?

山中送別罷,日暮掩柴扉。(王維/送別)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杜甫/旅夜書懷)
再看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對秋夜景色的鋪敘和描寫等等,這些詩句全都是將情景揉為一體的。


朋友好,这是我转来山城子兄的文章.握手.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戴玨
秀才


注册时间: 2007-01-03
帖子: 808

戴玨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7-03-14 08:38:59    发表主题: Re: (转贴)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文字语言》 引用并回复

赵福治 写到:
朋友好,这是我转来山城子兄的文章.握手.

不好意思, Embarassed 我改了下我的帖子。
_________________
I labour by singing light
我的blog
我的專欄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