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谈古论今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7万人大规模偷渡事件“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送命” 网易历史
hepingdao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6-05-25
帖子: 8106

hepingdao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12-28 17:45:04    发表主题: 7万人大规模偷渡事件“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送命” 网易历史 引用并回复

 1979:广州的偷渡青少年

  宋石男

  大背景:反思偷渡与经济特区设立

  1979年,广东省的偷渡人数达到历史高峰,而在5月6日,更发生了7万人大规模偷渡的严重事件。此前一年多,在复出视察广东省时,邓小平针对偷渡说了两句话:“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相当正确。

  偷渡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差异。比如,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两者差距悬殊到100倍。

  在大陆公开出版的《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对上述情势并未讳言。相反,该书非常正确地指出,某种程度上,正是对严重偷渡状况的反思,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3月24日至30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副总理谷牧在广州召开粤、闽两省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会议肯定了试办出口特区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认为这一重大改革受到两省人民的欢迎,在国内外特别是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激起强烈反响。会议还指出,试办出口特区,在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有一个“谁战胜谁”的问题,因而必须积极、慎重。最后,会议采纳了与会者的建议,将“出口特区”正式更名为“经济特区”。

  1992年春,邓小平再次视察珠海特区,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梁广大向他汇报:“试办特区前,珠海和澳门一水之隔,却差别很大。虽然我们的舆论整天宣传社会主义是‘天堂’,资本主义是‘地狱’,港澳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老百姓不信,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冲向澳门、香港,非要往‘地狱’里闯一闯,非要去‘水深火热’中泡一泡。有个260多户人家的村子,除老人和孩子,几乎全跑空了。特区创办后,珠海人过上小康生活,原来外流的珠海人也纷纷回来了。那个跑空的村子,除队长一户外,其余260户人家都回珠海定居了。现在还有些澳门女子下嫁到珠海来定居”。

  邓小平听后,高兴地说:“这很好嘛,说明社会主义能够战胜资本主义”。

  1972年以来广州偷渡概况

  1980年6月,共青团广州市委针对该市偷渡外逃问题,作了一个调查。报告回溯了广州在建国后的偷渡历史,并指出,1979年乃是最严重一年。

  五十年代初,出入香港没有限制,许多人还从港澳回来工作。经济困难时期,有人开始偷渡外逃。1962年出现过持续几月的高峰,当时抓了2000多人。 “文革”期间,偷渡发生人数每年都有几千。1972年,广州有 5376人偷渡,其中947人逃出;1973年,4893人偷渡,其中454人逃出;1974年,6074人偷渡,其中755人逃出;1975 年,3809人偷渡,其中408人逃出;1976年,2967人偷渡,其中379人逃出;1977年,5245人偷渡,其中457人逃出;1978年,偷渡的人数陡增至14278,其中1958人逃出。1979年,偷渡人数达到28378人,其中5127人逃出。

  到了1979年,广州偷渡的人数达到建国以来最大的井喷,28378人!其中5127人逃出!偷渡者中,青少年占绝大多数,25岁以下的25253 人,30岁以上的仅百来人。青少年中又以农民、知青为最多,同时外逃面扩大,从待业青年,到青年工人、教师、干部、军人乃至党员,都有参与。

  从社会学的冲突群体理论看,人们形成活跃的行为群体,需要有三个社会因素:一是有利的地理位置;二是容易交流;三是背景相似。我们据以分析1979年的广州偷渡群体,可谓一样不少。首先,广州到边境相对近便;其次,此时文革已结束,民间舆论与交流异常活跃、频繁;第三,偷渡者多为青少年,其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比较容易形成认同。

  不过,仅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并不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该群体的心理特征或思想状况。

  他们为什么偷渡?

  根据当时的内部资料《犯罪心理学文集》,偷渡者的思想、心理大约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经济考虑。一个吴姓知青说:“下乡近3年,每天干死干活,只有4角钱。父亲去世,弟妹还在读书,自己无法补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招工返城,只好去偷渡”。这是为生计所迫,更多的人则是出于对港澳高工资的向往。雄文印刷厂黄姓女工,每月 40多元,买了自行车、手表,生活相对宽裕,本不想外逃,但有次陪香港回来的亲戚玩,看他几天花掉500元,很羡慕。这亲戚又说:“我也在印刷厂,每月 1000多元,你只有40多,太不像样了,为何不到香港来?”黄就心动了,后逃到边界被抓回。又有个广州市标准件厂的汤姓工人,交女朋友准备结婚,钱不够,一冒火,也跑去偷渡了。

  第二类是对现状不满,或对前途失去信心。一个干部子女抱怨说:“我在这里感到不自由,穿好点的衣服都要遭人议论,跟什么人交朋友也会被干涉,不如逃港。”还有个工厂党委书记的女儿偷渡4次,屡教不改,问她是否考虑政治影响,她说:“管它呢,我只要自己的幸福!”一个喜欢思考的青年工人逃港被抓回,说:“我看社会上有很多不合理现象,想写信给中央反映,提建议。但一想,写了信,说不定批下来抓我坐牢。干脆不管了,到香港研究哲学,当社会活动家”。事实上,相当多的人对前景悲观。广州缝纫机铸造厂的一些青年工人说:“过去20年厂里没大变,难道到2000年就突然大变样?又不是孙悟空翻筋斗云,很值得怀疑!”市团委在该厂两个车间发100份民意调查表,了解对四化的看法。许多青年觉得填也没啥意思,有的当场就把表扔到铸造炉里烧了,最后只有39人填表。其中,对全国、广州市、本厂都实现四化,表示有信心的只有7人,表示怀疑与失望的有22人,不置可否的10 人。而在“最迫切愿望”一栏中,选择“出国 ”的有24人!这样的情绪甚至在小学生中也很流行,广州北京路小学3年级学生用“想”造句,三分之一的都写“我想去香港”、“我想去美国”一类的。

  第三类是想去探亲,或依附亲戚发展。相当比例的广州居民有港澳亲戚(比如广州三十六中,有 69%的学生有港澳亲戚),广州居民在1979年前后,每年收到总计近9000万美元的海外汇款。一个郑姓纺织工人很气:“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为啥不让我去探亲”?他的父亲在香港,他两次申请去香港跟父亲,不批准,想不通,接连偷渡三次,都被抓回。

  第四类是受信息或谣言影响。1979年6月,广东省颁发制止偷渡外逃的通知,此后外逃骤降。 1980年初刑法和制止偷渡外逃规定外布后,一季度偷渡人数较前一年同比大降。相反,1978年《参考消息》曾刊发“香港缺乏劳动力”的报道,外逃骤增,有人还随身携带这张报纸。而在1979年3月,广州谣传“现在偷渡过去的可以发身份证,4月就不发了”,11月谣传“惠阳水灾,边防军都去抢救了,没人看管”,“明年刑法公布,偷渡一次劳教一年,要跑赶紧”等,都形成了一阵风的外逃高潮。

  第五类是偶然因素。东方橡胶厂有个青工,曾因偷窃被劳教两年。释放后,有次到佛山耍,恰好车上有人掉钱包,公安局不由分说就拘留他15天。他说自己没干,谁也不信。从拘留所出来,女朋友也跟他吹了。他想不通,就去偷渡。缝纫机设备维修厂有个青工,到新华书店买科技书,看门口有黄牛高价卖到深圳的车票,他脑子一乱,花30元买了这车票,找些衣服上车,到深圳后就去偷渡。抓回来后,单位、家里都很惊奇。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偷渡者的思想,其实来自个人意识抬头与从众心理诱引。多年来,青少年接受的教育是重集体、轻个人,螺丝钉受到广泛表扬而头马可能被视作“害群之马”。然而,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境内外交流的增多,个人意识势必从集体意识中脱颖而出,正如前引干部子女的话:“管它呢,我只要自己的幸福!”

  从众心理的本质,则是由于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影响而改变行为。在1979年,数量众多的偷渡事件、大肆流传而真假难辨的境外利好,都可能将个人意识抬头的青年推向从众的漩涡,恰如《泰克尼克号》中那句有名的台词:你跳,我也跳;你偷渡,我也偷渡。

  他们这样偷渡

  偷渡形式,人数最多的是步行。1979年广州28000多偷渡者中,约2万人是步行。第二是扒出口火车,这是1972年以来渐渐兴起的方式,1979 年广州有2800多人这么干。高潮时,广州北站、吉山车站都发生过百人呼啸而上的场面。也有人远道到韶关、衡阳、南昌扒出口火车。火车入港界未入站前,偷渡者纷纷跳车,死伤不少。第三是用小艇偷渡,多是郊区和水乡农民,1979年有2600多人这么干。此外,还有扒出口船、外轮的,也有外来蛇头用船艇引渡的,甚至有伪造证件、冒充港澳人士,大摇大摆出关的。

  偷渡实际上很危险。有偷渡者在堵截中被军犬咬伤,或过界后被英警打伤。而在险狭山路中奔走时,也有人摔死摔伤;在大海游泳,有气力不支淹死,有被鲨鱼咬死;扒出口火车,有摔死的,也有被闷死的。以致社会上的偷扒青年嘲笑偷渡青年:“我们是难受才花钱,你们是花钱买难受”

  也有将偷渡当成冒险游戏的小青年。1979年的一个夜晚,在边境的山头上,聚集了 30多个素不相识的青少年,他们把带来的食物、啤酒吃光,狂欢,预祝 “明天解放香港胜利”。次日早晨,趁边防部队换岗,分6个小组向边界冲锋,翻过两道铁丝网,到了港界。不过,他们绝大多数只潜伏了一两天,就被解返,其中有人还说:“好像玩打仗一样过瘾”。

  偷渡的小青年,多数都是走一步算一步,有的打算香港混不下去,再到荷兰、新加坡,“大不了当乞丐”。有个科级干部的女儿甚至声称,到香港就是要找个“ 小开”结婚,好当阔太太。他们并且迷信,觉得偷渡成功与否主要在“命”。有个偷渡5次都被抓回的女青年流泪对工作人员说,自己命不好,但是,“命不好就要靠次数去搏”。

  在1979年,偷渡者一旦被抓回,不会被劳教,但会遭到处罚与歧视。在工厂的一般都调换工种,偷渡一次换一次,直到换成最差工种。农村的要罚款,按不在生产队的日子罚钱,每天1、2元,高的累计要罚几百元。此外,社会上的主流群体对偷渡者也多有歧视。一位偷渡被抓回的青年说:“现在没了地、富、右,我们这些人就成了新五类分子。有风吹草动,先就整我们,不走干嘛”?因此,偷渡被抓回者的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偷渡的行为相当普遍。

  1979年最大的偷渡事件发生在5月6日。来自惠阳、东莞、宝安等80多个乡镇的7万群众(当然也有广州的青少年),像数十条凶猛的洪流,直扑深圳海防前哨。不到半个小时,边境就被人海吞噬。最终,有3万人成功外逃。

  这场惊变缘于一则谣言。谣言说,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当天,香港实行大赦——凡滞港人士可于三天内向政府申报香港永久居民;深圳在当日也会“大放河口”,允许群众自由进出香港。

  一位70多岁的深圳原住民回忆当年的一幕,仍然不胜唏嘘:1979年5月7日,深圳与香港相邻20公里海面上漂浮着众多尸体,它们仰面指向天空,证明悲剧已然发生。“谁也无法统计,有多少人送了命。”后来,该原住民从派出所领到750元葬尸费,因为他埋葬了50具尸体,其中有4具是他的亲人。

  现在,近30年过去了,在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省,“偷渡”一词,似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但人们仍然不应该忘记在1979年,那些为了谋取想象中的“自由” 和“幸福”,而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试图越过边界的青少年。他们是其所处时代的牺牲品,但某种程度上,也为划时代的政策——改革开放,提供了一种另类的反思与动力。
_________________
为网友服务: 端茶倒水勤打扫!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谈古论今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