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谈古论今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鲁迅以和梅兰芳同列为耻 梅不参加鲁的纪念活动(图) 中新网
hepingdao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6-05-25
帖子: 8106

hepingdao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12-16 23:23:03    发表主题: 鲁迅以和梅兰芳同列为耻 梅不参加鲁的纪念活动(图) 中新网 引用并回复

检索《鲁迅全集》,其提到梅兰芳的地方达9处,虽然并非每处都是贬损和嘲讽,但确实没有一处是赞扬。两人唯一的一次晤面是1933年在上海出席欢迎萧伯纳的聚会,但晤面并没有促使两人有进一步的接触和交往,反而给鲁迅留下了萧伯纳“问尖”而梅兰芳“答愚”的不好印象。

中新网12月17日电鲁迅和梅兰芳不相能(相能:彼此亲善和睦)早就是文艺界的一桩公案,随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这一话题再度被热炒。香港文汇报刊载“魏剑美”的文章称,而“倒鲁派”似乎也找到了新的证据:瞧瞧,被鲁迅所贬损的梅兰芳直到今天都多的是热捧者,愈显其文化地位上的卓越不凡,用导演陈凯歌的话来说简直“惊为天人”,此足以证明鲁迅之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好好先生们则不免感叹:要是鲁迅和梅兰芳能彼此欣赏甚至引为知己,那该是怎样的文艺佳话啊!


资料图:梅兰芳与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卓别麟在一起。 中新社发 中新社 摄




一九三六年十月八日,鲁迅先生抱病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木刻展,极喜爱木刻艺术的他与青年木刻家黄新波、曹白、白危和陈烟桥坐在一起探讨木刻艺术。摄影家沙飞当时记录下这一不平凡的历史瞬间。 中新社发 姜煜 摄


文章指,鲁迅似乎被“梅兰芳”这个名字过敏,曾因人将他与梅兰芳“并为一谈”而认为是对自己“极大的侮辱”。检索《鲁迅全集》,其提到梅兰芳的地方达9处,虽然并非每处都是贬损和嘲讽,但确实没有一处是赞扬。两人唯一的一次晤面是1933年在上海出席欢迎萧伯纳的聚会,但晤面并没有促使两人有进一步的接触和交往,反而给鲁迅留下了萧伯纳“问尖”而梅兰芳“答愚”的不好印象。与鲁迅的“小气”和“狭隘”相对应的是,尽管鲁迅后来被抬上神坛,成为“中华民族文艺的方向”,但在纪念鲁迅生辰和忌辰的活动中,身为中国文联副主席的梅兰芳却极少出席,即使勉强来了,也是迟到早退,更从不发言,哪怕是附和几句也不肯。

梅兰芳对鲁迅的“不敬”和“反感”当然可以看做是一种自卫的情感本能,最起码现有资料证明是鲁迅先惹的他。虽然梅兰芳没有田汉那样开阔的心胸(被鲁迅嘲讽为“四条汉子”之一的田汉后来高度赞同鲁迅戏剧改革的思想),但却要比郭沫若更有原则和血性(郭沫若在鲁迅死后还在痛骂他为“封建势力的残渣余孽”、“二重的反革命”、“不得志的法西斯蒂”,但在毛泽东发表讲话称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之后立马宣布要编选《鲁迅诗集》)。从这一点来看,梅兰芳倒是和鲁迅脾气相仿、心性相通,骨子里都有着不屈服、“不宽恕”的韧性和倔强。

两个大师级的人物何以不能兼容?恐怕更多要归结于鲁迅的偏激。事实上被鲁迅所嘲讽过的名人大师又何止梅兰芳一个,胡适、林纾、李四光、徐志摩、林语堂、蒋光慈、梁实秋、戴望舒、施蛰存、沈从文、廖沫沙、周扬、章士钊、吴宓、夏衍……哪一个不是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胡适和徐志摩,他们与鲁迅一开始并无个人恩怨,胡适一度还与鲁迅有所过从,并为鲁迅书稿出版等帮忙过。鲁迅对他们的嘲讽更多源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下等脾气”的鲁迅本人有过下层人生的深切体验,对以“精英”自居、骨子里充满优越感的胡适和徐志摩有种本能的厌恶和反感。而鲁迅的可敬之处就在于他“不虚饰”,以内心真实的好恶示人,而不是像“我的朋友胡适之”一样的中庸、“模糊”。当然,鲁迅的伟大并不是对胡适精神的否定,应该说主张“宽容平和”、以“自由主义”为诉求的胡适思想,和以战斗精神为核心、不妥协、“不宽恕”的鲁迅思想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共同构成了这一特定时代的中国文化图景。

事实上鲁迅对梅兰芳的揶揄和嘲讽,其要害还是文化观念上的否定而不是对梅本人的攻击。在《最艺术的国家》一文中,鲁迅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这艺术的可贵,是在于两面光,或谓之‘中庸’!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里当然还是男的。”可以看出,鲁迅对“男人扮女人”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现象有着本能的反感,所以从文化心理上予以批判,旨在抨击传统文化所造就的某种太监化的病态人格,这也是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基本思想相吻合的。除了对这种男扮女装的所谓艺术感觉别扭之外,梅兰芳“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的封建士大夫趣味也是鲁迅反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鲁迅当年的个人见解并没有损及梅兰芳的艺术地位,而梅兰芳及《梅兰芳》在今天的受追捧也并不证明鲁迅不喜欢梅兰芳就是一种错误。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绝对的艺术标准,允许不同的声音甚至“偏见”的存在,既不影响艺术家的声望,也无损评论者的价值。就个人而言,在鲁迅高居神坛的日子,我会更多留心梅兰芳的成就;而在“梅兰芳热”的当下,我更愿意去读读鲁迅的那些“偏见”。
_________________
为网友服务: 端茶倒水勤打扫!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谈古论今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