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网友论坛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原创]永恒的爱
薛彦
童生


注册时间: 2006-05-31
帖子: 2

薛彦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6-05-31 01:21:39    发表主题: [原创]永恒的爱 引用并回复

永恒的爱

薛 彦

诗人说,人生是梦境。不错,当我度过了童年、中年,步入老年时;再翻开那存放了多年的旧相册时,一幅《童心》照片(摄于1987年夏。见图)进入眼帘,画面上是我5岁的女儿为奶奶扇扇子。看着,看着,我想起了母亲,心情澎湃。那斑驳记忆,那丝丝缕缕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历历重现眼前。

我的母亲不是名人,也不是伟人,她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她和中国亿万普通妇女恪守为妇,为母之道。她老人家已故10年了。母亲的学生打来电话,对我的母亲深表怀念,激起我更加想念我的母亲,情不自禁,我再操几载未曾动过 的纸和笔,写这篇《永恒的爱》。叙述母亲在世时,来自与生活中,我所亲身经历的件件事,串起活生生的母亲,追溯那为人师者,为人母者的风范;描绘乡村里那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原味的人类生活风俗情调,乡土韵味;通过环境、人物、典型的情节,把母亲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把中华民族的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美好心灵作进一步的渲染,给人间以温馨的感受。让母亲的风范在长河中得以廷促。

(一)

滔滔江水,无止息地向大海流去。然而,人们是否都会想到它的源头呢?我生在长江边,喝长江水长大的汉子,却很少想到它的源头。近有一事,使我油然产生了一种追根溯源的感情,我的心象回漩的江水,久久不能平静……

张勇博士祖籍安徽芜湖。清明节前夕,特意从广东打来电话,向50年代初教过他书的启蒙老师蒋克俊(我的母亲,一九五七年从芜湖市鲁港小学调至安徽省无为县大同小学),已故10年深表怀念。尽管张博士在社会上享有盛誉,但他还是说我一直感谢蒋老师把我引上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道路。这是一种什么感情?这不就是饮水思泉的情感和尊师重教的美德吗?他沿着他成长的进步以至成就斐然的足迹向上探寻,一直追溯到启蒙、哺育滋养他的源头!

学生对老师的怀念,是那么的真切,我的母亲是一位品德崇高的教师……

如今,社会上讴歌赞美母爱的音乐歌曲mp3的作品,我们经常唱,经常听的有:《妈妈的吻》、《鲁冰花》、《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亲爱的妈妈》、《人生的导师》、《懂你》、《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母亲》等;古今往来,华夏子孙们赞美母亲的古诗文有: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诚挚深切、令人慷慨动容,传诵千古、下千秋之泪。现代文学中描写母爱的诗歌有:冰心作的《纸船》:“……;妈妈是永恒的!孕育出的生命,喊出的第一声——妈妈,是最纯真、最感人的原始蕴蓄,无论世界上流韵着多少种语音,只有这一声呼喊是绝对的相同;没有什么乐音、没有什么诗歌,能比这一声更动人。……”然面,阎维文唱的那首《母亲》歌,唱出:“……,妈妈给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走多远、不管多富有、无论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二)

小时候,我随母生活到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以南约8华里的一个“大同岗”村,在一所名叫“大同小学”的校内居住,我在妈妈身边长大。每天晚上,妈妈总是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发,一边讲故事,一边哄我入睡。妈妈的故事真多,包公断案、岳飞抗金、济公周贫……总是讲不完。我在这些千古传颂的动人的故事里甜甜的进入梦乡。郁热的夏夜,妈妈常在我们居住的学校大门口的树影婆娑的石阶上铺一方小凉席,任我依偎着她,她不停地摇着大浦扇替我扇凉赶蚊子。夏的天穹,蓝莹莹的,仿佛一幅浩大无垠的屏幕,那繁密的星斗,恰似揿住这幅屏幕的一颗颗银色的图丁,我数着天上闪闪亮亮的星星,编织着蓝色的梦。妈妈困了,扇子掉地了,赶紧捡起来,揉揉眼睛,又不停地替我扇着,扇着……

在我五岁那年,父亲离开了人世。父亲的去世,使家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空虚而冷清。往日的欢笑已不复再来,留下的只是一片凄苦的阴影。同时也记载了一个动荡时期的悲痛和辛酸。

记得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和小妹妹依偎在床上等待妈妈归来。黑乎乎的夜空咆哮着滚雷,道道闪电象火蛇一般射向屋内,妹妹吓哭了,我也哭了。半夜里妈妈在闪电中搀扶着一个人推门而进,上气不接下气地喊:“孩子,快点灯。”我划着了火柴,点亮了油灯,在软弱的灯光下看到妈妈浑身湿淋淋的,父亲头搭在妈妈的肩上,鼻血一个劲的流,染红了妈妈的衣衫。此刻的我,哪里知道父亲因出身于“地主”家庭被打成所谓的“右派”,一直到他去世。

那时候,我家生活非常艰苦,隔壁的大婶常送来几个烤山芋给我和小妹妹冲饥。妈妈白天上学校教学,放学回来就去驮那本应是男人驮的大粪桶,去种那“自留地”上的菜园子,去挣那价值不到别人家男人抽半包香烟钱的菜金……妈妈瘦了,颧骨凸起了,眼眶凹陷了。夜里,我趁妈妈睡熟了,悄悄爬到她身边,掀开衣服,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身体。我流泪了,她那肩肿得鼓鼓的,而且烧得发烫。我怎么也睡不着,心里翻腾着说不出的滋味。妈妈为了养活我们兄妹。撑着身子去洗衣、做饭、用酸痛的肩膀去担水……

居住家的附近以东,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河塘,名叫“苏塘”。河塘内的水清凉碧澈,河床在阳光的照射和水波的撩动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河塘岸边有一大片长形宽阔不一的良田,每当那春秋农忙季节,层层叠叠的庄稼参差披佛;婀娜多姿,远视象翠浪排空,近看如绿云匝地。它随着汩汩东去的河塘水流绵延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夏天的傍晚,每当晚霞布满西天的时候,我就喜欢和一群“疯癫”的孩子童伙伴们,到这距家门口不远的河塘里学游泳,打水战。这时候,妈妈那滋爱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河塘岸上。夕阳西照,衬托那河塘边绿荫树下如翠屏,暗碧凝重,妈妈坐在那静静地等着我,望着我笑眯眯的。她身旁的那弯弯的树荫影儿,直曳水中,微风吹过,引起微微涟漪。起初,我还不知道妈妈为什么我每次游泳时,她都静静地坐在河塘岸上看着我,后来我才明白,她是为了我幼小失去父爱的童心安全以防不测,陪我前来的。

一次,善良的妈妈竟也狠狠地对我发了一次火。那是夏日的一天,我啃完西瓜,乐呵呵的把西瓜皮从窗口扔往大路上。一块、两块……我一边扔,一边高兴地数着,咯咯咯地带着一串笑声……

“住手!”妈妈瞪了我一眼,“人家滑倒了怎么办?快去捡起来。”

我正吃着玩着很痛快,没理妈妈的话,朝她扮了个鬼脸,得意、神气、继续扔着、数着……“你……你……!!!”妈妈脸涨得通红、气得发抖。扬起巴掌忍不住落在了我的脸上。我“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挨妈妈的打。事后妈妈搂着我,一边替我抹去眼泪,一边温和地对我把道理讲。“妈妈打你不好,可你不该把西瓜皮往大路口上扔,人家滑倒了多不好。一个人要处处替他人着想,要从小培养起一种公德……”打这以后,我渐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母亲的一辈子生活,是乡村教师生活的浮世绘。在那40年前的极左路线影响下,记载了她在那个时期的悲痛和辛酸……。母亲是一位善良的妈妈,慈祥、安逸、细心地哺育着我们兄妹。平日里,母亲对我们兄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一边默默地为我们快快成长祈祷,盼望着我们能早日长大。她对待教学工作和子女的教育、培养从没放肆过。既是那个时期的一个“缩影”,又表述了乡村教师母亲育人心灵的一曲前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母亲的言行表演,蕴藏着历史与现实中,是那个时期人类心声的真实记录,乡村生活的宏观写照,它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三)

我伫立江岸,静静地听着涛声,顺着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江流上溯;从书本上,从地理老师的讲课里,我想象到了、知道了长江,它的源头在青海巴颜喀拉山的南麓。同样,我的长大成人源头在母亲,就象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在被英国、葡萄牙人侵占了多年后能够回归祖国,其原因动力就在于祖国的繁荣昌盛一样。想起母亲,她老人家为我们兄妹长大成人付出的是太多了,得到的回报却是太少了。她和亿万普通妇女一样,恪守着为妇,为母之道。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智慧和力量,而且给了我精神上的依托。小时候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我总愿坐在母亲的膝前,向母亲倾诉。这时,她老人家总是慈祥地望着我,让我油然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回忆起母亲的一个笔记本里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下联是:“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是1979年母亲退休时,她的一位学生赠给她的贺联。不难看出,这副贺联既是赠给我母亲的,也是赠给教坛上千千万万个经风雨、历艰辛,为中华民族培育“三千桃李”、造就“十万栋梁”的园丁们的。

在乡村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是工作中的难点。妈妈为了使乡村适龄儿童个个入学,当时班上有一个女同学,刚上学几个星期,她的妈妈生了个小弟弟后就不让她上学了,说要在家带弟弟。尽管我的妈妈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还是不管用,说穿了是乡村的女孩子不读书没关系,反正长大了要嫁人。乡村里重男轻女阻碍女孩子上学的很多,可这个女同学却很想上学。妈妈只好一次次地上门做工作把讲道理,几乎磨破了嘴皮。后来同意她把小弟弟睡的摇篮搬进教室,才勉强来了校。上课时,她一边摇一边听课,做作业时,妈妈就帮她摇。这个女学生很感激,她说:“老师,您真好。没有您的真诚帮助,我是肯定上不了学的。”当时,类似的家长何止这一个,可也许是妈妈的举动感动了“上帝”,妈妈所带的那个班入学率,巩固率一直是百分之百。

是啊!“人非生而之知,孰能无师。”从师,是我们民族兴旺的道路;尊师,是我们民族共有的美德。我随着起伏的思潮,想起当了大半辈子教师的母亲,在我走上工作岗位时,送给我惟一的贺礼,是一床“棉絮”,这床“棉絮”已跟随我28年了,它温暖着我度过艰辛的岁月,这温暖凝结着母亲的心血和向往,蕴含着母亲的希望和欢乐。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师说》,论述了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今怀念母亲,我仿其意,作之题《爱心永恒》,以儆自已,以志备忘。

母爱是那样的博大和无私,母亲和祖国母亲结合在一起,母亲的养育之恩,世上任何人怎么报答都报答不尽……。世人说“孝顺”,那只是相对而言,给你的是一个鼓励罢了。我赞美我的母亲,我疼爱我的母亲,我敬佩我的母亲,不仅仅是母亲给我的太多太多,而是因为母亲本是伟大、崇高和圣洁的象征。我为我有这样的好母亲骄傲、自豪,愿天下所有人敬老之心常存。

(四)

母亲年轻时心灵手巧,能用木制的纺棉车纺得一手好棉纱,我孩提时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全靠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撑持着过日子。她白天教学,晚上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完毕就在纺棉车前放上一只破碗,碗里添上棉籽油,放在车头照明。我常在“呜呜”的纺纱声中入睡。当我醒来时,母亲还在纺着,我催她睡觉,她只是笑笑,还是不肯停下手中的纺棉纱活儿,仿佛不知劳累。记得我上中学时在距家约8华里地的开城镇读书,两周才回家一趟。那年冬天特别冷,冻得我实在够呛。母亲用她纺的棉纱换来的粗土布为我做的衣服、纳的鞋垫,布是那样的细软,针脚是那样的密实,衣服穿在身上,鞋垫放在鞋筒里顿时全身热乎乎的。

八十年代末,她老人家眼睛已是昏花的老光,那颤抖的双手做起布鞋来还是那么灵巧。我孩提时家贫,自然买不起鞋。一家子人,一年四季穿的鞋都是母亲一针一针做出来的。夏日里,母亲趁大晴天的中午,熬一锅麦面糊糊,把平日里收集的破布清洗干净,在门板上先裱糊一层废旧的报纸,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将破布裱糊在那废旧的报纸上,放在阳光下晒干,便成了布壳。布壳做好后,然后就开始做鞋。做鞋用的鞋底儿,也是她一层一层铺好破碎的布和布壳儿,再用自家儿撩的细麻线儿一针一针地纳出来的。我孩提时常坐在母亲的身边,在昏暗的油灯下,看着母亲手中的针穿进引出,听着那“哧——哧——”的引线声,巴不得母亲快些将鞋做好。因为我脚上的那双,早已露出了脚趾头了。在乡村寂静而又寒冷的冬天夜里,“哧哧”的拉线纳鞋底声是极好的催眠曲,我常常想象着,妈妈做出的新鞋的样子,在“哧哧”的拉线纳鞋底声中进入甜甜的梦乡。每况一觉醒来是清晨,我睁开朦胧的睡眼,那放在枕头边的新布鞋,令我欢呼雀跃、激动不已。母亲看着兴奋的我,揉揉熬红的眼睛,甜甜的笑着,像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又去忙那新的一天须忙的事儿去了。

我第一次与母亲做的布鞋抵触时,大约是十几岁了。那时的同伴们大都穿上了又结实又好看的黄球鞋,我却仍穿着那些土不拉叽的黑灯线绒布面的布鞋。为此,我没少和母亲顶过嘴,为了想早些把那土不拉叽的布鞋穿破,我也曾做过用脚踢树干、爬高山或谎言说过鞋丢了的傻事儿。再后来,等我终于有了黄球鞋时,同伴们又早已换上了漂亮的运动鞋——时髦总是与我擦肩而过。

我重新喜欢穿布鞋,是我参加工作后。有一次,我在运动上跑步,不幸扭伤了脚,穿皮鞋实在是不方便,才又想起母亲做的布鞋,好不容易在家里找出了一双,穿上脚来又吸汗、又柔软、十分地舒服,心里竟有了久违的感觉。母亲知道后,重新又找出那些多年不用了的工具,又认认真真地为我重新地做起了布鞋来。我说,妈妈,您老人家就别在受那份罪了,现在街市上卖的布鞋又不贵,买来穿就行了。妈妈说:“我知道,妈做的布鞋合你的脚。”我听了母亲的话无话可说。每当我把母亲做的布鞋托在手里时,总觉得它总是有沉甸甸的母爱。是啊,当妈的永远了解儿子。我穿上母亲做的布鞋,无论漂泊到那里,总有一份牵挂萦绕于心,行得正,走不歪,脚下不管有多少崎岖的路,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也会大步跨过。

(五)

母亲的一生是俭朴的一生。她尊老爱幼,是十里八方有名的贤妻良母。她对待老人百般的敬孝,好衣服总是让给老人穿、好菜饭总是让给老人吃,从未惹过老人生气。对子女关心疼爱,但要求非常严格,为了供养子女上学,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经常纺纱换布做衣服,在家里喂上几只母鸡,下几个蛋来改善家里的生活;有时为了把子女的几角钱书本费节约下来,常求亲告友,借了东家借西家的书籍,跑断了腿。

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听母亲讲故事。上了学,识了字,对写作就更加爱不释手了。忆昔日下放在农村那时,晚上没有娱乐活动,我常利用晚上的时间,挑灯夜战。那时母亲痛爱我,时常是再三地催促我休息,我依然故我。曾有人说我是“麻布片上绣花,不是那个料子。” 母亲鼓励我说:一个人如果能勤奋求学,再加上一个良好的机遇,能做出一点为社会有益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人。

我听了母亲的话,尽管“爬格子”十分清苦,但每每“一吐为快”后的那份舒心变成铅字后的那份陶醉心情,别人是难以品偿到的。

俄国作家屠洛涅夫说过:“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因为每个人对自己未来的追求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活在世上才能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人的各自先天素质不同,加之后天教育、环境、自身努力、社会实践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基潜能是不一样的。事实证明,每个人并不是什么都行或者都不行。我根据这些因素,识别自身能力,根据自己的基本条件、自身的能力、智力水平、性格和兴趣、气质和意志正确地估价自我,从而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潜能。每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集》日日升厚,心里就兴奋起来。我牢记母亲的教导:“苦”与“乐”是辨证的关系,不吃苦的人是换不来甜的。

母亲鼓励我树立了“以学为乐的思想,保持了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做到了耐得寂寞,吃得苦,坐得住,钻得进,学有所成、学而有用、学出聪明和才智来的“苦乐观”。

(六)

母亲一生善良、厚道、助人为乐。无论亲戚朋友,还是乡人邻居,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八十年代初,我们兄妹都已工作,住在城里,再不用母亲为我们的穿戴操心了。但她还是坚持用纺的棉纱换来的粗土布给我们做被套和内衬衣,说是冬天里穿着暖和。我们兄妹偶尔带两件布衣料给她,她不是作为礼物送给办喜事的亲友,便是让给友好的乡邻。她常说:“过日子不得不省,为人处事不得不费。”为了别人她从来不吝惜,只要她有的,她能够办到的,她都是满口应承。直到现在,乡邻们只要一提起她老人家,人人都赞不绝口。

那一年,我已成家立室。可妈妈却已是头发花白,此刻的我,内心感到格外的心酸,过去那一件件往事又再次涌上我的心头。小的时候,有一次,妈妈在我的哭闹纠缠下,花了她将近半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一个10多元钱的变形金刚玩具,而她自己却不知吃了多少顿树皮和青菜根伴米饭;还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妈妈为了让我午饭能够吃得丰富一点,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总是起个大早为我做菜,然后用一只大玻璃瓶装着,让我带到学校……

光阴荏苒,时光一晃。本以为自己找了一份尚算令人满意的工作,妈妈也就无须像以前那般为我操心。随着时日的推移,我也到了该考虑请妈妈上上馆子。妈在我的再三邀请下决定上一次馆子,那天她跟随我们一家三口,看了东家茶楼、奔西家茶馆……不愿为我多花钱等一系列程序非常令人闹心,也不知道走了多少个茶楼。我看了闹市区的“中和楼”茶馆,我也无法像小孩子那样无动于衷了。毕竟我已经长大成人,我在内心里无数次责备自己,我责备自己没有本事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内心里的思潮不停地相互冲击……感情难却。餐桌上那盘“鸡蛋盖肉饺子”妈妈没舍得吃。事后,不远数十里路之遥,把它带回了乡下的老家,逢人就说儿子请她上茶楼吃早餐点心……

母亲是一位贤慧的主妇。日复一日,忘我的操劳,勤劳朴素,精打细算。夜深人静,她的窗前还留着灯光,那是她又在为孩子缝补着衣裳。母亲是乡村教师们的众生相,乡村的风俗,群众生活的韵味,在邻里之间塑造了鲜明生动的母亲的形象……。我们兄妹小时候,在乡村生活艰难地成长,大有人在的是生存条件艰苦到生活条件好转后,一个乡村教师生动丰满的母亲的形象,闪耀着真实风味的巨大魅力。母亲的处人处事具有民间的人情味,对人世间的生活认识上有着深远重大意义。

(七)

1985年冬,我有幸参加了一个省级通讯表彰会 。住在宾馆,那月光迷离的夜晚,沏壶龙井,躺在床上开着台灯,手中捧本书,打开床头柜收音机聆听那悠扬飘逸的歌……我喜欢这种感觉。于是,这成了我的梦。我又看了《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告诉人们想要做什么就要尽快去做,于是我决定去买一台好一点的收录机。

会上我拿到了100元奖金的那一刻,我很激动,马上,我就可以将我渴望了许久的收录机拥之入怀了。马不停蹄的我来到了家电商场,我“踩点”了许久,不多不少,95元人民币,我的奖金买了它还剩下5元。我等了这奖金许久了,我大了,不想再向母亲要钱了;更何况,如果母亲知道我要花95元钱买一台收录机的话一定会心疼的。但我知道,如果我说了她也会给我钱的,但我心中却有些不忍,不忍年迈的母亲再为我付出辛苦;95元,她需要滴下多少汗水种菜园子才能够挣出来,这个收录机我一定要自己来买。我兴致勃勃的来到了柜台,正准备付钱的那一刻,一个中年人手拿一件“羊皮袄”路过我身边。忽然,我的耳边想起了妈妈的一句话:“儿啊,你看我这件棉袄还是十几年前的,那年我去县城里看病,医生说是感冒,平日里要多注意保暖,没奈何就做了件。”妈坐在小方桌前给我装肉烧腊菜,一边感慨着说:“这菜是给你带回家吃……”

是啊,一碗肉烧腊菜,在如今人们的眼里,也许根本就什么都不算的。可是,那个年代里的一碗肉烧腊菜在我妈妈的眼里,却是多么的香甜,多么的温醇,却又多么的无奈!生活的压力,让母亲几乎已经喘不过气来,为了我和妹妹的将来她已经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曾经培养我学会了木工手艺活儿,妹妹上学读书,尽管我们都省吃俭用,可是每个月的费用还是要让她颇为头疼,可抱定“再穷不能穷孩子”信念的母亲,宁愿在家吃咸菜喝粥。

七十年代,母亲远去县城里为了给我找一份工作,为节约那几角钱的车票,常常是步行40多里地,要走五、六个小时的路,路上喝的是凉水,吃的是家里带的干粮……。多年来,为了我们兄妹,母亲的白发渐渐爬满了头,与母亲相比,同龄的城里人的手是细腻的,可是母亲的手,是一道道裂痕,有如百年老树的皮在干旱之年一样,母亲脚底那厚厚的结痂,是艰难困苦生活所磨砺出来的,生活的所迫,使得她无法喘息,千金重担她扛在肩,她做到了。我想,是因为她心中有对儿女的爱,她的身躯里才凝聚了可以开天辟地的无穷力量……

为人子,我又做了什么?母亲用一张张钞票花在我身上,可我又给了她什么?或许,我如今能够有了这一份工作就是对她最大的欣慰吧。但与母亲的付出,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奖金是我自己劳动“挣”来的,然而,又是谁给了我这个机会呢?我耳边想起了一首歌,“没有地那有家,没有家那有你,没有你那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是啊,没有伟大的母亲,我又会是什么?是那个流浪街头的乞丐?还是那个已经娶妻生子终将为生活而奔波劳苦的农村庄稼把式?或许,我什么都不是,早已经夭折。然而,那都是我的假设,此刻,我想起了我敬爱的母亲。是您将我抚养大,是您给了我这个机会。这笔钱,应该孝敬母亲。

“服务员,对不起,我不想买收录机了,麻烦你把钱还给我好吗?谢谢。”我客气的对服务员说着。我要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一件“羊皮袄”,让母亲冬天里穿着暖和!从此,这件“羊皮袄”母亲整整穿了十多年,破的地方还用狗皮补过。

母亲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却无能以报。妈妈,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呼唤,曾唤起多少赤子之心?假如我是汪洋中的一个孤帆,您就是送我到安全港的海风。当然您也有风急浪涌时,可当我既续行船时,又发现甲板上干净了许多……面对这汹涌澎湃的大海,我们母子的心情一定是激动万千。是啊!这海包容着母子情!

(八)

忆起那年春,我回家看望母亲,踏上了回乡的路。乘车倚窗而坐,思绪如飞。仿佛看到步履蹒跚的母亲正踮着脚站在村口,翘首以待盼着儿孙的归来……

刚走到家门口,母亲就趿着鞋从屋里跑出来,她拉着我的胳膊,满脸的欢乐,“你回来了!”说着又朝我身后看了看。拉起了天真活泼可爱的孙女儿的手,脸上霎时透出更加欢乐的笑容。祖孙俩见面格外高兴,孙女儿取出奶奶最喜爱吃的酥梨薄片填到她老人家嘴里,捉起了咪藏……我目视着母亲那满脸笑容,一双苍老的眼睛,蓬蓬的头发,几个月不见她,她老人家又衰老了许多。

“孩子要好好地培养读书,你不要老记挂我。”母亲拉我在木橙上坐下,急切地问这问那,想儿子,念叨孙女,眼里噙出泪花。看她那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妈,这段时间我太忙了,一直没回来,让您老人家操心了。”母亲忙安慰我:“忙就好,好好工作,要踏踏实实地干事,你不要老是想着回家来。”母亲虽然嘴上这样说,可内心的企盼我是最清楚的!从一进家门她那探寻的目光中,就知道她在热切地找寻着儿子和孙女儿的身影。

母子相会,促膝谈心,从家庭生活变化说到祖国的改革开放,从对乡村的眷恋谈到香港、澳门即将回归……晚上,母亲听我讲孙女儿的日常生活故事中,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嘴角挂着满足的微笑。邻居的婶婶们告诉我,我母亲已好几天没睡好觉,她一直在想念着儿孙们,今天我们回来了,她才踏实地睡着了。这番话令我彻夜难眠,母亲最大的企盼就是家人团聚,那怕仅仅是吃顿饭,可这小小的愿望我们竟无法满足她老人家。

第二天午饭后,母亲就不断地催我赶快回去,我执意要陪陪她老人家,她说什么也不肯。母亲递给了我一部分钱说是给孙女儿读书用的。泪水一下模糊了我的视线,这不仅仅是金钱,分明是她老人的一颗滚烫的心啊!我想说不要,又怕伤了她老人家的心。我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这些钱,一步一回头离开了她……母亲久久地站在村口,望着我们走出了村子好远好远,当我再次回首时,竟然发现她老人家一动未动,仍然是刚才的姿势,宛如一尊慈母的雕像。我泪水狂泻而出,愧疚、感动、辛酸、千百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我不忍再回头,默默地挽着孩子朝前走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自古以来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母爱,或许当我们成为父母以后会理解得更加真切!人间的生活写实,每一件往事都是深情的回忆,每个人为人父母后,那份对母亲追忆的情感愈加深厚!爱的情素居然是那样绵长!

(九)

母亲没有尽享天年,在距香港回归还有34天时,突然患病卧床,星散又聚的子孙围在她的周围。她揉捻着我的衣角,摆动苍白、粗糙多皱的手,意思是说:“妈妈只生了你的身,培养哺育你成长的是祖国,是父老乡亲。”我们不约而同地转过脸去抛泪,我心里默默地说“妈妈,我们这些穿粗土布衣长大的儿孙,受过你教育的孩子们,会走好你指给的路!”

母亲的手是一双枯燥、苍白,苍白而又枯燥勤劳的手。她每天到学校教学,放学回家要急急忙忙去做家务活,挖土、种菜、砍柴……双手忙得不停。于是她的手上泥土多,不时的还添上一道道伤痕,十分难看。但我依然爱她那双手,因为她那双手一直养我、育我长大成人,每天晚上我都要拉着母亲的手,检查是否又有了新的伤痕……我不愿看到她那本身就粗糙难看的手再添上任何伤疤!冬天里,母亲的手总要开一条条很深的“冰口”,再加上那一个个老茧、一道道皱纹与伤疤,更难看了!童年时的我常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数着她手上的疤痕与“冰口”;也曾经听人家说“冰口”用猪油抹上就会好,于是我悄悄地把家里的一团猪油,趁她不备,给她抹涂在手上,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薛彦
童生


注册时间: 2006-05-31
帖子: 2

薛彦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6-05-31 01:42:01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我怎么才能把照片传上.不过你的邮箱里已有了.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网友论坛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