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人物列表
柳亚子 Liu Yazi(现代中国)沈尹默 Shen Yinmo(现代中国)海子 Hai Zi(现代中国)
洛夫 Lo Fu(现代中国)舒婷 Shu Ting(现代中国)徐志摩 Xu Zhimo(现代中国)
席慕容 Ximurong(现代中国)余光中 Yu Guangzhong(现代中国)食指 Si Zhi(现代中国)
刘半农 Liu Bannong(现代中国)北岛 Bei Dao(现代中国)顾城 Gu Cheng(现代中国)
卞之琳 Bian Zhilin(现代中国)戴望舒 Dai Wangshu(现代中国)多多 Duo Duo(现代中国)
昌耀 Chang Yao(现代中国)向明 Xiang Ming(现代中国)孤夜赏雨 Gu Yeshangyu(现代中国)
离离 Chi Chi(现代中国)陈忠坤 Chen Zhongkun(现代中国)熊焱 Xiong Yan(现代中国)
绝壁孤侠 Jue Biguxia(现代中国)迪拜 DiBai(现代中国)祁鸿升 Qi Hongsheng(现代中国)
杯中冲浪 Wang XuSheng(现代中国)鲁绪刚 Lu XuGang(现代中国)余刃 Yu Ren(现代中国)
白琳 Bai Lin(现代中国)太阳岛 Tai Yangdao(现代中国)秋叶 Qiu She(现代中国)
佚名 Yi Ming(现代中国)周梦蝶 Zhou Mengdie(现代中国)郑愁予 Zheng Chouyu(现代中国)
兰语凝嫣 Lan Yuningyan(现代中国)刘华明 Liu Huaming(现代中国)陆华军 Liu Huajun(现代中国)
离开 Chi Kai(现代中国)郭沫若 Guo MoRuo(现代中国)林泠 Lin Ling(现代中国)
商禽 Shang Qin(现代中国)罗门 Luo Men(现代中国)西川 Xi Chuan(现代中国)
欧阳江河 Ouyang Jianghe(现代中国)翟永明 Di Yongming(现代中国)杨炼 Yang Lian(现代中国)
张错 Zhang Cuo(现代中国)田间 Tian Jian(现代中国)阿垅 A Long(现代中国)
纪弦 Ji Xian(现代中国)灰娃 Hui Wa(现代中国)马骅 Ma Hua(现代中国)
覃子豪 Qin Zihao(现代中国)林亨泰 Lin Hengtai(现代中国)蓉子 Rong Zi(现代中国)
痖弦 Ya Xian(现代中国)杨唤 Yang Huan(现代中国)羊令野 Yang Lingye(现代中国)
林徽因 Lin Huiyin(现代中国)白萩 Bai Qiu(现代中国)管管 Guan Guan(现代中国)
孙犁
现代中国  (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
名: 孙树勋
籍贯: 河北平安

散文集 leisurely corpus《孙犁散文》
乡土风情 native soil elegant demeanour《铁木前传》
《山地回忆》
军事生活 military life《荷花淀》
《芦花荡》
《风云初记》

阅读孙犁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阅读孙犁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孙犁
  孙犁(1913- ) : 小说家。河北安平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大任教,并任《晋察冀日报》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著有短篇小说《荷花淀》、《嘱咐》,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河北平安人。原名孙树勋。生卒(1913.4.6-2002.7.11)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艺教员,晋察冀通讯社、 《晋察冀日报》 、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纪》 (三集),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 。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河北平安人。中共党员。12岁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高中毕业后到北平,开始在《大公报》发表文章。抗战时期主要在党领导下的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 、《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出版了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论文集《文学短论》等。晚年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有《孙犁文集》(5卷)。历任中国作协理事、顾问,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 。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 《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孙犁 - 生平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 《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 《晋察冀日报》 、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 (后改名《写作入门》 《文艺学习》 ,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 《碑》 《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 、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 (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 - 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
  
  孙犁左一为孙犁
  
  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孙犁 - 著作
  
  《荷花淀》 (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 (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 (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孙犁孙犁
  
  《村歌》 (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 (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 (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 (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 (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 (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 (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 (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 (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 (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 (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 (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 (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 (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 (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孙犁孙犁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 (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 (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 (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 (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 (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 (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孙犁 - 战争题材作品风格
  
  读孙犁的作品,最早是从小说开始的。给我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地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那时最爱读的
  
  孙犁孙犁
  
  是《芦花荡》和《荷花淀》,至今一闭眼,便浮现出朦胧迷离的月光下,听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传神的细节哟!
  
  也许是年龄小、阅历浅吧,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奇崛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这时,爱其散文胜爱小说,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钟情不已。 《晚华集》 、 《秀露集》 、 《澹定集》 、 《尺泽集》 ……无论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还是咏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孙犁先生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正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才能长期以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
  
  孙犁孙犁
  
  起出现,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又帮助着其作品诗情画意地形成。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需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 《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 。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作者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 。“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孙犁 - 代表作品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 、《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 - 贾平凹眼中的他
  
  我不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者,以一个作家的眼光,长期以来,我是把孙犁敬为大师的。我几乎读过他的全部作品。在当代的作家里,对我产生过极大影响的,起码其中有两个人,一个是沈从文,一个就是孙犁。我不善走
  
  孙犁孙犁
  
  动和交际,专程登门去拜见过的作家,只有孙犁;而沈从文去世了,他的一套文集恭恭敬敬地摆在我的书架上,奉若神明。
  
  孙犁敢把一生中写过的所有文字都收入书中,这是别人所不能的。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经历了各个时期,从青年到老年,能一直保持才情,作品的明净崇高,孙犁是第一人。
  
  孙犁的主要作品是以农村为题材的,在他创作活跃的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农村题材小说的高手,但他是最独特的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一个。他的作品往往在发表后就有了广泛的影响,但并不特别爆响,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在当时红火的书已经没有人再读了,或者再读已没有了多少对应,而他的书仍被相当多的人在读。孙犁是一面古镜,越打磨越亮。
  
  文坛上曾流传着有关孙犁的是非,说他深居简出,说他脾气古怪,是他的性格原因呢,还是他的文学一直远离政治,远离主流文学圈子而导致的结果?这一切与他在意识上、文体上、语言上独立于当时的文坛,又能给后学者有所开启,是不是有关系呢?如果有关系,作家怎样保持他的文学的纯净,怎样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天才,孙犁的意义是什么,贡献在哪里?遗憾的是对孙犁的研究虽然不断,但这些方面并未深入。如果抛开诸多的人为因素,如果以后孙犁的研究更深入下去,如果还有人再写现当代文学史,我相信,孙犁这个名字是灿烂的,神当归其位。
  
  孙犁 - “七不”
  
  一、不再给别人的书写序;二、不再写书评或作品评论;三、凡名人辞典、文学艺术家名人录之类的编者,来信叫写自传、填表格、寄像片,一律置之;四、凡叫选出作品……以便译成外文,帮助走向世界者,一律谢绝;
  
  孙犁孙犁
  
  五、凡专登名人作品的副刊,不再投稿;六、对专收名家作品的丛书,不再掺合;七、不为群体性、地区性的大型文学丛书挂名选编或写导言。时人称谓孙犁为文的“七不”原则。
  
  孙犁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是在那篇短文中,他对应以上几条简要地讲了几点原因:一是已经很少看(他人的)作品;二是自觉不足进入这种印刷品;三是自己愿在本国,安居乐业,对走向那里(世界),不感兴趣;四是不愿招摇;五是没有精力看那么多的稿件,也写不出像鲁迅先生那么精辟的导言,等等,话很中肯,还带有几分幽默。这和那些文章未写几篇,便自立流派,自上封号,圣手大师,自产自销的所谓“新一代”作家;和那些耐不得为文寂寞,经不住名利诱惑,新瓶旧酒,倚老卖老,不遗余力,忙着“奉献”的昔日大家,真是鲜明的对照。
  
  “老老实实的做人,老老实实的为文”,是孙犁几十年文学生涯一直坚守不渝的信条。尽管他早以《风云初记》等巨著名篇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尽管他的创作风格开创了一个“荷花淀”文学流派,深深影响了几代作家;尽管他在晚年秉诗笔与史笔,又写出了如《芸斋小说》等十余部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悲歌与壮歌,震动了当代文坛。但是,面对迎面而来的名与利的诱惑,他却没有自我膨胀,而是坚定的回答“不!”,将其拒之于门外。他说“与其拆烂污,不如岩穴孤处”,绝不卖“招牌”,绝不求“轰动”,这是何等高洁的品格。
  
  写到这里,想起孙犁另一件事情。那是在孙犁的“七不”发表两年之后的1993年,他整80岁,文学活动也整60年,津京冀文界都准备为这位有功德于人世的作家举办生日庆祝和作品研讨活动。孙犁知道后,除了表示感激外,一再强调自己“不过‘生日’”,也不赞成“规模太大,人数太多”的活动。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谈及此事时说:“当前,‘研讨’、‘庆祝’,已流为形式。”“‘花钱买名声’,尤其是‘花别人的钱,替自己造声势’,我极不愿为,而耻为之。”这就是说过为文“七不”的孙犁,一个严肃创作一生的作家孙犁,其前后如一、表里如一的人品与文品,由是可见一斑。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