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斯塔夫理阿诺斯 L. S. Stavrianos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老克 Clemens
诺曼·卡森斯 Norman CousinsM·斯科特·派克 M. Scott Peck保罗·海恩 Paul Heyne
罗曼·文森特·皮尔 Norman Vincent Peale唐纳德·克利夫顿 Donald O. Clifton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
马克·费尔特 Mark Felt彼得·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戴维·洛克菲勒 David Rockefeller
丹·布朗 Dan Brown弗兰克·迈考特 Frank McCourt艾里克斯·哈利 Alex Haley
约瑟夫·海勒 Joseph Heller艾萨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罗姆·大卫·塞林格 Jerome David Salinger
欧文·华莱士 Irving Wallace马里奥·普佐 Mario Puzo雷蒙德·库利 Raymond Khoury
卡勒德·胡赛尼 Khaled Hosseini莱斯利·沃勒 Leslie Waller哈罗德·罗宾斯 Harold Robbins
戴维·鲍尔达奇 David Baldacci西德尼·谢尔顿 Sidney Sheldon本特利·利特 Bentley Little
迈克尔·克莱顿 Michael Crichton亚历山德拉·里普利 Alexandra Ripley理查德·马丁·斯特恩 Richard Martin Stern
埃里奇·西格尔 Erich Segal白兰黛·娇意丝 Brenda Joyce克莉丝汀·汉娜 Kristin Hannah
莉莎·克莱佩 Lisa Kleypas安妮塔·蓝伯 Arnette Lamb张纯如 Iris Chang
费慰梅 Wilma Fairbank约翰·托兰 John Toland拉里·柯林斯 Larry Collins
西奥多·索伦森 Theodore Sorensen丹尼斯·罗德曼 Dennis Rodman崔佛·杜普伊 Trevor N. Dupuy
乔治·巴顿 George Patton IV弗农·阿·沃尔特斯 Vernon A. Walters莫妮卡·克劳莉 Monica Crowley
卡拉·斯威舍 Kara Swisher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Harrison Salisbury弗利普·何塞·法默 Philip José Farmer
爱德华·霍克 Edward D. Hoch阿夫拉姆·戴维森 Avram Davidson卡尔·萨根 Carl Sagan
凯文·米特尼克 Kevin Mitnick科恩 I. Bernard CohenE·迈尔 Ernst W. Mayr
奥格·曼狄诺 Og Mandino劳伦斯·彼得 Laurence J. PeterR.R.帕尔默 R. R. Palmer
乔•科尔顿 Joel G. Colton蔡美儿 Amy Chua易劳逸 Lioyd E.Eastman
欧文·华莱士 Irving Wallace
作者  (1916年3月19日1990年6月29日)

都市生活 urbanism《洛杉矶的女人们》
现实百态 Realistic Fiction《圣地》
《箴言》
历险小说 Adventure novels《三海妖》

阅读欧文·华莱士 Irving Wallace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欧文·华莱士
  欧文·华莱士(Irving Wallace;1916.3~1990.6)是美国最受大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以31种语言出版并畅销全世界。他带头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超级小说,他以生动的小说形式来描写时事。欧文·华莱士是世界上享有最多读者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共发行了约两亿册。全世界备阶层的人都爱读他的作品,读者多达10亿人。
  
  1916年欧文·华莱士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其父亚历克斯·华莱钦斯基是犹太人,但不属东正教,原籍俄国瓦西洛斯科,1906年移民去美国。在办理移民手续时,美国移民局的一个不耐心的官员嫌他的姓氏长,便把他的姓缩为华莱士。其母纳丽芙卡,也是俄国人,1907年移民去美。他们相识后于1913年结婚,生下一子一女,其子便是欧文·华莱士。
  
  欧文·华莱士从1917年至1935年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基诺沙。他在基诺沙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那时,其父望子成龙,多方培养,还让他学音乐,他自感无音乐细胞,但还是当上了高中的乐队主席。他自幼喜爱读书、写作、讲演、集会,也喜欢体育、旅游。他讲演才能出众,曾获威斯康星州辩论会的冠军。他受过13年正式教育,大学未学完便转入自由写作。高中时期曾担任过周报主编,多次参加全国写作比赛,1933年因其最佳故事创作---《舞台上的凶杀案》获国家金杯奖。
  
  后来,又代表基诺沙高中与全国的3000所高中的青少年一起进行写作比赛,荣获全国故事创作第一名。因小有名气,又加他擅长社会活动,上学期间,担任过不少社团和俱乐部的主席和头头职衔。1935年,因不愿过学校那种受拘束的生活,大学上了一学期便退学了。他来到洛杉矶,到好莱坞谋生。在好莱坞期间,他一面努力为杂志写作,一面想方设法跻身电影创作界。
  
  1940年他与一位出生纽约的漂亮姑娘西尔维亚·凯恩相识,并坠入情网。第二年他们便结了婚,成为终身伴侣。结婚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华莱士应征入伍,报名充当海军陆战队的战地记者,但因色盲遭拒绝。
  
  1942年10月,又报名参加空军部队。说来也巧,当时他的征兵军官是罗纳德·里根中尉,就是后来曾任美国总统的里根。
  
  华莱士特点喜爱旅游,18岁时参加过威斯康星大学探险队去洪都拉斯荒原中寻找传说中的血泉。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发现了号称血泉的一处红色瀑布。他们的发现不但列入了中美地图书中,还得到了萨尔瓦多总统的接见。1940年他也曾到日本和中国旅行。在日本,他会见了当时的日本外长。日本外长曾气势汹汹地说,如果美国插手战争惹恼了日本的话,日本就要进攻美国---14个月之后,果然应了这句话,发生了珍珠港事件。他的这次经历,曾在美国报纸的头条新闻上发表过。
  
  1941年,他与妻子西尔维亚去墨西哥,见到了墨西哥总统。从军队退役后,又遍访西欧各国,但在西班牙受阻,佛朗哥因他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而拒绝他入境。华莱士在文学领域里的活动经历了三个时期:杂志写作、电影创作和小说创作。
  欧文·华莱士-职业生涯
  描述黑人当美国总统
  欧文· 华莱士1916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自小就聪明过人,颇有写作天赋。17岁那年,华莱士参加全国性的写作大赛,凭借《舞台上的凶杀案》获国家金杯奖。从此,华莱士一发不可收拾,连连在全国的各大写作比赛中获奖,并开始在《读者文摘》、《星期六晚邮报》等美国著名报刊上发表作品。
  成名后的华莱士不仅为好莱坞写过10年的电影剧本,还出版了33部长篇小说和传记文学。他的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是畅销书。1964年,他想写一部黑人当选美国总统的书,向总统秘书申请到白宫体验当总统的生活。考虑到华莱士的巨大影响力,白宫竟破天荒地同意了他的申请,让他在白宫里住了10天,后来写成了著名的《大丈夫》一书。1965年,他无意间向外界透露自己准备写3部小说,数家出版社以百万美元争相预购其版权。1982年,《星期六评论》评华莱士为世界上五大畅销书作家之一,在全球拥有10多亿读者。据不完全统计,他的作品总计销售超过3亿册。
  太平洋因日本没有和平
  华莱士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在文学史上创造的奇迹,还在于在二战中的传奇经历和巨大贡献。 1940年,作为美国《自由》杂志的远东记者,年仅24岁的华莱士受命来到亚洲进行战争情势的采访和报道。当时,美国还没有参与二战,华莱士以非交战国的记者身份到过日本、中国和菲律宾等地。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华莱士顶着各种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现场访问,最难能可贵的是,他采访了众多日本军政官员和平民,其中有日本推行侵略政策的核心人物,比如军国主义头目东条英机、首相近卫文麿、外相松冈洋右、日本黑社会组织黑龙会头子头山满等等。他亲耳听到那些日本政要向他叫嚣要侵占整个中国,以建立亚洲新秩序;外相松冈洋右甚至得意忘形地向他说,美国若敢阻碍日本在亚洲的统治政策,就不惜与美国开战。他把这些真实的访谈内容源源不断地发回国内,公之于众,引起全世界的震惊,也提醒美国提前作好应战准备。这些透露日本政府阴谋的报道引起了日本的恐慌,天皇立刻下令各级官员“在涉及自己职务的事情上,不得会见任何记者”。
  1941年12月6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一天,他完成了关于日本的对外扩张野心及其罪行的著作,定名为《日本的〈我的奋斗〉》。在书中,他深入分析了代表日本政府对外扩张纲领的《田中奏折》,断言:“在日本这个岛国上,只要还有一本《田中奏折》或者还有一个心想把《田中奏折》变成现实的人存在,太平洋就没有和平!”
  想和东条英机作战
  事实果然如华莱士所料,书稿刚完成,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美国全国掀起了参战的热潮,华莱士也毅然决定投笔从戎。1942年10月6日,处理完原杂志社的工作后,华莱士正式报名入伍。可惜,华莱士因患色盲未能通过入伍体检。
  这并没有烧灭华莱士参战的热情。他听说军事基地在招收拍摄战地影片的人员,就急切地填写了申请表,经过测试被正式录取。当时录取他的制片分队中尉正是后来成为美国第四十任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入伍后,华莱士被分到空军第一电影厂服役。后来,每每回忆这段参战的经历,华莱士常常会笑道,我是很想上前线,和东条英机作战,为国家尽一份力。没想到,我竟然没用“子弹”,而是用“纸弹”来了却自己的心愿。
  告诉士兵敌人是谁
  从1942年到1944年期间,华莱士在电影厂参加了25部电影宣传片的制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系列片《我们为什么而战斗》中的一部《为中国而战》。为了这部片子的编写工作,华莱士和他的搭档卡尔·福尔曼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不仅作为记者采访了日本相关政要,走访了被日本占领的上海、南京等地,还在紧张的行程中翻阅许多资料,掌握大量有关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知识,几易其稿,最终完成具有很强真实性和权威性的影片脚本。用华莱士自己的话说:“那时,我们正在同日本作战,而我们国家对日本尚无什么明确的政策。我和福尔曼受命撰写这部纪录片的剧本,让那些在战地作战的美国士兵知道我们为什么打仗,我们和谁打仗。”
  
  中国是人口、土地、历史
  当今年盛夏《为中国而战》在钓鱼台首映时,观看影片的社会各界人士都无不为60多年前这位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对二战的贡献感慨不已。
  影片开始就闪现一行字幕,《我们为什么而战?》接着,镜头前是旋转的地球,炮火纷飞的战场,最后定格在中国,告诉观众中国是什么。画面上出现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画外音是“中国是人口……”;接着闪现辽阔的疆域,解说词为“中国是土地……”;十三陵巨狮全景也展现,一个浑厚的声音响起“中国是历史……”
  短短几十分钟的影片从中国悠久文明说起,层层深入地控诉日本如何觊觎中国的资源,接着,诉说美国人必须为了世界正义帮助中国作战的理由。影片讲到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时,热情洋溢地称颂道:“中国是我们正在战斗中的朋友和伙伴。”这种对当时情势的真实记录,对动员美国人民参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华莱士对中国的贡献还不仅仅在抗战时期。在他后来编著的《人民年鉴》中,将孔子列为影响人类思想最大的五个思想家之首。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没有立即建交,华莱士多次在作品中提及不承认新中国存在的政治局面是“太荒谬”了。在1967年的长篇小说《大密谋》中,华莱士用心良苦地插入一段故事情节:新中国的代表出席已被承认的国家间最高首脑的国际性会议。1990年6月29日,华莱士因胰腺癌与世长辞,但是,他对中国的情谊却永远不会被忘记。
  欧文·华莱士-主要作品
  《三海妖》、《洛杉矶的女人们》、《圣地》、《箴言》、《代号R密件》、《第二夫人》、《圣床》、《The Chapman Report》、《The_Prize》、《The Man 》、《the Seven Minutes 》、《The_Almighty 》、《The_Guest_of_Honour 》、《The Golden Room 》等
  欧文·华莱士-创作精神
  欧文·华莱士为创作《耶稣手稿之谜》这部作品,他曾“九赴英国和欧洲,读了478本《圣经》著作,访问了58位《圣经》专家,在心里酝酿了10年”——这些数字也许有些夸张,但书中内容说明,他确实对那段历史做过研究和调查。比如说,书中提到的雅各(译者将其译为詹姆斯,但通行的《圣经》中译本将其译为雅各)很可能确有其人。雅各在《新约》中被称为耶稣的弟弟之一,人们通常把他看作耶路撒冷的首任主教和《雅各书》的作者,将他的死亡时间定为公元62年。尽管如此,还是有学者对雅各的存在表示怀疑。但圣经考古学会在2002年10月宣布,他们在以色列的古代藏骨柜中发现一句铭文:“雅各,约瑟之子,耶稣的兄弟”,由此可以证实耶稣之父约瑟以及雅各的存在。无论这个发现是真是假,都可为此书提供有趣的佐料,但当时华莱士早已去世,无法对此事发表个人看法。
  欧文·华莱士-文学成就
  欧文·华莱士号称当代大众通俗小说的鼻祖,在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共著有16本小说及17部非小说类散文作品。在全世界,他所有的作品共销售出2.5亿多册,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长期的畅销书。
  《耶稣手稿之谜》为欧文·华莱士第8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在全世界一特别在欧美——的宗教界和非宗教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一部奇书,也是迄今为止,人们用文宇形式提出并探讨基督本人和《圣经》的真实性,揭示宗教信仰和科学文明、精神寄托与物质生活矛盾关系的一部罕见的,最大胆、最深入、涉及内容广阔但却切中要害的作品。对崇尚人类文明的广大读者来说,该书从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均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启迪性就像历史上一切真正的文学作品一样,其影响是不限国界的,其价值是永恒的。
  欧文·华莱士-社会评价
  美国畅销书作家欧文·华莱士据说,华莱士共创作过16部小说。总的来看,华莱士喜欢将政治阴谋、洲际旅行与惊险故事融为一体,他的《查普曼的报告》、《影迷俱乐部》等书我的确不敢恭维,但是他的《耶稣手稿之谜》、《R密件》等少数小说确实属于佳作。
  1990年6月30日(华莱士病逝的次日),《纽约时报》曾刊出一篇题为《74岁的欧文·华莱士去世,他曾有33本书销量超过百万》的文章。作者对他的创作进行综述,一方面认为他背离了福克纳等人的传统,一方面又认为其作品“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董鼎山先生既承认华莱士是世界级畅销书作家,又能正确评价其作品的优点:“华莱士小说的主题集中于读者们关心的问题。他的情节是这样的:假如美国选出了一个黑人总统会有什么后果?假如世界上发现了一部与新约全书相矛盾的‘真正的圣经’,对宗教有什么结果?……这类善用想象力的情节,当然很受通俗小说的读者欢迎。”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董先生在这段评论中提到的第二部作品就是《耶稣手稿之谜》。此书可以受到通俗小说读者的欢迎,尽管它不黄不暴力,却包含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惟有这种作品才会具有持久生命力,不管它属于严肃文学还是通俗作品。


  Irving Wallace (March 19, 1916 - June 29, 1990) was an American bestselling author and screenwriter.
  
  Wallace was born in Chicago, Illinois to Bessie Liss and Alexander Wallace (an Americanized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family name of Wallechinsky). The family was Jewish and originally from Russia, and he was named after his maternal grandfather, a bookkeeper and Talmudic scholar of Narewka. He grew up in Kenosha, Wisconsin, where he attended Kenosha Central High School. He was the father of Olympic historian David Wallechinsky and author Amy Wallace.
  Wallace began selling stories to magazines when he was a teenager. In World War II Wallace served in the Capra unit in Fort Fox along with Theodor Seuss Geisel - more popularly known as Dr. Seuss - and continued to write for magazines. Soon, however, he turned to a more lucrative job as a Hollywood screenwriter. He collaborated on such films as The West Point Story (1950), Split Second (1953), Meet Me at the Fair (1953), and The Big Circus (1959).
  After an unsatisfying stint in Hollywood, he devoted himself full-time to writing books. He published his first nonfiction work in 1955, The Fabulous Originals, and his first fiction offering, The Sins of Philip Fleming, in 1959. The latter, ignored by critics, was followed by the enormously successful The Chapman Report.
  Wallace was a prolific author and published 33 books during his lifetime, all translated into 31 different languages.
  Irving Wallace was married to Sylvia Wallace, a former magazine writer and editor. Her first novel, The Fountains, was an American best seller and published in twelve foreign editions. Her second novel, Empress, was published in 1980. She also helped produce, along with their two children, The Book of Lists#2. Sylvia Wallace died October 20, 2006 at the age of 89.
  Several of Wallace's books have been made into films. Among his best known books are The Chapman Report (1960), The Prize (1962), The Word (1972) and The Fan Club (1974). He also produced some notable non-fiction works, including several editions of The People's Almanac and The Book of Lists.
  Bibliography
  
  Novels
  The Sins of Philip Fleming: A Compelling Novel of One Man's Intimate Problem (1959)
  The Chapman Report (1961)
  The Prize (1962)
  The Man (1964)
  The Three Sirens (1964)
  The Plot (1967)
  The Seven Minutes (1969)
  The Word (1972)
  The Fan Club (1974)
  The R Document (1976)
  The Pigeon Project (1979)
  The Second Lady (1980)
  The Almighty (1982)
  The Miracle (1984 / 2005)
  The Seventh Secret (1985) (with an additional chapter by Tom Posch in the Dutch translation of 1989 )
  The Celestial Bed (1987)
  The Golden Room (1988)
  The Guest of Honor (1989)
  Non-fiction
  Fabulous Originals: Lives of Extraordinary People Who Inspired Memorable Characters in Fiction (1955)
  Square Pegs: Some Americans Who Dared to Be Different (1958)
  The Fabulous Showman: The Life and Times of P.T. Barnum (1959)
  The Twenty-Seventh Wife (1961)
  The Sunday Gentleman (1966) (non-fiction)
  Writing of One Novel (1968)
  The Nympho and Other Maniacs: The Lives, the Loves and the Sexual Adventures of Some Scandalous and Liberated Ladies (1971)
  The People's Almanac (1975) (with David Wallechinsky)
  Stardust to Prairie Dust (1976)
  The Book of Lists (1977) (with David Wallechinsky and Amy Wallace)
  Two: Biography of The Original Siamese Twins (1978) (with Amy Wallace)
  The People's Almanac No. 2 (1978) (with David Wallechinsky)
  The Book of Lists 2 (1980) (with Amy Wallace and David Wallechinsky)
  The Intimate Sex Lives of Famous People (1981)
  The Book of Lists 3 (1983) (with Amy Wallace and David Wallechinsky)
  Significa (1983) (with Amy Wallace and David Wallechinsky)
  Secret Sex Lives of Famous People (1993)
  Quotes
  
  "To be one's self, and unafraid whether right or wrong, is more admirable than the easy cowardice of surrender to conformity."
  "If successful novelists had a formula, they would not have failures, and I know of no novelist who has not had a failure at one time or another."
  "Every man can transform the world from one of monotony and drabness to one of excitement and adventure."
  "We have placed security in a position of primacy and subordinated individual liberty to it."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