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 人物列表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格奥尔格•西美尔 Georg Simmel
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埃德蒙德·胡塞尔 Edmund Husserl阿尔贝特·施韦泽 Albert Schweitzer
威廉·李卜克内西 Wilhelm Liebknecht约瑟夫·狄慈根 Joseph Dietzgen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社会教育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Karl Heinrich Marx
麦喀士

阅读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土学位。 马克思在完成博土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但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识界的,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于是他转向,开始从事反对封建和争取的斗争。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士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主义。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富有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在法国的各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主义的转变。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博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主义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书中科学地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是恩格斯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宣言》。 1848年资产阶级风暴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着手建立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它是当时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马克思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中的纲领,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制度作斗争,揭露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卖行为,还通过报纸同各国派建立广泛联系,声援各国人民的斗争。为了发展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他还积极参加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工人组织内部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失败后,马克思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在伦敦,马克思重建了主义者的盟约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的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他重返曼彻斯特,再次从事他所讨厌的经商活动。马克思在埋头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设法利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发表各种政论文章。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运动特别是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谴责沙皇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支持中国人民的斗争。 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经济学批判大纲》。这是《资本论》的第一稿。在这个手稿中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写了《经济学批判》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后来他又写了一个新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这个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也谈到了属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内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经济学中的一次。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它成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欧洲的民族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马克思又投入了实际斗争。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他被选为国际的领导机构总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正像恩格斯说的,“叙述马克思在国际中的活动,就等于编写这个协会本身的历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虽然在起义之前并不赞同这一行动,但起义一经爆发,他就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援和帮助。他注意收集有关公社的材料,认真研究公社的各项措施,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公社出谋献策,并且亲自写了几百封信宣传公社的意义,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又从物质生活、思想上帮助逃离法国的公社者。 七十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的观点、经济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并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这部著作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反动政府的,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战斗,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Karl Heinrich Marx (May 5, 1818 – March 14, 1883)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political economist, historian, political theorist, sociologist, communist, and revolutionary, whose ide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munism. Marx summarized his approach in the first line of chapter one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published in 1848: "The history of all hitherto existing society is the history of class struggles."

Marx argued that capitalism, like previous socioeconomic systems, would inevitably produce internal tensions which would lead to its destruction. Just as capitalism replaced feudalism, he believed socialism would, in its turn, replace capitalism, and lead to a stateless, classless society called pure communism. This would emerge after a transitional period calle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 period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workers state" or "workers' democracy". In section one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arx describes feudalism, capitalism, and the role intern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pla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We see then: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of exchange, on whose foundation the bourgeoisie built itself up, were generated in feudal society. At a certain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of exchang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eudal society produced and exchanged...the feudal relations of property became no longer compatible with the already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s; they became so many fetters. They had to be burst asunder; they were burst asunder. Into their place stepped free competition, accompanied by a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titution adapted in it, and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way of the bourgeois class. A similar movement is going on before our own eyes.... The productive forces at the disposal of society no longer tend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ditions of bourgeois property; on the contrary, they have become too powerful for these conditions, by which they are fettered, and so soon as they overcome these fetters, they bring order into the whole of bourgeois society, endanger the existence of bourgeois property.

Marx argued for a systemic understanding of socio-economic change. He argued that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within capitalism necessitate its end, giving way to soci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therefore, cuts from under its feet the very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bourgeoisie produces and appropriates products. What the bourgeoisie, therefore, produces, above all, are its own grave-diggers. Its fall and the victory of the proletariat are equally inevitable.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On the other hand, Marx argued that socio-economic change occurred through organized revolutionary action. He argued that capitalism will end through the organized actions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class: "Communism is for us not a state of affairs which is to be established, an ideal to which reality will have to adjust itself. We call communism the real movement which abolishes the present state of things. The conditions of this movement result from the premises now in existence."

While Marx remained a relatively obscure figure in his own lifetime, his ideas and the ideology of Marxism began to exert a major influence on workers' movements shortly after his death. This influence gained added impetus with the victory of the Bolsheviks in the Russian October Revolution in 1917, and few parts of the world remained significantly untouched by Marxian ideas in the cour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rx is typically cited, with Émile Durkheim and Max Weber, as one of the three principal architects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