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人物列表
周晴川 Zhou Qingchuan(元代)张翥 Zhang Zhu(元代)白朴 Bai Piao(元代)
张可久 Zhang Kejiu(元代)韦居安 Wei Juan(元代)方回 Fang Hui(元代)
金履祥 Jin Lvxiang(元代)刘玉 Liu Yu(元代)鲜于枢 Xianyu Shu(元代)
邵亨贞 Shao Hengzhen(元代)倪瓒 Ni Zan(元代)吴西逸 Wu Xiyi(元代)
张雨 Zhang Yu(元代)乔吉 Qiao Ji(元代)马致远 Ma ZhiYuan(元代)
刘秉忠 Liu Bingzhong(元代)周德清 Zhou Deqing(元代)司马九皋 Sima Jiugao(元代)
徐失名 Xu Shiming(元代)王恽 Wang Yun(元代)赵孟頫 Zhao Mengfu(元代)
无名氏 Mo Mingshi(元代)王冕 Wang Mian(元代)元淮 Yuan Huai(元代)
冯子振 Feng Zizhen(元代)陶宗仪 Tao Zongyi(元代)释善住 Shi Shanzhu(元代)
郭钰 Guo Yu(元代)萨都剌 Sa Doula(元代)刘因 Liu Yin(元代)
关汉卿 Guan Hanqing(元代)狄君厚 Di Junhou(元代)范康 Fan Kang(元代)
高文秀 Gao Wenxiu(元代)金仁杰 Jin Renjie(元代)宫天挺 Gong Tianting(元代)
孔文卿 Kong Wenqing(元代)王实甫 Wang Shifu(元代)孟汉卿 Meng Hanqing(元代)
尚仲贤 Shang Zhongxian(元代)石君宝 Dan Junbao(元代)张养浩 Zhang Yanghao(元代)
刘致 Liu Zhi(元代)张可久 Zhang Kejiu(元代)贯云石 Guan Yundan(元代)
卢挚 Lu Zhi(元代)郑光祖 Zheng Guangzu(元代)高明 Gao Ming(元代)
纪君祥 Ji Junxiang(元代)郑廷玉 Zheng Tingyu(元代)张国宾 Zhang Guobin(元代)
岳伯川 Yue Bachuan(元代)杨梓 Yang Zi(元代)武汉臣 Wu Hanchen(元代)
王伯成 Wang Bacheng(元代)李文蔚 Li Wenwei(元代)李直夫 Li Zhifu(元代)
吴昌龄 Wu Changling(元代)王仲文 Wang Zhongwen(元代)李寿卿 Li Shouqing(元代)
乌哈噶图可汗
元代  (1320年1370年)
姓: 孛儿只斤
名: 妥欢贴睦尔
网笔号: 宣仁普孝皇帝
庙号: 惠宗
开端终结
在位1333年1370年
元统1333年10月1335年11月
至元1335年11月134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元惠宗妥欢贴睦尔(1320年-1370年5月23日),又称元顺帝(死后元朝庙号为惠宗,明朝谥号为顺帝),于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于应昌,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6月至1370年。明太祖认为他顺天应人,给他上一个“顺帝”的谥号,但北迁的元朝廷并未接受此谥号,而另上谥号宣仁普孝皇帝。他的蒙古文谥号则为乌哈噶图可汗(Uqayatu Qaγan)。
  
  元惠宗是元明宗的长子,元武宗的长孙,至顺元年(1330年)他的母亲被杀,他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后来到广西静江(今桂林)。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元宁宗逝世,太后卜答失里坚持弃子立侄,下令立妥欢贴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钦察人燕帖木儿反对,因此一直到次年六月才继位。元统三年(1335年),燕帖木儿的儿子唐其势阴谋推翻元惠宗,另立文宗义子答剌海。右丞相伯颜粉碎唐其势叛乱,但从此他的势力大增,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伯颜采取排挤汉人的政策,如禁止汉人参政、取消科举、不许汉人学蒙古语等,这些做法加深了汉蒙两族之间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满。至元五年(1340年)底,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罢免并流放伯颜,并废黜文宗子燕帖古思,消除了夺权隐患,控制了政局。至正一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于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又颁《至正修格》。史称“至正新政”。
  
  后期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学“行房中运气之术”,有匠材,能制金人玉女自动报时器。又造宫漏,“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罕有”,史称“鲁班天子”。至正十年(1350年)国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上为了治水(当时因黄河水灾频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脱脱遏黄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虽然1362年元军获得很大战果,但由于起义军的势力已经很大,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后来即位的元昭宗)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元惠宗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将领有时也各行其是,不听中央统一指挥。这一切给朱元璋提供了巩固其地位的机会。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南方,责令北伐,徐达率领的军队逼近大都,元惠宗夜半开大都的建德门北奔,首先逃往上都,后逃往应昌。他在那里两次组织兵力试图收复大都,但都被明朝军队击败,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痢疾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达里诺尔西南)去世。
  
  轶闻
  后世盛传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为宋恭帝之子。元文宗曾布告中外,“言明宗在朔漠之时,素谓(妥欢帖睦尔)非其己子。”遂徙于高丽,后迁静江。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庚申外史》,谓瀛国公驻锡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时,封地位于汪古部旧地及居延一带的赵王曾以一回回女子与之(即顺帝生母迈来迪)。延祐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时值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后为元明宗)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明代以后,此说遂成确论。至清代,四库提要认为此说乃宋遗民伪造,明人“附会而盛传之”,“核以事实,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近时学者有谓瀛国公在移驻甘州之前,可能居于谦州吉利吉思地界(今叶尼塞河上游)。当时周王和世琜自陕西至岭北过金山(阿尔泰山),流亡于察合台后王封地,地理上与谦州接近,因此有相见赠子的可能。
<< 前一君主: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元代乌哈噶图可汗
(1333年1370年)
后一君主 >>: 德祖 玄皇帝 朱百六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