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古世   新罗   高句丽   百济   民族迁徙时代   中世   近世   近代东亚   现代东亚   
百济  Capital:慰礼城 (18 BC660 AD)


  百济(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余)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罗兼并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 百济与高句丽,新罗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时代。
  
  百济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中国和日本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
  
  公元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建国
  
  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前18年,朱蒙的儿子温祚王与沸流带领一批高句丽人南下到汉江盆地建立起百济国。最早记载百济的是《三国志》中提到马韩的众多城邦之一伯济。朱蒙因受迫害而逃离扶余,来到了卒本地区,在那里与当地首领延陀勃的女儿召西奴结婚,并创立了高句丽王国。当朱蒙在扶余所生的儿子到达高句丽后,找到了他的亲生父亲并成为王储,就是日后的琉璃王。朱蒙与召西奴所生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祚认识到琉璃王继位后,他们在高句丽将无法立足。因此两兄弟决定离开高句丽并与他们的追随者一起南下。
  
  听从追随者建议,温祚在慰礼城(现在的韩国河南市)建城,并立国号“十济”。但是沸流不理睬这个建议,认为临海而居更好,并在弥邹忽建城(现在的韩国仁川广域市)。可是在弥邹忽的盐水和沼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难以忍受,与此同时慰礼城的百姓却繁荣地生活着。沸流于是前往慰礼城并要当十济国王。温祚不同意。于是沸流对温祚开战,但输给了温祚。 因为羞愧,沸流自杀。弥邹忽的百姓于是搬迁到慰礼城,温祚也高兴地接纳了他们并改国号为“百济”。有百姓济海乐从的意思
  
  居于慰礼城的百济由于被马韩包围,所以经常受到马韩的侵扰。而他们的都城亦经常在汉江两岸不断搬迁。至今,首尔在汉江两岸仍然留有北汉山城(邻近青瓦台)及梦村土城(邻近松坡区)的遗址。当时,他们称呼今日首尔两岸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市这个名称,以见证昔日的历史。
  
  公元10年前后, 百济并吞了马韩。
  
  扩张
  百济兴起前期图
  
  百济古尔王(234年-286年)的统治时期, 百济巩固了国家的制度。据《日本书纪》记载,249年,百济向东扩展到洛东江上游与新罗,伽倻相邻。晋朝永康元年(300)发生八王之乱,乐浪郡,带方郡地方长官率众奔赴辽东向慕容家族请求内附。建兴元年(313)高句丽南下侵略乐浪郡。带方郡受孤立而瓦解,初被百济吞并。其居民得到百济的善待。后来乐浪郡,带方郡在4世纪大多数时间成为高句丽,百济争霸的场所。后史书从345年开始将百济称为国家。据《日本书纪》记载,百济367年第一次向日本派出外交使团。
  
  近肖古王(346年-375年)时期,百济通过与高句丽的战争向北扩展了疆土,同时向南消灭了残存的马韩部落。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到达其鼎盛时期,其疆土涵括了现在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371年,百济在平壤(原乐浪郡)打败了高句丽。在战争中,杀死了故国原王。而故国原王之孙好太王392年即位后又战胜百济再次控制了这一区域。
  
  这个时期百济积极地吸收了中国文化和技术。384年,佛教成为百济的国教。与此同时,百济也发展成为海上强国,并与日本发展了良好的关系。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在这一时期从百济传入日本。
  熊津时期
  
  5世纪,高句丽南扩。在高句丽的军事威胁下,百济开始丧失北方土地。公元475年, 高句丽攻下慰礼城(今首尔)。475-538年,百济被迫迁都于熊津(现在的公州)。
  
  熊津位于山区,因此可以有效防卫北部来自高句丽的袭击。 不过这也切断了百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过与慰礼城相比,熊津离新罗更近些。高句丽的威胁,使得百济与新罗建立起了军事上的联盟。
  百济金铜大香炉
  
  大多数朝鲜三国的地图都将百济的疆土画成包括今天的韩国忠清道和全罗道。这是百济熊津时期和泗沘时期的核心地域。在这一时期百济还宣称曾短暂在中国(南朝宋)的辽西地区有过疆土。 百济略有辽西的记载首见于南朝的《宋书》。此外,《梁书》和《南史》也有类似相同的内容。作为百济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并没有记载于朝鲜的史书,而却记载在中国南朝的史书上,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课题。372年,中国南朝时东晋,北朝是前秦,前秦大多数时间占有今天辽宁省大部分领土。然后相继后燕国,北燕,北魏对辽西地区有效控制,并有史载建制。百济晋平郡晋平县很有可能是大同江以西平壤郡(县)讹传为辽河以西的晋朝的平壤县(朝鲜县)。
  泗沘时期
  
  公元538年,百济圣王移都泗沘(现在的扶余郡),并重新巩固了皇权,把他的王国重建为一个强大的政权。从那时起,改国号为南扶余(因为百济将扶余国当成他们的发源地)。随着佛教在百济的发展,百济文化在泗沘时期得到蓬勃发展。
  
  由于北部高句丽和东边新罗的威胁,百济圣王开始加强与南朝梁的关系。由于新国都位于锦江沿岸,这位百济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6和7世纪,百济在南朝梁的贸易协助下,外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7世纪,随着新罗的影响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部的增长,百济开始衰落。
  灭亡
  
  公元660年,唐与新罗联合发动了对百济的攻击。 百济首都泗沘最终被攻陷。百济被新罗吞并。百济义慈王和儿子被流放中国江南,后不知所终。一批百济贵族逃往日本。
  
  百济被灭后,百济的遗民曾试图重建百济。原百济家将军鬼室福信拥立百济王子扶余丰为王,并向日本求助。扶余丰携5000军队从日本回百济。
  
  663年,百济-日本联军与唐-新罗联军与在海上开战,史称“白江口之战”。经过5次交战,百济-日本联军被战败。扶余丰逃往高句丽。 660年,唐朝在百济故地建立设置了5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纳入唐王朝直接管理。但随着后来的百济复国运动,唐朝在665年把五个都督府统一合并为熊津都督府。罗唐战争后,唐朝最终退出朝鲜半岛。
  文化
  
  百济将许多中国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文化艺术中。佛教在百济的文化中有很强的影响。与高句丽和新罗不同,百济的佛像总是带着微笑,散发着温暖的气氛。百济同时也受到道教的影响。541年,南梁曾派技工到百济使中国文化在百济泗沘时期得到提高。
  
  从扶余郡百济王陵园的古代佛教寺庙出土的豪华的金铜大香炉(백제금동대향로)被认为是百济文化的精髓, 鲜明地展示了百济成就的巅峰。百济文化的创造力和卓越可以从香炉的顶部纹饰上的精巧和优雅的莲花造型, 辉煌和美丽的砖的图案,陶器风格的流畅线条的魅力,和流畅和优雅的碑文书法看出。 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庞,华丽却优雅的百济宝塔显示了这种创造力与佛教的关联。
  
  武宁王的陵墓,尽管按着中国拼镶砖墓的形式建造并受到中国进口物品的影响,也包括了许多百济传统的随葬物品,如金制冠饰,金制耳饰。墓室习惯也按照百济独特的传统。这个陵墓被认为是熊津时代的代表性墓葬。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化有很多是通过百济传播到日本,日本人在邪马台国时代仍很落后退步,男女也只在身上披一块布(女人的像墨西哥人的披风),浑身刺青,直到283年,百济第一次送缝纫女工,日本人才有像样的衣服。同时,一批自称是秦始皇后代的部落带来纺织技术。百济同意派五经博士、易博士、历博士、医博士、乐工到日本,552年10月,向日本传播佛教。
  
  百济与倭人一样,百姓与边阵的人也有纹身的习惯。
  官制
  官位
  
  百济共有16个官阶,分别是:
  
   1. 佐平(좌평):一品官,共有六人。
   1. 内臣佐平(내신좌평):管理宣纳(传达王命)
   2. 内头佐平(내두좌평):管理库藏(财政)
   3. 内法佐平(내법좌평):管理礼仪(仪式)
   4. 卫士佐平(위사좌평):管理宿卫兵(国王的禁军、近卫兵)
   5. 朝廷佐平(조정좌평):管理刑狱(司法)
   6. 兵官佐平(병관좌평):管理外兵马(对外军事)
   2. 达率(달솔):二品官
   3. 恩率(은솔):三品官
   4. 德率(덕솔):四品官
   5. 扞率(한솔):五品官
   6. 奈率(나솔):六品官
   7. 将德(장덕):七品官
   8. 施德(시덕):八品官
   9. 固德(고덕):九品官
   10. 季德(계덕):十品官
   11. 对德(대덕):十一品官
   12. 文督(문독):十二品官
   13. 武督(무독):十三品官
   14. 佐军(좌군):十四品官
   15. 振武(진무):十五品官
   16. 克虞(극우):十六品官
  
  官署
  
  百济共有21个官署,其中内官12部,外官9部。
  
   1. 内官(내관):
   1. 前内部(전내부)
   2. 谷部(곡부)
   3. 肉部(육부)
   4. 内椋部(내경부)
   5. 外椋部(외경부)
   6. 马部(마부)
   7. 刀部(도부)
   8. 功德部(공덕부)
   9. 药部(약부)
   10. 木部(목부)
   11. 法部(법부)
   12. 后宫部(후궁부)
   2. 外官(외관)
   1. 司军部(사군부)
   2. 司徒部(사도부)
   3. 司空部(사공부)
   4. 司冠部(사관부)
   5. 点口部(점구부)
   6. 外舍部(외사부)
   7. 绸部(조부)
   8. 日官部(일관부)
   9. 市部(시부)
  
  外交
  与中国的关系
  
  《后汉书•东夷传》称三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所列马韩诸国名也有“伯济”。
  
  372年,百济近肖古王曾向晋朝朝贡。429年,百济派使团到宋寻求文化和技术。 472年,百济盖卤王派使团到北魏寻求对付高句丽的军事援助。百济武宁王和圣明王多次派使团到南梁。武宁王的陵墓是按南梁的墓室风格建造的。
  与日本的关系
  
  百济与日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都通过百济传入日本。同时,百济得到了日本的物资和军事援助。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学者来到百济进行教育和文化交流,这样的例子包括在奈良(部份学者认为是以百济词“王国”命名的城市)由百济移民设计和建造的两个奇观,宝塔和木结构寺庙法隆寺。 许多百济王族和贵族成员与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广泛承认的,即使是现在的明仁天皇也承认这个事实。据《续日本纪》记载,桓武天皇的母亲高野新笠是武宁王的嫡系子孙,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后代。学者中最著名的是阿直歧‘achiki’与王仁(他受阿直歧推荐到大和国。从应神天皇之邀而舶来,是为归化日本之学者。‘古事记’记载:王仁献‘论语’、‘千字文’与日本,中国的儒教与汉字亦被认为是借此传至日本。有趣的是,有很多日本贵族是来自百济。百济阿莘王的太子于397-405年曾与应神天皇一起住在大和宫廷。他后来成为百济腆支王,应神39年,百济国王派其妹与7 位侍女去日本,仁德天皇时代,百济国王之孙去日本养隼,与天皇出猎,盖卤王时代,派其弟到倭侍奉雄略天皇,479年,百济的三斤王死后,昆支的次子回百济成为东城王,雄略天皇甚不舍得。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