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吴国   秦代 Qin Period   汉代 Han Period   三国 Three Kingdoms   晋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吴国  国号:吴 首都:吴 (前586年前473年)   总朝代: 春秋

  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2世纪—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立国
  
  吴,周朝的姬姓封国。吴国的起源,按《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吴国国君的祖先泰伯是商朝时期的诸侯周太王的长子,因为周太王有意传位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于是与其弟仲雍出走到今天江苏太湖附近,如《论语•泰伯篇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当时江南一代还很落后,由于泰伯、仲雍带来了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是为江南开化之始。周武王灭商后,寻求泰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也有其他说法,因为泰伯让国事迹没有记载于《尚书》,而《诗经·大雅·皇矣》篇也只说“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并未显言让国;《左传》僖公五年“太伯不从,是以不嗣。”也没有提及让国。以后《论语》记载孔子言行提及,到西汉,司马迁《史记》以吴泰伯为世家之首,在《吴太伯世家》与《周本纪》中才正式记载其让国事迹。
  
  近来有学者考证吴的历史与有虞氏南迁有关,即史书上记载的虞舜“南巡狩”,并根据“舜服厥弟,终然有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为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指,孰斯去斯,得两男子?”的记载,认为舜的两子封在吴。这里的南岳,是指古代的南岳,不是衡山而是江淮之间的霍山。
  兴亡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并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亦有说法为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与越交战失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吴国的历史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详细记载,但早期历史不可考。
  国君
   * 太伯
   * 仲雍
   * 季简
   * 叔达
   * 周章(始封)
   * 熊遂
   * 柯相
   * 强鸠夷
   * 余桥疑吾
   * 柯卢
   * 周繇
   * 屈羽
   * 夷吾
   * 禽处
   * 转
   * 颇高
   * 句卑
   * 去齐?─前586年
  
  以下是春秋后期历史上知名的吴国国君:(从寿梦元年(前586)起吴国才有准确的纪年。吴国金文《者减钟》是现存最早的吴国金文材料,约是吴王颇高(金文称“皮然”)时铸造。)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吴王寿梦 姬乘 前585年─前561年 25年
  吴王诸樊 姬遏 前560年─前548年 13年
  吴王余祭 姬余祭 前547年─前544年 4年
  吴王余眛 姬余眛 前543年─前527年 17年
  吴王僚 姬僚 前526年─前515年 12年
  吴王阖闾 姬光 前514年─前496年 19年
  吴王夫差 姬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 23年
  
  注:余祭年数、余眛年数,皆从《春秋》的记载,按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作了修正。而不从《吴越春秋》和《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
  地理文化
  
  《汉书•地里志》:“梅里上有吴国,周武王封太伯之后于此,是为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盖仲雍之曾孙也。”今天考古的发现勾吴的大城在常州无锡一带。【等待结论】
  
  考古学上,吴国存国期间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的主要形式有台形遗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地区、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区西部,春秋时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带,其范围已经超过其重要源头湖熟文化的分布范围。据此,吴国国境经过多次调整,早期的主要范围在今天江苏省中南部的南京、扬州一带。
  
  到后期吴王阖闾时代,中心扩展到苏州一带,苏州成为晚期吴国的首都,以致苏州古称工吴,吴国金文皆自称工吴,列如吴王光(吴王光就是吴王阖闾)剑有铭文“工吴王光自作自用”字样。
  
  吴国的王室来源于周室,吴地的人民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
  
  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开凿的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东汉以后,逐渐显示出了它的经济价值。后来隋代开凿大运河,就部分利用了这条水道。
  
  “操吴戈兮披犀甲”(屈原)。吴国拥有高超的铸剑技术,干将、莫邪是当时吴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制作的剑代表了当时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现今留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千年不朽。检测证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
  
  吴国不仅陆军,而且有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
  
  吴国的军事家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直到今天。
  
  吴国的都城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2 5 0 0多年来原貌仍存。 
  知名人物
   * 伍子胥
   * 孙武
   * 伯嚭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