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夏代   商代   周代   秦代 Qin Period   汉代 Han Period   三国 Three Kingdoms   晋代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中国   北洋政府   现代中国   
北洋政府  首都:北京 (1912年1927年)   总朝代: 近代中国

  北洋政府,也称北京政府,是指民国初年袁世凯及其以后继任者建都于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这是相对于孙中山等国民党势力在南方成立的广州军政府(革命政府)的称呼。
  北洋政府是由北洋军阀等势力所操控选出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与国务院国务总理所领导,是当时被世界各国承认的中华民国合法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作为代表中国的符号象征。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分出席巴黎和会。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1925年中国国民党成立所专政的国民政府,并且由蒋中正领军北伐,但北洋政府持续运作,直到1928年张学良同意加入国民政府之后正式结束。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把国旗由五色旗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中国形式上完成统一。
  北洋政府的历史
  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袁世凯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封建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镇压人民,排斥异己,在全国建立起军事化的统治。北洋政府与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袁世凯上台后,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袁世凯为了清除革命势力,逼迫主张调和南北矛盾的唐绍仪辞职,换其亲信赵秉钧组成御用内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袁并无约束力。但此时政治形势仍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民主形式得以保留,国会中同盟会员居多数,南方多数省政权也掌握在同盟会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有与北洋派一争高下的实力。1912~1913年上半年,由于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形成了民国史上一个短暂的特殊时代。政党林立,舆论活跃,全国大小党派团体上百个,报刊几百家,表现出难得的资产阶级民主气氛。众多政党中,最重要的是以同盟会为主体改组的国民党,以前清立宪派旧官僚为支柱的进步党。国民党领导人希望通过和平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发展实业,具有进步意义。但他们在理论上的主张脱离了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行动上组织松散,缺乏强有力的行动手段,对袁的野心也认识不足。相反,袁世凯暗中集聚力量,文武并用,扩军备战,寻求列强财政支持,实力雄厚。1913年初,大选揭晓,国民党获胜,袁立即摘下和平假面具,指使暴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挑起战争。革命党人意见纷纭,仓促中在7月发动二次革命,终因不敌早有准备的北洋军而失败。这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挫折。
  二次革命失败后,南北对峙局面宣告结束,袁世凯用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独占了全国政权。接着,袁通过威胁手段,于10月当选正式大总统。随即解散国会及省议会,用一批官僚政客组织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等御用机构,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总统独揽一切大权,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被袁破坏殆尽。
  袁世凯统治期间,镇压了革命派的活动,北洋派也保持着大体上的一致,因而政局相对稳定,北洋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各种体制的基础多在这一时期奠定,公布的一些法规、条例对工商业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大总统职位仍不能使袁世凯满足,自1915年春开始,他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旋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元。但经过辛亥革命,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加之袁为称帝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订立“二十一条”以换取支持,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反对。袁在北洋派内部排挤手握兵权、对帝制不甚积极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造成北洋派内部的分裂。忙于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可能给帝制运动以有力支持。因此,袁世凯称帝后彻底动摇了他的统治基础。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持反袁,组织了中华革命党与中华革命军,在沪、鲁、陕等地发动起义,但因孙中山、黄兴有分歧,缺乏实力,又脱离群众,故影响不大。结果,反对袁氏帝制运动的领导权反而被进步党夺走。他们在全国反袁浪潮推动下,联合西南地方势力,打出反袁复辟旗帜,占据了主动地位。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护国战争爆发,很快得到全国响应,资产阶级两大派别在反袁基础上联合,北洋派内部却无法一致。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这场战争反对帝制,维护共和,具有革命性,势不可挡。袁世凯虽然还想挣扎,但已力不从心,于1916年6月6日病死。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自1916年袁世凯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北京政府基本上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袁段祺瑞世凯之死,结束了北洋集团的大体统一局面,开始了群雄纷起、兵连祸结的军阀割据年代。北洋内部分裂为直、皖两大系,奉系在东北迅速崛起,各地大小军阀如晋系、滇系、桂系等无不割据一方。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与帝国主义列强分而治之的政策为军阀割据创造了条件。北洋集团内部缺乏坚固凝聚力,本身并非统一的军事团体,袁世凯生前尚能维持,袁死后中心既失,兵为将有,政治权力分散在各路军阀手中,不仅中央不能控制各省,甚至省不能控制下属各县。督军团横行无忌,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大多徒具形式,中央政府只能在对外关系上勉强代表着国家。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临时约法》、国会等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也已恢复,但实质与袁世凯时代并无二致。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但他不能缓和北洋派与其他派别以及北洋派内部的矛盾。首先引发的是府院之争,手无实权的总统府敢与大权在握的国务院相抗衡是因为得到部分国会议员及对段不满的派别的支持,到1917年春因对德参战案达到高潮。黎元洪解散国会,免去段祺瑞的职务,段立黎元洪即煽动督军团叛乱,并阴谋在天津另组政府。正值此际,张勋复辟发生,段率兵打败张勋。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英雄自居,把持中央政权。皖系政府对外以参战为名,签订了中日军事协定,出卖主权,投靠日本,借款编练参战军;对内奉行武力政策,排除异己。为了独霸政权,段废除《临时约法》,由皖系安福俱乐部包办选举,1918年8月成立新的御用国会,选北洋元老徐世昌为大总统,派兵讨伐南方护法运动,皖系势力发展到了最高峰。
  段祺瑞破坏民主的行径,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对。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发起护法运动。他没有提出发动民众的切实方案,手头无军队,只能依靠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等人,而唐、陆等人的目的则是借机扩充势力。孙中山最后被排挤,不到一年即辞职。南北武力对峙演化为争权夺利的议和。
  皖系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不能控制北洋各派,对非北洋系的西南军阀更是鞭长莫及。皖系军阀扩张的同时,其他大小军阀也在扩充各自的实力,直、奉两系的扩展尤其迅速。直系兵精械足,不甘久居人下,首先在与南方军政府作战问题上与皖系发生矛盾。直军在前线自行停战,其停战主和言论,迎合了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直系极力攻击皖系卖国,一时又赢得了人心。皖系上台后一系列倒行逆施,本已引起人民反感。1919年巴黎和会时,皖系政府的表现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它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直系在政治、军事上都占据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压制日本的扩张,依靠英美支持的直系在与依靠日本支持的皖系的争斗中又多了一重筹码。1920年7月,直皖战争终于爆发。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未及半月,皖系即败下阵来,直系曹锟、吴佩孚成了曹锟北京政府的新主人。
  直系是打着反对皖系武力统一的旗号上台的,然而当他们上台后,就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政策。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的反对,纷纷以“民主”、“自治”、“联省自治”以及其他各种名义对抗。首先与之发生矛盾的是昔日倒皖的盟友奉系。双方起先共同控制着北京政府,但因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在组阁等问题上互相指责,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
  新胜之后的直系脱下“爱国”、“进步”的伪装,镇压工人运动,造成“二七”惨案,暴露了它的敌视人民的本相。他们先打着“恢复法统”的旗号,恢复国会,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继之又对黎元洪“逼宫夺印”,接着直系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于1923年10月通过贿选,收买“猪仔议员”,让曹锟当上了大总统,搞得举国哗然,丧尽民心。反直的一方,奉系败退出关后,宣布“闭关自治”,锐意整军经武,实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南方的孙中山准备北伐,也在寻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孙、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内部则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冯玉祥部自成一派,且与反直一方暗通款曲。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直系腹背受敌,吴佩孚失败南下,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直系垮台后,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他们抬出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际则在背后操纵。段祺瑞提出召开“善后会议”,但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各派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纵横捭阖,敌与友之间根本无一定之分。北方的奉系与冯玉祥国民军系首先发生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又使奉系与吴佩孚重新携手,共同反冯,1926年初将冯部挤出华北。奉系内部,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倒奉,由于日本的干涉而失败。同时,东南孙传芳与奉军激战,一跃而为五省霸主。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在围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的共同目标下“联合”起来,暂时建立了他们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这个政府由内阁“摄政”。
  这时,南方国民革命兴起,经过五卅运动,形成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使广东革命军的北伐时机成熟。1926年7月,北伐开始,北伐军先打吴,再攻孙,最后击奉,各个击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国半壁江山。
  北洋军阀在面临失败的最后关头,仍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张作霖企图联合各派军阀,进行最后挣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进行“清党”、“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顿,给北洋军阀以短暂喘息之机。然而为时不久,国民党各派再度联合继续进行所谓后期北伐,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收缩。他本人在回沈阳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最后结束。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历任北洋政府总统
   政党 就职时间 离任时间 备注
  袁世凯 1912年3月10日 1916年6月6日 首任大总统
  黎元洪 1916年6月7日 1917年7月1日 被段祺瑞驱走,副总统为冯国璋
  冯国璋 1917年7月12日 1918年10月10日 代理大总统
  徐世昌 1918年10月10日 1922年6月2日 第贰任,后被直系军阀驱走
  周自齐 1922年6月2日 1922年6月11日 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黎元洪 1922年6月11日 1923年6月13日 复任,后被直系军阀驱走
  高凌霨 1923年6月14日 1923年10月10日 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曹锟 1923年10月10日 1924年11月2日 第叁任,贿选,后被冯玉祥驱走
  黄郛 1924年11月2日 1924年11月23日 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段祺瑞 1924年11月24日 1926年4月20日 临时执政
  胡惟德 1926年4月20日 1926年5月13日 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临时执政职
  颜惠庆 1926年5月13日 1926年6月22日 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临时执政职
  杜钖圭 1926年6月22日 1926年10月1日 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临时执政职
  顾维钧 1926年10月1日 1927年6月16日 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临时执政职
  张作霖 1927年6月18日 1928年6月3日 安国军陆海军大元帅
  
  
  北洋政府时期历任内阁。
  第一任内阁阁员(1912年3月13日-1912年6月27日)
  职衔 姓名 上任日期 离任日期
  国务总理 唐绍仪 1912年3月13日 1912年6月27日
  内务总长 赵秉钧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6月29日
  财政总长 熊希龄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7月14日
  外交总长 陆征祥 1912年3月29日
  陆军总长 段祺瑞 1912年3月29日
  海军总长 刘冠雄 1912年3月29日
  司法总长 王宠惠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7月14日
  教育总长 蔡元培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7月14日
  交通总长 施肇基 1912年4月8日 1912年6月27日
  工商总长 陈其美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6月29日
  农林总长 宋教仁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7月14日
  
  第二任内阁阁员(1912年6月29日-1912年9月22日)
  职衔 姓名 上任日期 离任日期
  国务总理 唐绍仪 1912年3月13日 1912年6月27日
  内务总长 赵秉钧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6月29日
  财政总长 熊希龄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7月14日
  外交总长 陆征祥 1912年3月29日
  陆军总长 段祺瑞 1912年3月29日
  海军总长 刘冠雄 1912年3月29日
  司法总长 王宠惠 1912年3月29日 1912年7月14日
  教育总长 蔡元培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7月14日
  交通总长 施肇基 1912年4月8日 1912年6月27日
  工商总长 陈其美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6月29日
  农林总长 宋教仁 1912年3月29日 1913年7月14日
  
  注: 唐绍仪辞职后,袁世凯于1912年6月29日任命陆征祥为国务总理,与袁世凯总统政见不和而辞职,内阁改组随同辞职,初以梁如诒,因参议院否决,由唐绍仪兼代,后任命施为交通总长,辞职,由刘冠雄兼代。未到任,有次长王正廷代理。内阁改组随同辞职。
  北洋政府时期内战战斗列表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内战战斗列表表列出1911年-1927年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境内发生的所有大小战斗,其时间涵盖袁世凯政权与以直系奉系两军系为主的北洋政府所执政的时期。也就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前,各军权派系政权发生之大小战斗。另外,此列表亦包含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之战斗。
  # 战斗名称 开战时间 结束时间
  1 韩庄战斗 1913年7月15日 ─
  2 南京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13年7月15日 1913年9月1日
  3 叙州战斗 1916年1月18日 1916年3月18日
  4 泸州战斗 1916年2月3日 1916年3月12日
  5 綦江战斗 1916年2月1日 1916年3月10日
  6 晃县芷江战斗 1916年1月30日 1916年2月13日
  7 麻阳战斗 1916年2月16日 1916年3月25日
  8 江阴战斗 1916年2月 ─
  9 武冈及衡州战斗 1916年5月6日 1916年5月19日
  10 廊房战斗 1917年7月4日 1917年7月14日
  11 永丰战斗 1917年10月17日 1917年10月18日
  12 宝庆战斗 1917年10月19日 1917年10月21日
  13 荆州战斗 1917年12月1日 1918年1月30日
  14 三原战斗 1918年1月14日 1918年1月17日
  15 西安战斗 1918年1月下旬 ─
  16 岳阳战斗 1918年3月1日 1918年3月17日
  17 漳州战斗 1918年2月11日 1918年2月16日
  18 近畿琉璃河战斗 1920年7月14日 1920年7月17日
  19 直隶涿州战斗 1920年7月18日 1920年7月20日
  20 居庸关战斗 1920年7月20日 1920年7月28日
  21 大埔战斗 1920年8月6日 1920年8月16日
  22 老隆战斗 1920年9月2日 ─
  23 河源战斗 1920年9月6日 1920年10月16日
  24 惠州战斗 1920年9月7日 1920年10月22日
  25 肇庆战斗 1920年11月15日 ─
  26 梧州战斗 1921年5月28日 1921年6月26日
  27 灵山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1年6月16日 ─
  28 高州战斗 1921年6月29日 ─
  29 南宁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1年7月15日 ─
  30 桂林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1年8月13日 ─
  31 龙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1年9月30日 ─
  32 湖南战斗 1921年10月31日 ─
  33 羊楼司战斗 1921年7月29日 1921年7月30日
  34 赵李桥战斗 1921年8月3日 1921年8月5日
  35 蒲圻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1年8月6日 1921年8月7日
  36 汀泗桥战斗 (湘鄂战争) 1921年8月19日 ─
  37 金口战斗 1921年8月23日 ─
  38 嘉鱼蒲圻战斗 1921年8月27日 ─
  39 岳州战斗 1921年8月28日 ─
  40 宜昌战斗 1921年9月3日 1921年9月23日
  41 姚马渡战斗 1922年4月26日 1922年4月27日
  42 大城战斗 1922年4月28日 1922年5月1日
  43 马厂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2年5月2日 1922年5月4日
  44 霸县战斗 1922年5月1日 1922年5月3日
  45 北仓战斗 1922年5月5日 1922年5月7日
  46 固安战斗 1922年4月28日 ─
  47 永清战斗 1922年5月2日 1922年5月5日
  48 长辛店战斗 1922年4月26日 1922年5月4日
  49 古城砦战斗 1922年5月8日 1922年5月10日
  50 虔南龙南战斗 1922年5月15日 1922年5月17日
  51 崇义战斗 1922年5月29日 ─
  52 赣南战斗 1922年6月9日 1922年6月13日
  53 吉安战斗 1922年6月19日 ─
  54 乐昌战斗 1922年7月19日 ─
  55 韶关战斗 1922年7月13日 1922年7月30日
  56 翁源战斗 1922年7月18日 ─
  57 柳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2年7月20日 ─
  58 第二次桂林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2年10月1日 ─
  59 水口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2年10月1日 1922年10月12日
  60 福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2年10月2日 1922年10月13日
  61 第二次柳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2年11月8日 1922年11月25日
  62 第二次肇庆战斗 1923年1月9日 ─
  63 广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3年4月16日 1923年4月19日
  64 第三次肇庆战斗 1923年4月22日 ─
  65 潮梅战斗 1923年5月9日 1923年5月25日
  66 博罗战斗 1923年5月10日 1923年11月8日
  67 第二次惠州战斗 1923年5月20日 1923年12月2日
  68 英德战斗 1923年6月18日 1923年6月28日
  69 第二次梧州战斗 1923年7月18日 ─
  70 廉州战斗 1923年9月29日 ─
  71 桂平战斗 1923年7月7日 ─
  72 石龙战斗 1923年11月12日 1923年11月27日
  73 第三次桂林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3年4月13日 ─
  1923年8月7日 1923年8月24日
  74 第二次南宁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4年6月17日 1924年6月26日
  75 第三次梧州战斗 1925年1月9日 1925年2月3日
  76 桂林全州战斗 1925年2月13日 1925年2月18日
  77 浔州战斗 1925年3月16日 ─
  78 第三次南宁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4年4月2日 ─
  79 永淳战斗 1924年4月15日 1924年7月7日
  80 平和战斗 1923年7月23日 ─
  81 蒲田战斗 1923年7月24日 ─
  82 泉州战斗 1923年7月30日 ─
  83 第二次漳州战斗 1923年8月8日 ─
  84 厦门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3年8月12日 ─
  85 同安战斗 1924年4月14日 ─
  86 第二次泉州战斗 1925年5月4日 ─
  87 龙溪战斗 1925年7月12日 ─
  88 衡山战斗 1923年8月23日 ─
  89 长沙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3年9月1日 1923年11月2日
  90 常穗战斗 1923年11月5日 ─
  91 洪江战斗 1923年11月7日 ─
  92 芷江战斗 1924年8月6日 ─
  93 黄渡刘河战斗 1924年9月3日 1924年10月14日
  94 宜兴战斗 1924年9月10日 1924年9月18日
  95 庆元战斗 1924年9月14日 ─
  96 江山战斗 1924年9月16日 ─
  97 松江战斗 1924年10月2日 1924年10月13日
  98 朝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99 山海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00 九门口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01 石门寨战斗
  102 葫芦岛战斗
  103 喜峰口战斗
  104 滦州战斗
  105 杨村战斗
  106 彰德战斗
  107 洛阳胡憨战斗
  108 零口战斗
  109 第二次西安战斗
  110 鸟衣战斗
  111 蚌埠战斗
  112 固镇战斗
  113 德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14 第二次山海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15 锦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16 第二次杨村战斗
  117 第二次马厂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18 第二次北仓战斗
  119 新民屯战斗
  120 第三次山海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21 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22 昭化战斗
  123 广元战斗
  124 南郑战斗
  125 第二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26 简阳战斗
  127 第三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28 第四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29 忠州战斗
  130 重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31 巫山战斗
  132 第五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33 第二次重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34 潼州战斗
  135 第二次泸州战斗
  136 第六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37 第三次重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38 万县战斗
  139 绵阳战斗
  140 内江战斗
  141 泸州绵州战斗
  142 第七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43 第四次重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44 郑州战斗
  145 豫西战斗
  146 北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47 第二次岳州战斗
  148 南口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49 大同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50 湘潭战斗
  151 第三次西安战斗
  152 伏羌战斗
  153 宝丰战斗
  154 鹿邑战斗
  155 宜阳战斗
  156 石龙东莞战斗
  157 平湖战斗
  158 淡水战斗
  159 平山海陆丰战斗
  160 潮汕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61 棉湖战斗
  162 五华兴宁战斗
  163 第三次惠州战斗
  164 第二次潮梅战斗
  165 江门战斗
  166 钦廉战斗
  167 琼州战斗
  168 金兰寺战斗
  169 渌田龙家湾战斗
  170 涟水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71 醴陵战斗
  172 第二次长沙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73 第三次汨罗江渡河战斗
  174 汨罗江追击战斗
  175 第三次岳州战斗
  176 通城战斗
  177 五里牌战斗
  178 汀泗桥战斗
  179 贺胜桥战斗
  180 武昌战斗
  181 孝感战斗
  182 武胜关战斗
  183 赣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84 萍乡战斗
  185 宜春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86 新喻战斗
  187 清江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88 修水战斗
  189 铜鼓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0 高安战斗
  191 第四次南昌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2 安福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3 吉安吉水战斗
  194 第二次永丰战斗
  195 箬溪战斗
  196 新淦战斗
  197 万寿宫战斗
  198 德安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199 樟树战斗
  200 永修战斗
  201 蛟桥战斗
  202 市汊街战斗
  203 南城战斗
  204 王家铺战斗
  205 抚州临川战斗
  206 德安马回岭战斗
  207 芦坑乐化战斗
  208 凃家埠战斗
  209 吴城战斗
  210 第五次南昌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11 九江瑞昌战斗
  212 永定战斗
  213 松口战斗
  214 汀洲长汀战斗
  215 第三次漳州战斗
  216 第三次泉州战斗
  217 第二次福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18 富阳战斗
  219 缙云战斗
  220 宁海奉化战斗
  221 衢州兰溪战斗
  222 桐卢战斗
  223 杭州战斗
  224 萧山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25 常州战斗
  226 淞沪战斗
  227 安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28 芜湖战斗
  229 当涂战斗
  230 第二次南京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31 全椒战斗
  232 滁县战斗
  233 仪征扬州战斗
  234 合肥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35 六安战斗
  236 梁图战斗
  237 定远战斗
  238 明光战斗
  239 凤阳蚌埠战斗
  240 西平蕉庄战斗
  241 郾城战斗
  242 临颖战斗
  243 第二次郑州战斗
  244 上蔡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45 开封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46 兰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47 洛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48 邓县战斗
  249 韩庄临城战斗
  250 滕县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51 台儿庄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52 峄县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53 日照战斗
  254 莒县战斗
  255 临沂战斗
  256 临城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57 徐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58 淮河附近战斗
  259 第二次滁县战斗
  260 第二次宝应战斗
  261 栖霞山战斗
  262 龙潭战斗
  263 第二次全椒战斗
  264 丰镇战斗
  265 怀安战斗
  266 半坡街战斗
  267 下花园战斗
  268 涿州战斗
  269 井陉战斗
  270 西河营战斗
  271 铁角岭战斗
  272 偏关战斗
  273 河曲战斗
  274 利民战斗
  275 正定战斗
  276 新乐战斗
  277 望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78 马牧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79 兰封战斗
  280 第二次兰封战斗
  281 第二次彰德战斗
  282 卫辉战斗
  283 林县战斗
  284 明光红心铺战斗
  285 殷永涧战斗
  286 马鞍山战斗
  287 临淮关战斗
  288 第二次蚌埠战斗
  289 怀远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90 女娲山战斗
  291 第二次徐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92 宿迁战斗
  293 杨集战斗
  294 小伊山战斗
  295 海州战斗
  296 盛家桥战斗
  297 广济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298 蕲春战斗
  299 荆门战斗
  300 黄金口战斗
  301 第三次长沙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02 第二次台儿庄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03 第二次韩庄临城战斗
  304 界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05 邹县战斗
  306 第二次峄县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07 郯城战斗
  308 第二次临沂战斗
  309 莱芜战斗
  310 鱼台谷亭战斗
  311 丰沛战斗
  312 九子集战斗
  313 羊山战斗
  314 金乡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15 巨野嘉祥战斗
  316 郓城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17 宁阳战斗
  318 济宁战斗
  319 刀山谷山战斗
  320 肥城战斗
  321 平阴战斗
  322 泰安战斗
  323 小汉口战斗
  324 张夏战斗
  325 龙山战斗
  326 济南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27 第二次德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28 南皮淮癫战斗
  329 交河战斗
  330 沧州战斗
  331 第三次彰德战斗
  332 第二次洛阳胡憨战斗
  333 第二次零口战斗
  334 第四次西安战斗
  335 第二次鸟衣战斗
  336 第三次蚌埠战斗
  337 第二次固镇战斗
  338 第三次德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39 第四次山海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40 第二次锦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41 第三次杨村战斗
  342 第三次马厂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43 第三次北仓战斗
  344 第二次新民屯战斗
  345 第五次山海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46 第八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47 第二次昭化战斗
  348 第二次广元战斗
  349 第二次南郑战斗
  350 第九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51 第二次简阳战斗
  352 第十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53 第十一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54 第二次忠州战斗
  355 第五次重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56 第二次巫山战斗
  357 第十二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58 第六次重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59 第二次潼州战斗
  360 第三次泸州战斗
  361 第十三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62 第七次重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63 第二次万县战斗
  364 第二次绵阳战斗
  365 第二次内江战斗
  366 第二次泸州绵州战斗
  367 第十四次成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68 第八次重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69 第三次郑州战斗
  370 第二次豫西战斗
  371 第二次北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72 第四次岳州战斗
  373 第二次南口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74 第二次大同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75 第二次湘潭战斗
  376 第五次西安战斗
  377 第二次伏羌战斗
  378 第二次宝丰战斗
  379 第二次鹿邑战斗
  380 第二次宜阳战斗
  381 第二次石龙东莞战斗
  382 第二次平湖战斗
  383 第二次淡水战斗
  384 第二次平山海陆丰战斗
  385 第二次潮汕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86 第二次棉湖战斗
  387 第二次五华兴宁战斗
  388 第四次惠州战斗
  389 第三次潮梅战斗
  390 第二次江门战斗
  391 第二次钦廉战斗
  392 第二次琼州战斗
  393 第二次金兰寺战斗
  394 第二次渌田龙家湾战斗
  395 湘潭涟水战斗
  396 第二次醴陵战斗
  397 第四次长沙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398 第四次汨罗江渡河战斗
  399 第二次汨罗江追击战斗
  400 第五次岳州战斗
  401 第二次通城战斗
  402 5里牌战斗
  403 第三次汀泗桥战斗
  404 第二次贺胜桥战斗
  405 第二次武昌战斗
  406 第二次孝感战斗
  407 第二次武胜关战斗
  408 第二次赣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09 第二次萍乡战斗
  410 第二次宜春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11 第二次新喻战斗
  412 第二次清江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13 第二次修水战斗
  414 第二次铜鼓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15 第二次高安战斗
  416 第六次南昌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17 第二次安福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18 第二次吉安吉水战斗
  419 第三次永丰战斗
  420 第二次箬溪战斗
  421 第二次新淦战斗
  422 第二次万寿宫战斗
  423 第二次德安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24 第二次樟树战斗
  425 第二次永修战斗
  426 第二次蛟桥战斗
  427 第二次市汊街战斗
  428 第二次南城战斗
  429 第二次王家铺战斗
  430 第二次抚州临川战斗
  431 第二次德安马回岭战斗
  432 第二次芦坑乐化战斗
  433 第二次凃家埠战斗
  434 第二次吴城战斗
  435 第七次南昌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36 第二次九江瑞昌战斗
  437 第二次永定战斗
  438 第二次松口战斗
  439 第二次汀洲长汀战斗
  440 第四次漳州战斗
  441 第四次泉州战斗
  442 第三次福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43 第二次富阳战斗
  444 第二次缙云战斗
  445 第二次宁海奉化战斗
  446 第二次衢州兰溪战斗
  447 第二次桐卢战斗
  448 第二次杭州战斗
  449 第二次萧山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50 第二次常州战斗
  451 第二次淞沪战斗
  452 第二次安庆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53 第二次芜湖战斗
  454 第二次当涂战斗
  455 第三次南京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56 第三次全椒战斗
  457 第三次滁县战斗
  458 第二次仪征扬州战斗
  459 第二次合肥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60 第二次六安战斗
  461 第二次梁图战斗
  462 第二次定远战斗
  463 第二次明光战斗
  464 第二次凤阳蚌埠战斗
  465 第二次西平蕉庄战斗
  466 第二次郾城战斗
  467 第二次临颖战斗
  468 第四次郑州战斗
  469 第二次上蔡战斗
  470 第二次开封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71 第二次兰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72 第二次洛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73 第二次邓县战斗
  474 第三次韩庄临城战斗
  475 第二次滕县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76 第三次台儿庄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77 第三次峄县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78 第二次日照战斗
  479 第二次莒县战斗
  480 第三次临沂战斗
  481 第二次临城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82 第三次徐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483 第二次淮河附近战斗
  484 第四次滁县战斗
  485 第三次宝应战斗
  486 第二次栖霞山战斗
  487 第二次龙潭战斗
  488 第四次全椒战斗
  489 第二次丰镇战斗
  490 第二次怀安战斗
  491 第二次半坡街战斗
  492 第二次下花园战斗
  493 第二次涿州战斗
  494 第二次井陉战斗
  495 第二次西河营战斗
  496 第二次铁角岭战斗
  497 第二次偏关战斗
  498 第二次河曲战斗
  499 第二次利民战斗
  500 第二次正定战斗
  501 第二次新乐战斗
  502 第二次望都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03 第二次马牧集战斗
  504 第三次兰封战斗
  505 第四次兰封战斗
  506 第四次彰德战斗
  507 第二次卫辉战斗
  508 第二次林县战斗
  509 第二次明光红心铺战斗
  510 第二次殷永涧战斗
  511 第二次马鞍山战斗
  512 第二次临淮关战斗
  513 第四次蚌埠战斗
  514 第二次怀远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15 第二次女娲山战斗
  516 第四次徐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17 第二次宿迁战斗
  518 第二次杨集战斗
  519 第二次小伊山战斗
  520 第二次海州战斗
  521 第二次盛家桥战斗
  522 第二次广济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23 第二次蕲春战斗
  524 第二次荆门战斗
  525 第二次黄金口战斗
  526 第五次长沙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27 第四次台儿庄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28 第四次韩庄临城战斗
  529 第二次界河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30 第二次邹县战斗
  531 第四次峄县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32 第二次郯城战斗
  533 第四次临沂战斗
  534 第二次莱芜战斗
  535 第二次鱼台谷亭战斗
  536 第二次丰沛战斗
  537 第二次九子集战斗
  538 第二次羊山战斗
  539 第二次金乡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40 第二次巨野嘉祥战斗
  541 第二次郓城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42 第二次宁阳战斗
  543 第二次济宁战斗
  544 第二次刀山谷山战斗
  545 第二次肥城战斗
  546 第二次平阴战斗
  547 第二次泰安战斗
  548 第二次小汉口战斗
  549 第二次张夏战斗
  550 第二次龙山战斗
  551 第二次济南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52 第四次德州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53 第二次南皮淮癫战斗
  554 第二次交河战斗
  555 第二次沧州战斗
  556 第五次彰德战斗
  557 大名清丰战斗
  558 获鹿战斗
  559 马山固兰战斗
  560 荆浦关战斗
  561 塔崖战斗
  562 第四次永丰战斗
  563 方顺桥战斗
  564 满城战斗
  565 第二次保定战斗
  566 高阳战斗
  567 第四次马厂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68 南苑战斗
  569 绥察战斗
  570 第三次大同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71 张北战斗
  572 多伦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573 宁河丰台战斗
  574 唐山战斗
  575 丰润战斗
  576 泺河战斗
  577 石门战斗 (北洋政府时期)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