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梵蒂冈 Vatican City State (Holy See)   首都:梵蒂冈城  国家代码: va   
  朝代
梵蒂冈
  梵蒂冈城国(拉丁语: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意大利语: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前身为教皇国,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与内飞地国家,为罗马天主教会中央政府以及圣座的所在地。作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冈也是全球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
  
  梵蒂冈自1929年开始被拉特兰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是教宗的驻地所在。城内设有教廷大部分的国家机关,故一般皆将“梵蒂冈”与“教廷”一词画上等号。
  
  虽然教廷并未制定任何有关官方语言的法律条文,但以意大利语最为常用。在过去,梵蒂冈常以意大利里拉作为其境内的通用货币,一直到意大利加入欧元区为止。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却拥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
  
  历史
  
  梵蒂冈,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早在西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伯多禄(圣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纪念;到了15至16世纪,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伯多禄大殿,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宗(教会史上称为“丕平献土”),后来就以此成立了半世俗政体型态的“教宗国”,范围广及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兴起,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使教廷于意大利的领土愈来愈少,半岛北方的萨丁尼亚王国成为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领导者之后,更主导成立了意大利王国。身为教宗国首府的罗马城面临统一在即,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身为“教会的保护者”的名义出兵保护罗马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把驻在罗马的军队调回本国,使得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得以顺利开进罗马城,意大利的统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之后历代教宗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参与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掌握意大利政权后与教宗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教廷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宗,其领土位于梵蒂冈城,称为梵蒂冈城国,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此条约正式解决了教廷与意大利政府间多年的困扰。2009年1月1日,梵蒂冈宣称“意大利的法律过于繁杂,而且欠缺稳定、时常和天主教教义相违背”,正式废除拉特兰条约,不再自动采纳意大利议会通过的法律。
  政治
  
  梵蒂冈是一个宗教领袖制国家,梵蒂冈的元首——即教宗,由80岁以下的枢机主教在西斯廷礼拜堂内举行的教宗选举上选举产生的,任期可达终身。
  
  教廷虽有国家型态,但其存在乃建立于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础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于一般国家。其中枢组织包括:
  
   * 国务院:综理教廷行政,并掌理教宗之枢密事务,首长为国务卿。现任国务卿Giovanni Lajolo为意大利籍。
   * 国务院下设:一般事务组(掌内政)、外交事务组(掌外交),及九个圣部(Sacred Congregations):信理部、东方教会部、礼仪及圣事部、册封圣人部、主教部、万民福音部、圣职部、修会部及教育部。
   * 宗教法院(Tribunals):圣赦院、最高法院及圣轮法院。
   * 十一个宗座委员会(Pontifical Councils):平信徒委员会、基督徒合一促进委员会、家庭委员会、正义暨和平委员会、一心委员会、移民暨观光委员会、医疗牧灵委员会、法典条文解释委员会、宗教协谈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及大众传播委员会(以上各机关首长多由枢机担任,任期五年)。
   * 另有事务机关:宗座财务局、教廷财产管理局、教廷经济事务局、教廷内务管理处、教宗礼仪处及分别掌理特定事务之委员会。此外,教宗为治理梵蒂冈城邦,另设有“梵蒂冈城国管理委员会”(Pontifical Commission for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广场
  
  圣座,是教宗及其顾问们在向下属的全球各地的天主教会发出指令时所使用的正式名称。作为全球天主教会的“中央政府”,教廷享有主权国家一样的地位,可以以主权国家的身份签订国际性条约或加入国际组织。教宗授权主教委员会负责管理梵蒂冈的日常事务。梵蒂冈的法律体系是基于教会的教规,当天主教教规不适用时,则使用罗马市的法律。
  
  梵蒂冈可以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向其他主权国家派出外交使节,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国家派出的外交使节。但是由于国家面积太小,别国派往梵蒂冈的外交使节一般都在罗马设大使馆。这样做所造成的一个有趣结果是,意大利驻梵蒂冈的大使馆是设在意大利自己国境内。梵蒂冈是中华民国在欧洲唯一的邦交国。
  
  梵蒂冈同174个国家和地区有正式外交关系,在联合国设常驻观察员。
  地理
  
  地处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部台伯河西岸的高地上,以梵蒂冈城墙为国界标志,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平均气温1月7℃,7月24℃。
  
  名胜:圣伯多禄广场、圣伯多禄大殿、梵蒂冈博物馆。
  经济
  
  梵蒂冈既无工农业,也无自然资源。财政收入主要靠旅游、邮票、不动产出租、特别财产款项的银行利息、梵蒂冈银行盈利和向教宗赠送的贡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梵蒂冈在北美、欧洲许多国家有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其资本渗透到意大利众多的经济部门,特别是银行信贷和不动产系统,仅地产一项就达46万余公顷。黄金、外汇储备达100多亿美元。1970年代中期以来,梵蒂冈在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也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特别是由于银行投资失误和增加梵工作人员工资之后,财政连年赤字。1994年梵蒂冈财政决算盈余41.2 万美元,其中收入1.7428亿美元,支出1.7387亿美元。
  军事
  
  梵蒂冈的国防力量称为瑞士卫队,瑞士卫队人数约为150人,负责保护宗座。
  人口
  
  梵蒂冈城内大约有1490(2009.1/1)名常住居民。梵蒂冈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职人员,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卫队(一支教皇的志愿禁卫队)。还有大约3,000名世俗工人,他们是梵蒂冈的主要劳动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冈城内。
  
  梵蒂冈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一种源自罗马但已经快绝迹的语言。在大多数的交谈、出版物或广播中,主要使用的是意大利语以及其他一些语言。
  文化
  
  梵蒂冈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文化瑰宝,城内的建筑如圣伯多禄大殿、西斯廷礼拜堂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筑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贝尔尼尼、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梵蒂冈也拥有一个馆藏丰富的图书馆,以及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具有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的艺术品。
  
  梵蒂冈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圣伯多禄广场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点,随着教堂钟声响起,教宗在圣伯多禄大教堂楼顶正中窗口出现,向教徒们发表演说,梵蒂冈的瑞士卫队每年5月6日在圣达玛索庭院(Cortile di San Damaso)内举行宣誓仪式,诵念5个多世纪来一直不变的誓词,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圆满完成任务,效忠教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值得留意的是,游客不得穿着背心、短裙、热裤、短裤或凉鞋进入梵蒂冈城参观。
  
  西斯廷礼拜堂
  交通
  
  梵蒂冈最近的机场是意大利罗马的费米奇诺(Fiumicino)国际机场。
  
  从罗马火车站(Roma Termini)可乘公共汽车40号或64号,或乘罗马地铁的A线(Linea A)往方向到达Ottaviano站沿Via Ottaviano走约10分钟可达梵蒂冈。


  Vatican City en-us-Vatican City.ogg /ˈvætɪkən ˈsɪti/, officially the State of the Vatican City (Italian: 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 Italian pronunciation: [ˈsta(ː)to della tʃitˈta del vatiˈka(ː)no]), is a landlocked sovereign city-state whose territory consists of a walled enclave within the city of Rome, the capital city of Italy. At approximately 44 hectares (110 acres) (0.44 km2), and with a population of just over 800, it is the small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by both population and area.
  
  Vatican City is a city-state that came into existence in 1929. It is distinct from the Holy See, which dates back to early Christianity and is the main episcopal see of 1.142 billion Roman Catholic and Eastern Catholic adherents from around the globe. Ordinances of Vatican City are published in Italian;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Holy See are issued mainly in Latin. The two entities even have distinct passports: the Holy See, not being a country, only issues diplomatic and service passports;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issues normal passports. In both cases the passports issued are very few.
  
  The Lateran Treaty in 1929, which brought the city-state into existence, spoke of it as a new creation (Preamble and Article III), not as a vestige of the much larger Papal States (756-1870) that had previously encompassed central Italy. Most of this territory was absorbed into the Kingdom of Italy in 1860, and the final portion, namely the city of Rome with a small area close to it, ten years later, in 1870.
  
  Vatican City is an ecclesiastical or sacerdotal-monarchical state, ruled by the bishop of Rome—the Pope. The highest state functionaries are all Catholic clergymen of various racial, ethnic and national backgrounds. It is the sovereign territory of the Holy See (Sancta Sedes)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Pope's residence, referred to as the Apostolic Palace.
  
  The Popes have resided in the area that in 1929 became Vatican City since the return from Avignon in 1377. Previously, they resided in the Lateran Palace on the Caelian Hill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Rome, which site Constantine gave to Pope Miltiades in 313. 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s that established the new state took place in the latter building, giving rise to the name of Lateran Pacts, by which they are known.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