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奼紫嫣红牡丹亭   》 捕捉爱情神话的春影(3)      白先勇 Bai Xianyong

  作为个剧作家,汤显祖之发现与重塑杜丽娘,正是慧眼识英雄。而杜丽娘的情至精神境界,也彰映着汤显祖的抒情灵视的慧觉与他的文化理想。汤显祖“情至”思想的特色,不在于“情”“理”对立,而是以“情”注“理”,创造人性与文化的完整和谐。《牡丹亭》在瑰丽幽奇的抒情意境中,融合了荒唐滑稽的欢快气息,诗意与谐谑,崇高与低俗的风格杂糅统,正足以喻示汤显祖理想中的有情世界,是种丰厚活跃的喜剧视境。
  《牡丹亭》的神奇魅力,来自其内涵冥合神话秘义与抒情理想的交响。基于这种体会,《青春版》的整编,主要目的就是再现原作的此艺术精神,以掌握爱情神话的脊骨与经营其发展的抒情节奏为首务。在语言方面,也绝不轻易改动,以完全保留本来面目为原则;有时为了剪接连贯的需要,容或略有移动修饰,也只在微许之间,并不影响原貌风格。
  《牡丹亭》原作五十五出,在情节结构上,主次线分合交织,由而二而四,逐渐再聚变为二为,交错中脉络仍见分明。“青春版”的整编,为了配合三场演出全本故事,删为二十七出,平均分上、中、下三本。第本从〈训女〉到〈离魂〉,除了因应情节进行的需要,增加〈言怀〉与〈虏谍〉两出过场,基本上完全保留既有《牡丹亭》本表演版的典范与精华,敷演杜丽娘慕色而亡的情事。
  第二本从〈冥判〉到〈回生〉,杜府开始分线发展,但主轴在叙述杜丽娘死后增到梦中情人柳梦梅而再生还魂的经历。这是爱情发展实现的重要阶段。第三本从〈婚走〉到〈圆驾〉,二线复合,主戏在演出杜柳新婚与寻求全家大团圆的周折过程。如此安排,上中下三本,从“爱得死去”、“爱得活来”、到“爱的完成”,终于征服世界,可说将爱情神话的主脊,凸显得非常清晰。这三层结构串联,白先勇先生美其名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更足以彰著爱情活力出入梦幻死生的奇迹与其精神提升的进程。
  在大体结构的通贯显豁之外,剧本整编还重视每本的独立内容与效果的经营,考虑到三场都必须做到好戏连台的相关问题。如第场戏主要是继承传统,已经过千锤百炼,自然精彩。第二场是男女主角人鬼相恋的罗曼史,也当然充满情趣。到了第三场,我们也力求精彩到底,加强新婚燕尔之情与团圆之前的曲折戏剧性,使张力在结尾高处也能凝聚不散。因此,为了达致这种效果,从部分到整体,都需要形成有机联系,使主从、轻重、浓淡、冷热、显隐、远近、高近的调配应合都显得曲线玲珑有致、气韵生动。于是,配合舞台表演,我们所做的安排与考虑有几点值得提。
  首先是增加柳梦梅的戏份,使与杜丽娘的戏份接近;故而在第二、三场中,男主角有吃重的演出,尤其将〈拾画〉设计为男游园,以与女游园相互呼应。其次是有神话仪式意义的〈离魂〉与〈回生〉都透过舞台设计加以强调,造成视觉特写的神奇效果。再次是配合灯光与身段设计,着意在〈婚走〉制造种春江花月夜的浪漫唯美氛围,载歌载舞,庆贺新婚。接着的〈如杭〉也注重表现新婚甜蜜喜悦的情深。此外,〈冥判〉的重排,相信也足使人耳目新。
  最后,在整体的编排上,我们也注意到,潜伏的战争危机这条分线,其实是与爱情神话这条主线相对相呼的,足以自成意义,并非只为杜宝的异动服务而已。战争与爱情的相对,唤起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联想,益加烘托出在战火阴影下人间爱情的光泽辉润,弥足珍贵。而李全夫妇的最后抉择,竟为了爱情而放弃战争,则又微妙地呼应了爱情的主线。爱情与战争在情节结构上若即若离的回荡,饶有微意,引人思味。
  剧本在整个戏剧表演的活动中只是开始的起步,编剧的观念与理想,以至对于整体美学风格的视野,则有待舞台表演的体现。参与青春版《牡丹亭》的编剧工作,集体讨论往往到深夜才散,又由于牵涉到与舞台表演的互动,隔海沟通,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难缠,好像没完没了。最后的定稿,是经过双方多次磨合的版本。由享受的观众变成幕后的制作参与者,才实际体验到戏剧表演事业背后的艰难多磨,从筹备的千头万绪到真正公演,这期间不知投入了多少人的心血与时间,真是戏得来不易。但正如汤显祖所说的甘于“为情作使”,大家意只想打造出出梦想中的《牡丹亭》,又何怨何悔!在这种热情的召唤下,相信青春版《牡丹亭》必能将昆剧优雅、空灵、精致、洗练与沉着的特点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大家再次醉入古典文化唯情唯美的好梦中。
  本文作者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教授,青春版《牡丹亭》编剧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时代与文化变迁汤显祖人生的启示《牡丹亭》的文化启示
“梦中之爱”亦奇亦真情与理的悲剧性冲突追寻真爱的戏剧张力“牡丹亭意象”乃杰出创造
从五十五折到二十七折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现代剧场的古典精神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捕捉爱情神话的春影(1)捕捉爱情神话的春影(2)捕捉爱情神话的春影(3)

评论 (0)